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
-
本草类方
《作者:年希尧》又名《本草纲目类方》。方书。清年希尧撰。十卷。作者有感于当时庸医不究医理、药性,仅以情度病,或侥幸以多收功。乃将《本草纲目》中附方,以及传自宫禁之秘方,分门别类,汇编成书。首按十天干之序将诸病证编成七言歌诀,以述病证、治法。继按诸证歌诀之序,分为十卷。列诸风、痉风、癫狂、吞酸嘈杂、黄疸、健忘、跌扑折伤、妇人经水、小儿诸病等一百一十三类,每类上均标以序号。包括临床各科病证。每类分列病证及所用方药。如怪症第一百十二中,细列血雍怪病、血溃怪病等四十二种怪病;服食第一百十三中,有服松柏法、地骨酒等六十一类。以病证为纲,下列子目,清晰明了,对学习、研究《本草纲目》及临床应用,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有雍正十三年(1735)处顺堂刊本,嘉庆十年(1805)古吴书业堂刊本。
-
珍珠囊
《作者:张元素》本草著作。又名《洁古珍珠囊》。1卷。金张元素(洁古)撰,约成书于13世纪初。首列“药象阴阳”,将时、卦、季节、用药集于一图。次为诸品药性阴阳论、药性升降浮沉补泻法、诸脏五欲、五苦、五臭、五行、五色、五味、五走、五脏主禁例、引经主治例、诸药泻诸经之火邪、诸药相反例、五脏补泻主治例、用药凡例等。其论多本《素问》,阐药性气味阴阳厚薄理论原则,将性、味、臭、色等与脏腑相联系,并按十二经归类药性,使归经学说首次系统化、具体化。“诸品药性主治指掌”为此书主体内容,共论药90味。每药简述性味、良毒、升降、阴阳、功效等,将药物性能加以归纳,突出其重点。书末为“用药法象”,简列天地阴阳与人身相应之关系。明李时珍评曰:“(张洁古)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立为主治秘诀,心法要旨,谓之《珍珠囊》。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此书今有明代《医要集览》本,与《药性赋》合刊。后世《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等书,常将《珍珠囊》与《药性赋》合为一书,或掺杂其他内容,亦常题为金张元素或李东垣撰。另李时珍称本书为《洁古珍珠囊》,此与元杜思敬《济生拔粹》本《洁古珍珠囊》同名,内容迥异。
-
药品化义
《作者:贾所学》本草著作。13卷。明贾所学(九如)原撰,李延昰(辰山)补订,约成书于17世纪初。卷首系李延昰所增4篇药论(或有将此合为一卷者),其一《本草论》,简述历代本草发展情况;其二《君臣佐使论》,综述历代有关君臣佐使之说;其三《药有真伪论》,多取陈嘉谟之说;其四《药论》,议药性与炮制、产地、品种之关系。正文卷1为《药母订例》,相当于总论,首出“药母”说。所谓“药母”,取法于“书有字母,诗有等韵,乐有音律”,即归纳中医药理之要素。“药母”有8法,即体、色、气、味、形、性、能、力。作者以8法将中药药理由法象(外在表象)到义理,统贯成一个完整体系,并以此“订为规范”,以防止“议药者皆悬断遥拟”之弊。此书“药母”说结构谨严,李延昰称其“区别发明,诚一世之指南”。余卷共论药162品,分气、血、肝、心、脾、肺、肾、痰、火、燥、风、湿、寒13类。各药议论层次清晰,阐功效主治之理,较少虚玄处。末以小字注出用药品种特征、简要炮制方法,以符实用。各类药之后又有一小结式用药比较,便于掌握各类药之特点。今存清抄本及光绪三十年(1904年) 北京郁文书店铅印本。近代上海中华新教育社石印时易名《辨药指南》。清尤乘增辑之《药品辨义》,亦以本书为主体。
-
法古录
《作者:鲁永斌》本草类著作。清鲁永斌辑。分为三集。永斌,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感诸本草非简即繁,无一折衷之论。“时取古人本草而博览之,得其精义即为采录,存众物之本性,集先哲之名言,汇为一编。”因好古而纂述之,故名。成书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前有药性通论,包括五味宜忌、药有补泻等内容。后有天、地、人三集,各将药物分成草、木、谷、水、土、金、石、人、禽、兽、鳞、介、虫等十三部。每药节录诸家本草之言,记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禁忌,应用等。是书摘录虽多但不乱,详而明晰,读之可明,诸家本草之要,是学习与研究药物有价值的参考书。有一九八○年上海古籍书店据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作者稿本复印本,稿本六册典藏北京中医研究院图书馆。
-
本草原始
《作者:李中立》本草类著作。明李中立撰。十二卷。中立字正宇,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少攻举子业,考中进士,曾任大理寺评事等官职。博学多才,兼通医理,尤精于本草。此书撰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书中将药物以草、木、谷、菜、果、石、兽、禽、虫鱼、人为序分为十部。共载药物五百种。每品均以大字详其药性,主录《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原文,酌录诸家本草之言。对药物的名实、性味、产地、形态等详加考证,对药材的优劣详加辨析。又记药物的采收季节,药用部分,修制方法等,并绘有药材实物图谱,较为逼真。是书为我国较早的一部药材学专著,书以袖珍本刊行,便于携带,流传较广。有明万历四十年雍丘李氏刊本,清翠筠山房刊本,一九二三年锦章书局石印本。
-
本草汇纂
《作者:屠道和》清屠道和 (生卒年不详)撰。屠道和字燮臣,孝感 (今属湖北省)人。著有《医学六种》等书。此书成于同治三年 (1863)。为广采诸家本草之精华,整理编辑而成。书中取本草常用药物五百余种,按药物功效分为温补、平补、补火、滋水、温肾、温涩、寒涩、收敛、镇虚、散湿、散热、吐散、温散、平散、渗湿、泻湿、泻水、降痰、泻热、泻火、下气、平泻、温血、凉血、下血、杀蛊、发毒、解毒、毒物三十一门。其服食诸品,以谷菜、禽、兽、麟分类。每品摘其精华,论其功效、应用。时附效方于后,又列脏腑主治之目。此书参考本草诸多文献,选材较精。所采本草诸书,自《本经》以下至清初诸家,共二十余种医籍。但此书分类过于求详,颇嫌繁碎。有同治二年 (1863)刊本 (三卷本)、光绪二十九年 (1903)思贤书局重刊本、1931年北京国医砥柱月刊铅印本。
-
神农本草经译注
《作者:佚名》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又名《本草经》、《本经》。撰者不详,为后人托名“神农”所作。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也有人认为是战国时期。原著在唐朝初年佚失,现今传世的版本均为后人的辑佚本。书中除总论药物的序例外,共收载药物365种,并按上、中、下三品分类。 其中上品120种,大多属于补养类药物;中品120种,大多属稍有补养而兼有治病作用的药物;下品125种,大多是带有毒性的攻治疾病的药物。每种药物均依次分记其药名、性味、主治病症、药物的别名及生长环境等。书中 所载的绝大多数药物临床应用都有很高的疗效。如补气的人参、黄芪,补血的当归、地黄,解毒的麻黄、吴茱萸,清热的黄连、石膏等,直到今天仍在沿用。书中论述了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提出了药物“七情”的宜忌,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反、相恶、相杀七类,药物的酸、咸、甘、苦、辛五味和寒、热、温、凉四气,以及有关药物的加工和剂型,各种病因、病位的用药要求等。《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经典性著作,后世医药学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增补内容,注疏所载药物,形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
-
药性赋白话解
《作者:佚名》《药性赋》原书未注明作者,据初步考证大约为金元时代作品。该书历来都是作为中医带徒弟学习中药的启蒙书。原书用韵语编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颇受初学者的珍爱,传延至今,长盛不衰。然而由于该书编写年代久远,一方面一些词汇古义深奥,不够通俗易懂,一方面拘于赋体,有些文句不免过简,不能全面概括药物效用特点,影响推广和应用。有鉴于此,1960年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颜正华教授率领中药教研室同仁,对原书词条逐句进行了语译和注解,重点介绍了药物的功效主治、使用注意,并增补了用量及附方,以便于临床应用。在译注过程中对原书错简之处,予以必要的订正和补充,但对按四性分类欠妥之处,为维持原书体例,不予改动。
-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
《作者: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原著歌诀,译注力求更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药性功效、常用配伍方法、附方、用法用量、药理学研究进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增补,更加便于读者学习运用。《药性歌括四百味》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本书是以四言韵语文体,介绍了400味常用中药的性味、功能、主治。内容简明扼要,读之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
猜你喜欢的书
东溪先生文集
二十卷,明徐霈撰。徐霈文集
续方言
中国传统语言学著作。杭世骏撰。收入《道古堂外集》内,又有《四库全书》本。杭世骏(1695—1772),字大宗,号堇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中国清代学者。乾隆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编修,校勘武英殿《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纂修《三礼义疏》,因条陈“朝廷用人,宜泯满汉之见”,下吏议拟死,终罢归。自号秦亭老民,主讲粤东、扬州书院,博闻强记、于经史词章之学,无所不贯。著述有《诸史然疑》、《三国志补注》、《续方言》、《道古堂集》等。《续方言》为钩沉古书方言资料以续补《方言》之作。本书搜集了唐宋以前的经、史、传、注及字书中的古代方言词语,以补《方言》所未备,颇有裨于训诂,惟所行之书或有遗漏。依《尔雅》体例编次,但不标明篇目。有《艺海珠尘》本,《昭代丛书》本等。
折肱漫录
六卷。明黄承昊撰。黄承昊字履素,号暗斋,秀水(今浙江嘉兴)人。黄洪宪之子,万历年进士,官至福建按察使。黄氏因体弱多病,故留心医药,参研医理,此书为其学医心得。分为养神、养气、医药三门,卷一至卷三为医药篇;卷四至卷五为养形篇;卷六为续医药篇。书中推崇李东垣、薛立斋的学术见解,主张以脾胃为本,脾肾并重,力倡温补。可资后世借鉴。有崇祯八年(1635)刻本,1925年干顷堂书局石印本。
洞玄金玉集
10卷,金马丹阳著。该书辑其所作诗歌千余首。主张清静无为,割断尘缘,色空俱忘,修炼性命。认为“命清得长生,性静能久视,神气相合,乃超生死。命乃气之名,性乃神之字,气是神之母,神是气之子,子母成真一,真一脱生死。”谓“酒色财气,攀缘爱念,忧愁思虑,非道识见”。“清心净意,养气全神,功昭引著,得做仙人”。主张脱尘离俗,色空俱忘,清静无为,修炼性命。
中庸衍义[标点本]
十七卷。明夏良胜撰。良胜字于中,南城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事迹具《明史》本传,自宋以来,取古经之义,括举条目而推衍其说者,始叶时《礼经会元》,嗣则真德秀《大学衍义》,良胜又因德秀之例,以阐发《中庸》。其书成於嘉靖间,盖以《大礼疏稿》事谪戍辽海时作也。自性、道、教、达道、达德、九经、三重之属,一一援据古今,推广演绎。至於崇神仙,好符瑞,改祖制,抑善类数端,尤究极流弊,惓惓言之。盖皆为世宗时事而发。然务抒献纳之忱,而无一毫怨怼讥讪之意,斯所以为纯臣之言也。中颇采邱濬《大学衍义》之说。
般若心经秘键开门诀
般若心经秘键开门诀,3卷,日本济暹撰。编号二二零四。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