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道教二十一经典   

    《道德经》除了“道可道非常道”,你还记得这本经典著作中的哪一句话吗?甭管修不修道,读一读《道德经》,你就会知道,“老子五千言,道尽天下事”,一点都不夸张。《太上感应篇》“古今第一善书”,诠释了道教思想“承负”观念,是做人、修道必修课。《南华真经》又名《庄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中学课本上著名的《逍遥游》就出自其中。与《冲虚真经》、《通玄真经》、《洞灵真经》合称“四子

  • 《孙子集注》简介   

    谈恺刻并序。前有《〈孙子集注〉序》,末署“嘉靖乙卯春正月穀日锡山谈恺书虔台之思归轩”。嘉靖乙卯即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穀旦”,义为“良辰”。经校查,这是依南宋《十一家注孙子》的翻刻本。书中凡引曹操注直称“曹操曰”,与南宋《十一家注孙子》同,而与孙星衍校《孙子十家注》所依据的底本华阴道藏本不同,其引曹操注一律称“曹公曰”。款式与南宋《十一家注孙子》不同,宋人刻书习惯是在原文行内

  • 《草庐经略》简介   

    《草庐经略》一般著录为无名氏撰。从书名上分析,作者将自己的兵书起名为《草庐经略》,无异是以隐居茅庐的诸葛亮自命,所以,他是一位隐士。据书中所记内容推断,它当成书于明万历初年。其根据是:(一)作者称明朝为“国朝”,称朱元璋为“高皇帝”,称明朝初年为“国初”;(二)书中专有“御倭”一节,记述了嘉靖以来的抗倭战争;(三)辑有《练兵实纪》中的内容;(四)书中虽有“平蛮”、“平羌rd

  • 兵机类纂   

    三十二卷。明张龙翼撰。龙翼字羽明,松江(今属上海市)人。生卒年、仕履皆无考。此书取古今言兵事者,自春秋而下以至元明,辑为一书,故曰《兵机类纂》。书分三十二类,每类又析若干子目。略远详近,而以明事尤详。所言大抵皆书生纸上谈兵,不切实用,第三十一卷专论阵势,然阵法未载图式,甚为不类。其《凡例》云:阵法、器械之类,不详图说者,虑或冗漫。《四库提要》疑其为托词,此书或为武举考试答策之用,故可略则略。此书有明崇祯癸未(1643)年刊本,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有藏。

  • 刘定之《否泰录》的史料价值及其局限性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明英宗在“土木之变”中被俘,羁留蒙古整一年,明人讳称此事为英宗“北狩”。明代围绕英宗“北狩”事件形成的文献不少,而刘定之《否泰录》别具特色,是明朝史官对明英宗“北狩”事件的专题记载。一、刘定之其人及《否泰录》刘定之(1409-1469)字主静,号呆斋,江西永新人,宣德乙卯中乡试,正统元年(1436)会试第一,赐进士及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1](卷11)正统四年(1439)京城发大水

  • 我国的“四大名著”指的是什么?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简称四大名著,是指《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按照成书先后顺序)这四部巨著。《三国演义》是元明之际文学家罗贯中在参考史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大小军阀在镇压了黄巾起义之后,乘机发展势力扩充地盘,为争夺全国统治权而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客观上暴露了封建统治者贪婪残忍、阴险狡诈的狰狞面目。作者还用浓墨把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描绘得有声有色,并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长期以来《三国演义》往往被从兵法的

  • 《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前编》《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   

    玄烨撰。共108卷。康熙四十六年刊行。有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本行世。《资治通鉴纲目》,朱熹撰,凡59卷。该书据司马光之《资治通鉴》及胡安国 《通鉴举要补遗》二书折衷而成。以大字体为纲,以分注即双行小字为目。做到纲以提要,目以备详。

  • 《台湾府志》的历史版本   

    《台湾府志》为自1685年起、1764年迄所记载台湾历史之官方地方志。总计7个版本,实际刊行6个版本。分别为:蒋志、高志、周志、刘志、范志、余志等六志。首任台湾知府蒋毓英首纂十卷。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高拱乾纂修,十卷:封域、规制、秩官、武备、赋役、典秩、风土、人物、外志、艺文。十志下分八十一目。

  • 民国武侠小说产生的背景   

    一、武侠小说的承续(一)青史游侠传一一唐前侠文化与武侠文学1、先秦两汉的武侠史记和笔记先秦时,社会上游侠相当活跃,为数不少,然而现存的先秦文献中却绝少有他们的记载,其重要原因是游侠在当时虽很为国君、大臣、诸侯所器重,却被大多数思想家所跃斥。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痛斥“犯上作乱”;墨子虽对武侠同情和理解,但主张“兼爱”、“非攻”而非“锄强扶弱”;庄子将武侠分为“天子剑r

  • 《西汉演义》简介   

    沛县泗上亭长刘邦,字季,胸怀大志,在芒砀山斩白蛇起义,从沛县发兵反秦,人称沛公。手下有萧何、樊哙、张良等一班良臣拥护。项梁出身楚国贵族,乃名将项燕之后,杀会稽郡守殷通,聚众起义。立楚怀王之孙为王,以收买人心,集四万人马抗秦。其侄项羽,武艺盖世,力举千鼎,又有谋士范增、大将英布等人佐助,声势浩大。后项梁为秦将章邯所杀,项羽遂代之统帅三军,尊范增为亚父,发兵攻秦,九败章邯。秦朝赵高不发救兵,章邯乃归降项羽。楚王与刘邦、项羽定约,兵分二路攻取咸阳,先入关中者称王。刘邦军队西进,一路纪律严明,深得民心,又得张良、

  • 《东汉演义评》简介   

    书叙西汉宣帝崩,元帝立,封王政君为皇后。时宦官石显、宏恭受宠专权,诛戮忠良,大丧汉家元气。及成帝即位,悉封王氏诸舅为列侯。元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权倾朝野,郡国诸吏皆出其门下,自是王氏势盛。王凤临死,托弟曼之子王莽于太后及成帝,莽得封为新都侯,由是种下王莽篡汉之祸根。成帝崩,哀帝即位。至元寿二年,哀帝贪色丧身,未及议立新君。太皇太后王政君干政,征王莽为大司马,领尚书事,嗣后又加封“安国公”。王莽大权在握,居心篡汉,乃置诸大臣迎立之议于不顾,独用年方九岁的中山王子因易于控制

  • 明朝皇帝列表   

    明朝历代皇帝简介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 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

  • 《三续金瓶梅》书籍介绍   

    《金瓶梅》,明代小说。作者为兰陵笑笑生,约为嘉靖、万历年间山东人,惟其真实名姓不可考。这部书是从《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节发展而来,共一百回。丁耀亢《续金瓶梅》之后,有四桥居士作序的《三世报隔帘花影》。讷音居士不同意《三世报》中写西门庆、春梅被挖眼、下油锅。他认为应让西门庆等人物改恶从善。从这一看法出发,他要“法前文笔意,反讲快乐之事” (《小引》),写作《三续金瓶梅》。《三续金瓶梅》八卷四十回,清道光年间抄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卷一前四回有少量眉批,有圈

  • 明代医家万全简介   

    万氏精于儿科和养生学,代表作分别为《幼科发挥》和《保命歌括》。对痘疹经验尤为丰富,地方志上载其能一眼判定将发痘者之生死。在儿科理论上,取法钱乙,且多所创见,对后世影响较大。万氏将自己多部医著辑成《万密斋医学全书》,刊于1549年,共10种,108卷。因其家三世从医,所以他的著述可称为祖传和个人经验的汇集,不但令当时“纸贵三湘”,对今人亦多所裨益。 [正 史] 万全:《保命活诀》三十五卷。 《明史·艺文志》卷九八 [相关史料] 万全,字密斋,廪生,潜心医学,尤精

  • 蕅益智旭   

    1.一念心性 智旭一生虽参学多方,但他的理论基础是天台宗的“一心三观”学说,唯识宗的名相分析是对于一心三观的补充。一心三观是说,一心有空假中三种观法,由此得空假中三谛,三谛不外一心,一心顿得三千大千世界,而非分别成就。智旭以一心为他的理论出发点,他说:佛法贵精不贵多,精贯多,多不能专精,故提纲挈领之道,不可不急讲也。纲领者,现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不在内外中间,不属过现未来,不可以色声香味触法求,不可以有无双亦双非取。心性既尔,一切法性亦如是。故曰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示闵六

  • 《二十四史》中的千古名言   

    《二十四史》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从《史记》到《明史》,这二十四部被历代统治者和史学家称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自成一个史书大系,堪称世界文化奇观。包含了4000多年的历史,历时19个世纪。“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割断历史,抛弃传统,我们的民族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史记》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 ★苦言药也,甘

  • 学易生僻字注释   

    【乾】读音:qian,二声。意为:八卦之一,代表天,刚,男等含义。【姤】读音:gou,四声。意为:相遇。【遁】(繁体字为:遯)读音:dun,四声。意为逃走,隐藏。【否】读音:pi,三声。意为:坏,闭塞不通。【夷】读音:yi,二声。意为:灭掉,杀尽,破坏建筑物。平坦,平安。【贲】读音:bi,四声。意为:装饰的很美。【睽】读音:kui,二声。意为:隔开,分离,违背,不合。【履】读音:lv,三声。意为鞋,走,踩,履行。【孚】读音:fu,二声。意为:使人信服。【豫】读音:yu,四声。意为:欢喜,快乐,安适。【恒】

  • 国学基本知识   

    一、常见借代词语:1、 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 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 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

  • 国学经典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

  • 什么是国学   

    一.什么是国学经典?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世界各族文化的根本,是全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经典蕴含常理常道,“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经典本身的文字,便是“文学”的“艺术”,一定可以朗朗上口,是很有韵律的歌唱。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国学经典有:《大学》《中庸》《老子》《论语》等。二.何为让儿童读国学经典?经典教育即顺着儿童天性,运用潜意识教育原理对儿童进行国

  • 马一龙的文学诗词   

    马一龙一生游历过许多地方,饱览美好河山,他的诗多描写自己在漫游 中看到的自然景色和内心感觉。在《玉华子游艺集》中,写景纪游诗是数量最 多、最精彩的部分。他写景状物细腻入微,不落俗套,将自己真实的内心情 怀融入其中,喜怒哀乐尽在诗中。江云拖雨带斜阳,江阁开尊傍晚凉。呼酒渡船登彼岸,趁潮 海月生东方。偶逢僧话禅初定,转听商歌兴欲狂。明发龙门过梅 水,好风一日到平乡。——《江上有淮》这首 《江上有怀》首联点明时间、地点,“拖”、“带”二字活

  • 《活幼口议》作者考   

    《活幼口议》是宋元时期一部颇具影响的儿科专著,后世许多医籍如《医方类聚》、《永类钤方》、《古今医统大全》、《普济方》等都收录了该书。《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湖湘名医典籍精华》以及中国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活幼口议》等,称该书为“元·曾世荣撰”,与曾世荣的另一部著作《活幼心书》并行于世。近年来许多学者大都遵从这一观点[1、2]。笔者近日在查阅《中国医籍提要》、《中国分省医籍考》、《中国医史医籍述要》时却发现,

  • 风水书籍推荐   

    《命运组曲》《民间命理神符学术》《全家福流年批命书》《24山分针立向》《24山来龙坐局吉凶法》《64卦順逆48局古抄本》《地理辨正求真》《地理仙婆集》之砂部《风水手抄秘本》《金壁玄文》《理气正宗》《刘公五星正变与歇砂图注》《龙缠度真本》《相地指迷》《玄空真解》《阳宅粹精》《杨公进神水法授徒诀》《八宅风水神机》《八宅四書》《卜易秘诀海底眼》《参星秘要诹吉便览》《测法用本》《陈子性藏书》《大唐阴阳书下卷》《大玄空實驗》《戴锡伦地理心法秘要》《滴天髓阐微》《地理便览》《地理篡要原派真傳》

  • 《七真因果传》简介   

    咸阳县大魏村孝廉武举王喆,为人慷慨大方,乐善好施。一日收留了两名乞丐金重、无心昌在家中避雪,两天后送别时,无心昌以酒相谢,王喆几乎喝醉。一会儿来到一座山上,山上的大池中有七朵盛开的莲花。无心昌把莲花摘下交给王喆,并告诉他:“花有七位主者——丘、刘、谭、马、郝、王、孙是也”,以后他们和你有师徒的名分。又说:“会期原不远,只在两个三。”二丐走后,王喆下山,被藤绊倒,恰巧妻子周氏派王茂来找他,就把他抬回了家。王喆醒后,悟出金重、无心昌是钟、

  • 孙不二元君法语   

    女功内丹修炼著作。一卷。宋孙不二著。约成书于金大定年间(1175 ——1182年)。该书以诗赋形式述女丹法要,前五言四韵十四首,咏女丹功夫次第。又七言绝句七首,咏女功内丹补附于后。次第诗首篇言“收心”。谓我人未有此身,先有此气,一气者,即先天阴阳未判之气,分而为阴阳,阴阳冲和生万物。谭子《化书》云: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此言顺则生人。若达道之士,能逆而行之,使血化气,气化神,神化虚,则成仙矣。然此顺逆

猜你喜欢的书

王常宗集

王常宗集

四卷。《补遗》一卷。《续补遗》一卷。明王彝(?—1375)撰。王彝,字常宗,其祖为蜀人,本姓陈氏。父为江苏昆山教授,遂迁嘉定(今属上海)。洪武初,以布衣召修《元史》,书成赐金币遣还。寻选入翰林,以母老乞归养,自号妫蜼子。后以魏观《上梁文》 事,与高启一齐被诛。是集本名 《三近斋稿》。系弘治中都穆所编,凡四卷,其中文三卷、诗一卷。刘廷璋、浦杲又辑补遗一卷。而世所传钞本,又有续补遗一卷,不知何人所辑。有清张蓉镜跋。但考其体例与全集相符,不似伪作。王彝之学出于天台孟梦恂,孟梦恂之学出于婺州(今浙江金华)的金履祥,本真德秀文章正宗之派,持论谨严,甚至有些过于偏激。因此其文学观较为保守,将元末较有生气、已成雄奇怪丽风格的杨维桢诗文,指斥为文妖。王彝诗文较为平淡,间或有精警之作。后人评价亦有不同。有人认为“其古文明畅英发”,王士祯《香祖笔记》则称:“今观其诗,歌行拟李贺、温庭筠,坠入恶道,余体亦不能佳,安能与高、杨相颉颃乎!”此评价贬抑较甚,不可为据。平心而论,其文大致淳谨,诗亦时有清畅之作,并非无可取之处。是集有明弘治刻本、清抄本存世,亦被收入《四库全书》。

欧阳修撰集

欧阳修撰集

诗文别集。宋欧阳澈著。澈集以宋吴沆所辑《飘然集》为最古,辑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并为之序。后陈思即据此本辑入《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二九。嘉定十七年(1224),会稽胡衍又取其《上皇帝万言书》三篇合而刻之,厘为六卷。《宋史》本传所云之《飘然集》六卷,即此本。元季遭兵毁。明永乐十四年(1416)澈十世孙永康县丞齐重新编辑刊刻,更名为《欧阳修撰集》。金华唐光祖跋,称其书编为三卷,诗文、事迹为四卷,当时陈东同上之书,亦并取附为一卷,合为八卷。然永乐十五年崇仁知县王克义序,乃称“齐录公前后奏议,次继《飘然集》,分为六卷”。然仅分列不同,与八卷本实即一本。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澈二十世孙钺再刻,吴道南为序,而缺第八卷陈东之文。通行有《四库全书》本。七卷。卷一至三为《上皇帝万言书》、卷四至卷六为《飘然集》,收诗词及骈、散文各一篇,卷七为欧阳钺所辑《欧阳修撰事迹》。前有《欧阳修撰集》原序四篇。《乾坤正气集》所收之《欧阳修撰集》仅录其三书,无诗词。

老子道德经解题及读法

老子道德经解题及读法

本书据大华书局1934年版影印。全书分四个部分,分别谈了老子,《道德经》及其版本。读法。作者首先根据《庄子》和《史记》等书的记载,慨述了老子的身世及孔子问礼和道于老子的情形。接着,作者概述了各家关于《道德经》的论述,介绍了《道德经》各种板本。最后.作者强调读《道德经》的方法:第一要通其指意。老子之观道,始于“知常”,终于。斟玄”,两义一贯,就可以通道纪。第二要审其篇章。诸家对《道德经》分章未可信,原分章次盖不可知,读者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第三要旁籀渚子,即要阅读庄子、列子等诸子言老子的书,这样才能明白老子的指意。第四要会核众注,因为“一家之见,发义未宏。

易纬是类谋

易纬是类谋

旧题东汉郑玄注。一卷。《四库全书》本。又称《是类谋》,一作《筮类谋》。为《易纬八种》之一。其书久佚,此本乃辑自《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列此书于“经部易类附录”,《提要》指出:“案《是类谋》,一作《筮类谋》。马氏《经籍考》:一卷,郑康成注。其书通以韵语缀辑成文,古质错综,别为一体。《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诸书引其文颇多,与此本参校并合。盖视诸纬略称完备。其间多言禨祥推验,并及姓辅名号,与《乾凿度》所引《易历》者义相发明。而《隋书·律历志》载周太史上士马显所上表,亦有‘玉羊金鸡’之语。则此书固隋以前言术数者所必及也。”

大学点睛补

大学点睛补

蕅益子年十二。谈理学而不知理。年二十。习玄门而不知玄。年二十三。参禅而不知禅。年二十七。习律而不知律。年三十六。演教而不知教。逮大病几绝。归卧九华。腐滓以为馔。糠粊以为粮。忘形骸。断世故。万虑尽灰。一心无寄。然后知儒也。玄也。佛也。禅也。律也。教也。无非杨叶与空拳也。随婴孩所欲而诱之。诱得其宜。则哑哑而笑。不得其宜。则呱呱而泣。泣笑自在婴孩。于父母奚加损焉。顾儿笑。则父母喜。儿泣。则父母忧。天性相关。有欲罢而不能者。伐柯伐柯。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简称《毗尼切要香乳记》、《香乳记》。律学著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书玉笺记。二卷。系清读体集《毗尼日用切要》的注释书。全书立五门:教兴、藏摄、宗趣、释题、解文。将《切要》中采集《华严经净行品》的五十四偈及密部中的三十七咒以类分作四十四门,依次注释。书后附戒相的注释。本书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板印行。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