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

- 姓名:朱湘
- 别名:字子沅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沅陵
- 出生日期:1904.10.04
- 逝世日期:1933.12.05
- 民族族群:
朱湘(1904.10.04~1933.12.05)中国现代诗人。字子沅。原籍安徽太湖,生于湖南沅陵。父母早逝。1919年入清华学校中等科四年级学习,并加入清华文学社。1922年开始在《小说月报》发表新诗,不久加入文学研究会。与青年诗人饶孟侃、孙大雨、杨世恩因诗为友,蜚声校园,被称为“清华四子”。1923年,因为专攻文学、旷课逾章,被清华大学开除。他一心追求诗歌艺术,毅然离开学校。1926年参与闻一多、徐志摩主持的《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共同倡导格律诗,努力实践诗歌音乐美的主张。尽管不久便与徐志摩反目,但后人仍视其为新月派诗人。不久再入清华学校,1927年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星州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等学习英国文学。1929年,为家庭生活计,学业未完便回国,应聘为安徽大学英文系主任。1932年夏因与校方不和而辞职。从此辗转漂泊于北平、上海、长沙等地,以写诗卖文为生,生活困顿。1933年12月5日,在乘船由上海赴南京途中投江而死。
朱湘一生以救赎现代新诗为己任,表示尽管生活中有愁丝、郁盘,有痛苦、凄惨,但仍要“凭了这一枝笔,我要呼唤玄妙的憧憬”,对待诗歌艺术十分苛刻认真。同时他非常敏感,自尊而多疑,傲慢而孤僻。因此一生渴求友谊,但最后与闻一多闹翻,和徐志摩决裂,对柳无忌疏远,同苏雪林难堪,跟罗念生只做“愉快的书信朋友”。
朱湘的诗歌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新诗最高成就之一。192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夏天》,1927年出版第二本诗集《草莽集》。其遗稿经由赵景深、郑振铎等整理编辑,先后出版。包括诗集《石门集》(1934)、散文集《中书集》(1934)、评论集《文学闲谈》(1934)、书信集《海外寄霓君》(1934)、译诗集《番石榴集》(1935)、诗集《永言集》(1936)、书信集《朱湘书信集》(1936)等。
诗集《夏天》收入其早期诗作,列入文学研究会丛书。着力在自然之美中寻求微妙的生的喜悦,对友谊和爱的尊崇与赞美,给人自然清新、积极向上之感。体现了诗人本色率真的气质、天真纯净的生活理想。《草莽集》文辞清丽工整,音韵和婉,体现了对新诗格律化问题的独到见解与尝试,标志其诗歌艺术的日趋成熟。其中的代表作《葬我》《摇篮曲》《采莲曲》等清新舒缓,柔美动听,长诗《王娇》将民间古书弹词的长处融入新诗,体现其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深刻认识。《石门集》在他去世后出版,与《草莽集》相比,诗歌更多表现现实人生。诗人在品尝现实生活之苦后,开始感喟人生、探索内心,剖析这世界的荒谬和人性之孤独。其诗歌艺术也逐渐脱离了传统的古典浪漫,呈现出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审美倾向。诗集中收入的70余首十四行诗,显示出诗人在诗歌格律与音韵方面新的探索与尝试。
朱湘的诗歌艺术成就深受时人赞赏。沈从文在《论朱湘的诗》中认为《草莽集》“是一本不会使时代遗忘的诗”,苏雪林的《论朱湘的诗》也盛赞朱湘《草莽集》的艺术远胜五四前后的康白情、俞平伯、汪静之等,甚至郭沫若的《女神》也难与之匹敌。
猜你喜欢的书
物性论
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Titus LucretiusCarus,约公元前99—前55)著。中译本由方书春据伦纳德、罗斯等英译本译出,三联书店1958年出版,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2版。卢克莱修出生于罗马(一说庞贝),和凯撒是同时代人。关于他的生平,历史上无任何可信的记载。《物性论》是他传世的唯一著作,用诗体写成。原稿早佚,仅有一个几经改动的抄稿本幸存下来,1437年被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波吉奥(Poggio,1380—1459)发现而得以流传。全书6卷,全面系统地阐述并发展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论和无神论思想。第1、2卷阐述自然观;第3卷论述意识论;第4卷为认识论;第5卷论述宇宙生成、生命起源、人类的起源及其由野蛮时期向文明时期的过渡;第6卷在对显著的气象学现象和地上若干奇异现象进行解释中,进一步展示其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卢克莱修出色地发挥了原子唯物论反对宗教迷信的强大战斗作用,运用朴素唯物主义反映论——肖像说,揭示了灵魂不灭学说的认识论根源,从而提出了形神相印的唯物主义原则,从根本上动摇了宗教有神论的基础。《物性论》融哲学、科学和诗歌为一体,以形象化的、充满战斗精神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灵魂的本性和规律,在唯物论和无神论学说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淡新凤三县简明总括图册
本书(一册一五二面九一、二○○字)不分卷,合辑清季淡水、新竹、凤山三县「简明总括图册」而成。盖光绪十一年台湾着手建省,需用浩繁;巡抚刘铭传鉴于台湾民间「隐田。特多,因奏准「量丈田亩、清查赋税」以增加收入,并借以建立土地制度之基础。此项工作,计自十二年四月开始筹备,迄十八年五月结束,先后历时六年之久。当日清丈完成,各县厅编制有土地清丈「简明总括图册」。今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尚藏有淡水、新竹、凤山三县图册抄本各一帙,本书因合而编之,总其名印行。各县册分堡或分里列图,并分则说明田园亩分,极为简明。书末,今另刊入同馆所藏题为「设改章程总册」(亦为抄本)一种。其内容则为光绪年间清丈后淡水县所造全县各番社应收通事、土目口粮租谷并应支、应减、应裁各项用款数目四柱清册,呈送上级政府「察核」者。因同属清赋资料,特收作「附录」。
康熙诸罗县志
清周仲瑄主修,陈梦林总纂。康熙五十五年(1716)始纂,翌年脱稿,付梓延至雍正二年(1724)。钟瑄字宣子,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康熙举人,官诸罗县令。梦林字少林,福建漳浦人。由诸生从军, 曾修漳州、漳浦二志。此系台湾省第一部县志,十余万字。十二卷。分封域、规制、秩官、祀典、学校、赋役、兵防、风俗、人物、物产、艺文、杂记十二志。此志体例较为完备,内容亦较翔实,为清代台湾较早编成及较佳之县志,有“模范志书”之称。
钦定校正淳化阁帖释文
十卷。清乾隆三十四年 (1769),诏以内府所藏宋淳化四年赐毕士安 《阁帖》,命内廷诸臣详加校订,选工摹勒。其间搜集诸家释文,最为详备,勘核颇精详。书首乾隆题“寓名蕴古”四字及《淳化轩记》一篇,然后载原帖旧跋,及诸臣题记。其中古帖次序,均从旧刻。每卷都摹刻乾隆的论断,参取刘次庄、黄伯思、姜夔、施宿、顾从义、王澍等人的见解,并以大观太清楼诸帖,相互考校。凡篆、籀、行、草,都注释文于字旁,并各作订正,以辨正是非。乾隆四十三年 (1778),侍郎金简以石刻之,藏于内禁。后又录其释文,以聚诊版摹印。传本为“四库全书”本。
胡闲探案
赵苕狂的《胡闲探案》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滑稽侦探”小说集,可谓当下“幽默推理”小说类型之源头,也是民国“反侦探”类型的代表。小说主人公胡闲更是当时最著名的“失败的侦探”,在中国诸多名侦探中占有一席之地。本书收录目前可见的“胡闲探案”系列小说八篇:《裹中物》《榻下人》《谁是霍桑》《新年中之胡闲》《胡闲探案》《狭窄的世界》《鲁平的胜利》《少女的恶魔》,是该系列诞生近百年来首次完整结集。
老残游记
题洪都百炼生撰,实为清末刘鹗作。二十回。内容写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所为,反映了晚清的某些社会现实。全书以玉贤、刚弼两个“清官”的暴政为线索,写出社会的黑暗。书中着重抨击那些名为“清官”,实即酷吏的虐民行为。但书中又美化清政府,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运动采取否定的态度。《老残游记》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对事物的描写比较细腻,文笔生动,对自然景物和某些主要人物的心理状态方面描写,具有特色,这在我国已往的小说中是少有的。另有续集九回,其中六回曾于解放前印成单行本,后三回收在《老残游记资料》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