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

  • 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品汇精要

    《作者:刘文泰本草类著作。明刘文泰等纂。四十二卷。成书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共五十六万字。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等十部,每部分为上、中、下三品,共载药一千八百一十五种。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太医院王道纯等又补撰续集十卷,仍分十部,并附《脉诀四言举要注释》二卷,《考证》一卷。每种药物按名、苗、地、时、收、用、质、色、味、性、气、臭、主、行、助、反、制、治、合、禁、代、忌、解、膺、图等二十五项论述。内容丰富,条理分明,叙述简要,为重要中药文献。谢观评曰:“细阅内容,觉此书搜采之广,较《本草纲目》为多。而分类去取之谨严,又较《纲目》为精审。”有清乌丝格朱墨精写本,一九三八年商务印书馆据故宫旧抄本排印本。

  • 中国药物学大纲

    中国药物学大纲

    《作者:佚名该书是《皇汉医学丛书》中的一种,于 1936 年由香港陈存仁先生编撰刊行。它又名《袖珍本草隽》,是一卷本的药物学著作。书中对一些中药进行了介绍,比如在介绍苦参时,伊豫平住提到 “‘苦识’‘苦骨’以形与味名。‘地槐’‘水槐’‘菟槐’‘骄槐’‘野槐’以叶如槐而名。‘白茎’‘芩茎’‘绿白’‘陵郎’‘虎麻’皆以似色而名乎”。作为日本古方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中国药物学大纲》在中医药学术领域具有一定的价值,为研究中药的名称、性状、功效等方面提供了参考。

  • 鹿茸之研究

    鹿茸之研究

    《作者:佚名《鹿茸之研究》是日本峰下铁雄所撰的一本关于鹿茸的学术著作,刊于 1936 年,为《皇汉医学丛书》之一。全书分为五篇,依次记述鹿茸定义、品质优劣、历代本草文献载述、鹿茸药理、鹿茸应用等内容。书中对鹿茸的研究较为系统全面,如曾将东北花鹿茸按醇、醚浸出物含量及灰分含量,划分为上、中、下三等。其研究成果为后人深入了解鹿茸的药用价值、历史沿革以及现代应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在中医药学术领域,尤其是在鹿茸相关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1993 年,由陈存仁编校,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出版。

  • 犀黄之研究

    犀黄之研究

    《作者:佚名《犀黄之研究》是日本学者杉本重利所著,收录于 1936 年由香港陈存仁先生编撰刊行的《皇汉医学丛书》中。该书是一部关于犀黄的专题研究著作。书中详细探讨了犀黄的来源、性状、鉴别方法等内容,对犀黄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历史进行梳理,研究其在古代方剂中的使用情况以及功效主治等。同时,基于当时的科学认知水平,可能还涉及对犀黄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探索,为犀黄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在中医药学术领域具有一定的价值,有助于后人了解犀黄相关知识以及当时日本学者对中药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汉药良劣鉴别法

    汉药良劣鉴别法

    《作者:佚名 中药学著作。1册。日本一色直太郎编于1929年。收入《皇汉医学丛书》。本书专论200余种中医常用药物的炮制、产地、品质、真伪、鉴别。现有《皇汉医学丛书》本,单行本及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重印本。

  • 食物辑要

    食物辑要

    《作者:穆世锡食物本草著作。8卷。原题为“太仓云谷穆世锡辑,华亭眉公陈继儒正,男天谷士清编。”撰年不详。全书共八卷,分为:水、谷、菜、兽、禽、果、鱼、味八类,收载食物条目四百多条,每条下论其性味、良毒、功效、主治及宜忌等。书末附:饮食须知、同食相忌、孕妇忌食、服药忌食、月令摄养。此为明万历四十二年娄东穆氏原刊本。此书较稀见,已知大陆地区仅上海图书馆有藏一部。【本书文字是机器提取,可能错字较多,请对照原书阅读。】<br/><br />

  • 药治通义

    药治通义

    《作者:丹波元坚中药学著作。12卷。日本。丹波元坚(亦柔)撰。成书于1836年。本书论述用药的方法和原则,方剂的配伍与组成,汗、吐、下、清、温、补等治疗要旨,各种剂型,药物分量,外治法以及药物的服用,贮藏等多方面内容。全书百余篇文章,每篇均首引历代医家的原文,附以作者的按语,是一部关于中药治疗理论的专著。本书于1884年载于丛书《聿修堂医书》中,也见于“皇汉”医学丛书中,1955年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重印有“皇汉”医学丛书本。

  • 药论

    药论

    《作者:佚名清代沈文彬辑著的一部本草类中医著作,沈文彬,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成书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全书收药二百二十一种,分补剂、散剂、泻剂、血剂、杂剂五门。每门下按功效再分若干类,如补剂又分温中、平补、滋阴、安神,泻剂又分泻火、泻实、泻水、润下、降痰等。每药简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配伍等内容。

  • 本草正义

    本草正义

    《作者:张山雷《本草正义》是张氏在兰溪中医学校任教时所编之教材。书中分草、木、果、蔬、金、石、鸟、兽、虫、鱼、人等类。每味药名之下,首列《本经》、《别录》原文,下列诸项有:“正义”,是阐述原文之义。“广义”,是《本经》、《别录》以后各家论药之功用。“发明”,是张氏自己对该药的见解。还有“正讹”一项,是纠正诸家论药不切之说。《本草正义》内容,有其独到之处,可资参考。

  • 增订伪药条辨

    增订伪药条辨

    《作者: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是曹炳章在郑肖岩《伪药条辨》的基础上增补编写的一部集大成的鉴药专著。郑肖岩于1901年著成《伪药条辨》一卷,收载药物110种。曹炳章(1877~1956年),字赤电,浙江鄞县人,出身于商贾家庭,通晓中医中药。1913年在绍兴发起创设“和济药局”,倡导药品改良。先后出任神州医药总会绍兴分会评议,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热心发展中医事业,主编《中国医学大成》,著述亦多。于1927年夏在闽县(今福州市)编写成《增订伪药条辨》,《增订伪药条辨》分为四卷,凝集了两位医学家的智慧与经验,书中共载药110种,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木、石、虫介、兽8部。《增订伪药条辨》于1928年由绍兴“和济药局”刊印,在国内广泛流传,对药品的鉴别、采集、炮制等进行切合实际的论述,为鉴别药物的真伪优劣提供宝贵的经验。对于提高医药人员鉴别药物能力,丰富药物知识,有着较大影响。

  • 濒湖炮炙法

    濒湖炮炙法

    《作者:李时珍《濒湖炮炙法》,中药炮制书籍,明代李时珍著。本书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类,分类论述各个药物的炮制方法,对后世医家有参考价值。

  • 食物本草

    食物本草

    《作者:薛己二卷;明薛己著。是以记载食、药两用植物、动物等为特色的本草专著,由于《食物本草》的作者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因此,该书至今仍是常用的中医食疗类著作的经典代表,具有很好的社会影响和很广的读者认可。

  • 本草详节

    本草详节

    《作者:佚名12卷,清代闵钺编著、卢煌校正的一部本草类中医著作,刊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闵钺清代人,生平履历不详。分草、木、谷、菜、果、金、石、水、火、土、兽、禽、鳞、介、虫、人、服用17部,载药896种,其中正名697种,附药199种。每药首录性味阴阳、有毒无毒、产地、生药形态、归经、相使、相恶、禁忌、炮制等内容;次述功效、主治;末为按语,阐述治病机理、配伍应用及用药宜忌等。

  • 本草约言

    本草约言

    《作者:薛己4卷,卷一、卷二为“药性本草”,卷三、卷四为“食物本草”。《药性本草》2卷,分草部(134种)、木部(57种)、果部(18种)、莱部(13种)、米谷部(8种)、金石部(26种)、人部(6种)、禽兽部(12种)、虫鱼部(14种)等9部,共收药287种。卷首列“医学启源”“药性要旨”“脏气法时补泻法”“各经引用”“五味所用”“用药各定分两”“药性生熟用法”“药用根梢法”等8个短论,简要介绍药物归经、气味药性、升降沉浮、君臣佐使及药物基本炮制作用等中药基础知识。此后按部属分类,各药先列气味、阴阳、升降、归经、功效主治、炮炙方法及临床配伍使用等,有时也进行一些品种产地、采集时间等方面的讨论。次引前贤对于此药的论述,有时也加以一些按语,发表薛立斋本人的用药经验体会。总之,此书主要讨论药性、用药法及药物炮炙。《食物本草》亦2卷,分水部(34种)、谷部(35种)、菜部(87种)、果部(57种)、禽部(56种)、兽部(38种)、鱼部(58种)、味部(23种)等8部,共载品物385种,多为日常食品。各物品均先注出性味功效,次引前人的论述,偶尔记载此物的形态、产地及优劣选择。如“井水”条指出:“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河中渗来者欠佳。又城市人家稠密,沟渠污水杂入井中成碱,用须煎滚,停顿一时,候碱下坠,取上面清水用之,否则气味俱恶。”“粳米”条也指出此米有早、中、晚三熟,而以白晚米为第一。书中还记载落花生的形态为:“藤蔓茎叶似扁豆,开花落地,一花就地结一果,大如桃。深秋取食之,味甘美异常,人所称羡。”

  • 本草正

    本草正

    《作者:张景岳药物学著作。2卷。明·张介宾撰于1624年。为《景岳全书》卷48-49。书中择常用药300种,仿《本草纲目》编述,分山草、隰草、芳草、蔓草、毒草、水石草、竹木、谷、果、荽、金石、禽兽、虫鱼、人等14部,次第介绍其别名、性味厚薄、阴阳主要功效与机理,临床运用范围、注意事项等。作者论药条理清晰,主论持平。相似药物功效比较、药物配伍等阐析甚明。尤擅用熟地,论其功治配伍、炮制等,见解超群。故于书中将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做为药之“四维”以扶阳救阴。

  • 本草通玄

    本草通玄

    《作者:李中梓明代李中梓撰。约刊于明末,1667年经尤乘增订,收入《士材三书》。本书为李氏药物专著,全书二卷。李氏将药物分为草、谷、木、菜、果、寓木、苞木、虫、鳞、介、禽、兽、人及金石十四部,共收药物341种,重点叙述了每种药物的临床应用,末附用药机要、引经报使及针灸要穴图等。本书的特点是将药物的应用与炮制结合起来,广泛论述药性、制药及用药等方面的内容。

  • 本草汇言

    本草汇言

    《作者:倪朱谟《本草汇言》二十卷,明·倪朱谟纂于天启四年(1624年)。书稿由其子倪洙龙刊行于明末清初。该书汇集了历代本草书40余种,还汇集了采访148名明代医药家所得的药论或方剂。像这样在采访搜求上百家医药家药论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本草著作,在古代还是十分罕见的。

  • 本草发挥

    本草发挥

    《作者:徐彦纯本草著作,《本草发挥》4卷,卷1至卷3论药物,分为金石部、草部、木部、人部、兽部、虫鱼部、果部、米谷部、菜部9类,共载常用药物270种。卷4论药性理论和用药原则。书中每药均先引《神农本草经》,以叙述药物性味、功能及主治,然后博采张洁古、李东垣、王好古、朱丹溪、成无己等诸家之说以阐其义,不仅论述了药物气味厚薄、阴阳升降之属性,还论述了药物君臣佐使、脏腑补泻之应用。徐氏为朱丹溪弟子,对张洁古、朱丹溪、成无己、王好古等有关本草之记述进行摘录整理,而编成《本草发挥》。现存明天启聚锦堂刻本及《薛氏医案》本,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有排印本出版。

  • 本草衍句

    本草衍句

    《作者:黄光霁《本草衍句》,清·黄光霁编著的一部本草类中医著作,成书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全书一卷。首载十八反、十九畏、引经报使及高士宗用药大略等内容,次收药二百六十六种,分草、木(附果)、石、谷、菜(附虫介)、兽(附人)等部。每药撰韵语数句,末附简注及单方。

  • 本草衍义补遗

    本草衍义补遗

    《作者:朱震亨本草类著作。元朱震亨撰。一卷。震亨有《格致余论》已著录。朱氏医理精深,治验宏富,并对本草学颇有研究。认为寇宗奭《本草衍义》虽有可取之处,但亦有补遗必要,故撰是书。载药近二百种,其中有《本草衍义》未载药物四十五种,对本草学的发展有所贡献。如龟板一药,《本草衍义》失载,而是书详载“龟板大有其补阴之功,兼去瘀血、续筋骨、治劳倦、止血、治四肢无力等症。论述药物有独到见解,实补寇氏之不足。李时珍评赞:“比书盖因寇氏 《衍义》之义,而推衍之,近二百种,多有发明。”但以“兰草之为兰花,胡粉之为锡粉,未免泥于旧说”,实为白玉微瑕。有明嘉靖十五年(1536)刻本,《丹溪心法附余》本。

猜你喜欢的书

东溪先生文集

东溪先生文集

二十卷,明徐霈撰。徐霈文集

续方言

续方言

中国传统语言学著作。杭世骏撰。收入《道古堂外集》内,又有《四库全书》本。杭世骏(1695—1772),字大宗,号堇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中国清代学者。乾隆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编修,校勘武英殿《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纂修《三礼义疏》,因条陈“朝廷用人,宜泯满汉之见”,下吏议拟死,终罢归。自号秦亭老民,主讲粤东、扬州书院,博闻强记、于经史词章之学,无所不贯。著述有《诸史然疑》、《三国志补注》、《续方言》、《道古堂集》等。《续方言》为钩沉古书方言资料以续补《方言》之作。本书搜集了唐宋以前的经、史、传、注及字书中的古代方言词语,以补《方言》所未备,颇有裨于训诂,惟所行之书或有遗漏。依《尔雅》体例编次,但不标明篇目。有《艺海珠尘》本,《昭代丛书》本等。

折肱漫录

折肱漫录

六卷。明黄承昊撰。黄承昊字履素,号暗斋,秀水(今浙江嘉兴)人。黄洪宪之子,万历年进士,官至福建按察使。黄氏因体弱多病,故留心医药,参研医理,此书为其学医心得。分为养神、养气、医药三门,卷一至卷三为医药篇;卷四至卷五为养形篇;卷六为续医药篇。书中推崇李东垣、薛立斋的学术见解,主张以脾胃为本,脾肾并重,力倡温补。可资后世借鉴。有崇祯八年(1635)刻本,1925年干顷堂书局石印本。

洞玄金玉集

洞玄金玉集

10卷,金马丹阳著。该书辑其所作诗歌千余首。主张清静无为,割断尘缘,色空俱忘,修炼性命。认为“命清得长生,性静能久视,神气相合,乃超生死。命乃气之名,性乃神之字,气是神之母,神是气之子,子母成真一,真一脱生死。”谓“酒色财气,攀缘爱念,忧愁思虑,非道识见”。“清心净意,养气全神,功昭引著,得做仙人”。主张脱尘离俗,色空俱忘,清静无为,修炼性命。

中庸衍义[标点本]

中庸衍义[标点本]

十七卷。明夏良胜撰。良胜字于中,南城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事迹具《明史》本传,自宋以来,取古经之义,括举条目而推衍其说者,始叶时《礼经会元》,嗣则真德秀《大学衍义》,良胜又因德秀之例,以阐发《中庸》。其书成於嘉靖间,盖以《大礼疏稿》事谪戍辽海时作也。自性、道、教、达道、达德、九经、三重之属,一一援据古今,推广演绎。至於崇神仙,好符瑞,改祖制,抑善类数端,尤究极流弊,惓惓言之。盖皆为世宗时事而发。然务抒献纳之忱,而无一毫怨怼讥讪之意,斯所以为纯臣之言也。中颇采邱濬《大学衍义》之说。

般若心经秘键开门诀

般若心经秘键开门诀

般若心经秘键开门诀,3卷,日本济暹撰。编号二二零四。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