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广铭

- 姓名:邓广铭
- 别名:字恭三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山东监邑
- 出生日期:1907年3月16日
- 逝世日期:1998年1月10日
- 民族族群:
邓广铭(1907年3月16日—1998年1月10日),字恭三,中国历史学家、著名宋史学家,当代宋史研究的开创者、奠基人、学术泰斗,被誉为“二十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1907年3月16日(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三)出生于山东监邑。1932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论文《陈龙川传》,深受指导教授胡适的赞赏。1936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史学系的助理员及助教。1937~1939年,先后发表《〈辛稼轩年谱〉及〈稼轩词疏证〉总辨正》、《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宋史职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等,赢得胡适、陈寅恪等教授的一致赞许。陈寅恪并为《宋史职官志考正》作序。1943~1946年,任复旦大学史地系副教授、教授,陆续发表《辛稼轩交游考》、《宋史岳飞传牛皋传张宪传抉原正误》等论文;为"历代名人传记丛书"撰写了《岳飞》一书,把岳飞传记的写作提高到学术研究的水平。1946年夏,复员到北京大学史学系任副教授,1950年起任教授至今。在此期间,修订出版了《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先后两次重写了《岳飞传》,并写成《辛弃疾(稼轩)传》、《王安石》等书。同时还发表了《唐代租庸调法研究》、《唐宋庄园制度质疑》、《南宋对金斗争中的几个问题》、《北宋的募兵制度及其与当时积弱积贫和农业生产的关系》、《略论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三十卷本〈陈龙川集〉补阙订误发覆》、《宋代的家法和北宋的政治改革运动》、《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略论宋学》等论文。另外,在60年代初,执笔撰写了《中国史纲要》中宋辽金史部分,阐述精湛,立论确当,成为高校文科的首选教材之一。
邓广铭执教60余年,先后开设了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宋辽金史、史学方法论、唐宋农民战争史、宋史专题等课程,他对学生要求严格,诲人不倦,为中国史学界培育出诸多人才,尤其是为宋辽夏金方向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界中坚力量。从1954年起,长期担任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78~1981年,任历史系主任;1981年,呼吁成立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此后担任主任近十年之久。1980年,倡导发起中国宋史研究会,并担任首届会长12年,两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促进了国内外宋史研究队伍的成长和学术交流。从1978年起,先后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及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又担任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1年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其著作已被编为12卷本的《邓广铭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1998年1月10日上午9时50分,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1999年,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与中国宋史研究会共同设立“邓广铭学术奖励基金”,奖励在辽宋夏金史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人才。每两年评选一次,推动了宋代历史学术进步与人才队伍的成长。
猜你喜欢的书
家庭
我们将在西默农的这组小说里看到,人们有时候会用一种只存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憎恨的眼神互相审视对方。这是一种很容易看到、也很容易感知到的强烈情感。你也许会觉得西默农的描绘非常真实,没有一丝虚构。 小说《忏悔者》的内容正如题目所示,一户人家的所有成员似乎都急于为自己辩解,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 在《其他人》这部小说中,作者不仅再现了整个城市的风貌,还创造了一个从失踪到归来的家庭传奇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秘密、指责、怨恨、尔虞我诈和诺言将轮番上演。 西默农的女儿自杀而死。在《奥古斯特之死》中,西默农说出了他总结自己的人生时感悟到的一句话:“我太野心勃勃,因此最终一无所有。”
学易集
诗文别集。北宋刘跂撰。八卷。跂字斯立,斋号学易,东光(今属河北)人。挚之子。元丰二年进士,曾知彭泽、管城、蕲水,政和末以朝奉郎卒。有集二十卷,原本世久不传,清人自《永乐大典》中辑缀成编,诗四卷,有赋一首;古诗五言四十六首, 七言十首;五言律诗四十五首,排律三首;七言律诗三十四首;绝句五言十八首,七言六十三首,凡二百二十首。 文四卷, 有表、策问、启、书、序、记、碑、赞、题跋、墓志铭、行状、祭文等八十七篇。其所作古文,简劲有法度,吕祖谦奉敕修《宋文鉴》,多取其文。诗则多作黄庭坚体。《遣怀》:“此身为客几东西,万物须于一马齐。山色不随春草绿,边声长伴夜鸟啼。宦海碌碌凭谁记,簿领纷纷为底迷。犹喜官轻无局事,不妨酣寝过晨鸡。”常怀忧怨, 语多悲愤。 吕本中《紫微诗话》推其隶事之工, 为北宋末一卓然作者。有《四库全书》、《畿辅丛书》、《清芬堂丛书》及《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武英殿聚珍版书》本。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四库辑本别集拾遗》中,有《学易集》拾遗五条。
太上正一延生保命箓
《太上正一延生保命箓》,撰人不祥。书中提及张正常、张宇初、张宇清等明初正一道天师,应出于明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宣称太上老君、长生保命护身天尊怜悯众生遭受三灾八难、九厄十苦,不得解脱,故传授此箓。世人凡遇种种灾厄,或欲超度亡灵,可请三洞道士焚香行道,诵经佩箓。即可禳灾灭妖,保命护身,脱离罪苦,永得清静。书中列举金刚力上名额、符图、神像,以及授箓盟信、法词等。
飞跎全传
清代白话中篇神魔小说,四卷三十二回。李斗《扬州画舫录》云: “邹必显以扬州土语编辑成书,名之曰《扬州话》,又称《飞跎子书》。”叙述石信求取仙方,拜师学艺,学成后下山投军出战,与蛮兵斗法,最后三教和解,天下太平的故事。全书记扬州风土人情,以新奇市语,博读者一笑。“飞跎”为扬州土语,焦循《易余龠录》卷十八云:“凡人以虚语欺人者,谓之跳跎子;其巧甚虚甚者,则为飞跎。”是用扬州俗谚写成的讽刺性滑稽小说。叙“飞跎子”原名石信,字不透,因误服蜜饯砒霜药,背上长出一块呆肉,左脚又被人弄坏,故人称“跳跎子”。跎子为要治好背跎腿跛,找逼上红城的悬天上帝求取仙方,一路历经形形色色的世态人情,终于拜师学到诸种绝技,被誉为“飞跎子”。时海外天子带领倭蛮、苗蛮、反蛮入侵中原,飞跎子奉师命下山出战,抵御倭蛮,摆阵斗法,难分难解,都抗囊菩萨出来说和,释、道、儒三教和解,天下归于太平。跎子最后加封跎王,名留后代。小说记扬州风土人情,文风粗犷,且由评话表演,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毛诗稽古编
清陈启源标举汉学,为《诗经》正义、训诂的著作。30卷。作者认为,自欧阳修《毛诗本义》出,毛传、郑笺渐为学者所疑,遂有郑渔仲 (樵) 之徒“逞其臆见,废序谭经” (阮元序) 。朱熹著《诗集传》,亦从郑渔仲说,影响及于后世。兼之元朝以降,以朱子集传取士,明人说经,犹喜骋虚辨,毛传、郑笺遂废。作者为发扬汉学,曾与朱鹤龄同治毛诗,因作是编。其书于诗义则宗《诗小序》,释经则本于毛传、郑笺,训诂本于《尔雅》,正字本于《说文》,“志在复古,力排众议” ,其 “所辨正者,惟朱子《集传》为多,欧阳修诗《本义》 ,吕祖谦《读诗记》 次之,严粲《诗缉》又次之。所掊击者惟刘瑾《诗集传通释》 (按,当作《诗传通释》)为甚,辅广《诗童子问》次之。其余偶然一及,率从略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全书卷1至卷24依次解诗,而不载经文,但标举篇目而已。其无所论说者,并篇目亦不载。卷25至卷29为总诂,有举要、考异、正字、辨物、数典、稽疑。卷末为附録,统论风、雅、颂之旨。按作者虽 “坚持汉学,不容一语之出入” ;又 “引据赅博,疏正详明,一一皆有本之谈” (同上) ,终不免于拘执;又偶于经义之外 “横滋异学”。如释《邶风·简兮》,以 “西方美人”牵及杂说,称佛教之传入,始于周代。又由此称孔子抑三王、卑五帝、藐三皇,独归圣于西方,凡此皆属无稽之言。有嘉庆十八年庞氏刊本,阮刻经解本,光绪九年上海同文书局缩印本。
四分比丘尼钞科
四分比丘尼钞科,一卷,宋允堪述,首题释四分律比丘尼钞科文,尾题释四分律比丘尼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