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复

- 姓名:张大复
- 别名:字元长,自号病居士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昆山(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1554
- 逝世日期:1630
- 民族族群:
张大复(1554—1630),明代诗文作家。字元长,自号病居士。昆山(今属江苏)人。少习举子业,为诸生,40岁左右弃去。常与文人往还。万历三十三年(1605),与姚希孟、朱鹭、钦叔阳会于梅花草堂。万历三十四年,与朱鹭、邵濂会于常熟破山寺。万历三十八年,诣吴门,与邵濂话别,著《庚戌纪游》1卷。万历四十四年,与归昌世、顾咸正在里结雪堂社。万历四十五年,客杭州,访冯梦祯快雪堂遗址。天启六年(1626),徐弘祖至昆山访张大复,他请其为族人作《小香山梅花堂记》。崇祯三年病卒。著有《梅花草堂集》16卷,《梅花草堂笔谈》14卷,《昆山人物传》11卷。《闻雁斋笔谈》与《梅花草堂笔谈》作为张大复的笔记文代表,无论文学角度还是文献角度都有很高探讨价值。
其文能较直率地表现自我感情,塑造自我形象。《病居士自传》以谐谑的笔调概述了自己生活的特点及人格风貌,弥见风趣。他那“病傲”、“病戆”、“病爱缓步详视”、“病草野而居”的自我评价,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感情。《泗上戏书》体现了他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情趣:“一卷书、一麈尾、一壶茶、一盆果、一重裘、一单绮、一奚奴、一溪云、一潭水、一庭花、一林雪、一曲房、一竹榻、一枕梦、一爱妾、一片石、一轮月,逍遥三十年。然后一芒鞋、一斗笠、一竹杖、一破衲,到处名山随缘福地也,不枉了眼耳鼻舌身意随我一场也。”巧妙的语言配置,跳动着主观的感情,形成了象征的意旨。其文多写日常生活,看似平淡,却有情趣,其实也包含着人生哲理。《别水仙花说》表现作者对水仙的深情,似也体现着作者的生命意识。《迎真道院书壁》,对许多事情都略而不载,却详记了一个终日“色意微酡”的嗜酒道士李淳虞。《蕉雨轩记》没有什么“载道”之类的大道理,着重叙写的却是对父、母的人之常情。生活化、情趣化是张大复散文的特点,也是优点。他能诗,但无甚特色,远不及其文。
张大复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黑麦奇案
《黑麦奇案》【A Pocket Full of Rye】,是英国推理作者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马普尔小姐系列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案件中天才般的杀人手法和意想不到的凶手,深深吸引读者。黑麦奇案,这个案件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独到之处是它的天才般的杀人手法和意想不到的凶手。那首歌谣怎么唱的来着?“唱一首六便士之歌,用一口袋黑麦,把二十四只黑画眉烘在馅饼里。馅饼一切开,鸟儿就开始唱歌。这可不是国王的一道豪华大菜吗?国王在帐房里数钞票,王后在客厅吃蜂蜜面包,女佣在花园里晒衣服,一只小鸟飞来,叼走了她的鼻子”《黑麦奇案》 听上去并没什么,但却一不小心的验证了紫杉小筑发生的一系列惨案,而且样样吻合。百万富翁雷克斯·佛特斯库先生被毒死在自己的办公室,他的口袋里奇怪的放有黑麦;之后他年轻的妻子也被发现死在客厅里,死者身边有一块涂了蜂蜜,吃到一半的面包;接下去是可怜的女仆,死后鼻子上还邪门的夹着一根晒衣夹子。而这一切的一切,似乎又都与二十年前的黑画眉金矿有关……
屋顶下
短篇小说。王鲁彦著。《屋顶下》描写本德婆婆与儿媳之间为如何持家而发生的矛盾冲突。
海门张仲村乐堂
元明之际杂剧剧本。简名《村乐堂》。撰人姓名不详。末本。剧写苏州王同知有妻张氏,妾王腊梅。张氏的父亲张仲致仕后在苏州南面的海门修建村乐堂以娱老。王腊梅与都管王六斤私通,欲毒死王同知,将毒药放在汤中,由张氏递与王同知。王同知发现汤中有毒,王腊梅便诬张氏所为。令史张本奉命勘问此案,王同知暗中向张本行贿,要他定张氏罪而释腊梅。张本将贿金封存上交府尹。王同知恐事发累己,去向府尹求情,府尹让他去求张仲出首承认行贿罪名,方能了解此案。王同知与妻张氏往同乐堂去求张仲,张仲因女儿被连累,不得以而应允。于是府尹含混了结此案,只将王腊梅、王六斤定罪。现存主要版本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据以校印。
不可刹那无此君
不可刹那无此君,一卷,宋义銛述。义铦曾撰《不可刹那无此君》赠于俊芿。此书现收入《续藏经》第57册中,由三十六句七言偈颂构成,内容主要阐述一心三观、一心三谛以及一念三千思想,属于天台学方面的著作。关于此书的撰述时间及赠送经过,泉涌寺藏此书抄本最后所附跋文有所交待,因此段跋文不见于《续藏经》本,故引述如下:大唐宋天台宗,达磨山阴沙门义铦,开禧丁卯暮春述天台宗大旨。嘉定二年己巳仲春四日,录赠日本国芿法师。文中所说的“天台宗大旨”,实际就是指《不可刹那无此君》而言。据此可知,此书撰于开禧三年(1207)三月,两年后,即嘉定二年(1209)二月四日再录赠予俊芿。此书名的由来可能源自王羲之之子王徽之的一段话。《晋书》卷八十记载,王徽之“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耶”。此文中的“此君”,当指竹子,含有虚心贞节,岁寒不移之意。而义铦化此典故作为自己的书名,其中尽管将“此君”寓指作天台观教中的“一心”,但作为赠送作品,显然折射出了义铦对俊芿的依依不舍之情。附带指出,此《不可刹那无此君》一书通过俊芿传至日本后,宝永三年(1706)比叡山沙门秀云孤岩对此还作过注释,在日本有过一定的影响。
菩提行经
梵名Bodhicarya^vata^ra 或 Bodhisattva-carya^vata^ra。凡四卷。龙树菩萨集颂,宋代天息灾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经述说成菩提之道行。内容共有偈颂八品:(一)赞菩提心品(梵Bodhicitta^nus/am!sa^ ),(二)菩提心施供养品(梵Pa^pades/ana^ ),(三)护戒品(梵Samprajanya -raks!an!a ),(四)菩提心忍辱波罗蜜多品(梵Ks!a^nti -pa^ramita^ ),(五)菩提心精进波罗蜜多品(梵Vi^rya -pa^ramita^ ),(六)菩提心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品(梵Dhya^na -pa^ramita^ ),(七)菩提心般若波罗蜜多品(梵Prajn~a^ -pa^ramita^ ),(八)菩提心回向品(梵Parin!a^mana^ )。然本经另有梵本及西藏译本,皆于第二品之下另加菩提心持品(梵Bodhicittaparigraha )、菩提心不放逸品(梵Bodhicitta^prama^da )。
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
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于泰始二年至建兴元年(266~313 )。又作独证自誓三昧经、如来自誓三昧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独证自誓三昧’为佛陀昔时在句潭弥国大丛树间之交露精舍所居道场之名。本经叙述如来对贤儒菩萨解说佛法中之三种因缘,即趣向童真、了生、阿惟颜等三种阶次之人,如来皆一一予以授决。其次又宣说出家之法,并谓迦叶即循此自誓而得戒。本经所说之童真、了生、阿惟颜,相当于华严经所说十住菩萨之第八、第九、第十住等三种阶位;此于十住十地等菩萨修行阶位之思想中,颇值后世学者注意。又本经之异译本有东汉安世高之独证自誓三昧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