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记

  • 中古欧洲史

    中古欧洲史

    《作者:何炳松叙述了从公元五世纪罗马帝国瓦解到十四世纪为止发生在欧洲的历史事实,从二十章以后则探讨中古时代制度、思想及文化的覆灭及近世欧洲文化如何产生等问题。本书的特点在于注重讨论中古欧洲得以生息的制度,尤其重视基督教制度的影响;着重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在人类活动中有着重大作用的人物;不仅关注这一时期政治上的进步,而且对经济思想文化上的成功进行全方位地分析。

  • 中国通史(第三册)

    中国通史(第三册)

    《作者:范文澜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三册是中国通史第三编隋唐五代时期的第一册。共三章,第一章叙述隋朝的兴亡和经济、文化状况。第二章叙述唐朝的政治概况和经济概况。第三章分别叙述了五代十国时期——五个王朝和十个割据国的兴亡及这一时期的经济状况。

  • 中国通史(第四册)

    中国通史(第四册)

    《作者:范文澜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四册是中国通史第三编隋唐五代时期的第二册。由本编的第四、五、六、七章组成。分别叙述了吐蕃国、回纥国、南诏国、大理国,亦即藏族、维族、彝族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唐五代时期的文化概况。

  • 中国通史(第五册)

    中国通史(第五册)

    《作者:范文澜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五册是中国通史第国编宋辽金元时期的第一册,共两章。第一章叙述宋王朝的建立与南迁,即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经济状况。第二章叙述宋王朝的南迁与灭亡,即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与经济状况。

  • 中国通史(第六册)

    中国通史(第六册)

    《作者:范文澜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六册是中国通史第四编宋辽金元时期的第二册。由本编第三、四、五章组成。第三章叙述辽朝包括西辽的政治、经济、文化。第四章叙述西夏的兴亡和经济、文化。第五章叙述金朝的政治史事和经济状况。

  • 中国通史(第七册)

    中国通史(第七册)

    《作者:范文澜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七册是中国通史第四编宋辽金元时期的第三册。由本编第六、七章组成。第六章叙述元朝的政治史事、经济状况和元朝统治下的各民族状况。第七章叙述宋金元时期的文化状况,包括经学与理学、文学艺术、学术著作、科学技术、文化交流。

  • 中国历史的看法

    中国历史的看法

    《作者: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开风气之先的学者,胡适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看法以及“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研究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新史学的发展。《中国历史的看法》汇编了胡适主要史学论文,如《研究国故的方法》《中国历史的一个看法》《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个看法》等,可以看到胡适将中国历史置于中西文化冲突和交流背景下,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和观点;可以看到胡适在严密考据的前提下,同时作为一个思想家所闪耀的智慧的光芒。他的观点成就了他自己,不仅惠及史林,也惠及百年来亿万中国人。

  • 隋唐五代史讲义

    隋唐五代史讲义

    《作者:邓广铭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义,隋唐是我国历史从分裂到统一以致全面繁荣的重要时期,作者从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解剖隋唐五代兴亡之迹,分析其得失利弊,援证充分,原原本本,以宏观见微观,立论精当,要言不烦,是同类著作中的上乘之作。

  • 蒋士铨传

    蒋士铨传

    《作者:朱湘蒋士铨是我国清代乾隆年间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其一生诗文词曲无一不工。本书以蒋士铨生平为线索,以饶有兴味的真实故事为表现形式,重在体现蒋士铨先生的人格、信念、气节。以散文体的叙事方式,按照人物命运的走向、脉络,结合蒋士铨先生的戏曲及诗文成就,努力做到全方位展现蒋士铨先生高深渊博的学识素养和学问根基。蒋士铨一生坎坷,早年随父游学山西等地,后归铅山参加科举考试,于三十三岁中进士。其性情刚介耿直,在翰林院编修任上,拂袖而去,遁身扬州等地任教十余年。母亲去世后,回到南昌。后闻乾隆帝传召,古稀之年进京,才三年,因病重归故里,于南昌筑藏园

  • 中国通史(第一册)

    中国通史(第一册)

    《作者:范文澜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一册收入了原自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成立即秦朝的统一。共为五章,分别叙述了原始公社时代,夏商时期、西周时期、东周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政治史事、经济发展状况、制度的演变和文化思想状况。

  • 中国通史(第二册)

    中国通史(第二册)

    《作者:范文澜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二册收入了秦汉至隋统一时期。共为六章,分别叙述了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十六国、东晋和南朝、北朝时期各王朝的兴亡、经济概况、文化概况和各族间的交往与融化。

  • 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

    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

    《作者:梁启超1923年《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的记录稿以《中华民族之成分》为题,发表于中华书局印行的《史地丛刊》第2卷2、3期合刊上,后收入《梁任公近著》(1924年)第一辑下卷和《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2册。梁启超在演讲中明确将民族与“种族”和“国民”区分开来,定义民族为处于某一特殊“文化枢系”中,与异系接触,产生“对他而自觉为我”意识(即民族意识)的群体,并依据这一定义来阐明“中华民族”的历史。他认为,中国自5万年前便存在人类,这些人类结成不同的部落,随着人口的增加,联系日益紧密,结成大的集团,其中黄河下游的集团,于大禹时代渐生民族意识,形成“中华民族

  • 皇权、绅权与相权

    皇权、绅权与相权

    《作者:吴晗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以研究明史尤其是明朝政治史著称,他对皇权、绅权和相权的研究超越同时代人,思想深刻,观点卓越,其代表性论文《论皇权》《论绅权》《胡惟庸党案考》影响深远,堪称经典,为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和政治运作提供了门径和方法。另外,他关于海瑞罢官的研究,关于相权与皇权冲突的阐述,成为现象级事件。本书收录吴晗相关文章,作者文风清新活泼,考证严谨,集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政治的好读物,值得历史爱好者阅读和收藏。

  • 历史的钥匙

    历史的钥匙

    《作者:范文澜范文澜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历史的实际相结合,深刻地阐发了中国历史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分期提出了卓越的见解。其《中国通史简编》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国历史,成为 20 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本书收录的是范文澜的重要史学论文和短论,涉及中国历史分期、历史哲学、历史研究等方面,作者高屋建瓴,实事求是,既发挥深厚的国学功底,又富于理论勇气,是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现代发展不可绕过的环节,也是继承马克思主义史学需要认真研究和学习的对象。本书适合历史爱好者尤其是

  • 匈奴史稿

    匈奴史稿

    《作者:陈序经陈序经教授的遗著,作者自留学德国期间,就留心国外匈奴史的研究进展情况,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公务之余抽暇写出计80万字的《匈奴史稿》0年代初期又对其中第一、二章作了些补充,未遑对全稿进行整理修订,即不幸病逝。本书以相关版本为底本,参照作者手稿加以校订,同时尽可能保留原稿的风貌。《匈奴史稿》可说是对匈奴历史梳理集大成的著作,对于匈奴的发迹、强盛以及衰亡,皆能放在世界历史与西欧历史的背景下,高屋建瓴,引用各类文献典籍加以考据,同时指正一些学者的错误,一一加以驳斥,对匈奴文化的起源、与异族文化的融合以及匈奴的历史迁移都做了尽可能详备的

  • 鲁迅评传

    鲁迅评传

    《作者:曹聚仁本书是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先生的一部学术作品,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全书共二十九节,二十余万字,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介绍了鲁迅一生的重要经历和作品,并从旁观者视角将鲁迅视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通过对鲁迅心路历程、文艺观、思想政治观的述评,深刻剖析他的作品,使读者看到了一个生动鲜活的鲁迅。书中也不乏许多珍贵的资料和鲜为人知的轶事,国内外数十种关于鲁迅的传记、评论中颇具特点,是广大读者了解鲁迅生平的重要著作。

  • 中国史论集

    中国史论集

    《作者:翦伯赞翦伯赞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不仅其专著(如《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在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其史学论文(如《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论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及有关《红楼梦》研究、历史人物评价等),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本书以北京大学历史系张传玺教授搜集、整理的底本为基础,选取翦伯赞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重要史学论文,以时间为纬,从政治、经济、文化、人物、史学研究等方面重加编次,又考虑内容的可读性,汇编成本书,非常适合历史爱好者阅读和收藏。

  • 中国史叙论

    中国史叙论

    《作者:梁启超中国近代史学理论著作。梁启超著。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梁氏拟著中国通史,先成此叙论,共分《史之界说》、 《中国史之范围》、《中国史之命名》、 《地势》、 《人种》、《纪年》、《有史以前之时代》、《时代之区分》八节。本著认为历史就是记述人间过去的事实,而过去的史家只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实是一人一家之谱牒,近世史家则必须说明事实之关系及其原因结果,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关系。这种新史应包括智力、产业、美术、宗教、政治五个方面。本著还认为中国史所辖地域应包括中国本部、新疆、青海西藏、蒙古、满洲五大

  • 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

    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

    《作者:梁启超四章。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光绪三十年载《新民丛报》第8—49号。考察了中国历代政治的演化。将中国专制政治制度的演变、发展史,分为封建未定期(黄帝至周初)、封建全盛期(周至汉初)、封建变相期(汉景武以后至清初)、封建全灭期(康熙平三藩以后)四个时期及十三个小阶段来论述,并探讨其发展变化的原因。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学说批判了中国专制政治。为中国较早的政治制度通史。后收入《饮冰室合集》。

  • 中国史学精神

    中国史学精神

    《作者:李宗侗李宗侗治学,上探古史,下及近代,对中国古代史、晚清史、史学史等均有专门研究,成一家之言。本书收录作者论史文章30 篇,选自作者几部代表性著作。全书由三个部分和附录组成。第一部分,“中国史学起源”收录作者论述中国史学源流的论文12 篇;第二部分,“史家与史官”收录作者论述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史学著作的文章 10 篇;第三部分,“历史的剖面”收录作者就某一个专门问题撰写的文章 8 篇,从具体的侧面反映李宗侗的史学观点。附录为李宗侗著述目录。

  • 郑天挺明史讲义

    郑天挺明史讲义

    《作者:郑天挺本讲义根据郑天挺上世纪三十至七十年代为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讲授明史所积累之卡片资料整理而成,集中反映了郑天挺对明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以及边疆史地、民族关系的研究成果,同时体现了郑天挺对历史教学的深入思考,内容十分丰富,兼具资料性与可读性,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作品。

  •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作者:向达中西交通史与敦煌学研究的论著。向达撰。三联书店1957年出版。由23篇论文组成,共48万余字,附有插图27幅。论文可分4部分,第1—4篇为第1部分,重点研究唐代中外文化关系史与西南少数民族史,包括《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唐代刊书考》、《唐代记载南诏诸书考略》、《南诏史略论》;第5—14篇为第2部分,主要是研究敦煌学的文章,包括:《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目录》,《记伦敦所藏的敦煌俗文学》、《黾兹苏祇婆琵琶七调考源》、《论唐代佛曲》、《唐代俗讲考》、《西征小记》、《两关杂考》、《莫高、榆林二窟杂考》,《罗叔言补唐书张议潮传补正

  • 人权论集

    人权论集

    《作者:胡适上海新月书店1930年1月出版,胡适、梁实秋、罗隆基合著,胡适作序,封面由胡适题字。此集为胡适论文部分,小序附于末尾。1929年,胡适、梁实秋、罗隆基等人,发起了一场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的人权运动,抨击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统治体制,反对“训政”,维护自由,要求尽快落实“宪政”。这场运动震动了文化思想界,许多学者先后卷入其中。最终,面对统治者的暴力专横,他们不得不妥协退让。胡适的抨击围绕着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人治还是法治;第二,在“训政”的招牌下胡作非为;第三,维护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这些言论一针见血揭示了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反动本质。 这场人权运动虽然

  • 人物评述

    人物评述

    《作者:邹韬奋1932年11月上海生活书店出版,收文59篇。邹韬奋,中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先后就读于福州工业大学、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南洋公学中院,1919年由南洋公学上院机电工程科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因此他被大家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

  • 嘉业堂藏书日记抄

    嘉业堂藏书日记抄

    《作者:刘承幹《嘉业堂藏书日记抄》为整理者根据现代著名藏书家刘承干《求恕斋日记》稿本摘抄而成,时间跨度为1919—1936年,涉及刘氏购书、读书、藏书楼建设、刻书、抄书、编书、售书等等活动的史料,其间亦有刘氏因书而交游的事迹,对了解近代书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的书

亚森·罗平的巨大财富

亚森·罗平的巨大财富

美国最大的犯罪学报纸的总经理阿莱米参加了一个秘密团伙。他年轻貌美的女秘书经常受到一个绰号“野人”的人的袭击。不久,阿莱米被杀,在此之前,他曾交给女秘书一个信封,瞩她六个月之后打开。这个信封里究竟装了些什么呢?那个“野人”是杀手还是团伙成员?

修辞学发凡

修辞学发凡

修辞著作。陈望道著,上海大江书铺1932年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新1版。全书共分12篇。第一篇概述修辞现象和修辞学全貌,指出修辞有积极修辞、消极修辞两大分野。第二篇讲述修辞可利用的语言文字的可能性。第三篇分析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两大分野的区别和联系。第四篇“消极修辞”,从明确、通顺、平匀、稳密四个方面论述。第五篇至第九篇“积极修辞”,分辞格和辞趣两大部分。辞格部分重点论述了材料上的、意境上的、词语上的、章句上的4大类38种辞格,辞趣部分论述了辞的意味、音调和形貌。第十篇阐述修辞现象的变化和统一。第十一篇介绍各种文体风格。第十二篇为修辞学小史及结语。该书不仅对汉语文中种种修辞方式方法作了系统而详尽的归纳分析,而且从理论上对修辞学的对象、任务、研究方法等作了科学说明,从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新体系。该书是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修辞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现代文学论文。胡适作。发表于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4号。胡适自《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进而认识到不能只否定旧文学,还必须建没新文学,为此而写了本文。文章把原先的“八不主义”归纳为肯定式的4条: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并提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没有真正有价值的有生命的文言文学,因为都是用已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一切语言文字的作用在于表情达意,达意达得妙便是文学。而用死文言的人,硬要把自己的意思翻成几千年前的典故,把感情译为几千年前的文言,所以“死文言决不能产出活文学”。该文以为要创立标准的国语,先要有国语的文学。中国将来的新文学用的白话就将是标准的国语。提倡新文学的人可先不必问今日有无标准的国语,而是努力去做白话的文学。可尽量采用古代白话小说的白话,有不合用的便不用,有不够用的便用今日的白话来补充,有不得不用文言的就用文言来补助。又提出创造新文学的3个步骤:工具、方法和创造。文学的工具便是白话。要多读模范的白话文学。要用白话作各种文学。文学的方法首先是收集材料,要拓宽题材,要注重实地观察和个人的经验,要有周密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其次是结构。要讲究剪裁、布局和描写。而获取高明的文学方法的道路,是赶紧多多翻译西方文学名著。只有工具运用纯熟自然,又熟练掌握方法,才能创造新文学。本文对新文学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食物本草

食物本草

二卷;明薛己著。是以记载食、药两用植物、动物等为特色的本草专著,由于《食物本草》的作者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因此,该书至今仍是常用的中医食疗类著作的经典代表,具有很好的社会影响和很广的读者认可。

太上赤文洞神三箓

太上赤文洞神三箓

太上赤文洞神三箓,原题「梁贞白先生(陶弘景)集,唐太史令李淳风注」。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众术类。卷首有贞观六年(632)李淳风序,称此书乃齐梁古籍,符箓精妙。书分三箓:一曰《八卦内吉凶应箓》,有八卦神符八道,谓服符念咒,可召神真来告吉凶。又有「祖师入夜梦游诸境玉女迷魂法」,载十二种咒诀,谓诵咒可使人梦游诸境。 二曰《太上玄妙通神箓》,载五方诸圣咒、五方神咒、五方神印。谓念咒用印,可以行诸种法术,隐形通神。 三曰《太上玄妙千金箓》,内载十二时符,谓服食此符,启请神真,书写都箓、纳真等符,可与神对语。或求神营卫,或乞判吉凶,或求禄求财,凡有所求,无不应验。

水藻行

水藻行

短篇小说。完成于1936年2月26日,最初由日本作家山上正义译成日文,发表于1937年5月东京《改造》杂志19卷5期。原文发表于1937年6月15日上海《月报》1卷6期,署名茅盾。这是茅盾唯一的一篇先在国外发表的小说,先后收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7年出版的《烟云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茅盾文集》8卷、1980年出版的《茅盾 短篇小说集》、1985年出版的《茅盾全集》9集。作品截取江南农村财喜、秀生叔侄微妙关系的一个横断面,表现他们在生活线上挣扎的艰难。作者说: “《水藻行》是一篇农村题材的小说,但不同于我的同类作品。我没有正面去写农村尖锐的社会矛盾,只把它放在背景上。我着力刻画的是两个性格、体魄、思想、情感截然不同的农民。……我写这篇小说有一个目的,就是想塑造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的形象,他健康、乐观、正直、善良、勇敢,他热爱劳动,他蔑视恶势力,他也不受封建伦常的束缚。他是中国大地上的真正主人。我想告诉外国的读者们: 中国的农民是这样的,而不是像赛珍珠在《大地》中所描写的那个样子。”行文如行云流水,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宛若抒情散文。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