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医脉摘要

    医脉摘要

    《作者:佚名本书上、下两卷,署为"萧廉泉先生所著"。同社陈龙池君,从友人李宇仁君处录示。李君酷嗜医籍,亦在旧书肆中所得原署"希琴叠研斋主人手抄",未刊稿也。其间,鉴别证候之疑似,并验舌诊脉之方法,附以时方歌、药性赋,为医学入门之阶梯,与第一集第五种《医阶辨证》互相发明。古今医籍中不可多得之作,惜未审萧先生何许人也有知者,应惠函相告,俾表扬以志勿谖。

  • 医津一筏

    医津一筏

    《作者:江之兰《医津一筏》一卷,一名《医津筏》,国朝江之兰撰。以经文为主,而分条疏论于后,本社藏有 别本,名《内经释要》,内容从同,惟自序末少九十字,及标题下无辑校者姓名,度系翻印时所改 易删节,因第一集《医经秘旨》刊行后,有姚光祖君之考正,谓其文多出《医津筏》,故已辑入本 集,以存真相,乃荷高思潜君,亦以《内经释要》对勘相示,复承张叔鹏君以《医津一筏》原刻见 惠,爰合校之。

  • 医经读

    医经读

    《作者:沈又彭医经类著作。清沈又彭撰。四卷。又彭字尧封,嘉善 (今属浙江) 人。少习举子业,兼擅占星聚水之术,尤精于医。另撰有《伤寒读》 、《女科辑要》 、《评王孟英医案》。认为“《素问》、《灵枢》非出一手,真伪杂陈,指归非一”,遂以去伪存真、去非存是为宗旨,删其繁芜,撮其枢要,并将所选经文重新分类编撰,成书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 。分平、病、诊、治四集。平集取义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列有关常人生理经文。病集载言病证病机经文。诊集列有关诊法内容经文。治集汇列有关治则经文。间附按语,言简意赅,外论天人感应之理,内论脏腑气血之机,首尾相贯,一脉相承。为明清以来分类研究 《内经》 中较简明者,但所选经文不及李中梓《内经知要》 精当。有乾隆三十年中俭堂藏版本,《三三医书》 本。

  • 医理真传

    医理真传

    《作者:郑钦安综合类著作。清郑寿全撰。四卷。寿全字钦安,临邛 (今属四川) 人。学医于刘止唐。认为陈修园医书颇得仲景之微,但间有略而未详者,故撰此以补陈氏之未逮。成书于同治八年(1869)。卷一首载八卦、五运六气内容,并联系人之生理、病机。次述辨证方法,包括辨阴虚阳虚、内伤外感,以及四诊、伤寒六经等内容。卷二阳虚证问答,包括论头面畏寒、畏寒与畏风之别等,凡三十一条。卷三阴虚证问答,论阴虚所致诸症凡二十九条。卷四杂问,论及血症、三消、吐蚘、关格等杂病及妇、儿、外、伤、五官诸科的有关理论并临床问题。全书从总论阴阳化生之理为始,依次阐述医理,探求病因,并据证立法、用方,所附方解颇详。对虚证研究尤精,多有独到见解,非学验俱富不能臻此。可供研究及临床参考。有同治八年抱木山房刊本,光绪二十九年 (1903) 七星会重刊本,同治十三年 (1874) 与 《医法圆通》 合刊本等。

  • 医方歌括

    医方歌括

    《作者:王泰林方书。清王泰林撰。不分卷。泰林有《王旭高医书六种》已著录。刊于光绪二十三年(1899)。约五千字。书中载有半夏秫米汤、防己地黄汤、风引汤、神效散等百七十一首方剂。包括内、妇、儿等科病证所用之方。每方均编以七言歌诀,述组成、主治、证治机理。歌诀音韵协调,利于习诵,可供初学中医者参考。有一九六五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旭高医书六种》本。

  • 医方论

    医方论

    《作者:费伯雄方书。清费伯雄撰。四卷。伯雄有《医醇賸义》已著录。卷一载方八十五首,卷二载方七十一首,卷三载方六十九首,卷四载方一百三十首。共三百五十五首。根据汪昂《医方集解》方剂次序,逐一评论,删去各方主治与注文而成。对选用不当之方提出看法。费氏认为:“学医而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则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则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不读金元四大家,则无以通补泻温凉之用,而不知变。”主张师古人之意,不泥古人之方,执简驭繁,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颇有可取之处。有同治四年(1865)初刊本。

  • 医方证治汇编歌诀

    医方证治汇编歌诀

    《作者:王泰林方书。清王泰林撰。不分卷。泰林有《王旭高医书六种》已著录。本书为《王旭高医书六种》之一。系本徐大椿《兰台轨范》通治方而著,并附以自制新方,均编以歌诀而成。全书约一万二千字。初刊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共载有六味地黄丸、七宝美髯丹、黑地黄丸等百五十首方剂,以内伤杂病为主。均以同类方剂类编,歌诀中包括药物组成、主治证候、加减衍化等内容。又博采诸家之精论,阐发制方之理,说明方剂出处、衍化来源、剂型、用量。间有王氏评论,文字不多,切中肯綮,颇多启迪。可供临床运用及方剂研究之参考。有一九六五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旭高医书六种》本。

  • 一得集

    一得集

    《作者:心禅医案。清释心禅撰。三卷。心禅,南海普陀山僧人。侨居杭州多年,以医名于时。此书撰成于光绪十五年(1889)。约三万余言。卷上载医论十七篇,首论庸医误人之害,主张临证必先读医书,提出德以治身,药以治病等观点。次论治喉症宜分三大纲,治小儿用药宜轻,补药不宜轻服,方药、针灸、按摩、薄贴、薰蒸各有所宜等临证治疗法则。所论多为读书或临证心得,立论明确,文辞晓畅。卷中、下共载医案八十则,不分门类。包括虚喘暴脱、暑毒发颐、风热咳喘、湿温夹疟、肠痈、偏枯、结毒烂喉、霍乱、产后血厥等数十种证治,以外感、内伤杂病为多。每案叙述症、因、脉、治,简要清晰,重点突出,辨证确切,间附按语。心禅尤精于脉诊,注重辨证施治,每以成方化裁。除内服汤药外,尚有针灸、外治等多种疗法。有光绪十六年(1890)永禅室精刻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 医法圆通

    医法圆通

    《作者:郑钦安综合类著作。清郑寿全撰。四卷。成书于同治十三年(1874)。首论用药弊端,倡治病辨证之理全在阴阳虚实四字,告诫医者深究医理,切莫做庸医杀人。后分症详述辨治之法。卷一、二为杂病、妇、儿等科; 卷三、四为伤寒、时病及杂论。所论宗仲景之学,且多有独自见解。如提出失血者正气实者少,反对概用泻火凉药。所绘六经病用药图简捷明了。全书以医论为主,结合临证心得辨析病机及治法宜忌,对临床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同治十三年成都刻本,光绪十三年(1887)五福堂刻本,重庆中西书局铅印本。

  • 药症忌宜

    药症忌宜

    《作者:佚名内科著作。二册。清·陈澈撰。刊于1872 年。本书根据不同的病理情况,将病症分为风、寒、暑、湿、燥、火、阳虚、阴虚、表虚、里虚、阳实、阴实、阳厥、阴厥、上盛下虚、心虚、肝虚、脾虚等五十门。 每门中又分列多种病证,每种病证均选列应用药物,并对这些药物的药性、功效及药物的宜忌作相应的论述,末附诸病应忌药总例,综述各类药性。 现存清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 要药分剂

    要药分剂

    《作者:沈金鳌本草类著作。清沈金鳌撰。十卷。金鳌有《沈氏尊生书》已著录。本书约十五万余字。载药四百二十种。分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论述各药性味、七情、主治、归经以及禁忌、炮制方法,以《本经》为宗,兼取诸家之说,间附按语。“凡有本经者,无不首列。至《名医别录》,所以补《本经》未备者,亦无不录。其历代诸贤,发明诸药功用,又足备《别录》之缺,悉皆采入”。引文皆标姓名,沈氏所论,则以“鳌按”注明。博搜详审,论述严谨,颇有可取之处。有同治十三年(1874)湖北崇文书局刻本,一九五八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也是山人医案

    也是山人医案

    《作者:也是山人医案。清也是山人撰。不分卷。载中风、肝气、眩晕、虚劳、咳嗽、吐血、肺痿、肿胀、痰饮、泄泻、诸痛、经带、疮疡等,凡九十三种证治,近二万言。多为内、外、妇各科常见证治。每类若干案例,每案简述姓氏年龄、证候、脉象、病因病机、立法、方药,清晰明了。末附集方,截疟方、臁疮膏方等十一首验方。所论引经据典,明辨博思。立方严谨,用药味少而精,多用成方加减,间有遵河间(金刘完素)子和(元张从正)方者。可供临证参阅。有一九三六年世界书局铅印 《珍本医书集成》 本。

  • 医碥

    医碥

    《作者:何梦瑶综合性医书。七卷。清·何梦瑶撰。刊于1751年。碥,是上马上车的踏脚石。何氏借碥石喻为习医之阶梯,故以《医碥》为书名。本书是一部基础临床结合的医学门径书。卷一为基础理论部分,略述脏腑、经络、阴阳、水火、寒热、补泻等概说;卷二~四分述内科杂病证治,其主论能综合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学说,对病证的分析,说理明白晓畅,颇多个人见解;卷五为四诊;卷六~七成方辑录。所选方剂切合临床实用。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石印本及《医方全书》本。

  • 叶选医衡

    叶选医衡

    《作者:叶桂又名 《叶天士医衡》。医论。原题清叶桂选,缪萼聊校刊。二卷。系集前人著述删繁就简辑成,刊于光绪十六年 (1890)。共载历代名医医学论文七十七篇,涉及内容广泛,并有许多精辟论述。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医论著作,流传颇广。托名叶桂选定,实疑与沈时誉《医衡》相袭。有光绪二十四年上海图书集成公司铅印本,宣统二年 (1910) 上海文瑞楼石印本,《中国医学大成》本。

  • 疡科心得集

    疡科心得集

    《作者:高秉钧外科著作。清高秉钧撰。四卷。秉钧字锦庭,江苏无锡人。工内、外科,为江浙名医。此为辑录多年外科临床经验心得而成,刊于嘉庆十年(1805)。前三卷为 《疡科临证心得集》,首列病证总论等三篇医论,后列辨痈疽、疮疡、瘰疬、癣疥等百零一论,凡百零四论。编次诸证,依人身上、中、下为序,对各种外科病证阐述较详,并有所发挥。后一卷为秉钧与吴辰灿、姚志仁合编之《景岳新方歌》,系据张介宾 《新方八阵》 各方,编以七言歌诀而成。书中有论有方,特别重视辨证,适于外科临床参考。有嘉庆十四年尽心斋刻本,光绪二十七年 (1901) 无锡日升山房重刻本。

  • 疡医大全

    疡医大全

    《作者:顾世澄外科著作。清顾世澄撰。四十卷。世澄一名澄,字练江,安徽芜湖人。出身世医之家,迁居扬州,业医四十余载,以疡科著称。是书汇集前代有关经验,及其先祖宁华、父青岩家藏秘方,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撰成。内容丰富,从经文注释、脏腑论述、诸疮诊治大法,到虫兽咬伤、奇证治法,均有广泛论述。仅头面部列病名竟多达一百五十六种。所载病种,除痈、疽、疔、疮、痛、麻木、漏、裂等由内而发之疾外,还介绍各种外伤引起之病变。对各病论治,详而得法,用方有验。主张采取多种疗法,内外治结合,除用灸、烙、刺、割、熨、洗、内服等法外,还配合手术疗法。对麻醉、缝合、止血以及术后护理等内容均有一定科学水平。由于内容丰富,文图并茂,故在医林中颇有影响。有乾隆二十五年达安堂刻本,乾隆三十八年刻本,同治九年(1870)敦仁堂藏版(书口作“顾氏秘书”附《内经纂要》)本。

  • 药笼小品

    药笼小品

    《作者:黄凯钧本草类著作。清黄凯钧撰。一卷。凯钧字南熏,号退庵。浙江嘉善(今浙江嘉兴) 人。工诗。行医多年,施舍善药五十年弗懈。著有 《友渔斋医话六种》,此书为六种之一。以笔记形式,记录临床辨证用药心得体会。多选常用药品,简述功效、炮制、应用、用法、服药忌宜。简明扼要,颇有发挥。间附效验方于后,可供医者选用。有嘉庆十七年 (1812) 刊本。

  • 药性赋

    药性赋

    《作者:佚名本草类著作。清福寿堂主人辑。一卷。作者生平不详。其内容为药性寒类赋(从黄连至白头翁),药性温散赋(从羌活至酒),平散亦附于内,药性温补赋(从黄芪至何首乌),平补、凉补亦载于内。按药性寒、热、温、平归类,编成歌诀,药性简明,切于实用。有光绪三十四年排印本。

  • 验方新编

    验方新编

    《作者:鲍相璈通俗医方书。清鲍相璈编撰。初刻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随后出现四个系统版本,分别为8卷、16卷、18卷 (选本)、24卷。内容相同,均分104个类目,含内、外、妇、儿、五官、急救、杂治等科疾病单方。作者有感于“医有时而难逢,药有时而昂贵,富者固无虑此,贫者时有束手之忧”。故自幼广求,不遗余力,于古今载籍所见或戚友传闻所得单方皆予收集,选择其中具有简、便、验、廉等特点之方,编成是集,以求存是病即有是方,有是方即有是药,虽穷乡僻壤马足船唇之地亦可仓促立办,顷刻奏功。因本书具有家庭日常保健诊疗医书性质,通俗易懂,简单效验,深受社会大众欢迎,故自道光年间初刊,至民国时期,国内外共翻刻刊印50多次,为刻本较多、印数较大、影响较广的古代医方书之一。清同治三年 (1864) 又出现了张绍棠增补的本子,卷数不一,版本繁多,翻刻也有50多次。

  • 眼科阐微

    眼科阐微

    《作者:马云从中医专著。马云从著。4卷。卷一20余篇,主要阐述眼病辨证施治的理论,并指出辨证与用药的注意点等;卷二专述老年眼病,后附方药,以供选用;卷三、四对详述时行眼证,常见内外障诸症,以及妇人小儿眼病的辨证与治疗等。内容丰富,有论有法有方。立论精辟、辨证详明,治法与方药多切合实用,是一本较好的眼科参考书。

猜你喜欢的书

皮佑选集

皮佑选集

让·雅克·皮佑,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空想共产主义者,巴黎公社积极的战士。本选集收录了皮佑的《平等人的历史,或在人间建立绝对平等的方法》《既无宫廷,又无茅屋》《公有制不再是空想!》等三部著作。在书中,皮佑认为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而社会却把人分为富人和穷人、老爷和奴隶、大人物和小人物等等,这是违反自然的规律的。因此他主张废除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代之以一个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绝对平等的新社会。皮佑曾经数度入狱,遭到审讯和放逐,巴黎公社失败后死于狱中。皮佑的全部著作都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之初写成的。本书是十九世纪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

燃烧的天使

燃烧的天使

小说以十六世纪的德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三角的爱情故事。 一个魔鬼三番五次乔扮成上帝的使者下凡,捉弄多情的少女莱娜塔,引诱她犯下了形形色色的罪孽。骑士鲁卜列希特在旅行途中遭遇了被魔鬼缠身的莱娜塔,陷入了对她无法自拔的痛苦的爱恋,他和莱娜塔共同探索魔法、关亡术、招魂术,期望寻找到魔鬼的踪迹。 最终,骑士和魔鬼化身的亨利希伯爵相遇并展开了决斗 莱娜塔隐身于修道院自新,但将面临宗教界的审判

本草单方

本草单方

明缪希雍撰。十九卷。希雍有《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已著录。缪氏著述颇丰,多行于世,唯此不轻易示人。谢世十余载后,由康文初与庄敛之搜讨诠次,分门别类,历二年而成书于崇祯六年(1633)。分内、外、妇、儿及杂病五科。卷中以病症为目,归纳诸方。伤寒方因有仲景《伤寒论》可稽,故不录; 药品价昂难求及药性峻烈者不收; 方中品味多者,虽效著,但难于制得者亦不载。卷一至卷九,为内科病证。载有卒中暴厥、疟疾、痰饮、反胃、胸痛、黄疸等八十九类病证。卷十至卷十一,为五官科病证。载有眼目、耳、鼻、口等十五类病证。卷十二至卷十三,为妇科病证。载有调经、经闭、产难等二十类病证。卷十四至卷十五,为儿科病证。载有初生、疳、滞颐等二十八类病证。卷十六至卷十八,为外科病证。载有痈疽、疔疮、手足皲裂、金疮等四十五类病证。卷十九,杂病。分奇病、服食、杂治、解中诸毒等七类病证。凡二百零四类。门类齐全,载方多,纲目清晰,易于查寻。其方以单方为主,药简易得、运用方便。尤可为基层医生临症参考。有崇祯六年刊本。

清风亭稿

清风亭稿

八卷。明童轩(1425—1498)撰。童轩,字士昂,鄱阳 (今属江西)人。景泰二年(1415)进士,授南京吏科给事中,历任寿昌知县、云南提学佥事。成化初,以右副都御史总制松潘军务,后又进南礼部尚书。著有 《梦要览》、《清风亭稿》、《枕肱集》等。据《千顷堂书目》载《清风亭稿》十卷。而此集共八卷,其中骚赋一卷,诗七卷。为其门人李澄所编,刘珝、张弼评之。后有魏骥、杨守陈、沈周诸人题词。较《千顷堂书目》少三卷,未知为原本佚脱,为黄虞稷误记。戴冠濯《缨亭笔记》称童轩性寡和,不妄取予。居南京日,家人衣食或不给。惟王恕馈以米及白金,或不受。毗陵(今江苏常州)王与知其介,不敢致馈。有以礼币求文者,导使诣童轩,童轩亦不纳。其人品本为高洁。其诗亦雅淡绝俗。然在明代不以诗名。殆正德以后北地、信阳之说盛行,寥寥清音,不谐俗尚故。朱彝尊 《明诗综》仅录其忆金陵五言律诗一首,未尽所长。又引周吉父之言,称其“九日诗 ‘黄菊酒香人病后,白苹风冷雁来引’。草堂诗‘草堂夜雨生科斗,花径春风唤栗留’两联。亦非其至。”或朱彝尊偶未见其全集,亦未可知。童轩别有 《枕肱集》二十卷,又有 《海岳涓淡》、《谕蜀稿》。《千顷堂书目》尚著录,但未见。其存佚盖莫之详。四库已存目。

枢言

枢言

清王柏心著。著有《枢言》《续枢言》。枢言,《管子》篇名,旧注云:“居中以运外,动而不穷者也;言则虑心而发口,变而无言者也。其用若枢,故曰枢言。”清娄姚椿《〈枢言〉序》:“枢言者所以济乎法之所不及,而使人以自为者也。”今人赵守正谓“即言本文各条理都极重要”。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浅释

◎一九八三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释迦牟尼佛为了我们众生这个生死的问题,出现在这个娑婆世界。他生在皇帝的家庭里头,把全国的财富都舍弃了,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成就佛果。成就佛果后,他观察娑婆世界众生的因缘,和哪一位佛因缘最深?他一观察,知道我们娑婆世界,和两位佛因缘最深。这两位佛,就是东方的药师琉璃光如来和西方阿弥陀如来。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