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

  • 庚辰集

    庚辰集

    《作者:纪昀《庚辰集》是纪晓岚所编纂的一部清代诗歌集,此书编纂缘起在纪晓岚撰写的序文里有说明:“余于庚辰七月闭户养疴,惟以读书课儿辈……日取数首讲授之,阅半岁,又得诗二、三百首,儿辈以作者登科先后排纂成书,适起康熙庚辰,至乾隆庚辰止,因名之曰庚辰集……其初,但有评点,既而,儿辈考询字义,呶呶然不胜其烦,因于及门李子文藻、吴子钟侨、张子天植、孟子生蕙等检阅诸书,为之注……辛已十月十日,河间纪昀书。”可见此书乃纪晓岚赋闲在家养病之时,“为课儿辈”而主持编纂的。《庚辰集》全书共5卷,收录185名作者的诗作251首。卷一至四收录馆阁诗,卷五收录应试之诗。所谓“馆阁”,乃北宋时掌管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的昭文馆、龙文阁等机构。明代将其职掌移归翰林院,故翰林院亦称“馆阁”。清代沿之,馆阁中人常须应制作文章,其文体、书体皆力求典重式致,世称“馆阁体”,馆阁诗亦由此而来。

  • 兰亭诗集

    兰亭诗集

    《作者:佚名诗集。《兰亭集》是一本由37首诗组成的诗集,关于《兰亭集》的来由是这样的: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当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孙统等四十多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跞,曲水流觞,饮酒作诗。众人沉醉于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这时众人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序》。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

  • 唐李推官披沙集

    唐李推官披沙集

    《作者:李咸用诗别集,六卷,唐李咸用撰。咸用字号不详,陇西(甘肃省陇西县一带)人。大约唐懿宗咸通前后在世。李氏古体多为乐府旧题模拟之作;近体则多为应酬之作,存诗二百余首,绝大多数水平不高。模拟之作生硬,缺少现实内容;应酬之作浮泛。古体如《短歌行》:“一樽绿酒绿于染,拍手高歌天地险。上得青云下不难,下在黄埃上须惭。”思想格调之卑下,造句之笨拙可见一斑。《春宫词》中的“风和气淑宫殿春,感阳体解思君恩。眼光滴滴心振振。重瞳不转忧生民。女当为妾男当臣,男力百岁在,女色片时新,用不用,惟一人……”如此肉麻地歌颂皇帝(特别是对于晚唐皇帝)在唐诗中还不多见,而且用意也极为鄙俗。其近体虽缺乏社会内容,但却时有佳句可取,如“竹扉难掩月,岩树易延云。曙鸟枕前起,寒泉梦里闻”(《宿隐者居》);“蝉稀秋树瘦,雨尽晚云轻”(《遗兴》);“烟残偏有焰,雪甚却无声”(《冬夕喜友生至》);“春雨在五色,酒来花旋成”(《红薇》)……比他的古体诗轻灵一些,但亦只限于句,其完篇甚少。此集为其八世孙李兼(南宋人)所传,有杨万里序,现存有南宋临安陈氏书棚本,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据此影印。

  • 唐人万首绝句选

    唐人万首绝句选

    《作者:王士祯唐诗选集。共七卷。清代王士禛编纂。选唐诗人二百六十四家,诗八百九十五首。卷前有《序》。此书是有感于宋代洪迈《唐人万首绝句》的驳杂,将其刊定而成。洪迈编书卷帙繁复,原本一百卷,今佚九卷,每卷一百首,计七言绝句七十五卷,五言绝句二十五卷,末附六言绝句一卷三十七首,为唐人绝句总汇。此书成书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据王氏在《蚕尾续文》中自述:“是岁予年七十有五,笃老矣,目昏眵不能视书,唯大字本略可辨识。偶案上有洪景庐《唐人万首绝句》旧版本,乃日取读之,两月而毕,于是撰录其尤者凡九百余首,以继《文粹》、《诗选》之后。”书中所选五言绝句以王维最多,李白、韦应物、李商隐次之;七言绝句以李商隐最多。选书推崇王勃、王维、李白、韦应物、王昌龄等人,基本上选汇了唐人绝句的精华。诗虽无笺注评点,但在《凡例》中却对诗人诗作有所评论,推举李白《早发白帝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长信秋词》、王之涣《凉州词》为压卷之作,很有欣赏和参考价值,流行较广。版本有康熙四十七年(1708)芸香阁刻本,商务印书馆据以刊行。

  • 明史杂咏

    明史杂咏

    《作者:严遂成四卷。清严遂成(1694—?)撰。严遂成,字崧瞻,一作松占,号海珊,乌程 (今浙江吴兴)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官山西临县知县,父去世归乡。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因母丧归。后历雄州知州、云南嵩明州知州。遂成负诗名,工于咏物,或雄奇瘦硬,或委婉工致,风格两异。其咏史诗尤负盛名,被称为“诗史”,与唐胡曾、明李东阳有异,能自成一家。古体近体相间,故名曰杂咏。是书赋明一代之事,其中有精辟之见,然亦有伪讹及门户之旧论。该书 《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存目书著录。

  • 训蒙诗

    训蒙诗

    《作者:朱熹训蒙诗,又称朱子训蒙诗、训蒙绝句、训蒙诗百首、性理绝句百首,一般题朱熹编撰。此本据清代郑端编《朱子学归》及朱玉编《朱子大全文集类编·诗集补遗》两本互相参照整理,共79题97篇。儒家很早就有“诗教”一说,诗教虽不像其它伦理教材那样直接对蒙童进行道德教育,但它通过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熏陶渍染,渐滋化育,使儿童在讽诵吟咏、欢笑嬉戏中接受教育,诵读歌诗久则可使蒙童“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达到“精神宣畅,心气和平”,从而义理渐开。

  • 雍邸集

    雍邸集

    《作者:雍正《雍邸集》为清世宗雍正皇帝继位前之诗集。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之二十一~卷之二十七》。

  • 首尾吟

    首尾吟

    《作者:邵雍首尾吟,组诗,一卷,135首。为邵雍自创的诗作形式,七律,以“尧夫非是爱吟诗”开篇并结句,首尾连环。富有喜剧气息,曾风行一时。司马光、程颢均有和作。毕亨《题伊川击壤集后》云:“予家食时,手录康节先生《首尾吟》二十余首,读之欣然自得。”至明代,还有“庄昶诸人,转相摹仿”。

  • 鼓枻稿

    鼓枻稿

    《作者:虞堪诗集,两卷,元末明初虞堪撰。虞堪 ,明初诗人。字克用,一字胜伯,号青城山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不仕。家藏书甚富,博览群籍,素对诗文有研究。所作诗清润典丽,山水诗较多,但内容空泛。洪武中,为云南府学教授。有《希澹园诗》。

  • 许东雷诗存

    许东雷诗存

    《作者:许家惺一卷,诗集,民国许家惺著,王义胜笺注。许家惺,字默斋,号东雷。上虞人,清同治癸酉年(一八七三)生,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殁。其祖父许正绶为清道光九年进士,先后任湖州府学教授二十馀年,有重桂堂集光绪刻本传世,惜今日在民间已成绝版,万难觅得。在书香门第之熏陶下,家惺公幼承家学,自是媕雅善诗文。然四次乡试落第,既是打击,亦不啻是觉醒之初萌。此后,便绝意科举,毕生从事自谓之「佣笔」事。即前后任新闻报,中外日报之编撰及主笔。

  • 鹃音白社

    鹃音白社

    《作者:王禹声诗集,明王禹声撰写,王禹声,明苏州府吴县人。王鏊曾孙。万历十七年进士。历官承天知府,忤中官,罢官归里。雅素好学,诗文有鏊风。分《白社诗草》《鹃音》两部分。

  • 西湖百咏

    西湖百咏

    《作者:董嗣杲宋诗别集。2卷。董嗣杲著。董嗣杲,宋末入道于孤山四圣观。他在自序中说:“予长兹地与山水为忘年交,凡足迹所到,命为题,赋以唐律。几二十余年,仅逮百首。然皆目得意寓,叙实铺写。”书成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腊月。明太常少卿会稽陈贽曾和诗百首。“嗣杲诗格颇工整,贽所和才力稍弱,亦足肩随,皆迥在许尚《华亭百咏》之上也。”(《四库全书总目》)如《断桥》:“绣毂青骢骤晚风,柳丝翠袅石阑红。彩篙刺水停飞鹢,华表侵云截卧虹。杖履谁归瀛屿去,笙歌自补玉壶空。重招张祜商新咏,不与当时藓涩同,”自注:“在总宜园西,唐张祜《孤山诗》云:‘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或谓段家桥,非。咸淳中展建。”陈贽和诗:“拂桥袅娜绿杨风,曲曲雕阑映水红。游客过时徐鞍马,微波映处俨垂虹。清新张祜诗还在,寂寞林逋宅已空。景物不殊人事改,落花啼鸟古今同。”于此可见一斑。上卷49首,下卷51首。有《四库全书》、《武林掌故丛编》等版本。

  • 西湖竹枝集

    西湖竹枝集

    《作者:杨维桢元代诗歌总集。1卷。杨维桢编。杨维桢曾闲居杭州西湖七、八年,与张雨、剡韶等人唱和于湖光山色之间,并倡作《竹枝词》以咏西湖。南北文人墨客纷纷属和,成为一时之盛。杨维桢把这些咏西湖的《竹枝词》结为一集,加以评点,注明作者简历,刊行于世。明清以来,不断再版,流传比较广泛。本集卷首有明天顺三年(1459)和维序,元至正八年(1348)杨维桢序。收入119家所作的《竹枝词》,另收有无名氏所作2首。卷末有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冯梦祯跋。本集所收入的诗作者比较多,有不少属于没见到其他诗作传世的,如边鲁是元末画家,北庭(新疆吉木萨尔)人。他传世的唯一诗篇,就是保存在《西湖竹枝集》当中的。另外杨维桢所作的品评与传略,也为元代诗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本集收入的《竹枝词》质量并不一致,有些颇具民歌风韵,清新爽朗,但更多的则是文人应酬之作。

  • 青楼韵语

    青楼韵语

    《作者:佚名《青楼韵语》原名《嫖经》,或称《明代嫖经》。朱元亮辑注校证,张梦征汇选摹绘,刊印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这部书不仅成为古代嫖界的指南,而且从很多方面反映出明代士人和妓女的心态。此书的一大特色是辑录了大量古代妓女诗词,辑选晋、南齐、梁、隋、唐、宋、元、明约一百八十名古代名妓的诗词韵语共500 余首,读之多有不凡之作。

  • 辽金元宫词

    辽金元宫词

    《作者:佚名从元代至明、清三朝就陆续有为数不少的文人写作咏辽金元三代的宫词。这些宫词记述了辽金元三代帝王及其宫妃们的生活,对当时的政治、历史和风俗也有生动的描述。又由于这三个朝代都建都于北京。所以当诗人们描写宫廷、苑囿的景色时,宫词又呈现出鲜明的北京地方特色。辽金元宫词作者主要有九个人,其中元六人、明一人、清二人 元六人为: 柯九思,写作元宫词二十五首,保存在 《草堂雅集》 卷 一; 萨都剌,元宫词八首,保存在 《雁门集》 卷四; 杨维桢,元宫词十二首,保存在 《铁崖先生诗集》戊集; 逎贤,元宫词八首,保存在 《金台集》 卷一; 周伯琦,元宫词五首,保存在《近光集》卷一; 张昱有《辇下曲》,咏元宫中事,保存于《四部丛刊续编》本。明朱有燉,有元宫词一百首,保存在《借月山房汇钞》 本中。清陆长春咏辽金元三代宫词,有 《吴兴嘉业堂丛书》 本: 史梦兰,写有 《全史宫词》,其中有咏辽金元三代宫词。柯九思等六人是以本朝人咏本朝的事,他们宫词大多为亲身见闻,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故其在史学上的价值也更高。

  • 笛渔小稿

    笛渔小稿

    《作者:朱昆田诗别集。清朱昆田著。十卷。收诗凡四百九十五首。有康熙五十三年(1714)刊本,附于其父朱彝尊《曝书亭集》后,光绪十五年(1889)寒梅馆重刊。民国八年(1919)商务印书馆据康熙本影印,收入《四部丛刊》。另有民国二十五年(1936)中华书局排印《四部备要》本。

  • 笺注陶渊明集

    笺注陶渊明集

    《作者:李公焕陶诗文注本。十卷。李公焕撰。公焕,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平事迹不详。吴焯跋称:“此编汇集宋朝群公评注,淳祐中又刻于省署,当时所称玉堂本者。”据此则公焕为宋人,而何孟春跋以为元人。二说皆未言所据,不知孰是。此本前四卷诗,次第与汤注本略同。卷五记、辞、传,卷六赋,卷七《五孝传》、《画赞》,卷八疏、祭文,卷九《集圣贤群辅录》上,卷一○《集圣贤群辅录》下。卷首辑录宋代诸家评陶,为“总论”,次以昭明太子《陶渊明集序》。卷末附颜延之《陶徵士诔》、昭明太子《陶渊明传》。汇辑旧注作双行小字,随文出注,所辑评语则附各篇之后,开后世集注、集评之风。卷首“总论”又开后世辑录陶渊明诗话之风。由于此本保存了大量旧注旧评,故自汤注本失传后,历来颇受重视,流传最广,影响极大。但李氏对陶渊明实未深研,又颇好杂引宋人地志、杂说,故其谬误颇多。伪作《五孝传》、《集圣贤群辅录》、《四时》、《归园田居》之六、《问来使》等悉予保留,后二首诗后尚附录韩子苍、汤汉、《西清诗话》辨伪之语,其馀则全无甄别之言。《停云》诗“竞用新好,以招余情”下注云:“谓相招以事新朝也”,此实汤注穿凿之语;《与殷晋安别》注谓殷晋安即殷景仁,乃承吴仁杰《陶靖节先生年谱》之误;《赠长沙公》诗注谓大司马指汉高帝时陶舍,殊乖史实;《酬丁柴桑》诗题下不注丁柴桑其人,乃云“柴桑,(浔)阳故里”,实属无谓。 《移居》诗注“南里”即栗里,《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注又将南里、南村离为二事,又谓移居在遇火后二年,羌无故实。《还旧居》诗注引《南康志》,谓南康近城五里之上京有渊明故居;《游斜川》诗注引骆庭芝说,谓曾城即落星寺,穿凿比附,如此者甚多。何孟春《陶靖节集·后记》讥评李公焕此本“不见其能为述作家”,不为无因。郭绍虞《陶集考辨》称此书有数本,其所经见者有吴焯绣谷亭旧藏本、吴县潘景郑所藏《天禄琳琅书目》所载本、贵池刘氏玉海堂影印本、《四部丛刊》本(与潘氏所藏同出一本)。按今北京图书馆藏元刻本二种。又上海涵芬楼《四部丛刊》本称据藏元翻宋本翻刻,卷首与附录又颇与陶澍所见本不同。

  • 白香集

    白香集

    《作者:沈行明代诗集,沈行撰,沈行,字履德,钱塘人。永宣间人,尝取唐宋元人之诗,集句为贯珠编贝集五卷。白香集二卷《明万历间(1573-1619)刊本 撰述 傅图 》集古梅花诗二卷,附录一卷《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钱塘丁氏嘉惠堂刊本 撰述 傅图 》集古香奁集二卷《纸烧本集 傅图 》<br/><br />

  • 百香诗选

    百香诗选

    《作者:郭居敬诗集,元代郭居敬撰,郭居敬除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诗》之外,尚著有《百香诗》一卷。《百香诗》在中国亡佚已久,却流传到日本,以抄本的形式存留了下来。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新编郭居敬百香诗选》抄本一种,是郭居敬《百香诗》存世的孤本。日本抄本《百香诗选》载录了郭居敬撰写的以《琴》、《棋》、《书》、《笔》、《画》等为题的咏物七言绝句一百零一首,均为元诗佚篇。

  • 碧云集

    碧云集

    《作者:李中五代诗别集。3卷。南唐李中撰。前有孟宾于序。为孟宾于任水部郎中时作。序中称李中“缘情入妙,丽则可知,出示全编,备多奇句”。后即举五七言六言奇句数十联,并加评论,如“‘乾坤一夜雨,草木万方春’,此乃王泽所均,春风广扇”。序又称,李中自信其诗“只俦方干处士、贾岛长江。”序末言,《碧云集》收李中诗“五七言兼六言二百篇”。作序时间为“癸酉年八月五日”。癸酉为宋太祖开宝六年(973),时为南唐后主李煜后期,是《碧云集》结集之后,开雕之前。此集为李中官新淦县令时所编,此由孟宾于序及集首目录下所署李中官职可知。卷上,始于《春日作》,终于《所思六言》,97首。卷中,始于《江馆秋思》,终于《晋陵夏日》,96首。卷下,始于《邮亭早起》,终于《献中书潘舍人》,97首。共290首。与孟宾于所言200篇不同,序中或者为举其成数。全集为近体诗,五七言六言杂错编排,末标明写作时日。《碧云集》见于清代席启寓辑《唐诗百名家全集》。有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洞庭席氏琴川书屋刊本;清光绪八年(1882)刊本。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雷海宗著,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以文化形态史观系统阐述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和前途的著作。认为人类文化可分为七个独立的文化系,每个文化系只有一个生命周期,而中国文化系历经四千年,独具二周。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界,此前为第一周文化,是纯粹的华夏民族创造文化的时期;此后为第二周文化,其特点是沿袭秦汉的制度,但外来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兵、家族和元首(皇帝)是民族文化最基本的问题,“兵可说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问题,家族可说是社会的基本问题,元首可说是政治的基本问题。”然而,中国自秦汉以下的第二周文化不尚“武德”,是“无兵的文化”,因此,导致了中国文化的衰落。抗日战争是中国从文化第二周转入建设第三周崭新文化伟业的时机,而“新生”的最重要的含义就是“尚武”和“尚兵”。只要重新恢复战国时代文武并重的文化,抗战建国和第三周文化就必可实现。现有重印本。

新史学

新史学

近人梁启超撰。有《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论正统》、《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书法》、《论纪年》6节。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在《新民丛报》连载。批判封建史学有四弊:其一,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其二,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其三,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其四,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有二病: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首次提出“史界革命”口号,认为新史学要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为救国图强、造就新民服务。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第4册。

伤寒论诠解

伤寒论诠解

刘渡舟、傅士垣主编。全书共40万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出版。本书主要是根据刘渡舟教授给北京中医学院1978届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研究生讲授《伤寒论》的录音整理编辑而成。为了尽量保持《伤寒论》的原来面貌,保持辨证论治体系的实践特征,本书选取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底本,除对一些个别章节作了删节外,其主要部分均予以保留;并依原文排列顺序,逐条加以诠解。为使理法方药各项内容的解释分析相互连贯,以适合教与学的客观要求,本书在编写体例上简化了层次,只设“解析”一项,将一般著作所常设的内容提要、词解、分析、病案举例等方面的内容尽揉其中。在解析原文时,力求如实反映编著者的学术观点和心得体会,也适当介绍历代注家的见解,并着重进行理法方药的分析、病因病机的探讨、病证的比较鉴别、前后条文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阐发,联系病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作进一步说明,在原文的解析中,也不失时机地对前后方证作了鉴别。本书对《伤寒论》中习用的异体字、通假字、古体字等均予以保留,不另作说明;对原文词句的校勘均汇集起来,附于书末,以便检阅。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刘渡舟的学术思想,是其伤寒论学治学成果的汇集。是学习《伤寒论》学的一本较好的参考书。

阿黑小史

阿黑小史

现代中篇小说。沈从文著。上海新时代书局1933年3月1日初版,列入“新时代文艺丛书”。内收《<阿黑小史>序》1篇。它由《油坊》、《秋》、《雨》、《病》、《婚前》等5章组成,但各章都可以独立成篇。第二章《秋》曾收入1934年5月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如蕤集》。这是一部具有浓厚的牧歌风味的抒情诗小说。作品以“人人各安其生业,无匪患无兵灾”的原始状态的封闭山村为背景,描写打油人的独生女儿阿黑和油坊老板的儿子五明的恋爱悲剧。聪明的阿黑和稚气的五明水乳般交融在一起,“说不出的和谐,说不尽的美”。阿黑不幸病逝后,五明痛不欲生,爱情之火竟把他变成癫子。这部小说是作者将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结合起来的一个尝试,正如作者在《〈阿黑小史〉序》中所言:“我却正想在这单纯中将我的处理人事方法,索性转到我自己的一条路上去。”

奏谳书

奏谳书

汉代纂辑的案例汇编。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发掘出土。全书共227支简,包括春秋至西汉时期的案例22件。书题位于全书的末简,自名为《奏谳书》。可能是供官吏工作参考,或学吏者阅读应用。《奏谳书》释文已经由江陵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整理后,分别发表在《文物》1993年第8期和1995年第3期。历史学家李学勤对释文的解说也同时发表。《奏谳书》案例的编排,凡有纪年的,大体上是越早的越列在后面。推算历朔,纪年最早的在秦始皇(秦王政)即位之初,而最晚的到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其间穿插一些没有纪年的,格式较为简略,应系摘要。另外,还有两条春秋时期的案例,仅系记述,不属书。“谳”[yàn]的意思是议罪,《汉书·刑法志》云:“县道官疑狱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之。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以闻。”《奏谢书》便是这种议罪案例的汇编。

圆觉经序注

圆觉经序注

圆觉经序注,一卷,宋.如山注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