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道家和法家
司马迁写《史记》,把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申不害(战国中期人)和老子、庄子放在一起。韩非、申不害是著名的法家人物。韩非的学说曾深刻地影响了秦始皇的思想和秦朝的政治。申、韩的处世态度,和老子、庄子截然相反。老子、庄子和其他道家人物,主张事事退让;法家却主张积极地参加争斗,并力争获胜。司马迁说,申不害要求名实相符,韩非以法律为准绳,切实处事、明辨是非,不讲情面。司马迁还认为,申、韩的思想,“归本于黄老”,“皆原于道德之意”(《史记am
-
《黄老帛书》
《黄老帛书》说,在最初时候,没有万物,一切都混同为一;也没有明暗,好像是一无所有的虚空。没有形状,也没有名称。但它有个统一而不变的东西,能适应各种各样的需要。鸟得了它会飞,鱼得了它会游,万物得到它就有了生命,无论什么事得到它就会成功。人们都用它,但不知它的名。看不见它的形,这就是道。万物都来取用,它并不减少;又复归于它,但并不增多。谁得了这个道,谁就能使天下服从,使天下整齐划万物都有形状,也有名称,因而可以观察,可以度量。即使多如仓库里的粮食,有了升斗,就可以度量。所以凡事都可以查知,就像竖起直杆就有影子
-
《淮南子》和《文子》
《淮南子》又叫《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年)和他的一些门客共同完成的著作。刘安是汉武帝刘彻的堂叔,比刘彻大20多岁。《淮南子》大约是在汉景帝时完成的。刘安著书的目的,是想以道家哲学为基础,总结历史上的治乱兴亡,成败得失,提出一套系统的治国纲领,献给朝廷。《淮南子》第一篇就讲道,它说道盖住了天,承载着地,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它包容着一切,无边无际。打开,它扩展到四面八方;卷起,不够一只手握的。它节制四时,调和五行,抚育着万物,但不自以为有功,也不支配它们。天上飞的,水里游
-
老子之道
道的本义是路,后来又表示人们处事的方法。人们处事的方法有对有错。对的流传下来,对于后人,就成为已经存在而又必须遵守的原则。天的处事方法就是天道。当证明了天道自然,天道就成为表示自然规律的概念。老子剔除了天道中的神意,但认为天道仍是人们行为应该仿效的原则。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老子发现了天道和人道的不同,要求人们应该效法天道。当把天和人一起来研究的时候,他又发现天和人都遵循着同一个原则。他说,纷纭变化的事物都要回归它们的出发点,是永恒的现象,所以叫作“常”。认识了“常rdq
-
隐君子和《道德经》
春秋末年,约当公元前6世纪中后期,我国出了个伟大的哲学家——老子。他留下了一部只有5000多字的著作,里面说了许多非常深刻的道理。春秋及其以后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动荡的时代。差不多同一时期,古希腊出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印度有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我国则是所谓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其中影响较大者有儒、墨、道、法,还有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农家等许多学派。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这些学派都逐渐销声匿迹了,只有老子和
-
《荀子》概说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晚于 孟子百年左右。荀子五十岁时,始游学齐国稷下。齐襄王时,荀卿三为祭 酒,后遭齐人谗言,遂去齐适楚,楚相春申君任之为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 兰陵镇)令。春申君被害后,荀卿废居兰陵,晚年“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 陵”(《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李斯和韩非都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精通《诗》、《礼》、《易》、《春 秋》。荀子的思想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战国末期,封建生产关系已经基本 确
-
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①;冰,水为 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②,其曲中规,虽有槁 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 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 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⑤,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 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 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⑥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 无祸。[注释]①蓝:蓼(liǎo了
-
台湾文献丛刊总目
第一种台湾割据志(川口长孺)第二种东瀛识略(丁绍仪)第三种小琉球漫志(朱仕玠)第四种台海使槎录(黄叔璥)第五种台湾郑氏纪事(川口长孺)第六种台游日记(蒋师辙)第七种东槎纪略(姚莹)第八种东瀛纪事(林豪)第九种蠡测彙钞(邓传安)(附)沉太僕(光文)传等五篇第一0种赤崁集(孙元衡)第一一种闽海纪要(夏琳)第一二种东征集(蓝鼎元)第一三种靖海纪事(施琅)第一四种平台纪略(蓝鼎元)(附)鹿洲初集及鹿洲奏疏选文十篇第一五种台湾郑氏始末(沉云)第一六种平台纪事本末第一七种治台必告录(丁曰健)鹿洲文集三十二篇(蓝鼎元)
-
历代珍稀司法文献
州县提纲〔宋〕陈襄撰四库全书本作邑自箴〔宋〕李元弼撰民国二十三年商务印书馆景四部丛刊宋淳熙本为政忠告〔元〕张文忠撰上海涵芬楼影印元刊本词状新式〔元〕佚名撰重刊群书类要事林广记本慎狱等四篇〔明〕汪天锡撰明嘉靖十四年刊官箴集要本刑狱〔明〕孙旬辑明万历十二年刊皇明疏抄本凤宪录〔明〕吕坤撰明万历二十六年赵文炳刊实政录本狱政〔明〕吕坤撰明万历二十六年赵文炳刊实政录本治谱〔明〕佘自强撰明崇祯十二年呈祥馆重刊本璞山蒋公政训〔明〕蒋廷璧撰明崇祯金陵书坊唐氏刻官常政要书行移体式〔明〕佚名撰明崇桢金陵书坊刊官常政要本律书〔明
-
中文善本彙刊总目提要
●总目经部第一册孝经集傅四卷 [明] 黄道周撰新镌黄贞父订补四书周庄合解十卷 ·之一 [明] 周延儒、庄奇显撰 黄汝亨补第二册新镌黄贞父订补四书周庄合解十卷·之二 [明] 周延儒、庄奇显撰 黄汝亨补第三册新镌黄贞父订补四书周庄合解十卷·之三 [明] 周延儒、庄奇显撰 黄汝亨补第四册近圣居三刻参补四书燃犀解二十一卷·之一 [明] 陈祖绶撰 夏允彝参补第五册近圣居三刻参补四书燃犀解二十一卷·之二 [
-
历代重要书目
一、官修书目1.刘向:《别录》二十卷,刘歆:《七略》七卷(《别录》存八篇)2.北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六十六卷(有钱东垣等辑释本)3.明代杨士奇等:《文渊阁书目》二十卷4.明代孙能传、张萱等:《内阁藏书目录》八卷(体例较善)5.清沈初等:《浙江采辑遗书总录》(乾隆三十九年刻本,流传稀少)6.清于敏中、彭元瑞:《天禄琳琅书目》正编、后编(乾隆、嘉庆两个时期编成)7.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最实用、最权威,忽略版本)8.民国:《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37巨册,影印稿本)9.《中国丛书综录》、《中
-
古籍的版本和目录
【导读】本课介绍古代文献知识和古书的句读知识。共分四节,第一节介绍古籍的版本知识,主要介绍古籍版本的功用、类型、历代刊本的特点等方面的知识;第二节介绍古籍目录学知识,主要介绍古代图书的分类及其历史演变情况;第三节介绍古书的校勘学知识,主要介绍校勘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以及校勘的必要性;第四节介绍古书的句读知识以及在古书句读过程中需要注意问题和应该掌握的技巧。第一节 古籍的版本为了教学的方便,将词缀也放在助词里一併讨论。古代汉语的助词有以下四类:(1)韵律助词;(2)结构助词;(3)构词词缀;(4)构形词缀。一、
-
古人如何读《周易参同契》
汉代的神仙方术著作《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知最早的外丹理论著作,同时也是讲述内丹术的经典。《周易参同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借助汉代易学构筑炼丹理论,大量借用《京氏易》和《易纬》构成系统的象征符号。王明先生列举《参同契》与汉易学有关者,一曰纳甲说,二曰十二消息说,三曰六虚说,四曰卦气说。朱伯崑先生将《周易参同契》的月体纳甲说与郑玄易学中的五行说、荀爽的乾升坤降说、虞翻的卦变说等并列,统视为东汉时期象数之学的发展。萧汉明先生归纳《周易参同契》中易学的三个特征,一是以乾坤坎离四卦建构的天地结构模型,二是效法河图天
-
道教最重要的十三种经书
这十三部经书分别是《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冲虚真经》、《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老子想尔注》、《老子中经》、《黄庭经》、《太平经》、《玉皇经》、《黄帝阴符经》、《清静经》、《悟真篇》。此外还有另一种道学十三经的分类,简介如下:这十三经是:《道德真经》(《老子》)、《南华真经》(《庄子》)《冲虚真经》(《列子》)《通玄真经》(《文子》)《洞灵真经》(《亢仓子》)《太平经》《太平经圣君秘旨》《抱朴子内篇》《阴符经》《常清静经》《度人经》《心印经》和《玉皇经》。这些经书反映了道教的基本教义和各种修
-
浅析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是道教的一个重要入门经典,也是一个最平和清静的道教入门经典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和内求的辨析精神。清静经本身不谈神异不谈神通,而是通过道家文化的视角,来诠释对道和修行的认知,之所以看作道教入门的重要经典,是因为篇幅较短,重在体悟,同时,可以从中学习认知道教认识世界的方式。开头老君曰,代表的是太上老君说的这篇经典,是经过各种传承慢慢传承到了今天,上圣高真留下经文,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体悟道、感悟道。清静经开篇,对道进行了描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
-
道家经书经典大全
《易经》 《道德经》 《管子》 《老子》 《列子》 《清戒》 《庄子》 《百字碑》 《翠虚篇》 《翠虚吟》 《大道论》 《道窍谈》 《地理说》 《福寿论》 《关尹子》 《管窥编》 《淮南子》 《还源篇》 《黄庭经》 《慧命经》 《金丹歌》 《楞严经》 《七破论》 《敲爻歌》 《日用经》 《入药镜》 《十二叹》 《十二笑》 《说戒喻》 《胎息经》 《太玄经》 《天口篇》 《通关文》 《悟道录》 《悟真篇》 《西升经》 《下苦歌》 《泄天机》 《修道辩》 《玄肤论》 《玄要篇》 《玄珠录》 《训世文》 《阴骘
-
道家经典《淮南子》中哲理
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道家名著。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归于道家。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下面精选《淮南子》中的30句经典名言,句句都论及天道人事,且极为透彻精辟,直击人心,供大家参考学习。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大意:边
-
道教祖师名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ndash;ndash;ndash;ndash;ndash;ndash;意思是,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中国人的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这种态度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ndash;ndash;ndash;
-
求道七步文
自法派龙门开立以来,长春真人邱祖爷布全真之道于天下广行,乃使玄风之盛从古未有。然世间时势往来,气数有法,观今日之人,道德日下,不复往时。玄风披靡,不得振兴,诸求道之子于求道途中正邪难辩,真法难闻,见者不识,识者难遇,更有者多被旁门蛊惑而不得醒悟,此景如何能不叫祖师痛心?吾昔时誓愿弘道嗣法,但见今日道风不振,身在玄门,自当难以苟善己身。天尊曰:“赠人以财,不若赠人善言。黄金虽贵,用之则穷,善言于心,终身为宝。”吾今体祖师之言,当即著下《求道七步文》,仅愿此微薄之力,能使有善性者,则助
-
灵符符咒典籍汇总一览
我国古代至今流传下来的符咒典籍,基本分为道教符咒、汉族民间符咒、少数民族符咒三大类。一、道教符咒典籍(一)《三洞神符记》道教符篆书。一卷,撰者不详。书中汇记了三洞各经关于天书、神符之名笔而成,心中得意妙处”。(二)《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简称《五经符上经》。中有东南西北中五称符五道,载五方五帝姓讳名字,所配五岳、五藏、五行、五色及春夏秋冬四季。谓“五行之母故曰五称符”,“上应五星”,“下表五岳”,“中
-
道教灵符符咒典籍与擅长符咒术的名士
(一)《三洞神符记》道教符篆书。一卷,撰者不详。书中汇记了三洞各经关于天书、神符之名笔而成,心中得意妙处”。(二)《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简称《五经符上经》。中有东南西北中五称符五道,载五方五帝姓讳名字,所配五岳、五藏、五行、五色及春夏秋冬四季。谓“五行之母故曰五称符”,“上应五星”,“下表五岳”,“中宝五藏”。“诸道士欲求神仙,长生不老,役使万神”;诸百姓欲治病治
-
《易经》与道教的关系
一提起算卦看相之类的,大家都会想起道士,甚至于街边摆摊的卦师大都也是一副道士打扮,可见在普通民众心中道教与《周易》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新编《中华道藏》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道教易学》的经典,比如许多家喻户晓的《灵棋经》、《许真君玉匣记》、《李淳风小六壬》、《黄帝奇门》之类的。在百姓眼中道士应该个个都是能掐会算,料事如神的,而这类道士也频繁出现于小说当中。今天我就简略的说一说《周易》与道教的关系。
-
《关圣帝君觉世宝训》在当代劝善的意义
《关圣帝君觉世宝训》,简称《觉世经》。传闻是在康熙年间,由关圣帝君降乩而成。是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劝善类书籍之一。与《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并成为“三圣经”,时常结集一起刊印流通,古时可谓是家喻户晓。因为该经全文通俗易懂,所以能被普通百姓接受。在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旧时代,这类经典对民间的道德教育起到了重要影响。其中字词方面,则在道教诸经均能找到原句出处。所以,这部经典更像是一部诸经善文汇集而成的。而其内容,也颇具儒风释学。强调做人处事的伦理纲纪,与因果报应的真实不虚。首先,我
-
《道德经》中最值得传承后世的十大哲理!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
-
道家的主要著作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也是传统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道家的主要著作有:1、《道德
猜你喜欢的书
王常宗集
四卷。《补遗》一卷。《续补遗》一卷。明王彝(?—1375)撰。王彝,字常宗,其祖为蜀人,本姓陈氏。父为江苏昆山教授,遂迁嘉定(今属上海)。洪武初,以布衣召修《元史》,书成赐金币遣还。寻选入翰林,以母老乞归养,自号妫蜼子。后以魏观《上梁文》 事,与高启一齐被诛。是集本名 《三近斋稿》。系弘治中都穆所编,凡四卷,其中文三卷、诗一卷。刘廷璋、浦杲又辑补遗一卷。而世所传钞本,又有续补遗一卷,不知何人所辑。有清张蓉镜跋。但考其体例与全集相符,不似伪作。王彝之学出于天台孟梦恂,孟梦恂之学出于婺州(今浙江金华)的金履祥,本真德秀文章正宗之派,持论谨严,甚至有些过于偏激。因此其文学观较为保守,将元末较有生气、已成雄奇怪丽风格的杨维桢诗文,指斥为文妖。王彝诗文较为平淡,间或有精警之作。后人评价亦有不同。有人认为“其古文明畅英发”,王士祯《香祖笔记》则称:“今观其诗,歌行拟李贺、温庭筠,坠入恶道,余体亦不能佳,安能与高、杨相颉颃乎!”此评价贬抑较甚,不可为据。平心而论,其文大致淳谨,诗亦时有清畅之作,并非无可取之处。是集有明弘治刻本、清抄本存世,亦被收入《四库全书》。
欧阳修撰集
诗文别集。宋欧阳澈著。澈集以宋吴沆所辑《飘然集》为最古,辑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并为之序。后陈思即据此本辑入《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二九。嘉定十七年(1224),会稽胡衍又取其《上皇帝万言书》三篇合而刻之,厘为六卷。《宋史》本传所云之《飘然集》六卷,即此本。元季遭兵毁。明永乐十四年(1416)澈十世孙永康县丞齐重新编辑刊刻,更名为《欧阳修撰集》。金华唐光祖跋,称其书编为三卷,诗文、事迹为四卷,当时陈东同上之书,亦并取附为一卷,合为八卷。然永乐十五年崇仁知县王克义序,乃称“齐录公前后奏议,次继《飘然集》,分为六卷”。然仅分列不同,与八卷本实即一本。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澈二十世孙钺再刻,吴道南为序,而缺第八卷陈东之文。通行有《四库全书》本。七卷。卷一至三为《上皇帝万言书》、卷四至卷六为《飘然集》,收诗词及骈、散文各一篇,卷七为欧阳钺所辑《欧阳修撰事迹》。前有《欧阳修撰集》原序四篇。《乾坤正气集》所收之《欧阳修撰集》仅录其三书,无诗词。
老子道德经解题及读法
本书据大华书局1934年版影印。全书分四个部分,分别谈了老子,《道德经》及其版本。读法。作者首先根据《庄子》和《史记》等书的记载,慨述了老子的身世及孔子问礼和道于老子的情形。接着,作者概述了各家关于《道德经》的论述,介绍了《道德经》各种板本。最后.作者强调读《道德经》的方法:第一要通其指意。老子之观道,始于“知常”,终于。斟玄”,两义一贯,就可以通道纪。第二要审其篇章。诸家对《道德经》分章未可信,原分章次盖不可知,读者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第三要旁籀渚子,即要阅读庄子、列子等诸子言老子的书,这样才能明白老子的指意。第四要会核众注,因为“一家之见,发义未宏。
易纬是类谋
旧题东汉郑玄注。一卷。《四库全书》本。又称《是类谋》,一作《筮类谋》。为《易纬八种》之一。其书久佚,此本乃辑自《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列此书于“经部易类附录”,《提要》指出:“案《是类谋》,一作《筮类谋》。马氏《经籍考》:一卷,郑康成注。其书通以韵语缀辑成文,古质错综,别为一体。《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诸书引其文颇多,与此本参校并合。盖视诸纬略称完备。其间多言禨祥推验,并及姓辅名号,与《乾凿度》所引《易历》者义相发明。而《隋书·律历志》载周太史上士马显所上表,亦有‘玉羊金鸡’之语。则此书固隋以前言术数者所必及也。”
大学点睛补
蕅益子年十二。谈理学而不知理。年二十。习玄门而不知玄。年二十三。参禅而不知禅。年二十七。习律而不知律。年三十六。演教而不知教。逮大病几绝。归卧九华。腐滓以为馔。糠粊以为粮。忘形骸。断世故。万虑尽灰。一心无寄。然后知儒也。玄也。佛也。禅也。律也。教也。无非杨叶与空拳也。随婴孩所欲而诱之。诱得其宜。则哑哑而笑。不得其宜。则呱呱而泣。泣笑自在婴孩。于父母奚加损焉。顾儿笑。则父母喜。儿泣。则父母忧。天性相关。有欲罢而不能者。伐柯伐柯。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简称《毗尼切要香乳记》、《香乳记》。律学著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书玉笺记。二卷。系清读体集《毗尼日用切要》的注释书。全书立五门:教兴、藏摄、宗趣、释题、解文。将《切要》中采集《华严经净行品》的五十四偈及密部中的三十七咒以类分作四十四门,依次注释。书后附戒相的注释。本书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板印行。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