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 不下带编

    不下带编

    《作者:金埴清金埴著。七卷。埴字苑孙,号鳏鳏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康熙二年(1663),卒于乾隆五年(1740)。此书记载了作者的见闻,包括当时文人士大夫的遗闻佚事、社会风俗、科举考试等。每卷都下标“杂缀兼诗话”,谈诗文篇幅尤多,评论诗艺,解说本事,摘录佳构隽句妙联,钩稽诗人生平事迹,对研究清代文学,颇有参考价值。作者与戏曲作家洪昇、孔尚任是好友,故谈论《长生殿》、《桃花扇》的内容亦较多,并且还记录了作者与二人的酬唱之作。所论及的重要诗文家则有王士禛、赵执信、宋荦、查慎行、杜濬、潘耒、陆圻、汪懋麟等。本书为未完稿,当系晚年所作,1982年中华书局据谢国桢藏手稿本标点整理,与作者另一笔记《巾箱说》合订出版。

  • 秋灯琐忆

    秋灯琐忆

    《作者:蒋坦《秋灯琐忆》是清代文人蒋坦所作散文集,内容记述了他与爱妻秋芙的日常生活琐事。这是一对情深意笃、才情清绝、心性淡远的夫妻,他们意趣高雅,性情相契,尽管生活贫寒,却整日涵泳于琴棋书画中,陶然忘忧。他们既是一对夫妻,又是两个韵友。《秋灯琐忆》是一种“忆语体”,也就是回忆录的意思。文辞极美,叙事传情栩然哀切,辄催人泪下。据说秋芙天生体弱,却生具慧根,悟性奇高。凡古琴、绘画、诗词、书法等雅业,触手便通,让人讶异难解。有道家的高人说她是昙阳转世,蒋坦认为是真的。秋芙曾写过这样两句诗“空到色香何有相,若离文字岂能禅。”其境界之高,似非凡人气象。秋芙从小笃信佛法,诵经礼佛二十年,三十多岁的时候,终于西去了,真正是“人间不许见白头”。秋芙死后,蒋坦也全心礼佛,夕梵晨钟,忏除慧业。蒋坦向佛陀许下这样的心愿:如果自己能够往生西方,愿意和秋芙并肩而坐,听弥陀说法。如果还要堕入娑婆人间,则愿意和秋芙世世永为夫妇。四十二岁左右,蒋坦也死了。他是因为兵乱饿死的。

  • 广阳杂记

    广阳杂记

    《作者:刘献廷《广阳杂记》5卷,清刘献廷撰。刘献廷,字继庄,别号广阳子,顺天大兴人,毕生未仕,卒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刘献廷是清初的一个奇人,他于“礼乐、象纬、医药、书数、法律、农桑”无所不通,尤精于地理音韵,著作大都不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将他的学术失传视为一大憾事。《广阳杂记》是刘献廷唯一传世的著作。《广阳杂记》本是作者的随笔札记,生前没有编定成书,死后由其门人黄曰瑚辑录成帙,但编者只是将它分分卷而已,书中内容杂乱无伦,编排毫无头绪。此书大致包括:一是史实,明末史事记载较多;二是典制,主要是清初的政治经济制度;三是人物,书中记叙了明清之际一些人物的逸闻琐事。对文字音韵的考订,对社会风俗民情的描述等等,也时有所见。有些内容录自实录或政书,如第1卷载录的康熙间各省文武官和学官数目,第2卷载录的各省钱谷总数、各省岁需兵饷、各省岁需存留等等。第5卷记航海者使用指南针的情况很值得注意:“海舶上司罗盘者曰夥长,置一龛,下铺细砂,安盘于上,取平,周回置灯,夥长昼夜视之,较之以刻漏而定方向焉。”描述罗盘使用较它书尤详。同卷又记台湾土人有男子皆赘妇家,并改从其姓氏的习俗,这对了解刚刚回归清朝政府的台湾的社会情况,也是很有价值的材料。

  • 阳秋剩笔

    阳秋剩笔

    《作者:佚名不慧孤露失学,罕读楹书,先世手泽之余,都归灰烬。盖自庚子劫后,寄食江南,辗转舟车,未尝终岁卒读。然龙门所谓南探禹穴,北至涿鹿,不彗蓬踪,庶几过之。其间所见所闻,颇有可歌可泣者。迩者小隐秋山,低徊旧梦,兴至命笔,聊书百一,以志不忘已耳,非敢自托著作之林,从而文其固陋也。

  • 谏书稀庵笔记

    谏书稀庵笔记

    《作者:陈恒庆《谏书稀庵笔记》共有短文165篇,其涉猎内容十分广泛。这些文章中,有反映满清末年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如:捻军北上、义和拳排外、八国联军侵犯京都、辛亥革命、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占领潍县城、张勋复辟等等。有通过描写王公大臣、部曹、书吏等人的私生活,揭示晚清朝政昏庸、官吏贪腐的;有记叙家乡山东,特别是潍县的经济资源、乡土、风俗、名人轶事,赞扬那些洁己奉公、立言有体、鞠躬尽瘁、存心无私的名宦、乡贤、高师、大儒的。也有记叙京都所谓“下九流”人物的。如《赛金花》、《大老板(程长庚)》等等,还有反映他晚年思想情怀的,这位曾以对联“八载退隐抱赤子,十年进士如白丁”释怀的晚清逸民从《笔记》的若干文章中透露出,在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后,他也拥护五族共和、赞成男女平等、解放妇女,兴办平民教育,其思想逐步开明起来了。其在身后留下的《谏书稀庵笔记》,也为后人认识和研究晚清社会及地方乡土文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史资料。

  • 寄园寄所寄

    寄园寄所寄

    《作者:赵吉士清代笔记。赵吉士撰。赵吉士(1628—1706),字恒夫,号寄园、渐岸,休宁(今属安徽)人。顺治八年(1651)举人,康熙时历官山西交城知县、户部给事中、国子监学正。在京城时侨居宣武门外,将其园题名为寄园,并以为号。此书编辑于寄园中,因以名集。他将自少至壮所记古今异闻分类编排,整理为12卷,分别题为《囊底寄》、《镜中寄》、《倚杖寄》、《捻须寄》、《灭烛寄》、《焚麈寄》、《獭祭寄》、《豕渡寄》、《裂眥寄》、《驱睡寄》、《泛叶寄》和《插菊寄》。每卷又分为如《经济》、《智术》等若干小类。全书共有条目1800余条,其中1730余条都是从古今书籍采摘搜集而来。述古事者十之二三,记明末事者十之七八,内容极为博杂,涉及国家治乱、道德伦理、天时舆地、山川名物、人物轶事、诗文纪事等,兼及神鬼怪异。赵士麟说它“言必有据,事必有征,章章缕缕,极备极奇,诚大观也”(《〈寄园寄所寄〉叙》)。卷首有赵士麟序、作者凡例和其门人汪灏《读〈寄园寄所寄〉志略》。该书有康熙三十五年(1696)刻本、三益堂刻本和《香艳丛书》本。

  • 烟屿楼笔记

    烟屿楼笔记

    《作者:徐时栋清·徐时栋著。徐时栋,字定宇,一字同叔,号柳泉,鄞县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举人,后来,两次上北京会试,均不得志,从此便发愤读书。生平酷爱读书,留意搜罗,建烟屿楼于月湖西,藏书6万卷(同治二年毁于火)。一生校勘文献甚多,尤致力地方文献,校刻宋元《四明六志》,考异订讹,著《四明六志校勘记》,使六志得以流传后世。又辑《四明旧志诗文钞》,著《烟屿楼文集》、《烟屿楼诗集》等。曾主四明文坛30余年,后起俊秀多出其门。同治七年(1868),受聘主持鄞县志局,发凡起例,总持大纲。为利用自己藏书,次年移局于西门外新宅水北阁,并借阅城内卢址抱经楼、杭州丁丙八千卷楼的藏书千余种,仿照国史馆列传之例,注明入志资料出处,排比成文。越5年,病重将殁,执董沛手,以志局事郑重相委,不语私事。十三年志成,3年后刊行。性急公好义,设义庄,兴义学,资助修东津浮桥、建三桥碶闸等。水北阁在花池巷,为海曙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移建天一阁南园,成为中国方志珍藏馆。

  • 述庵秘录

    述庵秘录

    《作者:王钟麒《述庵秘录》,清末王无生撰,所记多为晚清官闱辛秘,如“同治帝之轶事”、“孝贞后之暴薨”、“珍妃坠井”等。 据民国《满清野史丛书》本标点整理。

  • 三十国春秋辑本

    三十国春秋辑本

    《作者:汤球不分卷。清汤球撰。汤球辑有《十六国春秋辑补》,该书共编辑了十八种史部久佚之书,包括萧方等的 《三十国春秋》、常璩的 《蜀李书》、和苞的《汉赵记》、武敏之的《三十国春秋》、田融的《赵书》、吴笃的《赵书》、王度的《二石传》、范亨的《燕书》、车频的《秦书》、刘昺的《敦煌实录》、王景晖的《南燕书》、裴景仁的《秦记》、姚和都的《后秦记》、张谘的《凉记》,喻归的 《西河记》、段龟龙的《凉记》、张诠的《南燕书》、高阊的《燕志》。其中武敏之《三十国春秋》中的一条,采摘自 《高氏家谱》,此书真伪尚可疑。另外吴笃的《赵书》、王景晖的《南燕书》也只有一条,字数极少且或言珍异、或言祥瑞,实无足轻重,价值不高。该辑本收入《广雅丛书》。

  • 梦蕉亭杂记

    梦蕉亭杂记

    《作者:陈夔龙陈夔龙(署“庸庵居士”)著。作者六十八岁时将一生经历和耳闻目见史事记为随笔若干条,由其子昌豫录之。于光绪、宣统两朝朝章国故、治乱兴衰之表现及原由记述尤详。有为他书所未载之内幕材料,具较高史料价值,可供研究晚清政局参考。有1925年刻本。

  • 异闻杂录

    异闻杂录

    《作者:阮氏天下之事物无穷,非博物者不能知也。余少局于举业,见闻寡陋,中间自悔,养规授徒之暇,及外书偶得异闻可供记览者,录之以备考。其间人物木石,古今久近,参差不一,虽非广见博闻,而所以为一家之学,亦积少成多之一助云耳。

  • 吴乘窃笔

    吴乘窃笔

    《作者:许元溥《吴乘窃笔》是明代许元溥写的笔记体小说。

  • 燕子春秋

    燕子春秋

    《作者:郝懿行《燕子春秋》主要版本有《郝氏丛书》本和《郝氏遗书》本。该书共一卷,总计不足2000字。全书以一年十二个月为主线,将燕子在每个月中的各种不同行为逐一安排进去,构成燕子在一年之中的行为记录。该体例结构简洁、清晰,使读者一目了然。《燕子春秋》语言优美、流畅、雅致,用典丰富但不繁冗,字里行间显示出郝鳅行雄厚扎实的文学、史学功底。该书的跋中写道:“自从发愿要作此书,已是清妙绝俗;及脱稿,果然通身冰雪,不敢目为近今作者;读未毕,欲燕香下拜者数四矣。”此说确能反映出《燕子春秋》的风格。

  • 明语林

    明语林

    《作者:吴肃公笔记。清吴肃公撰。十四卷。肃公字雨若,号街南。宣城(今属安徽)人。成书年代不详,仿临川《世说》之体。凡三十七类,皆用《世说》旧目。专辑明人言行轶事。其德行、言语、方正、雅量、识鉴、容止、俳调七类又各有补遗数条。为研究明代人物的重要资料。

  • 六字课斋卑议

    六字课斋卑议

    《作者:宋恕夫民为邦本,本固则邦无危象;食为民天,天足则民无离志;自古及今,未有十室九空而不酿乱、家给人乐而不成治者也。是以百姓不足,动有若之嗟;训农通商,致卫朝之富。欧洲诸国,深明斯理,故极力求富,而藏之于民。<br/><br /> 今自互市以来,银漏日甚;农田水利之政,苟焉弗修;天地自然之藏,尚多未发。礼义生于富足,冻馁忘其廉耻,可为寒心者也!

  • 美人谱

    美人谱

    《作者:徐震徐震以为美女有十条标准和情态,即容、韵、技、事、居、候、饰、助、馔、趣。

  • 公门果报录

    公门果报录

    《作者:宋楚望颜光衷曰。古云公门中好修行。何也。夫公门常常比较。时时刑罚。其间贫而负累。冤而获罪。愚而被欺。弱而受制。呼天控地。无可告诉。惟公门人下接民隐。上通官情。艰苦孤危之时。扶持一分。胜他人方便十分。宽假一次。胜他人方便十次。若能释贫解冤。教愚扶弱。无乘危索骗。无因贿酷打。无知情故枉。无舞文乱法。则一日闲可行十数善事。积至三年。有数万善事。人当困厄。谁不知感。神明三尺。岂无保佑。自然吉庆日至。子孙昌隆。如其不然。怨毒之财。得亦非福也。

  • 书影

    书影

    《作者:周亮工十卷,全称《固树屋书影》。为作者狱中记叙生平所学、所闻、所见之札记。所记评诗赋、论文风、谈艺坛掌故及述文人轶事诸篇,涉及小说、剧曲、音乐、绘画等,为文学和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清雍正间有怀德堂据赖古堂原本重刻本,初收入《四库全书》,然因故流传不广。《四库抽毁书提要稿》称,是书记述典赡,议论平允,遗闻旧事,颇足以为文献之征;在近代说部中为瑕不掩玉者。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雍正本排印出版,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是本重新校订 出版。

  • 宋艳

    宋艳

    《作者:徐士銮笔记。清徐士銮撰。十二卷。士銮字沅青,天津人。尝任台郡太守,有政声。是书为作者息居里门时,辑平者所记而成。约成书于光绪间,十四万余字。是书全仿刘义庆《世说新语》体例,专载北宋、南宋名人艳事。凡于所记之事有辨论、有佐证者皆附录其后,历朝掌故、光正格言亦得以附著篇中,使一代掌故不致湮没。其间虽片言只语皆有所本,有一定的资料价值。《笔记小说大观》谓之“赵宋一代艳史者,当推此书为骊渊矣。”有光绪十七年(1891)碟园刊巾箱本,《笔记小说大观》本。

  • 何氏语林

    何氏语林

    《作者:何良俊《何氏语林》30卷,明何良俊撰。这是一部仿《世说》体的轶事小说,明清以来颇为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载,东晋裴启撰有《语林》一书,其书久佚,后来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即是仿效裴启《语林》的体裁而作的。自《世说》行世后,历代仿作蜂起,《何氏语林》就是沿袭裴启《语林》的名称和《世说》编例的一部专记轶事琐闻的笔记小说,虽以《语林》为名,但和曹臣《舌华录》专记言谈比较起来,还是更偏重于记事。何氏有感于《世说》记事择言以玄虚简运为宗旨,失之偏颇,范围亦狭,又虑及“后世典籍渐亡,旧闻放失,苟或泥此,所遗日多”,遂披览群籍,随事疏记,广征博收,精审简汰,以成此书,。全书上起两汉,下迄宋元,凡2700余条,分门编次,共38门,其中36门全依《世说新语》之旧,另增“言志”“博识”两门。除去故事的正文之外,又按梁刘峻注《世说新语》的体例,援引公私史乘、稗官杂著300余种来作注脚,介绍人物生平或补充故事,以与正文对照映衬。每门卷首都有小序,用以解释篇目,并说明编辑意图。从取材上来说,此书比《世说新语》的范围要广得多,但作者所引用的典籍原书俱在,我们今天都还能看到,因此史料价值是谈不上的。本书虽不再录已见于《世说》的故事,却仍采刘峻注文,所以也不免重复。只是在明人仿作的《世说》体笔记中,此书的影响较大,流行较广,仍然值得一读。

猜你喜欢的书

诗艺

诗艺

演讲集。一九六七年秋,博尔赫斯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就诗的地位、隐喻模式、小说与诗、音韵与翻译等展开六讲。讲座录音带在图书馆尘封三十多年后,由时任西安大略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的凯林–安德·米海列司库整理出版。全集广征博引,涉及从古至今诸多文学现象,又有着口语化文本的不拘形式感,娓娓道来,收放自如,“《诗艺》是一本介绍文学、介绍品位,也介绍博尔赫斯本人的书……博尔赫斯跟历代的作家与文本展开对话,而这些题材即使是一再反复引述讨论也总还是显得津津有味。”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

太上金华天尊救劫护命妙经,又名《昊天玉皇文》。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宋元。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为五言韵文,篇幅不长。大旨言金华天尊奉元皇玉帝之命,救人劫难。凡诵持此经者,则有七元天星君、破军天星君、天罡大星君、霹雳大仙君等神灵护卫,消除灾难,并可修成真道,超越三界。

周易参同契解

周易参同契解

道家著作。3卷。宋·陈显微撰。显微字宗道,自号抱一子,淮阳(今属江苏省)人。嘉定端平间(1208~1236)道士。是书为其弟子王夷于端平元年(1234)所刊。卷内不分章节。书中次第,悉依彭晓之本,其“鼎器歌”一首,亦从彭本附于卷末。书中所解,于内丹阐发较详,故在诸注解本中颇有特点。《四库全书总目》评:“以其诠释详明,古《参同契》诸注之中犹为善本。故存备言内丹之一家, 犹经解之中录吴澄诸书之意云尔。”

流亡

流亡

现代长篇小说。洪灵菲著。上海现代书局1928年4月初版。收作者《自叙》和《自诗》各1篇。小说描写大革命时期一群青年革命者的斗争活动和爱情生活。主人公沈之菲是M党党部的重要人员。M党发生内讧,旧势力大举抓捕激进的新派人物,沈之菲带着女友黄曼曼仓皇逃到T村斋寺附近的一间藏棺古屋,并在危亡之际结为生死伴侣。不久,他们双双来到H港,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后被密探发现而被捕。在狱中,他们受尽折磨,但牢记中山先生的教导,坚贞不屈。两天后他们被驱逐出境,押送回S埠。沈之菲与黄曼曼约定在最短的时间里逃往海外,但却受到了家庭的阻挠。父亲不允许他“牺牲家庭去革命”,前来约他的黄曼曼则遭到他父亲的粗暴阻挡。沈之菲不得不只身外出流亡。他先到新加坡,因生活无着,前途无望而转道暹逻,但那里的环境十分险恶,到处逮捕进步人士,沈之菲无所作为,过了十几天流浪生活。革命的愿望终于驱使他回到故国,但国内正值革命低潮。沈之菲只好回到故乡。不断的挫折和死水一般的生活使他徘徊在沉沦与革命的十字路口,父亲的讽刺又使他感到非常苦闷和气愤。这时,黄曼曼从北京来信,诉说了思念之情,并鼓励他继续奋斗,沈之菲热血沸腾,决心“为着人类寻求永远的光明”,踏上新的“流亡的征途”。作品描写了主人公在流亡生涯中遭受的苦难,赞扬了革命者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作品格调高昂,富有斗争气息,但描写不够细腻。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唐中印度沙门地婆诃罗译
  与《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同,地婆译,缺观行法。

兜调经

兜调经

一卷,失译。与鹦鹉经及分别善恶报应经皆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兜调者,婆罗门名也。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