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四大名著”指的是什么?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简称四大名著,是指《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按照成书先后顺序)这四部巨著。
《三国演义》是元明之际文学家罗贯中在参考史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大小军阀在镇压了黄巾起义之后,乘机发展势力扩充地盘,为争夺全国统治权而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客观上暴露了封建统治者贪婪残忍、阴险狡诈的狰狞面目。作者还用浓墨把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描绘得有声有色,并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长期以来《三国演义》往往被从兵法的角度加以重视。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和张献忠经常将《三国演义》中的战例置于案头,而清初皇帝及许多满洲将领也多是把《三国演义》当作兵书奉读运用。《三国演义》暴露了作者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以“拥刘反曹”的政治倾向贯穿全书,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极力渲染刘备“仁”,关羽“义”,诸葛亮“忠”,寄托了作者“圣君贤相”、“忠臣义士”的封建政治思想。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著名长篇小说。元末明初钱塘人施耐庵著。《水浒传》是根据民间长期流传的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和《宣和遗事》及有关话本再创作而成。全书描写了宋江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经过,成功地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等许多草莽英雄的光辉形象,热情地歌颂了梁山泊的农民革命斗争,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官逼民反,挖掘了产生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有趣,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但作品宣传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让宋江把农民军引上了接受招安的道路,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性。清初金圣叹将此书删改,砍去招安和招安后事,而以卢俊义一梦做结。有关招安的事与历史不符,表明了作者的政治倾向。
《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为我国神话小说中的杰作,由吴承恩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写成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西游记》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一叛逆者的英雄形象,在他身上流露出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表现出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大闹天宫,闯地府,闯龙宫,把三界闹了一个人仰马翻,他的造反精神是针对封建秩序及封建统治阶级,具有极大的进步性。《西游记》里出现了一个广大的神鬼世界,在那里也是充满着昏庸残暴、营私舞弊、贪财好色的行为,这些都是人间统治阶级行为的写照。《西游记》最可贵之处在于揭示了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腐败,孙悟空金箍棒下丧生的全部是没有靠山的小妖小怪,而有靠山的妖怪全部被上界的“神仙”保回,并重回“仙境”,逍遥法外。这与现实社会官场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如出一辙,这可以说是它的精髓所在。《西游记》美中不足之处是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孙悟空纵然是神通广大也仍然不能逃出如来佛的手掌,而且最后他也归了正果,成了佛。
《红楼梦》初名《石头记》,成书于18世纪,是一部杰出的古典长篇小说,全书120回,前80回曹雪芹所作,后40回高鄂续写的。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以描述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中心,联系着广阔的社会背景,具体解剖了贾府这个贵族大家庭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及原因,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以及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向人们揭示了封建社会必定灭亡的历史规律。小说描写贾府封建家族内部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及其骄奢淫逸的无耻生活,无情地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礼制法规的虚伪和反动性。在《红楼梦》里,曹雪芹把理想寄托在贾宝玉、林黛玉、尤三姐、晴雯等艺术形象上,通过他们的斗争反映当时反对封建礼教束缚,争取妇女平等地位和婚姻自主的民主思想。作者还通过贾宝玉反映自己的政治思想,骂科举制是文人“饵名钓禄之阶”,这些民主性的内容起了反封建的进步作用,作品也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这些进步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的残酷镇压和打击,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就是由此产生的。《红楼梦》里“补天”思想反映了作者在主观上想补封建制度的天,但又自恨“无才补天”,找不到出路,因而在作品里留下了厌世、伤感、宿命论等消极思 想。《红楼梦》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