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

朱湘
  • 姓名:朱湘
  • 别名:字子沅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沅陵
  • 出生日期:1904.10.04
  • 逝世日期:1933.12.05
  • 民族族群:

朱湘(1904.10.04~1933.12.05)中国现代诗人。字子沅。原籍安徽太湖,生于湖南沅陵。父母早逝。1919年入清华学校中等科四年级学习,并加入清华文学社。1922年开始在《小说月报》发表新诗,不久加入文学研究会。与青年诗人饶孟侃、孙大雨、杨世恩因诗为友,蜚声校园,被称为“清华四子”。1923年,因为专攻文学、旷课逾章,被清华大学开除。他一心追求诗歌艺术,毅然离开学校。1926年参与闻一多、徐志摩主持的《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共同倡导格律诗,努力实践诗歌音乐美的主张。尽管不久便与徐志摩反目,但后人仍视其为新月派诗人。不久再入清华学校,1927年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星州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等学习英国文学。1929年,为家庭生活计,学业未完便回国,应聘为安徽大学英文系主任。1932年夏因与校方不和而辞职。从此辗转漂泊于北平、上海、长沙等地,以写诗卖文为生,生活困顿。1933年12月5日,在乘船由上海赴南京途中投江而死。


朱湘一生以救赎现代新诗为己任,表示尽管生活中有愁丝、郁盘,有痛苦、凄惨,但仍要“凭了这一枝笔,我要呼唤玄妙的憧憬”,对待诗歌艺术十分苛刻认真。同时他非常敏感,自尊而多疑,傲慢而孤僻。因此一生渴求友谊,但最后与闻一多闹翻,和徐志摩决裂,对柳无忌疏远,同苏雪林难堪,跟罗念生只做“愉快的书信朋友”。


朱湘的诗歌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新诗最高成就之一。192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夏天》,1927年出版第二本诗集《草莽集》。其遗稿经由赵景深、郑振铎等整理编辑,先后出版。包括诗集《石门集》(1934)、散文集《中书集》(1934)、评论集《文学闲谈》(1934)、书信集《海外寄霓君》(1934)、译诗集《番石榴集》(1935)、诗集《永言集》(1936)、书信集《朱湘书信集》(1936)等。


诗集《夏天》收入其早期诗作,列入文学研究会丛书。着力在自然之美中寻求微妙的生的喜悦,对友谊和爱的尊崇与赞美,给人自然清新、积极向上之感。体现了诗人本色率真的气质、天真纯净的生活理想。《草莽集》文辞清丽工整,音韵和婉,体现了对新诗格律化问题的独到见解与尝试,标志其诗歌艺术的日趋成熟。其中的代表作《葬我》《摇篮曲》《采莲曲》等清新舒缓,柔美动听,长诗《王娇》将民间古书弹词的长处融入新诗,体现其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深刻认识。《石门集》在他去世后出版,与《草莽集》相比,诗歌更多表现现实人生。诗人在品尝现实生活之苦后,开始感喟人生、探索内心,剖析这世界的荒谬和人性之孤独。其诗歌艺术也逐渐脱离了传统的古典浪漫,呈现出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审美倾向。诗集中收入的70余首十四行诗,显示出诗人在诗歌格律与音韵方面新的探索与尝试。


朱湘的诗歌艺术成就深受时人赞赏。沈从文在《论朱湘的诗》中认为《草莽集》“是一本不会使时代遗忘的诗”,苏雪林的《论朱湘的诗》也盛赞朱湘《草莽集》的艺术远胜五四前后的康白情、俞平伯、汪静之等,甚至郭沫若的《女神》也难与之匹敌。


猜你喜欢的书

躯体的智慧

躯体的智慧

美国W·B·坎农教授诸多科研成果中的精华,是他个人学术成就的代表作。本书根据伦敦1932年版译出,由商务印书馆1982年11月出版。全书16万字,共分17章:机体的液体,有效液床的维护,保证供应的手段——渴咸和饥饿,血液中水含量的恒定,血液中盐含量的恒定,血糖的稳态、血液蛋白的稳定,血脂的稳态,血钙的稳态,充足供氧的维持,血液中性的稳态,体温的恒定性,机体的天然防卫,躯体结构与机能的安全界限,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的一般机能,交感——肾上腺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机体稳定作用的一般特征,生物稳态与社会稳态的种种关系。作者致力于生理学研究30多年,他以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基础,首先详细论述了稳态的基本条件,然后又深刻地讨论了当正常状态受到干扰时,使之恢复正常状态的各种不同的生理装置。在探讨这些装置的过程中,我们将会逐渐地熟悉调节和控制许多过程和我们正常流动所需要的物质供应的一般性装置。他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阐述了神经系统可以划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个部分是对外界环境发生反应,另一部分是对机体内部发生作用,协助保持生命体内部的恒定和稳定状态。《躯体的智慧》一书已经问世60年了,仍是今人研究稳态的必读之书。

杂纂续

杂纂续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撰《义山杂纂》一书,专记市井琐谈,俚语习俗。后亦时有仿作者。宋有《杂纂续》,称王君玉撰。

中国史纲要

中国史纲要

中国通史教材。翦伯赞主编。写于1961年,1964年7月出齐。全书约72万字,分为4册。第1册包括1—4章,叙述了中国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期的内容。第2册的5—6章和第3册的7—8章,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从全盛到衰落的过程。第4册包括9—11章,叙述了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全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与近代历史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进程,对于历代的政治、经济制度、农民战争以及主要思想文化成就,叙述尤为详尽;对于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历史及与汉族的交往也都作了必要的介绍。该书观点鲜明,文字简练,资料丰富,吸收了考古发现的最新资料成果,是一部完整的通史教材,适合大学历史系和本科学生之用。本书从1962年至1966年,先后出版了第三、第四和第二册。1979年在邓广铭教授主持下全书四册一并印行。1982年应读者要求,本书改为上、下二册。

归田录

归田录

笔记。宋欧阳修(1007—1072)撰。二卷。修有《欧阳文忠公集》已著录。本书成于治平四年(1067),自序称:“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余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跋尾又称以李肇《国史补序》为法,“言报应,叙鬼神,述萝卜,近帷箔,悉去之;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诫,采风俗,助谈笑,则书之”。又以谓职非史官,掩恶扬善,不书人之过恶。共一百十五则,一万五千余字。因身居高位,熟知情况,故所记真宗、仁宗、英宗诸朝宫廷遗事、君臣际遇、朋党纷争以及职官、制度、文物等事,均有所依据,为历代治史者如李焘等著名史学家所征引。有关帝王文人轶事,如真宗好文、重器识,仁宗精飞白、性恭俭,杨亿性格刚劲寡合、与门人语笑喧哗而不妨构思,石曼卿磊落奇才,梅圣俞穷困,名闻宫中等,均可供治文学史参考。有《欧阳文忠公集》本,《稗海》本,《学津讨原》本等。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刊行李伟国点校本,与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合为一书。

礼记训义择言

礼记训义择言

八卷。清江永撰。是书自《檀弓》至《杂记》,于注家异同之说,择其一是,为之折衷,与陈澔之注颇有不同,然其持论多为精核。如《檀弓》“殷练而祔,周卒哭而”,江永引《左传》、《大戴记》解诸儒之异同,其说甚为有据。又说《玉藻》曰“袭裘不入合门”,江永认为“裼衣上郡谓正服,不得更有中衣”,又列孔颖达之疏相较,可见江说之甚确,足正孔疏之显误。诸如此类疏解明确,辨误精恰者,不一而足,尤见江氏深究古义之功。是书亦有臆度之不足,然终不损大旨。有乾隆辛亥刊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本。

法集经

法集经

六卷,元魏菩提留支译。佛在虚空界法界差别住处最上楼阁妙宝台上,诸菩萨诸声闻各说胜妙之法集佛悉赞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