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
回忆鲁迅先生
《作者:萧红》萧红撰。载1939年10月14日、16日至20日新加坡《星洲日报·晨星副刊》,原名《鲁迅先生生活散记》,后增补充实为《回忆鲁迅先生》,于1940年7月由生活书店出版。作者从自己的亲身接触中,通过点点滴滴的琐事,忆述了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及其个性、为人,为读者刻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形象。作为由鲁迅亲自培育成名的青年女作家,对于父亲般的导师是充满崇敬与热爱感情的,但作者在回忆鲁迅先生时,没有写一句刻意赞扬的话,没有任何激动的抒情,而是通篇以极其自然、真率的口吻,描写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轻捷的脚步,风趣而充满睿智的谈吐,以及有关先生衣食住行、招待客人、个性爱好、工作习惯等方方面面的生动细节,对先生的人格精神,仅于不经意间偶加点染。如借许广平的口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那怕一点点小事。”又如写“鲁迅先生感到自己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直至写先生的去世:“十九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象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以平静的语调,道出了鲁迅竭尽全部心力奋斗的毕生,也写出了在人们的心目中他的永生。叙述愈是朴素平易,描写愈是不加修饰,给人的感觉则愈是写出了真实、可亲、可敬的伟大的鲁迅。
-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作者:钱穆》钱穆编写。钱氏以自学成名家,一生为学,兼涉四部,著作等身。《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为其80高龄后对双亲及师友等的回忆文字,情致款款,令人慨叹。与钱氏同事的胡适、汤用彤、孟森、顾颉刚、陈寅恪等现代著名学人,许多鲜为人知的轶事趣闻,此书亦多有展现。
-
一九三○年春上海
《作者:丁玲》短篇小说。丁玲著。发表于1930年《小说月报》21卷9期。写左翼文艺兴起而带来小资产阶级文艺队伍的分化和革命文艺的成长。若泉和子彬是两个友情很深的小资产阶级文艺青年。1930年,左翼文艺运动开始勃兴,两人的态度截然不同。若泉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迎接左翼文艺运动的春天,并投入革命文学的创作;而子彬则顽固坚持个人主义立场,恪守“艺术之宫”,不久投入“流星派绅士”的怀抱,在小报上化名辱骂、攻击左翼文艺运动,虽经若泉的多次劝告,却毫无回转之意。由于远离“左翼”朋友,胸襟褊狭的子彬变得极为孤独和烦躁,想在与美琳的庸俗爱情生活中躲避时代的风浪。美琳是一个冲出封建家门,追求恋爱自由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她开始因崇拜子彬的才华和文采而与他相爱,但不久在若泉等左翼文艺界人士的影响下,从狭小的私爱圈中挣脱出来,离开子彬,加入工人群众的斗争行列。作品通过男女青年的感情纠葛、恋爱冲突,反映了“左翼”文艺运动在前进中的巨大力量,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恋爱至上和精神空虚的弱点。
-
韦护
《作者:丁玲》现代长篇小说。丁玲著。上海大江书铺1930年9月初版。作品写于1929年,连载1930年1月至5月《小说月报》第21卷第1号至第5号。《韦护》是丁玲第1部长篇小说。描写一个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革命青年韦护,爱上“豪迈和纵性”的少女丽嘉。两人由热恋而同居,过着“梦幻和甜蜜”的生活。但是,结合不久丽嘉因为爱人忙于工作无暇和她温存而不快,韦护则感到革命与恋爱的矛盾愈来愈突出:“一面站在我不可动摇的工作上, 一面站在我生命的自然需要上。苦斗了好些时”,韦护忍痛离开丽嘉,跑到广东去了。丽嘉虽然感受到恋爱幻灭的悲哀,但还是振作了精神,她对女友表示:“我们好好做点事业出来罢!”作品取材于瞿秋白及其当年故情的爱人、也是丁玲的同窗挚友王剑虹的亲身经历。丁玲在《我所认识的瞿秋自同志》中说过:“我想写秋白、写剑虹,已有许久了”,“韦护是秋白的一个别名”,在《韦护》中,我“只写了他的革命工作与恋爱的矛盾”。作品中的男主人公韦护是丁玲创作中所塑造的第一个革命者的形象,这一形象,对于人们认识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早期共产党人的生活,提供了形象史料。作家本人说:“我并不满意这本书,但也不愿舍弃这本书。韦护虽不能栩栩如生,不切合本人,但总有一些影子可供我自己回忆,可以做为后人研究的参考资料”(《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韦护》的出现,标志着作家创作思想和题材的转变。丁玲自己指出:“我觉得《韦护》在我的写作上是比过去进了一步,当然,还没跳出恋爱啊、革命啊的范围,但它已是通向革命的东西了。”(冬晓《走访丁玲》)
-
红的日记
《作者:冯铿》短篇小说集。冯铿著。收短篇小说18篇。发表于1931年《前哨》1卷1期。《红的日记》采用日记体的方式写红军女战士马英六天的战斗生活。拥有四百多个战士的一个团与农民赤卫队一道,攻占了T城。他们发动群众处决了土豪劣绅,把他们的财产登记在册,并开展了广泛的政治宣传工作,组织了“五卅”纪念活动,成立了T城苏维埃,最后又去围攻C城。小说的女主人公马英刚从学校参加部队,待人热情,工作认真,战斗勇敢,在革命斗争中处处爱护同志,但认为革命的女战士不应该向男同志表示感情,反映了作者摒弃当时流行的“革命+恋爱”的公式。作者不追求故事情节,也很少注意艺术加工,但主人公形象相当鲜明,是国统区最早介绍工农红军战斗生活的短篇。
-
男子须知
《作者:沈从文》《男子须知》,又名《在别一个国度里》,一个山大王以打家劫舍相威胁,又以钱财相诱,强娶宋家大妹为压寨夫人的故事。大妹妹婚前极其害怕,准备作出牺牲,终日以泪洗面;婚后却出乎她的意料,山大王表面既不像过去想象的那样狰狞可怕。大妹妹写信告诉表姐说到:“(山大王)什么事都能体贴,用极温柔驯善的颜色,侍奉我,听我所说,为我去办一切的事。(他对外是一只虎,谁都怕他;又聪明有学识,谁都敬他。)他在我面前却是一只羊,知媚它的主人是它的职务。他对我的忠实超过了我理想中情人的忠实。……”大妹妹在这样一个山大王身上得到了别的人不能得到的爱,幸福得只能用哭叫来表示生命的快适了。在这封信中,一个痴情、专一的男子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湘西土匪的温情的一面令我们感动。
-
玉君
《作者:杨振声》中篇小说。杨振声著。1925 年由现代社出版。小说描写青年学生玉君与同学杜平夫相恋。玉君的父母不顾玉君心中已有所爱,硬要将她嫁给军阀师长的儿子做续弦,逼得玉君跳海自杀(后遇救脱险)。杜平夫出国留学时,委托林一存多方照顾玉君。林一存为成全玉君与杜平夫的爱情,割舍了自己童年时代与玉君有过的青梅竹马之恋,并严格压抑着自己时时泛起的对玉君的爱。但留学归来的杜平夫却对林一存与玉君之间的纯洁关系,乱加猜疑,妒火烧心,显得虚伪、狭隘、卑琐。小说揭露了家族制度与包办婚姻的弊害,控诉了礼教吃人的残酷性,针砭与否定了以新派面目出现而实则浸透了传统道德的虚伪人格,肯定了道德自我完善的处世态度。作品充满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具有反对封建主义的积极意义。杨振声主张艺术“要忠于主观”,“把天然艺术化”(《玉君·自序》),《玉君》就是这一创作思想的产物。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评论说: “他先决定了‘想把天然艺术化’,唯一的方法是‘说假话’, ‘说假话的才是小说家’。于是依照了这定律,并且博采众议,将《玉君》创造出来了,然而这是一定的:不过一个傀儡,她的降生也就是死亡。我们此后也不再见这位作家的创作。”
-
月下小景
《作者:沈从文》 现代短篇小说集。沈从文著。上海现代书局1937年11月15日初版。收《月下小景》、《寻觅》、《女人》、《扇陀》、《爱欲》、《猎人故事》、《一个农夫的故事》、《医生》、《慷慨的王子》等短篇小说9篇,《〈月下小景〉题记》1篇。本集的短篇小说,除《月下小景》外,都取材于佛经记载。《月下小景》描写中国南方边陲某少数民族青年的一桩爱情悲剧。寨主的独生子傩佑和一个美丽的女孩子恋爱,但是,他们无法破除民族的习俗,即“女人同第一个男子恋爱,却只能同第二个男子结婚”,两人为保持纯洁的爱情,最后同时服毒自杀。由于作者着力渲染青年男女纯真的爱而使小说成为一曲爱的颂歌。《寻觅》以故事套故事的形式,描写人生的追求是艰难的,知足安分才能得到快乐。《女人》描写女人都是不忠实的,无论她的丈夫如何美貌,如何有权势。《扇陀》描写女人运用计谋和声色制服一个有法力的仙人。《爱欲》由三个故事组成。其中《被刖刑者的爱》和《弹筝者的爱》描写性爱的原始生命力。《一匹母鹿所生的女孩的爱》说明衰老是女人的仇敌。《猎人故事》描写雁鹅和乌龟辩论,讽刺关在笼子里也能生活得从容的苟且偷安思想。《一个农夫的故事》描写一个劫富济贫、本领高超、多次逃过国王诱捕的人,最后为了爱情不再逃走。《医生》揭示了只有在为他人牺牲中才能觅得幸福。《慷慨的王子》描写一个乐于施舍、勇于自我牺牲的王子,最后得到好报应,连敌国都受感化,表示降服。
-
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
《作者:郑振铎》约1934年出版。1958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是郑振铎所写的一本讲解古希腊神话中神祗与英雄的书。该书是中国读者了解错综复杂的古希腊神话的最佳读本。翻开本书,跟随大师走进诸神与英雄的时代。除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之外,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已全部网罗在此。作者经过精心整理,把古希腊神话与传说中的英雄们分为底萨莱系、阿耳戈斯系、阿瑞斯系、底比斯系、赫克里斯系、雅典系、珀罗普斯系等七大体系,为中国读者了解关系复杂的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开出了一辆直通车。希腊罗马神话是世界上最系统、对人类文明影响最大的神话,它丰富、美丽,影响深远,是一扇直接通向西方文明源头的后窗。<br/><br /> <br/><br />
-
惹事
《作者:赖和》短篇小说集。赖和著。收短篇小说14篇。《惹事》初载于1932年 《南音》 1卷2号、6号、9—10合刊号。收入1979年7月台北远景出版社版 《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1)》。这篇小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主人公青年知识分子丰,闲来无事,去钓鱼解闷。鱼池小主人不准其垂钓,双方发生争执、动武。丰因惹事被父亲训斥。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主干。描写一群威风凛凛的鸡母鸡仔穿街过巷,到菜园啄食蔬菜,毁坏菜园。园主人只敢喝喊、轰赶,不敢动手打,因为这群鸡系衙门大人饲养。衙门大人诬陷一寡妇偷鸡,丰为其鸣冤,却受到大人威胁。小说描写了在殖民主义铁蹄下,敢于抗争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反映了日据时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横暴劣迹。
-
神巫之爱
《作者:沈从文》现代中篇小说。沈从文著。上海光华书局1929年7月初版,列入“新世纪文艺丛书”。它由“第一天的事”、“晚上的事”、“第二天的事”、“第二天晚上的事”、“第三天的事”、“第三天晚上的事”等6章组成。作品以浪漫主义的笔调,描写了一个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美男子”神巫来到湘西边地的云石镇作“法事”,花帕族“为数有五十”的年青女子,“各打扮得像一朵花”,在“那神巫来临”时出来争宠,千方百计祈求获得神巫的一夜之欢。神巫为了“尽众女人爱他”而把“自己爱情的门紧闭”。然而当他做“祈福”法事时,面对“请求神许可她爱神巫”的一个个年青女子,迫使神巫“烦恼了”。最后,他却爱上了“在神坛前流泪”的哑巴女人,这使神巫也“疑心今夜的事完全是梦”。苏雪林在《沈从文论》中评论本书:“故事是浪漫的,而描写则是幻想的。”
-
篁君日记
《作者:沈从文》现代中篇小说。沈从文著。北平文化学社1928年9月初版。收璇若《序》1篇,《自序》1篇。作品以日记体的形式,描写了篁君在一个多月中的爱恋心态。篁君生长在一个大户人家,其妻子带着幼儿住在兵荒马乱的河南老家,而他则在北京一衙署工作。一日,篁君在餐桌上遇到一个“小寡妇样”的姨太太,两人双目对视,“无端脸红”,“烦恼如同一群蜂子,同时飞扑到心上来”。最初,篁君还能想到“不幸”的妻儿,以“顾全体面的理智”去浇灭情欲。但随着他一步步堕入情网,便渐渐把“妻安置到脑背后”。在理智与情欲的争斗中,“不长进的思想不久即侵占了”篁君的全部意志,致使他完全陷入了与姨太太的情欲。这部日记体小说是篁君的一份忏悔录。《自序》说:“这短文,作为在妻面前的一点忏悔”,“过去的我,自己也在极力设法要把它忘却”。
猜你喜欢的书
魏武帝集
《魏武帝集》是三国魏武帝曹操的诗文集,又称《曹操集》。《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魏书》说:“(太祖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可见于戎马倥偬之中,仍然勤于著述,据清姚振宗《三国艺文志》,传世者有19种之多,《魏武帝集》30卷不过是其中一种。《隋书·经籍志》著录 《魏武帝集》26卷,并注:“梁三十卷,录一卷。梁又有《武皇帝逸集》十卷,亡。”两《唐志》亦著录《魏武帝集》30卷,《宋史·艺文志》则不载,说明唐以前有不同本子流传,至宋已散佚。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辑《魏武帝集》1卷,收入诗文百余篇。
斗南老人集
六卷。明胡奎撰。胡奎,字虚白,浙江海宁人,生卒年不详。胡奎尝游贡师泰之门。明初以儒学征,授宁王府教授。著有《斗南老人集》六卷。此集为永乐年间宁藩刻本,共六卷。前有宁王朱权序,说明胡奎号斗南老人的缘由,称“其晚年泊舟江西鄱阳(今波阳)望湖亭,见石刻苏东坡‘黑云堆墨未遮山’诗,次韵和之书于壁上。忽见一叟来诵其诗,曰: ‘子非斗南老人耶?’因以自号。”显然是夸张之辞,其目的在于抬高自己。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吾乡云东逸史曾手录其稿,旧藏项氏天籁阁,后为华山马思赞所藏。而今世所传胡奎集皆出天籁阁钞本仅有四卷。前有项元汴题识,而无宁王原序,显然不是足本。昆山徐氏传是楼又从原刻影钞,分为六卷,辑录诗一千九百余首。其诗不事雕饰,往往自然之致,在诸体诗作中,乐府、七绝较优,绝句《道士吟》“一拳打得地皮穿,握住东风不放拳,只待杜鹃啼血后,展开凤尾始朝天”。语言流畅活泼,富有情趣。但其诗也时有摹拟未化的弱点。朱彝尊评论说:“其诗功力既深,格调未免太熟,诵之若古人集中所已有者。”其言诚不为过。四库已存目。
孕育玄机
《孕育玄机》,明代医家陶本学著于天启辛酉年(1621),经清代学者乾尧抄录存世。全书有上、中、下三卷,凡127篇。上卷11篇,论常见月经病的脉证方治;中卷述保胎,共有48篇,论怀孕原理、诊脉原理及不孕症的病机,并述四十种妊娠病定义、辨证论治方药;下卷辨生产与产后诸病,列为68篇,论临产、产后事宜,以及产后46种病证。该书综合了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证的诊治,医理清晰,辨证得当,论述有理有据,有法有方,并附有治验医案,至今仍不失为妇产科临床重要的参考书。本整理以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乾尧抄本为底本,以清代《陶氏贤奕书楼丛书》之《孕育元机》(简称丛书本)为主校本。
亶甲集
亶甲集,原题「西秦降真子赵民述」。赵民生平不详,从其金丹说看,当为宋人。原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收录七律诗三十首,咏述内丹。其说宗法《道德经》、《阴符经》,与北宋张伯端丹道相同,但缺乏系统。作者自称遇至人得法而道成,离秦云游,「遁迹为儒且混尘」,当为流浪儒士。
金兰筏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4卷20回。无名氏撰;题“惜阴主人编辑”,“绣虎堂主人评阅”。每回后有署名顾天飞的评语。有藏于大连图书馆的旧刊本。明万历年间,杭州乡宦田华有子田中桂,多才好义,人称“小孟尝”,他娶虞按察之女虞赛玉为妻。洛阳书生元正文游西湖,与田中桂交好,但因见田中桂被光棍仇人九等诱以声色,不务正业,故不辞而别。仇人九等哄骗田中桂去扬州选美妾,半路抢走银子,又串通妓院,让田中桂日夜沉溺于声色之中,骗取钱财。此时其父田华做官时的旧案复发,家产被查抄,田中桂钱财一空,一文不名,其妻虞赛玉只能靠纺织谋生,旧友、帮闲个个星散,仇人九等人却靠田中桂的银子发迹起来,并诬陷他杀人,欲置之死地。元正文离了杭州,进京应试,高中探花,钦点浙江巡抚,为田中桂审清冤案,并赠银让他发愤读书。田中桂歧途猛醒,刻苦进学,京试高中榜眼。当朝高宰相欲招为女婿,田中桂不忘糟糠之妻,拒绝婚事,直到皇帝赐婚,元正文规劝,方才应允。皇帝钦点田中桂为钦差到江南发赈,中桂惜恤黎民,不辱使命,并在高宰相、元正文帮助下收回家产。小说当是乾隆时的作品,通过田中桂的沉浮,道出人心险恶,世态炎凉的人生感慨。作者具有一定的艺术功底,一些场景写得干净生动,如田中桂身无分文狼狈回家一场。虞赛花这个人物也刻画得较为生动。
三侠剑
长篇武侠小说,由清末民国艺人张杰鑫根据《施公案》和《彭公案》改编的评书作品。讲述清康熙年间,黄天霸的先人们以胜英为首的侠客们替天行道,扬善除恶,得到康熙皇帝的赞赏,但也与一帮武林邪恶势力结下了不解之仇,因而矛盾愈演愈烈。以秦尤为首的武林败类屡屡设计要杀害胜英及其师徒,使胜英等人时常身处险境。胜英等人无所畏惧,在群雄的帮助下,大破莲花峪、棍扫萧金台、智取冲天岛、血战黑水湖、剑扫金刚擂、五打莲花湖、大闹澎湖、大闹巢湖,最终消灭了秦尤等恶势力,逼迫澎湖御王张其善自杀,并促使台湾王郑克爽接受招安,台湾回归祖国。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