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慈铭

李慈铭
  • 姓名:李慈铭
  • 别名: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会稽(今绍兴)人
  • 出生日期:1830
  • 逝世日期:1894
  • 民族族群:

李慈铭(1830—1894),近代文学家、学者。原名模,字式侯;改名慈铭,字㤅伯,号莼号;别署霞川花隐生、花隐生、越缦老人、莼老等。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早年补县学生员。凡11次应乡试,至同治九年(1870)始中举。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补户部江南司资郎。十六年(1890)补山西监察道御史,转掌山西道,巡视北城督理街道。一生博学,多病,有名士之风。自言性格冷峻孤傲,“故所值多阻而命穷”(《桃华圣解盦日记自序》),“俗士疾之,要人扼之,而杖履所至,常有千载之清风”(《六十一岁小像自赞》)。思想比较保守。


李慈铭自谓于经史子集、稗史佛典、诗词戏曲无不涉猎,但“所学于史为稍通”。其作品有诗词、散文、骈文、杂记、笔记,但“所得意莫如诗”。“其为诗也,溯汉迄今数千百家,源流正变,奇偶真伪,无不贯于胸中,亦无不最其长而学之,而所致力莫如杜”(《白华绛跗阁诗初集自序》)。又说:“学诗之道必不能专一家限一代。凡规规摹拟者,必其才力薄弱,中无真诣。”必须博采百家,“汰其繁芜,取其深蕴,随物赋形,悉为所有”(《越缦堂诗话》)。


李慈铭之诗主要为思亲怀友、吟咏风物之作,感怀时事之作只占一小部分。如《京邸九日感怀四首》:“冷落风光九日天,故园回首一潸然。愁日逐客三千里,病骨名场十二年。江国去帆连远水,蓟门独鸟下寒烟。遥知弟妹承欢暇,应自登高望日边。”“飞驺结盖满神京,远地烽烟独怆情。贫贱犹为知已重,乱离莫道著书轻。一官失业家无食,十载厌时国厌兵。市骏台空屠狗散,真从今日悔浮名。”《庚申生日书感》:“卅载依依䣛下身,无端穷海作羁民。草间著述中年事,岁末饥寒览揆辰。天地何心生弃物,国家谁信待斯人?遥知今日高堂梦,白发思儿一倍新。”《村居杂感》:“局迹蓬蒿百感侵,数椽老屋傍江浔。贫贱半世生涯拙,风雨荒斋岁月深。难卜死生天定局,与时忧乐我何心?著书射猎都无味,华发萧萧学楚吟。”感慨身世,思乡嗟贫,一如常人。陈衍《石遗室诗话》曰:“越缦身丁乱离,遇复蹭蹬,而声诗极乎和平,不特不抑郁牢愁,亦并不矜才使气。题咏金石书画,自其所长,而闲情之作,偶亦所喜。”但也有感慨国事之作,如《边词三首》、《庚午书事二首》、《读史感事二首》等。著有《越缦堂文集》、《湖塘林馆骈体文钞》、《白华绛跗阁诗初集》、《霞川花隐词》、《越缦堂日记》、《越缦堂词录》、《越缦堂诗话》、《越缦堂读史札记》等。

李慈铭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好兵帅克

好兵帅克

捷克作家哈谢克(1883—1923)的政治讽刺长篇小说,原名《好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遭遇》。小说主人公帅克是个被军区审委会宣布患有神经不健全症的退伍士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他因一次在酒店傻乎乎地提问而被密探抓进警察局;因语无伦次,答非所问,被认为精神不正常。在法医那儿鉴定时,帅克满口戏言,似疯似傻法医们一致认为他是个白痴。警察局只好释放帅克。当时奥匈帝国军队吃紧,大规模征兵。帅克正患风湿病,也在征召之列。他借了邻居一部坐椅车,让一位邻居太太推着他去投军。报上竟因此刊登了“残废人热爱祖国”的消息,而实际上帅克却被认为装病逃避兵役而正在大受折磨。帅克先做了一个神甫的勤务兵,由于神甫嗜赌,竟将帅克输给了一个中尉。帅克成了中尉的马弁。中尉喜欢动物,帅克为讨好他偷来一条狗。不料狗是上校的。于是,中尉被上校派往前线。在开赴前线的火车上,帅克又无意中奚落了一个将军,使他狼狈不堪。后来,帅克又因无故报警,使火车急刹车而被罚留在车站上。这样,他只能一个人去找部队,又被当作俄国间谍被抓而闹出许多笑话。到部队后,中尉命令他送一封情书给某商人的老婆。帅克在途中喝酒,耽误了时间,信竟送到了商人手里。第二天,各报纸竟相报道这一桃色事件,使中尉如坐针毡。然而,帅克在军事法庭上矢口否认信是中尉写的,还抢过信一口吞下……法庭被弄得哭笑不得,只好把中尉调往先遣队了事。

东里子论印

东里子论印

印学论著。清冯泌著。冯泌, 字仁可, 号东里子, 里籍和事迹不详。为秦爨公弟子。此文附于秦氏 《印指》 后。所言 “今为学者计, 不贵执古人之成规, 而第当审时代为因革。夫古印朴, 今印华; 古印圆劲, 今印方板; 古印在有意无意, 今印则着迹太甚。度今日尽返古初亦所不必, 既有意求学, 存朴茂于时华之中, 运圆劲于方板之外, 何不可?” 自有道理。对十竹斋胡曰从等印作之抨击, 较秦氏更烈, 诚所谓一家言也。此文有丁仁审定旧抄本, 辑入 《西泠印学丛书》、《历代印学论文选》。

十六汤品

十六汤品

《十六汤品》是一本茶书,是点茶道的代表之作。对茶的煮法加以分析衍释成十六种,将口沸程度分成三种,注法缓急则分三种,茶器种类不同分为五种,依薪炭燃料亦可分为五种,共计十六汤品。其约作于唐末五代,至迟也应作于宋初,其对茶艺、茶道及茶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约成书于唐光化三年 (900),有明代喻政《茶书全集》本、清代陈世熙 《唐人说荟》本、清代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本等。凡一卷,分十六品论述茶汤品质高低。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原名为《高宗系年要录》或《系年要记》,由《四库全书》定为今名。南宋李心传撰。本书在南宋宁宗宝祐初年曾刊于扬州,流传甚少,今本系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该书为编年体,记录南宋高宗一朝国内外大事。仿《资治通鉴》例编年纪事,与《续资治通鉴长编》相衔接。始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迄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书中所收材料较多,条理也较精密。元末修《宋史》时未见此书,可能当时原书已失。今本是乾隆时修《四库全书》而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这是研究南宋时期历史的重要古籍。

维摩经抄

维摩经抄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首尾齐全。自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经》之《佛国品第一》疏释至《见阿閦佛国品第十二》。分序文及释文两部分。在序文中,作者认为大乘可分法相宗、破相宗(指般若空宗)与法性宗。《维摩经》与《华严》、《楞伽》、《涅槃》、《起信》等,均属法性宗。认为《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并将此解释为理、行、报、用、教五种不思议。释文时并非逐句疏释,而是有重点地摘抄部分经文而疏释之,故名《维摩经抄》。释义简略精要。历代大藏经均未收,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

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

现存二卷。唐代法照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略称五会法事仪。亦称《五会念佛颂经观行仪》、《广法事赞》。佛教仪轨书。唐法照撰。三卷。是作念佛法会时所依唱赞之本。作者认为“念佛三昧是真无上深妙禅门”,为了“依《大无量寿经》五会念佛”,故撰此书。原著三卷,现敦煌遗书存中、下两卷,共录赞文四十六种。中卷首录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后附《阿弥陀佛咒》、《念诵法》及《往生西方记验》。其下有《宝鸟赞》、《观经十六观赞》、《阿弥陀经赞》等十七种赞文。其中在《宝鸟赞》后设《第八赞佛得益门》一章,在第十七段赞文后设《第九化生利物门》、《第十回向发愿门》各一章;最后普劝众生五会念佛,并引各种经文,详述五会念佛的功德。下卷首称系从“《第八赞佛得益门》分出,众等尽须用第三会念佛和之”;然后录《依无量寿观经赞》、《依阿弥陀经赞》、《叹散花供养赞》、《净土五会赞》等二十九种赞文;最后叙述写作此书之时间、地点及回向发愿。本书反映了净土宗流传及其宗教活动的实际情况。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