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訏

- 姓名:徐訏
- 别名:号伯訏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慈溪人
- 出生日期:1908年11月11日
- 逝世日期:1980年10月5日
- 民族族群:
徐訏[xū](1908年11月11日-1980年10月5日),香港作家。号伯訏。笔名有徐于、东方既白、任子楚等。男。浙江慈溪人。5岁即被送到学校住宿,备尝孤独的滋味。1931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又转入心理系肄业。在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33年开始写散文和小说,最早投稿《东方杂志》并予发表的是收在《阿拉伯海女神》中的几个短篇。大学毕业后由北京到上海,开始创作生涯,作品以散文为主。在此期间,他投稿到《论语》杂志,得到主编林语堂的赏识,从此成为知己。1934年,林语堂创办《人间世》半月刊,徐訏受聘任编辑,1935年又任《宇宙风》半月刊编辑,此外还任《天地人》半月刊及《西风》月刊主编。1936年秋,徐訏赴法在巴黎大学研究哲学,成名作《鬼恋》就是在这时写的,发表在1937年1月及2月号的《宇宙风》上。留学翌年,抗战爆发,学业未竟,回到上海,直至珍珠港事件爆发。在此期间,为了生活,他卖稿给《西风》杂志和《中美日报》。《吉普赛的诱惑》、《荒谬的英法海峡》、《精神病患者的悲歌》等抗战时期风靡大后方的小说,都是在这时写成的。1942年后,他辗转到重庆,写下长达50余万言的小说《风萧萧》,这本书一纸风行,成为1943年最畅销的书,当时重庆有人把1943年称为“徐訏年”。1942、1943年,徐訏在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任教授。1944年,被《扫荡报》聘为驻美特派员。他一面为报纸写稿,一面还写了许多诗,这些诗部分收在《轮回》和《鞭痕集》等诗集里。1946年由美国回到上海,1950年在香港定居。50年代曾创办《幽默》,专登杂文小品,还先后创办创垦出版社、《笔端》半月刊、《七艺》月刊,并编《新民报》副刊。在港期间除专心从事创作外,一直在各大学教书。1960年应林语堂之邀前往新加坡南洋大学任教,1966年开始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浸会书院教书,1970年后任浸会书院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多次出席国际笔会及汉学会议。1975年与他人发起成立香港英文笔会并任会长。徐訏一生著作等身,被称为全才作家。他博古通今,周游世界,对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等均有精深的研究。1980年在香港病逝时留下近两千万言的遗著。30年来,特别是50年代至60年代初,是徐訏创作的丰收期。这时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江湖行》、《彼岸》、《时与光》,短篇小说《鸟语》、《期待曲》、《私奔》、《痴心井》、《后门》,杂文《三边文学》(《门边文学》、《场边文学》、《街边文学》),文艺评论《在文艺思想与文化政策中》,散文集《思与感》等。台湾中正书局于60年代出了《徐訏全集》18卷。徐訏的作品,无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艺批评,都有相当高的素质,是海外作家中较突出的一位。他的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所呈露的浪漫主义情调,小说的环境往往充满浓厚的异国风情和强烈的地方色彩,像画幅般展示在读者眼前。《荒谬的英法海峡》中浪漫的爱情故事就是发生在梦中的英法海峡某地,这是一个极富幻想色彩的乌托邦。另外,性格特殊的人物在徐訏小说中比比皆是,《鬼恋》中的“女鬼”,《精神病患者的悲歌》中的精神病患者白蒂,《鸟语》中的白痴芸芊,他们不平凡的命运和奇异的遭遇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他们特殊的外形和精神面貌给人的印象也是深刻难忘的。小说的故事情节则经常是荒诞的,不现实的,但却深深地吸引人。徐訏的散文处处闪烁着幽默的光辉,透露出睿智的哲理思想,语言流丽、晶莹、澄澈,富于魅力。他的诗歌则既有散文的自由美,又有格律的音乐美,和谐活泼,错落有致,由于深受象征派的影响,他还善于渲染一种浓厚的诗意气氛以传达出游丝般难以捕捉的情调。
猜你喜欢的书
海底两万里
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儒·凡尔纳的以格兰特船长及其儿女为主线的著名三部曲的第二部。尼摩船长是“鹦鹉螺号”潜水艇的发明者。他在海底进行巨大的科研工作。但这并非他的唯一目的。他同时在海洋深处寻找自由和躲避他的政敌。他把在洋底发现的宝贵财富赠给被压迫并为真正的生存而斗争的人们。和尼摩船长同游海底的还有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最后到达挪威港口。《海底两万里》的故事是由阿龙纳斯讲述的。这部名著使读者对奇妙的海底世界罕见的海生动植物等等,有所了解,而且由于叙述生动,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庄子
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战国时期庄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曾经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一书,篇数究竟有多少,今已不可考。司马迁《史记》只言其“著书十万余言”,《汉书·艺文志》则说《庄子》有五十二篇。现在传世的是晋人郭象注的《庄子》,有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其中哪些篇章是庄子自作,哪些篇章是其后学所著,已经很难确论。庄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虽不具形,但是可以感觉体会。各种各样的纷繁之物便是道的体现;他憎恶当时控制在昏相乱君之手的现实社会,幻想成为一个与造物者同游的真人、至人,追求心灵世界的绝对自由;主张人应该善于回避矛盾而自处,要全性保真,不以物累;齐万物,泯是非,一死生。卓然有别于先秦其他诸子之论。《庄子》文章,语言放纵不羁,挥洒自如,自然天成,既富有哲理意味又富于抒情情调。想象的奇特,辞采的瑰丽,行文的潇洒,笔墨的恣肆,句法结构的多变跳荡,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在文学意义上,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认为晚周诸子之作莫能过也,郭沫若认为只有屈原的诗歌和司马迁的传记散文能与之媲美。有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编诸子集成本、清人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中华书局于1983年出版的台湾学者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
梦观集
元诗别集。5卷。释大圭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四库全书》底本原为24卷,卷1为梦法,卷2为梦偈,卷3为梦事,卷4—9为诗,卷10—24为文。所谓《梦法》、《梦偈》、《梦事》都是宗门语录,《四库全书》编者认为“其杂文亦多青词疏引,不出释氏之本色,皆无可取。”于是删去吴鉴作原序及杂文,仅留下诗歌,编为5卷。《梦观集》24卷本今未见,仅见《四库全书》所收入的5卷重编本。卷首无序跋。卷1为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卷4为七言律诗、六言绝句,卷5为五、七言绝句。《梦观集》编成于元末,所收诗篇间有涉及元明易代时的战乱,但从整体看,题材亦不广泛。吴鉴作《梦观集序》说大圭的诗“华实相副,词达而意到,不雕镂而工,去纂组而丽,屏耕锄而秀”(转引自《四库全书总目》)。经过《四库全书》编者的删并,现存虽仅诗作,仍可看出他力学陆游、范成大的特点。他的一些小诗,如《哀殍》、《悯农》,能站在一个释子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昌谷集
四卷。《外集》一卷。唐李贺撰。李贺,字长吉,福昌 (今河南宜阳)人。其祖上郑孝王亮,系唐高祖李渊从父,故李贺可谓唐王朝宗室后裔,故自以郡望称“陇西”,但家道早衰。李贺七岁能辞章。深得韩愈、皇甫湜赞誉。在应河南府试后,入京赴礼部试,但不第。后以恩荫得官,为太常寺奉礼郎。郁郁不得志,死时二十七岁。著有诗集五卷。李贺长于歌行,尤善乐府,辞尚奇诡,构思奇特。其诗作想象丰富,善熔炼辞采,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称为“李长吉体”。此集又名《李长吉歌诗》、《李贺诗集》等。又因李贺生于昌谷,故名《昌谷集》。有诗二百三十三首,分为四卷。杜牧为之作序,李贺亲自编定,授其好友沈子明,故得以传世。到了宋代,又增加《外集》一卷,并有五种版本流传,即京师本、蜀本、会稽姚氏本、宣城本、鲍钦止家本(又谓上党本)。宋以后,除鲍本外,其余四本皆不传世。现今通行的所谓金刻本,即碣石赵衍本。据赵衍称“此书原本系北宋司马温公旧物。”虽标金刻,实为元蒙哥六年,即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刻。《四部丛刊》据此影印,名为《李贺歌诗编》。元明时,刻本有复古堂本,复古堂本翻刻本,万历广平王家瑞刻本,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称此本“雕印极精”,可能出自碣石赵衍刻本。毛晋汲古阁本,依鲍氏本覆刻。
崇祯长编
记述明代末代皇帝崇祯朝史事的书籍,书为编年体例,作者汪楫。全书共68卷。前66卷叙述从1627年8月到1632年10月史事;后2卷叙述从1643年10月到1644年3月史事。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一卷,唐伽梵达摩译,略云千手观音合药经,或云千手观音治病合药经,尾题治作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