笔记

  • 吴乘窃笔

    吴乘窃笔

    《作者:许元溥《吴乘窃笔》是明代许元溥写的笔记体小说。

  • 谰言长语

    谰言长语

    《作者:曹安明代笔记。1卷。曹安撰。曹安字以宁,号蓼庄,松江(今属上海)人。正统九年(1444)举人,官安丘县教谕。该笔记前有成化二十二年(1486)曹安自序,说明写作缘起及其书内容:“予少游乡塾,见先生长者嘉言善行,即笔于楮,或于载籍中间见异人异事亦录之,长而奔走四方,所见居多,凡三四帙,因去滇南,道远难将,留于松,今不知何在。滇中重录所见闻者,携来武邑,及承乏安丘,老而弥勤。人皆哂之,予独不倦,暇日一一手录以备遗忘,率皆零碎之辞,何益于事,因名曰《谰言长语》。谰言,逸言也,长语,剩语也,何益于事,徒资达人君子一笑云。”书中多据自己的见闻,发明义理,因而议论经史,议论才学,议论诗文。但水平并不太高,恰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其论诗不中肯綮,所录诸诗,亦大抵不工,盖真德秀《文章正宗》、金履祥《濂洛风雅》之派。至于欲取皋陶赓歌、五子之歌、洪范及诗之三言五言七言体刻为一集,使人习之以复古,尤万不能行之事。”该笔记今存有《四库全书》本。

  • 燕子春秋

    燕子春秋

    《作者:郝懿行《燕子春秋》主要版本有《郝氏丛书》本和《郝氏遗书》本。该书共一卷,总计不足2000字。全书以一年十二个月为主线,将燕子在每个月中的各种不同行为逐一安排进去,构成燕子在一年之中的行为记录。该体例结构简洁、清晰,使读者一目了然。《燕子春秋》语言优美、流畅、雅致,用典丰富但不繁冗,字里行间显示出郝鳅行雄厚扎实的文学、史学功底。该书的跋中写道:“自从发愿要作此书,已是清妙绝俗;及脱稿,果然通身冰雪,不敢目为近今作者;读未毕,欲燕香下拜者数四矣。”此说确能反映出《燕子春秋》的风格。

  • 女红余志

    女红余志

    《作者:龙辅元代文言琐谈小说。题元龙辅撰。二卷,有《诗词杂俎》本、 《古今说部丛书》本等。书首有作者丈夫常阳所作小引,称“细君女红中馈之暇,辄细阅之(指藏书),择其当意者,编成四十卷,时置几头,命曰《女红余志》。”后择其最佳者,录为上下二卷,即为今传之本。明钱希言《戏瑕》谓本书为好事者所依托, 《四库全书总目》从其说,仅将本书收入存目。今本均为从各种书籍中征引的与妇女生活有关的辞章故实,以辞意尖新者居多。凡八十余则,均不注出处,多数仅为片言只语,较简略,仅《佳次妇》、《香丸妇人》、《侠妪》等数则叙事较详,情节也较曲折,其故事不见他书引录,是较珍贵的小说史料。卷下均作者自作之诗。

  • 明语林

    明语林

    《作者:吴肃公笔记。清吴肃公撰。十四卷。肃公字雨若,号街南。宣城(今属安徽)人。成书年代不详,仿临川《世说》之体。凡三十七类,皆用《世说》旧目。专辑明人言行轶事。其德行、言语、方正、雅量、识鉴、容止、俳调七类又各有补遗数条。为研究明代人物的重要资料。

  • 六字课斋卑议

    六字课斋卑议

    《作者:宋恕夫民为邦本,本固则邦无危象;食为民天,天足则民无离志;自古及今,未有十室九空而不酿乱、家给人乐而不成治者也。是以百姓不足,动有若之嗟;训农通商,致卫朝之富。欧洲诸国,深明斯理,故极力求富,而藏之于民。<br/><br /> 今自互市以来,银漏日甚;农田水利之政,苟焉弗修;天地自然之藏,尚多未发。礼义生于富足,冻馁忘其廉耻,可为寒心者也!

  • 疑耀

    疑耀

    《作者:张萱笔记。明张萱撰。萱字孟奇,博罗(广东惠州)人。万历时曾官中书舍人。著有《汇经》、《汇史》、《闻见录》等千卷。兵火后,惟《西园汇集》、《疑耀》存。此书《四库全书总目》题李贽撰。并录时人伪为萱序,託为李作。实非。此书为杂考、随笔之属,共四百○八条。笔墨娴熟,循循有法。间倡儒佛归一说,其言谨而不肆,不似李贽著作之反对儒家礼法。学者多以为出自张萱之手。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尝疑为萱自纂,而嫁名于贽。以中数有校秘阁书及修玉牒等语。萱尝为中书舍人,纂文渊阁书目,而贽未尝一官禁近也。”《四库全书》因王说,亦以“奉朝请”、“兰香”等条证之,疑出自张萱手。“盖以万历中贽名最盛,託贽以行。其中删除不尽者尚有此数条耳。”今查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三)引孙志祖《读书脞录》卷七云:《疑耀》“乃张萱撰,旧题李贽者误也。”道光时南海伍崇曜取《疑耀》刻入《嶺南遗书》,卷首有萱自撰《新序》,力驳《疑耀》非李贽所作,“横罹此诬”及确实出自己手之始末,可补《四库》三阙。有《四库全书》本,《嶺南遗书》本。

  • 美人谱

    美人谱

    《作者:徐震徐震以为美女有十条标准和情态,即容、韵、技、事、居、候、饰、助、馔、趣。

  • 新世说

    新世说

    《作者:易宗夔近代文言笔记集。8卷1058则。易宗夔著。1918年北京易宅铅印本。卷首有作者《自序》及本书《例言》。卷末有蔡元培《跋》。1982年上海书店据1918年本加以影印。作者《自序》称自幼喜读刘义庆《世说新语》,长而“广交海内贤豪,习闻掌故”。有感于清代轶事作品中“斟酌群言足谐雅俗之作”不多,而且辛亥革命前后的事迹“亦鲜完书”,所以仿《世说新语》的体例,从100多种书籍中收集资料,剪裁繁芜,加以修饰,分为36门,分别记述清初至民国初年一些人物的事迹。所写人物,“品必取其最高,语必取其最隽,行必取其最奇,重事实而屏虚谈,有臧贬而无恩怨”(《自序》)。“持论务趋平允”,对革命者的诋毁之词,“一为廓清之”;对歌功颂德、怪诞离奇、幽冥果报之说,概不采录。并以夹注形式附加人物小传,“注载姓名里居官爵事略”(《例言》)。蔡元培在《跋》中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多与正史相发明”。这是一部较有价值的轶事小说集。

  • 山居新话

    山居新话

    《作者:杨瑀元代笔记。杨瑀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将其编入子部小说家类。本书还曾收入《说郛》、《武林往哲遗著》、《知不足斋丛书》、《笔记小说大观》等丛书。其中除《知不足斋丛书》本、《笔记小说大观》本,均题为《山居新语》;除《四库全书》本分为4卷,其他均为1卷。卷首有元顺帝至正二十年(1360)杨维桢序,卷末有至正二十年三月杨瑀的后序。

  • 男子双名记

    男子双名记

    《作者:陶涵中一卷。明陶涵中(生卒年不详)撰。陶涵中字雪凡,嘉兴(今属浙江省)人。万历十六年举人。官至建昌府同知。其书所记皆为古今男子双字之名者,如殷七七、王保保之类,共二十一人。自叙谓与友人相饮酒,以此为酒令,在坐的人各自说出自己所知道的,然后用笔记之,辑成此书。

  • 书影

    书影

    《作者:周亮工十卷,全称《固树屋书影》。为作者狱中记叙生平所学、所闻、所见之札记。所记评诗赋、论文风、谈艺坛掌故及述文人轶事诸篇,涉及小说、剧曲、音乐、绘画等,为文学和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清雍正间有怀德堂据赖古堂原本重刻本,初收入《四库全书》,然因故流传不广。《四库抽毁书提要稿》称,是书记述典赡,议论平允,遗闻旧事,颇足以为文献之征;在近代说部中为瑕不掩玉者。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雍正本排印出版,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是本重新校订 出版。

  • 梅花草堂笔谈

    梅花草堂笔谈

    《作者:张大复笔记。明张大复著。十四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附《二谈》六卷,应为另一著作《闻雁斋笔谈》六卷之误。阿英跋语已有辨剖。此书多记明中叶以来作者家乡苏州一带的遗闻琐事、风土人情和个人经历。据《江南通志》文苑传,乃其丧明以后追忆而作。提要谓为“辞意纤佻,无关考证”。以文笔论,如“胜池名园,满幕如锦,故不如空庭袅娜”(卷七“蔷薇”),“山桂盛开,明月如昼,天香飘忽,花影凌乱,与元初辈小饮山房”(卷八“中秋”),俱晚明小品之境。其记吴中戏曲之盛,颇多可采,如卷一二“昆腔”条云魏良辅“居太仓之南关,能谐声律,转音若丝。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包郎郎之属,争师事之维肖。”云梁辰鱼“起而效之,考订元剧,自翻新调,作《江东白苧》、《浣纱》诸曲。”均为研究昆曲盛衰之可贵资料。此书有关剧曲的评述,为曲家所重视,曾辑为《梅花草堂曲谈》出版。此外尚有诗文绘画、小说故事的记叙,生动可读。有明崇祯间刻清顺治间修补本。近代有上海杂志公司排印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谢国桢瓜蒂庵藏本影印行世。

  • 宋艳

    宋艳

    《作者:徐士銮笔记。清徐士銮撰。十二卷。士銮字沅青,天津人。尝任台郡太守,有政声。是书为作者息居里门时,辑平者所记而成。约成书于光绪间,十四万余字。是书全仿刘义庆《世说新语》体例,专载北宋、南宋名人艳事。凡于所记之事有辨论、有佐证者皆附录其后,历朝掌故、光正格言亦得以附著篇中,使一代掌故不致湮没。其间虽片言只语皆有所本,有一定的资料价值。《笔记小说大观》谓之“赵宋一代艳史者,当推此书为骊渊矣。”有光绪十七年(1891)碟园刊巾箱本,《笔记小说大观》本。

  • 何氏语林

    何氏语林

    《作者:何良俊《何氏语林》30卷,明何良俊撰。这是一部仿《世说》体的轶事小说,明清以来颇为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载,东晋裴启撰有《语林》一书,其书久佚,后来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即是仿效裴启《语林》的体裁而作的。自《世说》行世后,历代仿作蜂起,《何氏语林》就是沿袭裴启《语林》的名称和《世说》编例的一部专记轶事琐闻的笔记小说,虽以《语林》为名,但和曹臣《舌华录》专记言谈比较起来,还是更偏重于记事。何氏有感于《世说》记事择言以玄虚简运为宗旨,失之偏颇,范围亦狭,又虑及“后世典籍渐亡,旧闻放失,苟或泥此,所遗日多”,遂披览群籍,随事疏记,广征博收,精审简汰,以成此书,。全书上起两汉,下迄宋元,凡2700余条,分门编次,共38门,其中36门全依《世说新语》之旧,另增“言志”“博识”两门。除去故事的正文之外,又按梁刘峻注《世说新语》的体例,援引公私史乘、稗官杂著300余种来作注脚,介绍人物生平或补充故事,以与正文对照映衬。每门卷首都有小序,用以解释篇目,并说明编辑意图。从取材上来说,此书比《世说新语》的范围要广得多,但作者所引用的典籍原书俱在,我们今天都还能看到,因此史料价值是谈不上的。本书虽不再录已见于《世说》的故事,却仍采刘峻注文,所以也不免重复。只是在明人仿作的《世说》体笔记中,此书的影响较大,流行较广,仍然值得一读。

  • 戏瑕

    戏瑕

    《作者:钱希言三卷。成书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书名取《文心雕龙·正纬》篇:“尹敏戏其深瑕,张衡发其僻谬”义。是书多关考证。自序谓:“见有沿袭舛误者,随事随摘,随摘随记。”所考之事,举凡姓氏称谓,风俗礼仪,泛杂不论,艺文事类亦甚多。作者虽以博识自矜,然茫昧无征,附会失实处亦复不少,为《四库全书总目》所指摘,但也肯定其成就,如引陆龟蒙诗证宋玉真有《微咏赋》;引陈鸿《长恨歌传》证《说郛》所收《飞燕外传》之赝托;引《琅嬛记》出自《桑怿集》等。书中有一些关于戏曲小说的珍贵史料,如卷一“水浒传”一则云:“词话每本头上,有请客一段,权做过得胜利市头回……即《水浒传》一部,逐回有之,全学《史记》体。”“今坊间刻本,是郭武定删后书矣。”此为《水浒传》成书和版本史之重要记载。又卷三“赝籍”云李贽书,有叶昼“刻意摹仿,次第勒成,托名于温陵之名”的伪作。“李宏父批点《水浒传》、《三国志》、《西游记》、《红拂》、《明珠》、《玉合》数种传奇及《皇明英烈传》,并出叶笔,何关于李?”今存明刻本、清《泽古斋重钞》本。

  • 湛渊静语

    湛渊静语

    《作者:白珽二卷,元白珽撰。白珽家于西湖,有泉自竺山汇于其门,湛然下见白石,若隔一膜,白珽爱之,取名湛渊,因以自号。有客来访,皆坐榻就渊,侃侃而谈,大而天地之高厚,细而品汇之化育,至于圣贤之大训、古今之明戒、日用之小物,以及滑稽诙谐等,无所不谈。谈后随笔记录,以备遗忘。其友人周暕将其整理成编,定名为《湛渊静语》,所收已十不一二。后又残缺,仅存二卷。全书杂记诸事,内容广泛,多有可取,如所载宋理宗赐林希逸诗一篇,为厉鄂作《宋诗纪事》所未收,可补缺遗。辨饶双峰《鲁》论《洪范》五行一条,颇有见地。记汴京故宫,尤为详备,又载倪思论司马光《疑孟》一条,谓王安石援据孟子“大有为”之说,欲神宗师尊之,故司马光著《疑孟》一书,以明《孟子》未可尽信。其说未见他书,确为新论,可备一说。书中亦有可供商榷之处,如谓《匡谬正俗》为颜真卿作,不知实出颜师古;《文中子》“李德林”一条,乃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之语;辨常仪占月一条,也是史绳祖《学斋占毕》之说,不免疏舛或因袭。但总体来看此书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可供研究者参考。版本主要有《四库全书》、《知不足斋丛书》、《武林往哲遗箸》、《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 西轩客谈

    西轩客谈

    《作者:佚名蜂蝎之毒,能螫人。然其一螫,则其毒甚锐,再则渐减,人得而加害矣。故人之智勇,贵乎慎,所发使人有所不能测,可也;苟发之不当,宁无不顾其后悔乎?<br/><br /> 春三月,虽有时寒冱,终是生育之气居多;秋三月,虽有时融和,终是肃杀之气居多。亦犹洽世,虽不能无一二份害民之事,而自是养民之意居多,民忘其害矣;乱世,不能无一二分恤民之意,而自是害民之事居多,民忘其惠矣。

  • 学易居笔录

    学易居笔录

    《作者:俞镇一卷。元俞镇(生卒年不详)撰。此书为作者阅读经史百家之书,随笔记录之文。全书分条记录,共四十九条。主要杂取经史成语及古人格言。重视儒家学说,颇斥佛学和道学之妄。虽然词意庸腐粗俗,带有乡塾学究习气,仍有可取之处。

  • 九流绪论

    九流绪论

    《作者:胡应麟《九流绪论》考论诸子百家源流,为《少室山房笔丛》中之一种,有1923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

猜你喜欢的书

无事生非

无事生非

喜剧。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作于1599年。阿拉贡亲王带青年贵族克劳狄奥和培尼狄克拜访总督梅西那。克劳狄奥倾心于总督的女儿希罗,并向她求婚。总督有一个侄女名叫贝特丽丝,她生性活泼、俏皮机敏,遇到了狂放不羁、言辞锋利的培尼狄克,互不相让,免不了唇枪舌剑一场斗嘴。阿拉贡亲王觉得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便故意让他们误会各自都在爱恋着对方,从中撮合。亲王有个弟弟唐约翰,此人阴险刻薄,爱施诡计。他忌妒克劳狄奥得到希罗的爱情,便用计让他怀疑希罗不贞,致使希罗在婚礼上受到打击当场晕倒。后阴谋被揭穿,两人得以重新圆婚。这一天,培尼狄克与贝特丽丝也结成了伉俪。两人虽已心心相印,可在婚礼上还是互不相让,一个说“因为可怜你才娶你”,一个则说出嫁“是为了救你一命,因为你害着相思病,在一天天消瘦哩”。本剧意在歌颂友谊与爱情,但对于丑恶事物的揭露也占据了重要的篇幅。唐约翰形象的刻划,给希罗与克劳狄奥的爱情蒙上了一层悲剧的阴影,但最后阴谋败露,希罗的冤屈得到昭雪,爱情结局圆满,则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信念。这里,悲剧、喜剧的界限又一次被打破,剧作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除了这一好事多磨的爱情描写之外,全剧精彩之处还在于刻划了培尼狄克和贝特丽丝这对欢喜冤家的艺术形象。这是两个独具个性、色彩明朗的喜剧性人物,他们妙趣横生的谈吐,咄咄逼人的话锋,给本来带有浓重悲剧色调的剧作增添了明朗欢快的喜剧色彩。

种族同盟

种族同盟

一个人的不幸往往以细小的事情为契机。对我而言,这件事情发生在东京地方法院的走廊上。我有事走过该处时,遇见了同行的楠田律师抱着一大包东西匆匆忙忙地迎面走来。我们站在那里聊了一会儿。“你好像很忙嘛。”“嗯。我接下太多公诉辩护人的工作了。”楠田律师眼下夹着用包袱布包着的一大包东西。这里面不用说都是一些诉讼文件。

杂病源流犀烛

杂病源流犀烛

内科著作。清沈金鳌(1717—1767) 撰。三十卷。金鳌有 《沈氏尊生书》已著录。本书为《沈氏尊生书》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无论何因,而病发于皮毛肌肉,经络脏腑之间,均为杂病,故著此书。博采 《内经》、《难经》、《甲乙经》 及历代诸名医之精华,参以己见,分证述其源流,详辨证,明治法,变杂乱为明晰,故名。成书于乾隆三十八年 (1773)。卷首,载有《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全书分脏腑、奇经八脉、六淫、内伤外感、面部、身形等六门,每门详列若干病证,每病均设“源流”一篇,以述病证原委,说明脏腑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有机联系。每病脉、因、证、治悉俱,理、法、方、药契合,条分缕析,一目了然。使“表里不相蒙,寒热不相混,虚实不相淆,阴阳不相蔽”。除介绍方治外,还附有养生导引之术。全书所论源流清晰,分类明细,辨证论理精到,在杂病著作中颇有影响。对研究中医理论及临床运用,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图书集成印书局《沈氏尊生书》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松邻遗词

松邻遗词

民国吴昌绶撰,词集,录自《清代诗文集汇编·782册·松邻遗集》。

南濠诗话

南濠诗话

明代都穆撰。都穆 (1458—1525), 字玄敬, 吴县(今属江苏)人。明孝宗弘治年间进士,授工部都水主事,历礼部主客郎中,官终太仆少卿。该书亦称《南濠居士诗话》,一卷,七十多则。书中以记载古今诗人佚诗佚事为主,论诗不专主一家。其诗学见解,一是明确反对崇唐抑宋:“昔人谓‘诗盛于唐,坏于宋’,近亦有谓元诗过宋诗者,陋哉见也。刘后村云:‘宋诗岂惟不愧于唐,盖过之矣。’予观欧、梅、苏、黄、二陈至石湖、放翁诸公,其诗视唐未可便谓之过,然真无愧色者。”可见明中期诗坛,虽是前七子“诗必盛唐”的天下,然宗宋诗者亦自不绝如缕。二是强调写真情实境,反对无为强作:“东坡云:‘诗须有为而作。’山谷云:‘诗文惟不造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予谓今人之诗,惟务应酬,真无为而强作者,无怪其语之不工。”这显然也是针对当时诗坛流弊而发。但总的看来,书中对诗学理论的阐发不多,且往往就前人议论从而发挥之,甚少创见,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见地颇浅”。有《历代诗话续编》本。

法华经玄赞释

法华经玄赞释

佛典注疏。唐佚名撰。一卷。是唐窥基撰《法华经玄赞》的注释书。现仅存一部分,即“第二明经宗旨”至“第六释经本文”的解释。发现于敦煌遗书中,经日本学者校勘后收入日本《卐字续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