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
-
本草类方
《作者:年希尧》又名《本草纲目类方》。方书。清年希尧撰。十卷。作者有感于当时庸医不究医理、药性,仅以情度病,或侥幸以多收功。乃将《本草纲目》中附方,以及传自宫禁之秘方,分门别类,汇编成书。首按十天干之序将诸病证编成七言歌诀,以述病证、治法。继按诸证歌诀之序,分为十卷。列诸风、痉风、癫狂、吞酸嘈杂、黄疸、健忘、跌扑折伤、妇人经水、小儿诸病等一百一十三类,每类上均标以序号。包括临床各科病证。每类分列病证及所用方药。如怪症第一百十二中,细列血雍怪病、血溃怪病等四十二种怪病;服食第一百十三中,有服松柏法、地骨酒等六十一类。以病证为纲,下列子目,清晰明了,对学习、研究《本草纲目》及临床应用,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有雍正十三年(1735)处顺堂刊本,嘉庆十年(1805)古吴书业堂刊本。
-
珍珠囊
《作者:张元素》本草著作。又名《洁古珍珠囊》。1卷。金张元素(洁古)撰,约成书于13世纪初。首列“药象阴阳”,将时、卦、季节、用药集于一图。次为诸品药性阴阳论、药性升降浮沉补泻法、诸脏五欲、五苦、五臭、五行、五色、五味、五走、五脏主禁例、引经主治例、诸药泻诸经之火邪、诸药相反例、五脏补泻主治例、用药凡例等。其论多本《素问》,阐药性气味阴阳厚薄理论原则,将性、味、臭、色等与脏腑相联系,并按十二经归类药性,使归经学说首次系统化、具体化。“诸品药性主治指掌”为此书主体内容,共论药90味。每药简述性味、良毒、升降、阴阳、功效等,将药物性能加以归纳,突出其重点。书末为“用药法象”,简列天地阴阳与人身相应之关系。明李时珍评曰:“(张洁古)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立为主治秘诀,心法要旨,谓之《珍珠囊》。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此书今有明代《医要集览》本,与《药性赋》合刊。后世《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等书,常将《珍珠囊》与《药性赋》合为一书,或掺杂其他内容,亦常题为金张元素或李东垣撰。另李时珍称本书为《洁古珍珠囊》,此与元杜思敬《济生拔粹》本《洁古珍珠囊》同名,内容迥异。
-
药品化义
《作者:贾所学》本草著作。13卷。明贾所学(九如)原撰,李延昰(辰山)补订,约成书于17世纪初。卷首系李延昰所增4篇药论(或有将此合为一卷者),其一《本草论》,简述历代本草发展情况;其二《君臣佐使论》,综述历代有关君臣佐使之说;其三《药有真伪论》,多取陈嘉谟之说;其四《药论》,议药性与炮制、产地、品种之关系。正文卷1为《药母订例》,相当于总论,首出“药母”说。所谓“药母”,取法于“书有字母,诗有等韵,乐有音律”,即归纳中医药理之要素。“药母”有8法,即体、色、气、味、形、性、能、力。作者以8法将中药药理由法象(外在表象)到义理,统贯成一个完整体系,并以此“订为规范”,以防止“议药者皆悬断遥拟”之弊。此书“药母”说结构谨严,李延昰称其“区别发明,诚一世之指南”。余卷共论药162品,分气、血、肝、心、脾、肺、肾、痰、火、燥、风、湿、寒13类。各药议论层次清晰,阐功效主治之理,较少虚玄处。末以小字注出用药品种特征、简要炮制方法,以符实用。各类药之后又有一小结式用药比较,便于掌握各类药之特点。今存清抄本及光绪三十年(1904年) 北京郁文书店铅印本。近代上海中华新教育社石印时易名《辨药指南》。清尤乘增辑之《药品辨义》,亦以本书为主体。
-
法古录
《作者:鲁永斌》本草类著作。清鲁永斌辑。分为三集。永斌,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感诸本草非简即繁,无一折衷之论。“时取古人本草而博览之,得其精义即为采录,存众物之本性,集先哲之名言,汇为一编。”因好古而纂述之,故名。成书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前有药性通论,包括五味宜忌、药有补泻等内容。后有天、地、人三集,各将药物分成草、木、谷、水、土、金、石、人、禽、兽、鳞、介、虫等十三部。每药节录诸家本草之言,记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禁忌,应用等。是书摘录虽多但不乱,详而明晰,读之可明,诸家本草之要,是学习与研究药物有价值的参考书。有一九八○年上海古籍书店据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作者稿本复印本,稿本六册典藏北京中医研究院图书馆。
-
本草原始
《作者:李中立》本草类著作。明李中立撰。十二卷。中立字正宇,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少攻举子业,考中进士,曾任大理寺评事等官职。博学多才,兼通医理,尤精于本草。此书撰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书中将药物以草、木、谷、菜、果、石、兽、禽、虫鱼、人为序分为十部。共载药物五百种。每品均以大字详其药性,主录《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原文,酌录诸家本草之言。对药物的名实、性味、产地、形态等详加考证,对药材的优劣详加辨析。又记药物的采收季节,药用部分,修制方法等,并绘有药材实物图谱,较为逼真。是书为我国较早的一部药材学专著,书以袖珍本刊行,便于携带,流传较广。有明万历四十年雍丘李氏刊本,清翠筠山房刊本,一九二三年锦章书局石印本。
-
本草汇纂
《作者:屠道和》清屠道和 (生卒年不详)撰。屠道和字燮臣,孝感 (今属湖北省)人。著有《医学六种》等书。此书成于同治三年 (1863)。为广采诸家本草之精华,整理编辑而成。书中取本草常用药物五百余种,按药物功效分为温补、平补、补火、滋水、温肾、温涩、寒涩、收敛、镇虚、散湿、散热、吐散、温散、平散、渗湿、泻湿、泻水、降痰、泻热、泻火、下气、平泻、温血、凉血、下血、杀蛊、发毒、解毒、毒物三十一门。其服食诸品,以谷菜、禽、兽、麟分类。每品摘其精华,论其功效、应用。时附效方于后,又列脏腑主治之目。此书参考本草诸多文献,选材较精。所采本草诸书,自《本经》以下至清初诸家,共二十余种医籍。但此书分类过于求详,颇嫌繁碎。有同治二年 (1863)刊本 (三卷本)、光绪二十九年 (1903)思贤书局重刊本、1931年北京国医砥柱月刊铅印本。
-
神农本草经译注
《作者:佚名》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又名《本草经》、《本经》。撰者不详,为后人托名“神农”所作。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也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原著在唐朝初年佚失,现今传世的版本均为后人的辑佚本。书中除总论药物的序例外,共收载药物365种,并按上、中、下三品分类。 其中上品120种,大多属于补养类药物;中品120种,大多属稍有补养而兼有治病作用的药物;下品125种,大多是带有毒性的攻治疾病的药物。每种药物均依次分记其药名、性味、主治病症、药物的别名及生长环境等。书中 所载的绝大多数药物临床应用都有很高的疗效。如补气的人参、黄芪,补血的当归、地黄,解毒的麻黄、吴茱萸,清热的黄连、石膏等,直到今天仍在沿用。书中论述了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提出了药物“七情”的宜忌,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反、相恶、相杀七类,药物的酸、咸、甘、苦、辛五味和寒、热、温、凉四气,以及有关药物的加工和剂型,各种病因、病位的用药要求等。《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经典性著作,后世医药学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增补内容,注疏所载药物,形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
-
药性赋白话解
《作者:佚名》《药性赋》原书未注明作者,据初步考证大约为金元时代作品。该书历来都是作为中医带徒弟学习中药的启蒙书。原书用韵语编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颇受初学者的珍爱,传延至今,长盛不衰。然而由于该书编写年代久远,一方面一些词汇古义深奥,不够通俗易懂,一方面拘于赋体,有些文句不免过简,不能全面概括药物效用特点,影响推广和应用。有鉴于此,1960年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颜正华教授率领中药教研室同仁,对原书词条逐句进行了语译和注解,重点介绍了药物的功效主治、使用注意,并增补了用量及附方,以便于临床应用。在译注过程中对原书错简之处,予以必要的订正和补充,但对按四性分类欠妥之处,为维持原书体例,不予改动。
-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
《作者: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原著歌诀,译注力求更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药性功效、常用配伍方法、附方、用法用量、药理学研究进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增补,更加便于读者学习运用。《药性歌括四百味》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本书是以四言韵语文体,介绍了400味常用中药的性味、功能、主治。内容简明扼要,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
猜你喜欢的书
通史原理
张荫麟的《中国史纲》享誉学界数十年,然其背后的通史方法论尚少全面而深切的探讨。《通史原理》是张氏晚年集编、著、译于一的重要著述,其中提出的通史选材的六种标准、综合史材的五种“秩序”以及与唯物史观的微妙联系等重要主张,体现出以哲学思维部勒通史写法的特点.惟张氏始终谨守史家的经验主义立场,于哲学取其逻辑分析的方法而忽略恢弘抽象的历史哲学,反映其倾向于追求一种客观、科学、严密的通史之学。
济世珍宝
中医妇科专著,清王永撰,王永生平不详。不分卷,成书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专论妇科病证及孕产。书中列有种子、调经、安胎时的注意事项及有关方药。
群仙要语纂集
群仙要语纂集,元末明初道士董漌醇编集。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节录部分道书中有关修炼之理论,重加纂集成编。所录道书有《日用诀》、《关尹子》、谭峭《化书》、吴筠《玄纲论》、张继先《大道歌》、《心说》、王嚞《论打坐》、《坐忘铭》、曹仙姑《大道歌》,王玠《还真集》、白玉蟾《玄关显秘论》、马钰《丹阳真人直言》等。全篇大旨以论述静心守一,养气全神,识心见性。归根覆命等理论为主。
撼龙经
古代堪舆术书。旧题唐杨筠松撰。一卷。专言山龙脉络形势,分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各为之说。一卷,附《疑龙经》一卷,《葬法倒杖》杨筠松著有《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奥语》、《天玉经内传》、《立锥赋》、《三十六龙》等。其中前三种多合为一书通行,乃葬书中流布极广者,为宋以下历代术家所推重。“龙”系堪舆家术语,喻指山形蜿蜒起伏之势。《撼龙经》专论山龙脉络形势,分其势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左辅、右弼九类,称“九星”,而各为之说。《疑龙经》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言干中寻枝,所谓“寻龙须寻干”,以关局水口为主;中篇论寻龙到头、视面背朝迎之法;下篇论结穴形势,附“疑龙十问”以发明其义。《葬法倒杖》则专论点穴。“倒杖”乃堪舆家术语,为立穴放棺之意(“杖”即用以定穴位之木杖或竹杖)。有《四库全书》本。
金史
纪传体史书。元脱脱、阿鲁图等撰。一百三十五卷。包括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另附《金国语解》一卷。修于元至正三年至四年(1343—1344)。记述了从金太祖收国元年(1115)阿骨打称帝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蒙古灭金,共120年的史事。以王鄂的《金史》做蓝本,兼采《金实录》及刘祁《归潜志》、元好问《中州集》与《壬辰杂编》、张《大金集礼》等书,笔削而成。条例整齐,记事较详密,胜于同时所修的宋史、辽史。本纪叙次严整,先列一篇《世纪》,追述金先祖,末载《世纪补》,记述景宣帝、睿宗、显宗这三位后来追认的皇帝。诸志最为系统、详备。食货、兵、百官、选举各志对金代制度和社会特色多有记载。河渠志记载二十五埽创设和黄河治理,保存了重要资料。“文聘表”为首创,用表格形式记录了金与宋、西夏、高丽等国和战庆吊往来诸事。简明扼要。是研究金代的基本史料。不足之处是人名错讹、互相岐异。清代施国祁有《金史详校》,今人陈述作《金史拾补五种》可供参考。版本有元至正本、明南监本、清殿本、百衲本。1975年中华书局有校点本。
立世阿毗昙论
凡十卷。陈·真谛译。为印度小乘论部经典之一。又作立世阿毗昙藏、天地记经、天地记经录。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论解说佛教之宇宙论,说明须弥山说(梵Sumeruva^da )之原委;即叙述天地世界之建立,及有情世间之相。全论总分为二十五品,叙述有关大乘之共通法门、中般涅槃人、中阴、色界诸天、地狱位置、寒地狱、劫之数量,及分派之关系等种种问题。又本论之旨趣与长阿含世记经、俱舍论世间品等略同,且其记事大体精细。论中特置‘云何品’,重覆问答析征,为本论之特征。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