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 武昌纪事

    武昌纪事

    《作者:陈徽言二卷。清陈徽言撰。陈徽言,字炯斋,剑川(今云南省大理)人。曾任国子监典簿。《武昌纪事》卷一以日记体记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占武昌、汉阳始末;卷二为杂论,记载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等人家世及西洋诸教及其影响,并力主除之。附录以日记体记太平军入城后的情况。后附《陈炯斋遗诗》及陈徽言小传。作者当时客居武昌,故所述史实可做参考,然对太平军多有诬蔑之辞。《武昌纪事》有咸丰三年(1853)刻本、咸丰七年(1857)重刻本,民国年间载入 《云南丛书》。

  • 西清笔记

    西清笔记

    《作者:沈初二卷。清沈初撰。沈初,号云椒,浙江平湖人。清大臣。乾隆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有《兰韵堂集》。是书分恩遇、典故、文献、职志、名迹、庶品等类,记述内庭见闻,有些史事其它史书未见记载,如于敏中欲谥文襄,裘曰修欲谥文达,稽璜以礼部尚书召至京,对皇帝言及傅恒经略缅甸事宜,不合圣意,遭降职等,均可补史之阙。庶品类,记述当时各处贡品,名迹类载内廷书画,多为常人所未知,也有可资参酌之处。是书为乾隆初年所辑,现有嘉庆刊本,光绪刊本,并被收入《丛书集成初编》。

  • 太平军两次攻占杭州亲历记

    太平军两次攻占杭州亲历记

    《作者:佚名原题“论杭州一再遭发匪陷城故事”,红丝八行纸墨书正楷29页,剑桥大学未编号箱收藏,不著撰人。从文中可知,其人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克杭州后曾被太平军俘获。

  • 庭闻录

    庭闻录

    《作者:[清]刘健六卷。清刘健撰。刘健,字汝嘉,江西南昌人。其父刘崑,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吴三桂叛清时为云南同知。他曾著有《吴三桂传》和《滇变记》二书。吴三桂在云南举起反清旗帜后,曾胁迫刘崑投降。刘崑不为所屈,将书稿藏于壁中,自己削发遁居宝台山。吴三桂变乱被平定后,书稿仅存十分之一。四十年后,刘崑子刘健鉴于“谈往事者,无稽之言,人各一说”,造成以讹传讹(《庭闻录序》),于是将当日所受父教及所见所闻犹能记忆者,撰写成书,名之为《庭闻录》。该书分为六卷,各卷名称为 “乞师逐寇”、“镇秦徇蜀”、“收滇入缅”、“开藩专制”、“称兵灭族”、“杂录备遗”。另有“平定缅甸”一文,作为“附录”收入书中。书中详细记载了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由降清至叛清、发动叛乱的全过程。资料翔实,可补官书之不足。例如,卷一《乞师逐寇》在叙述顺治元年 (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的山海关之战时,写道:“是日,战初合,满兵蓄锐不发。苦战至日昳,三桂军几不支,满兵乃分左右翼,鼓勇而前,以逸击劳,遂克大捷。”揭穿了清摄政王多尔衮的机警和狡诈。多尔衮在山海关前,惧怕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不敢与之正面冲突,转而让吴三桂打头阵,自己坐收渔人之利。类似记载,书中确有不少。该书成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三月,后收入《豫章丛书》。1985年6月,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了 《豫章丛书》本的 《庭闻录》。

  • 十三日备尝记

    十三日备尝记

    《作者:曹晟清曹晟撰。一卷,附《事略附记》一卷。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月英国军队进犯上海,曹晟适在城中,以所存十三天日记,于同年九月整理成此编。其事有得自目击,亦有得自传闻。揭露英军焚掠暴行。有光绪间上海申报馆刊本。收入1935年上海通社辑《上海掌故丛书》第一集时,据曹氏书存目,题为《夷患备尝记》。

  • 守南昌广饶记

    守南昌广饶记

    《作者:林福祥广东香山林福祥著。《林福祥遗稿》内容之一,广东中山图书馆藏原件,《近代史资料》1963年第一期据以著录。记叙作者任官时追随江忠源、张芾守南昌、援广饶对抗太平军事。

  • 守溪笔记

    守溪笔记

    《作者:王鏊明王鏊撰。一卷。杂录明代人物逸事,并及当时天下财赋、财用之数。

  • 清朝柔远记选录

    清朝柔远记选录

    《作者:王之春 本书不分卷,王之春撰。之春字芍棠,湖南清泉人。清光绪间,以湖北布政使使俄,官至广西巡抚。所著「国朝柔远记」,又名「通商始末记」(亦称「国朝通商始末记」),凡十八卷;用编年纲目体裁,记有清开国以后(至同治朝止)二百三十年间对于边疆藩属以及东西各国有关职贡、兵戎并通商交涉诸事。其中记载台湾者,除初年与郑氏争衡东南海上诸役与其他零星亭项外,大部分为中英鸦片战争英船袭台事件及同治甲戌日兵侵台之役所引起之台湾设防问题。本书取其涉及台湾诸事,余概从略。原书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目中已改称「清朝柔远记」,因从而题曰「清朝柔远记选录」原书末附「附编」二卷:卷一载「瀛海各国统考」一文及「蠡测卮言」十三篇,卷二载「沿海形势考略」、「沿海舆地图」、「三岛分图」及「寰海地球剖圆图」各图文。今选其中「沿海形势考略」一文及「三岛分图」中之台湾与澎湖两图并图说,列作本书「附录」。

  • 亲征录

    亲征录

    《作者:周必大《亲征录》一卷,一作《辛巳亲征录》,南宋周必大撰。是书即选自其中的杂著类,记自绍兴三十一年十月至绍兴三十二年六月间朝廷军政大事,由于事皆周氏亲历,故史料价值颇高。本整理本即以《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本为底本。

  • 钱农部请师本末

    钱农部请师本末

    《作者:钱鼎铭石刻拓片,存苏州市博物馆。

  • 平汉录

    平汉录

    《作者:童承叙明童承叙撰。承叙字汉臣,沔阳人,正德辛巳进士,官至左春坊左庶子。是编纪太祖平陈友谅事。首载宋濂《平江汉颂》一首。次即载《史臣赞》一首。而以《友谅兴灭本末》附於其后,谓之《外传》。

  • 平濠记

    平濠记

    《作者:钱德洪一卷。明钱德洪撰。德洪本名宽,字德洪,后以字行,改字洪甫,馀姚人,嘉靖壬辰进士,官至刑部郎中,事迹具《明史·儒林传》。初,王守仁之平宸濠也,其大纲具於《叙功疏》,其细目具於《年谱》。德洪受业守仁,据师友所见闻,其阴谋秘计及一切委曲弥缝之处,有《疏》及《年谱》所不详者,因作此记以补之。凡黄绾所说四条,龙光所说二条,雷济所说一条,附载德洪随事附论者五条,又《自跋》一条。大旨谓宁藩之败,由於迟留半月始发。其迟留半月则由於守仁多设反间以疑之。守仁在日,秘不言。守仁殁后,始得其间书、间牌之稿於龙光。而驾驭峒酋叶芳及阴令知县陈冕诡渔舟以诱擒宸濠,皆当时所不尽知者云。

  • 平蜀记

    平蜀记

    《作者:佚名一卷。著者姓名不详。此书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遣汤和等伐蜀以及明升出降事。

  • 蓬山密记

    蓬山密记

    《作者:高士奇高士奇是康熙帝十分喜欢的词臣。生于顺治二年(1645年),卒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本文写的是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高士奇随驾入京的见闻,有助于人们了解到更加生活化的康熙皇帝。此次归乡后不久,高士奇于6月病故,这也是君臣二人的永别,读来不由使人叹惋命运无常。

  • 瞑庵杂识

    瞑庵杂识

    《作者:朱克敬《瞑庵杂识》《瞑庵二识》为朱克敬的笔记体二集,如记录湘军与太平天国作战时,部分奏疏、对湖南厘金的缘起和抽收办法有详细说明。又如衡州民教的纠纷、长沙官绅的倾轧等等。杨坚点校。近代湘人笔记丛刊之一。

  • 南渡录

    南渡录

    《作者:辛弃疾题为辛弃疾撰。疑伪托,故所载并非事实。记载了靖康之难,徽钦二帝被虏北上,一路受尽屈辱,穿上敌人的异族服饰,于千山万水间到处放逐,驱赶,历经寒暑艰难,生不如死。

  • 南史札记

    南史札记

    《作者:李慈铭清李慈铭撰札记。一卷。是书为《越缦堂读史札记》之一种。以明毛晋汲古阁所刻唐李延寿撰《南史》为底本,与《宋书》、《齐书》,《梁书》、 《陈书》相校。凡《南史》与诸书所栽有异,则参用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订正, 较为详备。 为研究《南史》之重要参考书。

  • 闽游月记

    闽游月记

    《作者:华廷献二卷。明末清初人华廷献撰。华廷献字修伯,江苏无锡人,生卒年月未详。崇祯进士,曾官明福建沙县、归化知县。《闽游月记》记华廷献宦游福建乙酉(1645年)丙戌(1646年)两年间所闻见事。起自除补归化县赴闽,迄至逃归故里。首卷记过仙霞岭抵延平府遇见诸事,其中记南赣汀、韶一带农民军阎王总猪婆营四处攻城,华廷献守沙县事。二卷续记华廷献守沙县与农民军作战,事后议加衔候考。又记隆武朝政事,唐王、鲁王不和,自相纷争,至成鹬蚌之局,元戍大帅持空头札市值充饷,郑芝龙专擅,太阿倒持,弃帝出走,浙东兵败,鲁王与后宫狼狈奔逃,仙霞岭险关无人把守,清兵从容入闽,马士英、方安国、阮大铖死于途中等事。尾记华廷献逃回故里,全家仅数口而归。《闽游月记》于明末地方之纷乱,朝臣守令之不和,叙述较为详尽。据华廷献称,“屈指两年,以五奇而处四难”(《闽游月记》卷二),而《闽游月记》世传本多有遗缺,傅以礼认为,《荆驼逸史》所录此书,“叙次丛杂,盖仅摘录数条,非全书也”(《闽游月记》傅以礼跋)。计六奇《明季南略》曾引《闽游月记》四则,取以互勘,凡校补五十字。《记载汇编》有《闽事纪略一卷》,与《闽游月纪》内容颇有出入,谢国祯认为“其中必有一伪,或一书而割裂为二书者,姑付阙疑”(《增订晚明史籍考》)。《闽游月记》有《荆驼逸史》本。

  • 闽事纪略

    闽事纪略

    《作者:华廷献《闽事纪略》华廷献著,记述南明隆武朝事及镇压汀州起事贫民经过。

  • 明季遗闻

    明季遗闻

    《作者:邹漪清初邹漪撰。四卷。漪,字流猗,江苏梁溪(今无锡)人。是书记述南明史事。卷一述李自成起义本末,卷二、卷三述弘光政权始末,卷四述隆武、永历政权始末。条理详明,首尾完善。尤其对福王时马士英、阮大铖政治腐败情况抨击甚力,言之痛切。作者非东林党人,故于书中颇有微词。是书有刻本及商务印书馆《明季稗史汇编》本。

猜你喜欢的书

无事生非

无事生非

喜剧。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作于1599年。阿拉贡亲王带青年贵族克劳狄奥和培尼狄克拜访总督梅西那。克劳狄奥倾心于总督的女儿希罗,并向她求婚。总督有一个侄女名叫贝特丽丝,她生性活泼、俏皮机敏,遇到了狂放不羁、言辞锋利的培尼狄克,互不相让,免不了唇枪舌剑一场斗嘴。阿拉贡亲王觉得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便故意让他们误会各自都在爱恋着对方,从中撮合。亲王有个弟弟唐约翰,此人阴险刻薄,爱施诡计。他忌妒克劳狄奥得到希罗的爱情,便用计让他怀疑希罗不贞,致使希罗在婚礼上受到打击当场晕倒。后阴谋被揭穿,两人得以重新圆婚。这一天,培尼狄克与贝特丽丝也结成了伉俪。两人虽已心心相印,可在婚礼上还是互不相让,一个说“因为可怜你才娶你”,一个则说出嫁“是为了救你一命,因为你害着相思病,在一天天消瘦哩”。本剧意在歌颂友谊与爱情,但对于丑恶事物的揭露也占据了重要的篇幅。唐约翰形象的刻划,给希罗与克劳狄奥的爱情蒙上了一层悲剧的阴影,但最后阴谋败露,希罗的冤屈得到昭雪,爱情结局圆满,则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信念。这里,悲剧、喜剧的界限又一次被打破,剧作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除了这一好事多磨的爱情描写之外,全剧精彩之处还在于刻划了培尼狄克和贝特丽丝这对欢喜冤家的艺术形象。这是两个独具个性、色彩明朗的喜剧性人物,他们妙趣横生的谈吐,咄咄逼人的话锋,给本来带有浓重悲剧色调的剧作增添了明朗欢快的喜剧色彩。

种族同盟

种族同盟

一个人的不幸往往以细小的事情为契机。对我而言,这件事情发生在东京地方法院的走廊上。我有事走过该处时,遇见了同行的楠田律师抱着一大包东西匆匆忙忙地迎面走来。我们站在那里聊了一会儿。“你好像很忙嘛。”“嗯。我接下太多公诉辩护人的工作了。”楠田律师眼下夹着用包袱布包着的一大包东西。这里面不用说都是一些诉讼文件。

杂病源流犀烛

杂病源流犀烛

内科著作。清沈金鳌(1717—1767) 撰。三十卷。金鳌有 《沈氏尊生书》已著录。本书为《沈氏尊生书》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无论何因,而病发于皮毛肌肉,经络脏腑之间,均为杂病,故著此书。博采 《内经》、《难经》、《甲乙经》 及历代诸名医之精华,参以己见,分证述其源流,详辨证,明治法,变杂乱为明晰,故名。成书于乾隆三十八年 (1773)。卷首,载有《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全书分脏腑、奇经八脉、六淫、内伤外感、面部、身形等六门,每门详列若干病证,每病均设“源流”一篇,以述病证原委,说明脏腑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生理、病理上的有机联系。每病脉、因、证、治悉俱,理、法、方、药契合,条分缕析,一目了然。使“表里不相蒙,寒热不相混,虚实不相淆,阴阳不相蔽”。除介绍方治外,还附有养生导引之术。全书所论源流清晰,分类明细,辨证论理精到,在杂病著作中颇有影响。对研究中医理论及临床运用,均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图书集成印书局《沈氏尊生书》本。一九五七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松邻遗词

松邻遗词

民国吴昌绶撰,词集,录自《清代诗文集汇编·782册·松邻遗集》。

南濠诗话

南濠诗话

明代都穆撰。都穆 (1458—1525), 字玄敬, 吴县(今属江苏)人。明孝宗弘治年间进士,授工部都水主事,历礼部主客郎中,官终太仆少卿。该书亦称《南濠居士诗话》,一卷,七十多则。书中以记载古今诗人佚诗佚事为主,论诗不专主一家。其诗学见解,一是明确反对崇唐抑宋:“昔人谓‘诗盛于唐,坏于宋’,近亦有谓元诗过宋诗者,陋哉见也。刘后村云:‘宋诗岂惟不愧于唐,盖过之矣。’予观欧、梅、苏、黄、二陈至石湖、放翁诸公,其诗视唐未可便谓之过,然真无愧色者。”可见明中期诗坛,虽是前七子“诗必盛唐”的天下,然宗宋诗者亦自不绝如缕。二是强调写真情实境,反对无为强作:“东坡云:‘诗须有为而作。’山谷云:‘诗文惟不造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予谓今人之诗,惟务应酬,真无为而强作者,无怪其语之不工。”这显然也是针对当时诗坛流弊而发。但总的看来,书中对诗学理论的阐发不多,且往往就前人议论从而发挥之,甚少创见,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见地颇浅”。有《历代诗话续编》本。

法华经玄赞释

法华经玄赞释

佛典注疏。唐佚名撰。一卷。是唐窥基撰《法华经玄赞》的注释书。现仅存一部分,即“第二明经宗旨”至“第六释经本文”的解释。发现于敦煌遗书中,经日本学者校勘后收入日本《卐字续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