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

- 姓名:邵雍
- 别名:字尧夫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012年1月21日
- 逝世日期:1077年7月27日
- 民族族群:
邵雍(1012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北宋著名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谥康节。先祖居河北范阳,后徙衡章,又徙共城(今河南辉县)。晚年定居洛阳。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十年。一生不仕,与富弼、司马光、吕公著、张载、程颢、程颐交好。从李之才受《河图》、《洛书》、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图像,并“探蹟索隐,妙悟神契,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宋史·邵雍传》)。
哲学上,融汇儒、道、佛三家,创立了宋明理学中的象数学派,亦称先天学,意谓他所拟构的宇宙图式在天地万物存在之先就早已存在了,天地万物不过是这些先天图式的体现而已。从此出发,他认爲永恒的精神本体“道”(亦称“太极”或“心”)産生了天地万物,他说: “心爲太极”,“道爲太极” (《观物外篇》),指出“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形,人由道而行。天地万物则异矣,其于道一也”、“道爲天地之本,天地爲万物之本”(《观物内篇》)。认爲宇宙産生的具体过程是:先是精神本体“道”産生了象数,然后再由象数衍生出具体事物,他说: “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之变复归于神也。”(《观物外篇》)他认爲两仪(动、静)、四象 (阴、阳、刚、柔)、八卦 (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太柔、太刚、少柔、少刚)是“象”,与这些象相应的“一”、“二”、“四”、“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是“数”,他说:“一分爲二,二分爲四,四分爲八,八分爲十六,十六分爲三十二,三十二分爲六十四。……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根,枝之有叶。愈大则愈小,愈细则愈繁。合之斯爲一,衍之斯爲万”,“天以一而变四,地以一而变四。四者,有体也,而其一者,无体也。”(同上)意谓太极是“无体”的“一”,它虽然无形不动,但通过“一分爲二”就有天地;“二分爲四”、“四分爲八”就有了天之四象——日、月、星、辰和地之四象——水、火、土、石;日、月、星、辰之变有了寒、暑、昼、夜;水、火、土、石之变有了风、雨、雷、露;寒、暑、昼、夜之变有了性情形体;风、雨、雷、露之化有了飞走木草。如此从“一”到“万”、用简单的“加一倍法”(程颢语),就把整个宇宙和人类统摄起来。这种“合之斯爲一,衍之斯爲万”的象数学体系,当然是唯心主义的,但他的卦序和卦位图符合某些数学原则,与二十四节气也有一定关係,因此,也含有一些合理的内容。
在象数学的基础上,又提出“元会运世”的宇宙循环论。他根据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日,一日十二时辰,一时辰三十分的数量关係来规定一元的时间及其变化,认爲三十年爲一世,十二世爲一运,三十运爲一会,十二会爲一元。一元爲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代表宇宙的一次生灭变化。在这一生灭过程中,天形成于子会(第一会),地形成于丑会 (第二会),人形成于寅会(第三会)。人类历史发展到巳会(第六会)的第三十运的第九世,便达到了顶峰,这就是唐尧盛世。从午会(第七会)开始爲盛极而衰的夏商周到唐宋时期,再发展到戌会(第十一会)时,万物将归于死亡,最后到亥会 (第十二会),天地也归于倾覆和终结。以此出发,他认爲唐尧以后的全部历史经历了由皇而帝、由帝而王、由王而霸的退化过程。断言“三皇”的特点是“以道化民”,“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观物内篇》); “五帝”的特点是“以德教民”,“以德教民者,民亦以德归之,故尚让,夫让也者,先人后己之谓也”(同上); “三王”的特点是“以功劝民”,“以功劝民者,民亦以功归之,故尚政。夫政也者,正也,以正正夫不正之谓也” (同上); “五霸” 的特点是 “以力率民”,“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力归之,故尚争。夫争也者,争夫利者也。取以利不以义,然后谓之争”(同上)。依照这个标准,他认爲汉以后直到宋代的历史,都是霸政,且一 代不如 一代,“汉,王而不足;晋,霸而有馀;……隋,晋之子也;唐,汉之弟也。隋季诸君之伯(霸),江汉之馀波也;唐季诸镇之伯(霸),日月之馀光也;后五代之伯 (霸),日未出之星也”(同上)。这种历史观虽是神秘的、退化的,但却触及到了皇与帝、王与霸、无爲与有爲、让与争、义与利两条不同政治路綫的对立,这种对立在邵雍、程颢、程颐、司马光同王安石关于变法问题的争论中已表现出来,到了南宋更发展为道学家与事功派在理论上展开的“王霸、义利、理欲”之辩。邵雍的象数理论对宋明理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有重大影响,他和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合称“北宋五子”。著作有《皇极经世》和《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中的《观物内篇》和《观物外篇》爲其主要哲学代表作。
猜你喜欢的书
幸福的摆
本书收录著名作家、翻译家郁达夫翻译的多篇外国短篇小说,尤以德国作家R·林道的短篇《幸福的摆》引人深思,主人公华伦绘图立说,发明“幸福的摆”,自视为生路,而其实又是死因,颇具日耳曼特色。郁达夫以散文见长,他的译文也颇有散文连绵含蓄的韵味,而据译者本人所述,所选译的文章也都是自己及其赞赏和共鸣的文章。郁达夫对原文也是甄选*的版本,并在每篇译文后均有简短小记。读者从这一中英双语对照的小书中,既可以领略原文和译文的风韵,也可以感受名家琢磨译文的严谨。
名人
《名人》,是由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一部关于围棋的小说,1951年开始写,直到1954年才完稿。小说中所写的这一盘棋,是在围棋史上最有名的棋局之一。日本二十一世本因坊名人秀哉,在他64岁那年,要以一局棋来告退棋界,一位年轻棋手的代表被推上了舞台,这就是木谷实七段。这一局棋下得十分激烈,双方限时40小时,期间,由于秀哉名人的健康状况,棋局中断了三个月。实际上,这一局棋从1938年6月26日一直下到12月4日。几乎在所有的日本棋谱中,都要将这一局棋收入。这一盘棋的意义重大,已故著名的围棋评论家赵之云和他的夫人许宛云所编著的《围棋名局赏析辞典》中,将这一盘棋,放在日本卷(上)的最后一篇,这就是说,这一盘棋是日本围棋的一个时代的终结。而本因坊秀哉,就是日本传统围棋的最后一位棋手,他是日本围棋的最后一位终身制的本因坊名人。在他之后,所有的头衔都不再是固定,要由棋手逐年去斗取了。
五峰集
宋代诗文别集。5卷。胡宏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8载此集5卷,又称有“别本不分卷”。清代修《四库全书》辑入1种5卷本。卷1为诗106首,卷2为书78篇,卷3为记、序、行状、墓表、墓志铭、哀词、题跋、札子、祭文、上梁文、论史等杂文44篇,卷4为《皇王大纪论》80余条,卷5为《易外传》、《语指南》、《释孟疑》3种经义之作。卷端载其门人张栻序。据张序说,此5卷本乃作者季子胡大时编集,“先生非有意于为文者也。其一时咏歌之所发,盖所以纾写其性情。”而其他述作“又皆所以明道义而参异同,非若世之为文者徒从事于言语之间而已。”《四库全书总目》则称他“能萧然自远,蝉蜕于权利之外,其书词婉而意严。”除5卷本外,北京图书馆尚藏有清抄3卷本。
杨维桢集
诗文集,十一卷。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东维子等。元会稽诸暨(今属浙江)人,泰定四年(1327)李黼榜进士,任天台尹,历钱清场盐司令、提举杭州四务,转建德总管府推官。升江西等处儒学提举,未赴任。遇兵乱,避地富春山、钱塘、姑苏。曾拒张士诚之招,具书告以顺逆成败之理。达识丞相纳贿不已,上书讽之,由是见忤。后徙居松江府(今属上海市)。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诏遗逸之士纂修礼乐书,维桢在选中。他以“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邪”,辞之。次年,朝廷复遣有司敦促上道。赴京师百日而肺疾作,乞骸骨,抵家卒,时年七十五岁(一作七十六岁),葬华亭县修竹乡干山(天马山)。杨维桢是元朝文章巨公之一,其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张雨称其古乐府出入少陵二李间,有旷世金石声。宋濂称其论撰,如睹商敦周彝,云雷成文,而寒芒横逸。著有《铁崖古乐府》、《春秋合题著说》、《丽则遗音》、《东维子文集》等。今据《四部丛刊》初编影印鸣野山房钞本整理。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简称四库本)参校。
大乘广五蕴论讲记
五蕴的蕴,梵语Skandha,音塞犍陀,是积聚的意思,意指积此五聚,可以成就我人的身心。五蕴旧译为五阴,阴是贼害的意思,谓此五者能贼害我人的性德。而世间、在佛经中有器世间与有情世间之分。器世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有情世间的有情,就是有情识的众生,主要以人为代表。五蕴的蕴,有近于‘范畴’的意思,这是构成世间的物质现象和精神作用的五类因素。但是五蕴还有一种‘本质的普遍性’,此普遍性即是‘法’——法的普遍性。五蕴是五类法的领域,此五类法混然和合为一群,所以叫做五蕴。
石溪心月禅师杂录
石溪心月禅师杂录,一卷,宋心月说,内题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应附前录。又名《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辑录其偈颂、小佛事、赞等。收入《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二十八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