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儒

李英儒
  • 姓名:李英儒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河北保定清苑县
  • 出生日期:1913年11月
  • 逝世日期:1989年2月6日
  • 民族族群:

李英儒(1913年11月—1989年2月6日),当代著名作家。曾用笔名黎莺。1914年3月16日生于河北保定清苑县李家桥村一个中农家庭。七岁进私塾,读了四书五经和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后考入保定市志存中学,半工半读。1937年高中毕业后,到北京补习数月英语。“七七”事变后回到家乡,在晋察冀边区冀中地区做地方工作。1938年1月参加八路军后,做过编辑、记者,主编过游击队的《火星报》,后调任步兵团长,1940年开始从事文艺创作,经常在冀中地方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通讯和诗歌。同时,编辑冀中文艺刊物《文艺学习》,负责《冀中一日》的初审和该书第四卷《战斗的人民》的编辑工作。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五一”大扫荡时期,到保定从事地下工作,深入敌伪军中进行分化瓦解,并组织工人、学生和市民与敌伪斗争。1946年在华北军区政治部任科长。1947年在华北局联络部任第一处处长。北京解放后,调任天津某医院政委兼党委书记。从1953年开始,从事部队文化工作,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调任宣传部副部长,自1962年从事专业创作,1963年任总政文化部创作组长,现任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顾问。1954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战斗在滹沱河上》(1959年,作家出版社)发表后,受到读者好评。其中个别章节,如《地下的战斗》于1955年被选入《文学初步读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沿河村的血迹》,则于1956年由通俗读物出版社印成单行本。1958年12月,出版了代表作,优秀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作家出版社)。作品以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描写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省城的地下工作者同敌人进行斗争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党的地下领导干部杨晓冬、革命妈妈杨老太太、党的好女儿金环和银环等英雄形象。作品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朴素、自然。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小说出版后被译为日、英、俄、朝、保等多种文字,被改编为话剧和多种地方戏上演,还改编为同名电影搬上银幕。还在《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新港》、《北京文艺》等刊物上发表《政治委员》、《三进五窑村》、《万人敌》、《敢叫敌血染刀红》等短篇和长篇小说《还我河山大地春》的部分章节。“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诬陷迫害,被监禁八年。在狱中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写作,创作描写女游击队长凌雪晴成长过程的长篇小说《女游击队长》(上、下集;1979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和以土改和武装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一代青春》。1975年5月出狱后,又创作了描写贺龙于1939年在冀中坚持对敌斗争的长篇小说《深水活龙》(河北人民出版社),发表长篇小说《还我河山》(《钟山》杂志;人民文学出版社)。此外,还写有电影文学剧本《女游击队长》(与李晓龙合作)和《还我河山》(与人合作),并编《李英儒短篇小说选》(河北人民出版社)等。

猜你喜欢的书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德国康德著。1764年出版于哥尼斯堡。全书4章,系作者写作时的笔记和断片,在作者死后收在其《遗著》中。该书是作者在笛卡儿、莎夫茨伯利、博克等人的美学思想影响下写成,当时作者的批判哲学尚未形成,书中无抽象的哲学思辨,也没有提出任何先天原理,全是感性直观的现象描述。认为美感和崇高感的产生,不取决于引起这些感情的外在事物的属性,而取决于每个人所固有的情感特质。书中把人的心灵禀赋、性格特征、道德品质、心理类型都分成崇高和美两类,提出世界各民族也有美和崇高两种类型。本书在国内的受重视程度比较低,因为大多数人,甚至是大学哲学系的学生都以三大批判为理解康德指标,但就像未来形而上学导言和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分别是第一批判和第二批判的提要和引子,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作为第三批判的前奏,也应受到相当的重视。

尤比克

尤比克

科幻小说,菲利普·迪克著,初版于1969年,乔·奇普为格伦·朗西特的反超能咨询公司工作,保护人们免受通灵师和先知的心灵窥探。在一次前往月球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朗西特的行动组遭遇埋伏,朗西特身亡。行动组成员迅速将朗西特的遗体送往苏黎世的亡灵馆冰冻冷藏,并试图与他的大脑取得联系。然而,不仅没有成功联系上朗西特,行动组成员还发现,钱币、香烟等物品均在发生退转,时光似乎在往回倒流。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西行记

西行记

现代散文集。李广田著。上海文化生活社1949年6月初版。这里所收辑的大都是纪行的文字。 抗战开始的时候作者在济南,济地危急的时候作者随学校迁到泰山下边。十二月二十四日,正是冰天雪地的时候,我们在敌机狂炸中离开了泰安。以后辗转南下,由河南而入湖北。我们在汉水左岸的郧阳城住过半年,又徒步两月而入川。离郧阳时是十二月一日,又正值严寒的日子,到达目的地后,却正是遍地菜花。 在这小集里所写的,就是由郧阳到四川的沿途情形。 《西行记》是时任山东济南一所中学老师的李广田记述的随校流亡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及所感。抗战时期,济南危急时李广田先生随学校流亡,辗转泰安、河南、湖北,四川等地,作者记述了沿途自然环境的恶劣、物资的匮乏、社会环境的凶险以及匪患、烟毒、贫穷,作者以纪实的方式展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为那一段历史画了一个侧面肖像。

水品全秩

水品全秩

明代茶书,2卷,存。明代徐献忠撰。徐献忠(1483~1559),字伯臣,号长谷,松江华亭(治今上海)人。嘉靖四年(1525)举人,官奉化令,有政声。后弃官寓居吴兴(治今浙江湖州),与何良俊、董宜阳、张之象俱以文章气节名,时称四贤。及卒,门人私谥贞宪先生。有《吴兴掌故集》、《唐诗品》、《乐府原》、《金石文》、《六朝声偶》、《长谷集》等。事具《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八九《徐先生墓志铭》、《明史》卷二八七等。此书前有田艺蘅序,署嘉靖甲寅(三十三年,1554),当撰于此前不久,约略与《煮泉小品》同时。书后有蒋灼跋。此书约6000字,上卷分源、清、流、甘、寒、品、杂说7目,下卷仿《煎茶水记》对东南40余处之水一一品鉴,作出评价。田艺蘅以为堪称明代泉史。此书有《茶书全集》、《夷门广牍》等本行世,《续说郛》(卷三七)为一卷本。《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六著录于《子部·谱录类》存目,《提要》称:目仅34水(按:应作36),书中多5水,对陆羽时有批评。又云:“然时有自相矛盾者……恐亦一时兴到之言,不必尽为典要也。”

佛学十四讲表

佛学十四讲表

佛学十四讲表是李炳南老师特别为大专学生所编,把整个佛法做一个轮廓,简单的介绍。十四讲表共有十四个单元,具有完整的体系;前面七个单元是属于一般常识,后面七个单元是佛学。这个课程有很精密的体系,前后的顺序一脉相承,有层次、有条理;在思想上来说、在文章上来说,都是属于第一流的。

禅里禅外悟人生

禅里禅外悟人生

《禅里禅外悟人生》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真义。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这些内容被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本书还配有弘一大师的照片、画像、亲笔手书的格言、佛教造像等,让读者在领悟人生真谛、佛学思想的同时从多侧面、多角度领略一代文化巨人和佛学大师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