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儒

李英儒
  • 姓名:李英儒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河北保定清苑县
  • 出生日期:1913年11月
  • 逝世日期:1989年2月6日
  • 民族族群:

李英儒(1913年11月—1989年2月6日),当代著名作家。曾用笔名黎莺。1914年3月16日生于河北保定清苑县李家桥村一个中农家庭。七岁进私塾,读了四书五经和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后考入保定市志存中学,半工半读。1937年高中毕业后,到北京补习数月英语。“七七”事变后回到家乡,在晋察冀边区冀中地区做地方工作。1938年1月参加八路军后,做过编辑、记者,主编过游击队的《火星报》,后调任步兵团长,1940年开始从事文艺创作,经常在冀中地方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通讯和诗歌。同时,编辑冀中文艺刊物《文艺学习》,负责《冀中一日》的初审和该书第四卷《战斗的人民》的编辑工作。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五一”大扫荡时期,到保定从事地下工作,深入敌伪军中进行分化瓦解,并组织工人、学生和市民与敌伪斗争。1946年在华北军区政治部任科长。1947年在华北局联络部任第一处处长。北京解放后,调任天津某医院政委兼党委书记。从1953年开始,从事部队文化工作,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调任宣传部副部长,自1962年从事专业创作,1963年任总政文化部创作组长,现任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顾问。1954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战斗在滹沱河上》(1959年,作家出版社)发表后,受到读者好评。其中个别章节,如《地下的战斗》于1955年被选入《文学初步读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沿河村的血迹》,则于1956年由通俗读物出版社印成单行本。1958年12月,出版了代表作,优秀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作家出版社)。作品以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描写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省城的地下工作者同敌人进行斗争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党的地下领导干部杨晓冬、革命妈妈杨老太太、党的好女儿金环和银环等英雄形象。作品情节曲折,结构紧凑,朴素、自然。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小说出版后被译为日、英、俄、朝、保等多种文字,被改编为话剧和多种地方戏上演,还改编为同名电影搬上银幕。还在《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新港》、《北京文艺》等刊物上发表《政治委员》、《三进五窑村》、《万人敌》、《敢叫敌血染刀红》等短篇和长篇小说《还我河山大地春》的部分章节。“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诬陷迫害,被监禁八年。在狱中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写作,创作描写女游击队长凌雪晴成长过程的长篇小说《女游击队长》(上、下集;1979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和以土改和武装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一代青春》。1975年5月出狱后,又创作了描写贺龙于1939年在冀中坚持对敌斗争的长篇小说《深水活龙》(河北人民出版社),发表长篇小说《还我河山》(《钟山》杂志;人民文学出版社)。此外,还写有电影文学剧本《女游击队长》(与李晓龙合作)和《还我河山》(与人合作),并编《李英儒短篇小说选》(河北人民出版社)等。

猜你喜欢的书

倪文贞集

倪文贞集

诗文集。明倪元璐撰。十七卷,续编三卷,奏疏十二卷,讲编四卷,诗集四卷。元璐字玉汝,号鸿宝,上虞(今属浙江)人。天启进士。曾官编修,国子祭酒,兵部侍郎,户部尚书。李自成陷京师,自缢死。谥文正。清谥文贞。其书画俱工,工画山水石竹,行草尤为超妙。为明末著名画家。有《儿易内外仪》等。其画《疏林竹石图》最为有名。元璐官翰林时,门人刻其作《代言选》六卷,文震孟序之。崇祯九年(1636),以国子监祭酒归里,裒辑其作名曰《鸿宝应本》,陈子龙序之。崇祯十五、十六年,为户部尚书,闲取旧刻重为刊定,付其子藏之。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其玄孙安世重新编次刊行,是为此本。是集约二十五万五千字。卷首有文震孟、黄道周、陈子龙、会鼎序,正文含制诰四卷,拟碑一卷,序三卷,墓志铭二卷,行状、志状、行述三卷,传、记跋、题引三卷,赞铭一卷,以上为正编;续编三卷,均为书牍;奏疏十二卷,卷首有宋玫、文玉甫序;讲编四卷,含经筵一编, 日讲三编;诗集四卷,收古、近体诗二百余首。其奏疏有《首论国是疏》、《寇祸陈言疏》等,皆详明剀切,多涉军政大事,关兴亡治乱之策;其余制诰、序、传等则文章典雅;其诗《落花》、《高秋雁影》等,与王世贞等七子风格相近。然散佚颇多,许多名诗佳句均未收入此集。有《四库全书》本。

(嘉靖)安溪县志

(嘉靖)安溪县志

福建地方志。明汪瑀修,林有年纂。八卷。汪瑀,直隶歙县(今属安徽)人。监生,官安溪知县。有年字塞谷,福建莆田人。曾官贵州提刑按察司副使、监察御史。安溪县建南唐保大十三年。县志始修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重修于嘉靖八年。是志以旧志为底本,询于故老,并续嘉靖以后事,书成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约八万二千字。分地舆、规制、官制、学校、选举、人物、文章、杂志八类。为该县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比较全面记载了该县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情况。其地舆较为详赡,含建置、星野、山川、形胜、疆域、屯堡、隘堑、乡里、风俗、气候、土田、屯田、户口、土产等十目, 载山、 岭、峰、岩百余;溪、湾、潭、滩三十余。坑冶有龙崇银场,清洋铁矿山铁场等。户口自唐开元后有记载,但甚为疏略,至明颇详。尤以土产较为详备, 分谷、货品、蔬、果、药、木、竹、花、草、毛、羽、鳞、甲等十四类,二百六十余种。有明嘉靖三十一年刻本,1963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金石簿五九数诀

金石簿五九数诀

此书作者不详,大约成书于唐朝麟德元年(664)。记载炼丹矿物45种,强调鉴别矿物对炼丹的重要性。书中除了记载矿物产地外,还记载各种矿物的鉴别方法。比如颜色、光泽、形状、透明度、反射光的颜色、粗细感觉程度、敲击声音、磁性、污染性、火焰色、燃烧气味、味觉等。是唐代重要的矿物著作。

元诗纪事

元诗纪事

四十五卷。清陈衍编。由于唐宋、金代诗均有纪事,而元代独无。清初顾嗣立所辑《元诗选》影响颇大。钱大昕想与之同步,故采各家诗文集、笔记与《元史》资料辑为《元诗纪事》。然而,《元诗纪事》似为完稿,亦未见刊本。陈衍有虑于此,故于光绪间即着手于《元诗纪事》的编纂。此书为元诗诗评汇编。凡二十四卷,为初编本。所收之诗,共六百零三人,附歌颂谣谚、杂语等五十二首。此集有光绪间铅字本。民国十年(1921),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足本,凡四十五卷。收元八百余人的诗作或断句。此书卷首有光绪十二年(1888)陈衍自序、凡例。卷一为元文宗、顺帝,卷二为顺帝太子,卷三至二十七大体以时间为序,收入数百元代诗人及作品,卷二十八为割据者,卷二十九为流贼,卷三十为金代遗老,卷三十一为宋代遗老,卷三十二为元代诗人。卷三十三为道流,卷三十四为释子,卷三十五为宫掖,卷三十六为闺阁,卷三十七为女冠,卷三十八为尼姑,卷三十九为妓女,卷四十为藩属,卷四十一为无名氏,卷四十二为乩,卷四十三为仙神鬼怪,卷四十四为梦,卷四十五为歌颂铭谣等。是书对研究元诗极有裨益。有民国《国学基本丛书》、《万有文库》丛书本。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史佚书

史佚书

一卷。周尹佚 (生卒年不详)撰。佚又作逸,周太史,故又称史佚。《通志·氏族略》 云:“少昊之子封于尹域,因以为氏,子孙世为周卿士,食采于尹,故或谓尹佚。即少昊之裔也。”班固认为佚是成康之臣,贾逵认为是周文王时人,杜预认为是武王太史。可能佚在周文、武王时任太史,成康时仍在世。《汉书·艺文志》墨家类注有《尹佚》二篇。《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 皆不著录。清人马国翰从《左传》、《国语》、《逸周书》、《说苑》、《淮南子》诸书辑为一卷。清孙诒让认为马国翰仅录 《左传》、《逸周书》所载史佚语及遗事数条,“无由定其为二卷之佚也。”又据《吕氏春秋》记载:“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天子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又,有人将佚与太公、周、召列为四圣,言可为法,故《汉书·艺文志》以佚为墨家之首。该书现存的主要版本是清马国翰辑 《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昭觉丈雪醉禅师语录

昭觉丈雪醉禅师语录

昭觉丈雪醉禅师语录,通醉说 彻纲等编,十卷。上堂,小参,晚参,问答机缘,勘辨机缘,广录,颂古,诸赞,分灯,法语,佛事,书问等。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二十七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