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铿

- 姓名:冯铿
- 别名:
- 性别:女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广东潮安人
- 出生日期:1907年10月10日
- 逝世日期:1931年2月7日
- 民族族群:
冯铿(1907年10月10日-1931年2月7日),左翼作家。女,原名冯岭梅。广东潮安人。1929年2月,同其丈夫许峨来上海。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参加革命斗争和与共产党人的交往,思想觉悟迅速提高,文学创作也出现新面貌。同年冬,创作小说《乐园的毁灭》(载1930年2月10日《拓荒者》1卷2期)。作小说《突变》(载1930年5月10日《拓荒者》1卷4、5期合刊),两篇的主题都是妇女的命运和出路,作品指出:要生存只有“合力”、“组织”、“反抗”。1930年3月2日,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为左联发起人之一,后在左联工农工作部服务。同年5月,作为左联代表,和柔石、胡也频一同出席“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听到苏区代表的报告,了解不少苏区斗争的情况。大会结束后,写了小说《小阿强》和《红的日记》,这是我国左翼文学中第一批歌颂苏区斗争的文学作品,具有开拓的意义。1931年1月,上海《妇女杂志》17卷1期发表她的小说《贩卖婴儿的妇人》,依然响彻妇女解放的呼声。同年1月17日被捕,和同一时期先后被捕的23位中共党的干部和左翼作家一同囚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在敌人狱中,虽遭到严刑拷打,仍坚贞不屈。同年2月7日,她和23位同牢战友同时惨遭杀害。为抗议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冯铿和李伟森、胡也频、柔石、殷夫5位左翼作家,同年4月,左联编辑出版了机关刊《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刊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为国民党屠杀同志致各国革命文学和文化团体及一切为人类进步而工作的著作家思想家书》、《被难同志传略四——冯铿》、《被难同志的遗著<红的日记> (冯铿)》,以示抗议和纪念。同年10月,日本四六书院出版纪念5位中国左翼作家的专集《中国小说集<阿Q正传>》,卷首有李伟森、宗晖、冯铿、殷夫4位烈士肖像。书中收有日译的冯铿小说《女同志马英的日记》 (即《红的日记》,田佐夫译),并附译者撰写的《冯铿小传》及作品简介。1933年2月7日是冯铿等5位左翼作家被害2周年,鲁迅作《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沉痛悼念牺牲的青年战友。
猜你喜欢的书
天下名山记
提新安吴秋士西邨选,汪立名西亭校订。七卷,摘录了历代名山游记,收入《重刊道藏辑要》,成都二仙庵版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住持阎永和、新津彭翰然重刻,贺龙骧校订。全书按二十八宿顺序排列。收道书二百九十一种,其中新增道书一百零九种,皆为明《道藏》未收的典籍。
史学要论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著作。李大钊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出版。凡六节。本书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作为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认为过去所谓的历史只是史料,不是今天所要的活的历史本体。历史是人类的生活及作为其产物的文化,因此,本体的历史应该是社会的历史,横看是社会,纵看是历史,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经济构造是社会的基础,上层是马克思所讲的观念的形态,下层决定上层,历史必须从经济关系上来说明。他认为历史学就是研究在不断变革中的人生及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它考察的是不断的移动过程,它要通过求证的方法弄清人事发展的真相,但不以零细考证作为结束,还要综合,将历史看成整个的、互为因果、互有连锁的东西,以寻求其中的普遍规律。史家通过史料认识本体的历史,产生解喻的历史事实,其中部分内容大体上不变,另一部分则随人的观念的进步不断变化,历史认识不断发展。作者认为,历史理论十分重要,其结构包括人类经历论、民族经历论、国民经历论、社会集团经历论、氏族经历论、个人经历论六个部分,反对把历史理论与历史研究法混为一谈。对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他逐个分析西方自培根以来历史哲学家们的认识,肯定史学是一门科学。批判神造历史说和天命史观、英雄史观等唯心主义史观,认为过去的历史是人民共同创造的。提出史学能陶冶人们对科学的态度,形成尊疑、重据的学风,帮助人们扩大对过去的同情,促进他们合理的生活,造成脚踏实地、乐天努进的人生观。它是我国第一部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较全面讨论史学理论的著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香乘
二十八卷。明周嘉胄撰。周嘉胄,字江左,扬州 (今江苏扬州市)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有 《香乘》。是书初成于万历戊午 (1618)年间,当时全书只有十三卷,书前有李维祯序言一篇。后来,作者认为是书简略,疏漏较多,广泛搜集香之名品、典故及鉴赏之法,旁征博引,一一具言始末,积二十余年之力,编成此书,于崇祯辛巳 (1641)年间刊出。作者自为前后二序。
笠阁批评旧戏目
古典戏曲目录集。清人笠阁渔翁著。作者姓名及生平不详。这一戏曲目录,共记载了明、清传奇179种,每种下注有作者姓氏,并分为9个等次。而其所列曲目,往往有其他的戏曲目录所不载的,因此该目在曲目考证上有相当的价值。作者对所列戏曲目录所作的品次(即将其分为9等),是一家之见,而又未加评述,故价值不大。其总评对戏曲价值的认识,对南北曲的差异分析,对演唱的论述,对创作方法的阐释,虽然承袭了前人之论,但也有个人的发挥,如其中说:“况事本陋,而思路一新,曲白俱随生色;曲本凡,而人境一妙,臭腐且化神奇。”这些对戏曲实践还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因为作者也本是曲家,所论自含有其个人实践的经验在内。《笠阁批评旧戏目》附见于清乾隆间笠阁渔翁《笺注牡丹亭》刻本,曾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7集。
菩提心观释
一卷,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略释菩提心非性非相,无生无灭,非觉非无觉等。
法华游意
唐代释吉藏撰。《法华游意》是吉藏居京兆,录其主要之点裁为七轴。即指此游意二卷及义疏十二卷。此游意略破南方五时之教,北土四宗之论。因未见到天台之玄义文句,只得传闻,故对天台师说一乘因果为宗之义有所反驳。与吉藏晚年所作《妙法莲华经统略》相较,此游意颇有不惬之意,实乃投足天台,奉智者之前所作。对了解吉藏对法华经的研习及观点之转变有借鉴意义。现常见的版本是金陵刻经处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