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伯雄

- 姓名:费伯雄
- 别名:字晋卿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苏武进人
- 出生日期:1800
- 逝世日期:1879
- 民族族群:
费伯雄(1800~1879),清代医学家。字晋卿,江苏武进人。居孟河(武进西北),五世业医。少年时习举子业,无所成,遂决然舍儒从医,究心于《灵枢》、《素问》诸书,遍览张仲景以下诸家名医著述,医术日精。咸丰、同治年间,医名大振,远近求诊的患者接踵而来,使他的住地成为繁盛之区。费氏在治疗上,认为常病多,奇疾少。治当戒偏戒杂,宜采用“和法”、“缓治”。这与秦代良医以“和缓”命名,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相通的。他说: “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极乃为神奇,否则眩异标新,用违其度,欲求近效,反速危亡,不和不缓故也”。他认为李东垣补阳、朱丹溪滋阴,开两大法门。但升麻、柴胡、知母、黄柏却不是可以常用的药物,建议后人“但师其温补脾胃及壮水养阴之法可也”,却不取含以上四药的方剂。在以上学术思想指导下,费氏自制了许多平和的新方,且十分重视食物疗法。道光年间,曾两次应召入宫廷治病。第一次治道光皇太后肺痈有效,获赐匾额曰“是活国手”。第二次治道光皇帝失音获愈,获赐联一幅:“著手成春,万家生佛;婆心济世,一路福星”。医学著作中以《医醇》为其力作,自谓“一生精力尽在《医醇》一书”。书中记录了费氏数十年业医心得,立意执简驭繁,补偏救弊,使“后学一归醇正”。原书24卷,分为6门。以察脉、辨症、施治为三大纲领。施治之下又分理(医理)、法(治法)、意(“化裁通变,则又须得法外意也”)三层。咸丰年间(约1852年),此书坊刻定本及家藏副本尽毁于战火。费氏避难异地,又“因左足病废,艰于步履,坐卧一室,益复无聊”,遂追忆《医醇》内容,随笔录出,所得不及原书十分二三,改题书名为《医醇賸义》4卷,同治2年(1863年)成书,后人将此书卷1中的脉学内容另成一帙,名《晋卿脉法》。又撰《医方论》,据汪昂《医方集解》所列方剂,逐方予以评述。另有《怪疾奇方》(1865年刊行)及费氏批注的《医学心悟》等书存世。其医学著作详于杂病,略于伤寒。以擅长治杂症享盛名数十年。《清史稿》评说:“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为最著”。费氏不惟精医,且能书善画,并工诗词,有诗文传世 (《费氏全集》录 《留云山馆文钞》、《留云山馆诗抄》)。年八十而卒。子费应兰,孙费荣祖(哲甫)、费承祖(绳甫)、费绍祖均传家学。孟河费氏作为一医学世家蜚声近代医坛。
猜你喜欢的书
新加坡风土记
域外地理著作。清李钟珏撰。一卷。钟珏,优贡, 上海人。 光绪十三年(1887)因觅友去新加坡,以所见闻著是书。约七千二百字。对新加坡地理方位、形状、所辖、交通、开发、历史、四至、海口炮台、居民册籍,博物馆、医院、华人生活、华工、英国驻军、兵房、贸易、居民犯罪,以及地近赤道冲凉之法、南洋鸦片烟、鳄鱼伤人等情况多有记载。内容翔实,文笔通畅。对研究十世纪末新加坡开发史、 地理、经济、军事、风土民情等均有参考价值。有《灵鹣阁丛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异域志
中外交通著作。元周致中著。二卷。致中,河南江陵(今属湖北)人。官知院。曾奉使外国六次,熟悉域外风俗人情,故撰此书。约万余字。共记扶桑、长生、朝鲜、日本、僰人、缅人、木兰皮、鞑靼、黑契丹、土麻、波利、七番、婆罗、乌衣、回鹘、东印度、爪哇、占城、勿斯里、三佛齐等二百一十个国家与地区,共一百五十七条。主记各国(或地区)方位、风俗、物产和人文掌故。除某些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外,所记范围东起日本、朝鲜,西抵西亚、非洲,南至东南亚、南亚诸国。地域之广在明代以前域外地理书中是少见的。 内容多采诸史、 《山海经》、《酉阳杂俎》、 《岭外代答》和《事林广记》等。如黑契丹、土麻、灭吉里等均未见前人记述,或为作者亲见耳闻,或采摭已失传之书。叙述虽简略,但所及范围甚广,所记各国各族甚多,与其他舆地之书互为考核、印证,仍有重要史料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目著录为一卷。《千顷堂书目》,倪、卢文弨《补辽金元艺文志》和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均著录为三卷。今传本为明万历二十五年荆山书林刊行《夷门广牍》二卷本。 收入《说库》和《丛书集成初编》。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陆峻岭校点本。
花间集
最早的文人词选集。 选录晚唐五代词五百首,分为十卷。编选者赵崇祚是后蜀宫廷文人,作序者欧阳炯是后蜀宰相,后随国君孟昶降宋,为翰林学士。《花间集》 中十八位作者,除了温庭筠、皇甫松是晚唐诗人,和凝是北汉宰相,张泌是南唐词人,其他都是蜀中文人。不过,《花间集》并非某地词家的总集,而是一个风格流派的专集,这个流派以男女艳情或别绪离愁为中心,在语言上追求艳丽精美、绵密柔媚的风格,后代就称其为 “花间派”。“花间” 一词的含义,古今是相同的,隐喻男女之事。无独有偶,1900年发现的敦煌石室藏《云谣集杂曲子》,其中主要也是歌咏男女相思。事实上,男女之情是古今流行歌曲的永恒主题。不同的是,敦煌曲子词是民间流行歌曲,《花间集》是贵族文人的流行歌曲,讲究含蓄、典雅,类似齐梁之间的宫体诗。从正统的文学观念看,这种 “卿卿我我”的歌咏 “格调” 低下,不足以感发人之善心; 尤其是君臣沉湎于声色之中,更是亡国的征兆。但是,《花间集》却并没有随着后蜀亡国而失传,恰恰相反,这部“香艳” 的词集不但风靡北宋,而且流传到现代。一些 “格调” 很高的词选都被时间之流淘汰,或者少有人问津,《花间集》却成了传世之作。这倒是值得玩味的现象。
叶嘉传
传北宋苏轼作。南宋陈善《扪虱新话》推测可能为陈之规手笔。全文以拟人手法为建茶立传,形象全面地介绍茶叶的历史与效用。其以“叶嘉”具名,源于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先叙叶嘉生长在“上谷”,举家于“武夷”,繁衍于“郝源”(壑源)。后写叶嘉兴衰际遇:传入宫廷,得到天子赏识,遂命地方进奉。天子见其“容貌如铁,姿质刚劲”,命人烹之,饮之觉其“风味恬淡,清白可爱”,赞其“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敕封为“钜合侯”,用于朝廷宴饮。天子一日三啜,也曾不堪其“苦”,一度想弃而不用,但在“思困”之时,又再思之如渴。后因国家战事频繁,财政见绌,遂行榷茶之法,一年即国库“半赡”。从此榷茶之法,遂为历代袭用。结尾的“赞语”与开头相呼应:“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全文言辞委婉,情节曲折,风趣幽默,起伏跌宕。对叶嘉的身世和品格的评判:“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实际上蕴涵着作者自身遭遇的体验和慨叹。
读春秋略记
十二卷。明朱朝瑛撰。此为朱氏《五经略记》之一。此书辑录上自啖助、赵匡,下及季本、郝敬诸家旧说,补以己意。朱氏之说出其师黄道周,其最大之特色在于不囿旧说,不拘俗见,多发己意。其所辑录之诸家,大多皆是标新立异,不肯旁三传以说经者。其卷首《总论》云:“《春秋》大义,一言以蔽之曰:尊王。”又云:“读《春秋》者须观圣人之特笔,观其特笔而全书之旨可会而通也。于稷之会特书‘成宋乱’,恶贿赂之始行也;于澶渊之会特书‘宋灾故’,惜义理之终不明也。……书‘成宋乱’见正身之要焉,书‘宋灾故’见辨义之精焉,……凡圣人所为格致诚正、修齐冶平之道无不着于此矣。”此为其书之宗旨。朱氏认为,《春秋》一书原是经史相辅而行,史以陈其事,经以着其义,一笔一削,了然可见,但自鲁史亡而《左传》作,《春秋》之义遂多不可解。由于《左传》作于战国,其书多采他史以附之,故有与经文谬戾而不合其大旨者,而《公羊》、《穀》之略更不待言。因此,如果不因经以考传,而欲据传以明经,则会名实抵牾,是非舛错,而《春秋》之义则愈辨愈晦。可见朱氏仍深受啖、赵一派之影响。《四库》系据抄本收录。
咒三首经
全一卷。唐代地婆诃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内容列述三项咒文,即:(一)大轮金刚陀罗尼,若诵读二十一遍,于人一切坛场之际,所行之法皆得成就。(二)日光菩萨咒,可灭除一切障难、恶魔、天灾等。(三)摩利支天咒,可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