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国学里墨家是什么   

    墨家——先秦学派之一,创始人墨翟,世称墨子,这也就是墨家之名的由来。《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清庙之守",意思是管理庙中事物,演习郊祀或其他祭祀礼仪。春秋初的尹佚,便是

  • 国学里儒家是什么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儒家的起源——《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有人认为儒者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

  • 国学里诸子百家是什么   

    在中国思想史上,春秋战国无疑是一个虎气腾腾的时代。其后两千多年,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时的辉煌。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

  • 四书五经是什么   

    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几与耶教有圣经、伊教有古兰经相似。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堪的事。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以下聊作简介。一、四书——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书》。它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南

  • 国学最低书目   

    列出一国学最低书目,或者说列出适合喜欢国学者的国学书目,许有必要。关于国学知识系统论述,有钱穆先生《国学概论》、章太炎先生《国学演讲录》(章太炎先生《国学概论》一书因篇幅短小,且有重复之处,故不提)二书,但《国学演讲录》是以文言文书写的,《国学概论》好读一些,但是繁体竖版。现代版白话有两本书应较适合我们,一是《中国传统文化荟要》(吉林人民出版社),一是《国学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较不错。上面四本只是国学的总体大致轮廓,真正深入还需读古书原著。《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书目已在《国学

  • 国学定义及《四库全书》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

  • 风水入门看什么书   

    风水学入门书籍风水学入门最基本的要看是否能过三关,就是:应事、应人、应期,才能判断出风水后学者是不是入门。给大家推荐的书籍:《风水小通胜》、《罗盘逐层详解》、《玄学通》、《风水学入门》、《易经的奥秘》、《中国式解梦》、《教你轻松八字入门》、《天玉经易经风水学入门书籍算命风水开集[23本简繁》、《姓论理学知识》、《算命与命运》、《天翔》、《中华大玄空》、《阵法》、《修建风水学》、《学风水的第一本书》、《室内装修风水学》、《尺度阳宅风水教程》、《凤水学根底常识大全篇》、《命里风水堂》、《风水剖析》、《风水学全

  • 国学入门:曾国藩告诉你应该读什么书。   

    了解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民族的社会进化过程,一定需要先了解他的文化。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学者以及思想家们如同银河上的星星一般的多,他们尝试着解释了一切问题,有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而他们的成就又像太阳的光芒一般绚烂。现在,他们的思想有待我们的继承和发扬。总有名人会写一些自传,告诉我们名人都做些什么。然而,如果想拥有他们的一样的知识,难道不是应该看他们看过的书么?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更是古代科举出身,精通经史子集,他都看过哪些书呢?经史子集四部。这四部

  • 国学入门要读哪些书?   

    《诗经》七、八篇,《关睢》、《桃夭》、《静女》、《氓》、《黍离》。《七月》等等。《论语》应该多读一点。如要精读,可选《学而》、《为政》、《里仁》《雍也》、《述而》、《卫灵公》等篇中的关键段落,最好能背诵。《老子》,即《道德经》,总共才五千多字,不妨借着现代译注通读一遍,然后划出重要句子,记住。《孟子》、可选读《梁惠王上》、《尽心上》等篇。《庄子》,读《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至乐》等篇。《离骚》,对照着今译,至少通读两遍。《礼记》,读其中的《礼运》即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rd

  • 学佛入门看什么经书   

    《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心经》。一卷。两百六十字。唐朝玄奘大师译。在中国,凡是佛教徒几乎都能将《心经》朗朗上口,甚至许多人以之作为日课,早晚薰修。在佛教消灾、祈福、追荐、祝祷等仪式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心经》的语句随著磬鱼声宣流而出,精简的文字、深远的义蕴,像警钟般敲击心扉,感人肺腑。《八大人觉经》《八大人觉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师安息国人,名清,字世高,原是安息国王子,父殁后,捨王位而皈依佛门,出家学道,博晓经藏,尤其精通阿毘昙学与禅。汉桓帝时,从安息国来到洛阳,是我国

  • 吴澄的人学思想   

    吴澄,元代思想家,哲学家。字幼清,号草庐,世称草庐先生。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县)人。他在27岁前,生活在南宋,其后大半生是在元代度过的,是元代理学思想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5岁时,他厌科举,用心儒学。19岁时,作《道统图》,以朱熹之后道统的接续者自居。并为邵雍《皇极经世书》作续篇,称《皇极经世续书》。以后他还校定五经,授徒讲学。38岁以后,历任元朝江西儒学副提举、国子司业、翰林学士、国史院编修、太中大夫等官职。但“旋进旋退”,时间很短。其多数时间是僻居乡陋,孜孜于理学,“

  • 《墨客挥犀》简介   

    《墨客挥犀》是一部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彭乘撰。十卷。书中记有苏轼自海南北归及章惇贬至雷州两事,可见成书于宋徽宗时期。 今存《稗海》本、 《笔记小说大观》本;《说郛》收有部分内容。本书所记,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官场见闻。作者生经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等朝,仕历颇长,熟知官场情况,部分地反映在此书中。这些见闻,虽然大都属于真人真事,但许多条目可以视为志人小说。其中,有的记载了贤臣的嘉言懿行,如卷一写张昪的直言敢谏;有的记载了官员之间的争斗与倾轧,如卷五载黄宗旦之被捉弄;有的揭露了官场中的蝇营狗苟之

  • 《荀子》是什么书   

    思想著作。战国末荀况撰。三十二篇二十卷。成书于战国末年。荀子,名况,又称荀卿或孙卿。约生于周显王四十四年(前325年),卒于秦王政九年(前238年)。赵国(今山西省南部)人。荀子曾与楚将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之前,又西入秦,见秦昭王及应侯范睢,打破“儒不入秦”的先例。五十岁时始游学于齐国稷下,以德高年长屡被推为“祭酒”,在稷下先生中最为老师。后遭受谗言,去齐至楚,被楚春申君委以兰陵令。春申君后被杀,荀子因废,即留居兰陵,设教著书。其学生著名者有韩非、李斯。终老

  • 《韩非子》是什么书   

    思想著作。二十卷,五十五篇。战国末期韩非撰。约成书于战国末年。韩非,名非。约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韩国人。为韩国公子,与李斯同学于荀子。口吃,不善言,长于著书,喜好刑名法术之学。有感于韩国的日益衰弱,上书变法,未被采纳。“观往者得失之变”,著书立说,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其书传至秦国,备受秦王赞赏。韩非使秦,被李斯、姚贾所谗入狱,服毒自杀于秦。《韩非子》原名《韩子》,因与唐代韩愈相重,唐以后逐改称

  • 《仪礼》是什么书   

    原名《礼》。汉代人以其所讲为士所必习的礼节,称为《士礼》;相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晋人以其所讲不是礼的意义,而是具体仪式礼节,故称之为《仪礼》。记载古代礼制著作。有今古文之分。今文经即汉高堂生所传之经,共十七篇。相传鲁恭王得自孔子旧宅的为古文经,凡五十六篇,中十七篇与今文经相同,但文字上略有出入,余三十九篇,即篇目亦无从考见,亡失已久,称之为《逸礼》。今通行本十七篇。关于《仪礼》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存有争论。旧题此书为周公撰。唐代孔颖达、贾公彦、元代敖继公等著名经学家都认为《仪礼》为周公作。但此

  • 《周礼》是什么书   

    又名《周官》、《周官经》。一般认为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并附添有儒家政治理想的著作。各种版本卷数不一。旧题周姬旦撰。关于《周礼》真伪和成书年代问题,历史上一直有争议。西汉刘歆始言《周官》为周公作,东汉郑众始把《周官》称《周礼》,郑玄直言《周礼》为周公作。周公姓姬名旦,一称叔旦。西周初年政治家,周文王第四子。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曾辅助其兄武王灭商。又佐成王治政,后曾受王命制作礼乐,建立典章。是儒家推崇的圣人。马融、郑玄、贾公彦等古文经学家都对《周礼》为周公作这一说法深信不疑。范

  • 《管子》是什么书   

    思想杂著。刘向编定《管子》时共八十六篇,今本存七十六篇,另有十篇名存实亡。相传为春秋时管仲撰。成书于战国(约前475—前221年)间。管仲,名夷吾,字仲,谥敬,故又称管敬仲。生年不详,卒于周襄王七年(前645年)。颍上(今安徽颍县)人。官至齐相。早年贫困,后经鲍叔牙多次举荐,于周庄王十二年(前685年)相齐桓公。任齐相四十年,完成齐国各方面的封建改革,又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第一位霸主。今存《管子》七十六

  • 《老子》是什么书   

    又名《道德经》,因分《道经》和《德经》两篇,故名。又全书共计五千余言,故亦称《老子五千文》。阐述哲理思想的著作。旧题春秋末期老子所作。现在对其作者和成书年代颇多争议,多数学者认为成书于孔子、墨翟之后,不晚于庄子,可能在战国中前期,其书不是老子本人亲著,但基本上保存了老子的学说,其中也间杂有后人的文句。关于老子的姓字,历来有多种不同说法。《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认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与孔子大致同时代,具体生卒年不详。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藏书室中管理图书

  • 《墨子》是什么书   

    思想杂著。《汉书·艺文志》录七十一篇,今本《墨子》十五卷,五十三篇。关于《墨子》一书或其中各篇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学术界有许多种不同看法。一般认为它既非墨子所著,亦非某一人所著,又非一时所成,可以视之为战国时期的“墨学丛书”。反映了墨子和前期墨家以及后期墨家的学说。墨子,姓墨,名翟。关于墨子生卒年,有多种不同的考证结果。一种意见认为墨子大约生于周定王元年(前468年),卒于周安王二十四年(前376年)左右。另一种主要意见认为墨子生于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左

  • 《庄子》是什么书   

    又尊称《南华经》。哲学著作。庄周及其后学者撰。《汉书·艺文志》载录“《庄子》五十二篇。”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后来,由于注家“以意取向”,故所注各篇目多有不同。崔譔注本为十卷二十七篇;向秀注本为二十卷二十六篇,(一作二十七篇,一作二十八篇);郭象补向秀注本三十三卷,三十三篇;司马彪注本二十一卷五十二篇,李颐集解三十卷,三十篇;孟氏注本十八卷,五十二篇;王叔之

  • 《孟子》是什么书   

    阐述哲学、社会思想的语录体著作。十四卷。战国时孟子等人编著。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孟子,名轲。约生于周烈王四年(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之一。孟子崇敬孔子,服膺其学说,以继承和振兴孔学为己任。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精通儒术,尤精于《诗》、《书》,曾带领弟子周游诸侯各国,上说下教,先后到过魏、齐、滕、宋等国。其学说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遭到冷遇。孟子本人除在齐国任三年客卿外,终不受重用,晚年

  • 《论语》是什么书   

    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弟子言行思想的记录。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综合多种版本而成,二十篇,约一万二千字。成书于战国初期。关于《论语》究为何时何人所编,自古即无定论。关于撰定年代,最早如《汉志》所说:“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序》说法与《汉志》相同,至柳宗元的《论语辨》,则谓“孔子弟子尝杂记其言,而卒成其书者,曾子弟子乐正子春、子思之徒。”(《柳河东集》卷四《论语辨上》)据此可知:《论语》成非一时,而是

  • 《礼记》是什么书   

    战国及西汉各种礼仪著作选集,后列为儒家经典。二十卷,四十九篇。西汉戴圣编辑。约成书于西汉宣帝时。戴圣,字次君,生卒年不详。活动于西汉宣、元两帝时期。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官至九江太守。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西汉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仪。时称“小戴”。孔子以“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教授学生,后六艺为七十子后学奉为“六经”。六经之一的《礼经》即今所见的《仪礼》。孔子之后,孔门后学在以六经授徒传道的过程中,对六经进行了

  • 《阴符经》:深刻的哲学,自强的精神   

    《阴符经》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行也是天道。这话的意思是说,认识和掌握了自然规律,就可以应付一切。自然规律是什么呢?《阴符经》说,世界上有五种东西互相贼害。懂得它们就会繁荣昌盛。把这五种贼害装在心里,对天采取行动,整个宇宙好像就握在手里,万事万物都将由人创生。“五种贼害”,就是五行相克,汉代有人把五行相克叫五行相戕[qiang腔]。并且认为,五行互相戕害,对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假若不互相戕害,人就没有工具使用。比如金属不能戕害木头,就难以有各种

  • 庄子的功过得失   

    在无限面前,任何有限的东西都相等,甚至都等于零。蚂蚁们打仗,死伤遍地,甚至整个窝群毁灭,也引不起我们同情。因为蚂蚁们的苦乐生死,在我们看来,都毫无意义。庄子也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他说蜗牛的两只角上各有一个国家,一个叫蛮氏,一个叫触氏,两国打了半个月的仗,死伤好几万,不过为争一个蜗牛角!在这无限大的天地之间,一个诸侯国不过是一个蜗牛角,他们的战争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站在银河系以外来看待地球上人类的争斗,甚至还不如我们看蚂蚁打仗。然而蚂蚁的战争对于蚂蚁自己决不是没有意义的。有时我们也会觉得许多争斗没有意义,比

猜你喜欢的书

王常宗集

王常宗集

四卷。《补遗》一卷。《续补遗》一卷。明王彝(?—1375)撰。王彝,字常宗,其祖为蜀人,本姓陈氏。父为江苏昆山教授,遂迁嘉定(今属上海)。洪武初,以布衣召修《元史》,书成赐金币遣还。寻选入翰林,以母老乞归养,自号妫蜼子。后以魏观《上梁文》 事,与高启一齐被诛。是集本名 《三近斋稿》。系弘治中都穆所编,凡四卷,其中文三卷、诗一卷。刘廷璋、浦杲又辑补遗一卷。而世所传钞本,又有续补遗一卷,不知何人所辑。有清张蓉镜跋。但考其体例与全集相符,不似伪作。王彝之学出于天台孟梦恂,孟梦恂之学出于婺州(今浙江金华)的金履祥,本真德秀文章正宗之派,持论谨严,甚至有些过于偏激。因此其文学观较为保守,将元末较有生气、已成雄奇怪丽风格的杨维桢诗文,指斥为文妖。王彝诗文较为平淡,间或有精警之作。后人评价亦有不同。有人认为“其古文明畅英发”,王士祯《香祖笔记》则称:“今观其诗,歌行拟李贺、温庭筠,坠入恶道,余体亦不能佳,安能与高、杨相颉颃乎!”此评价贬抑较甚,不可为据。平心而论,其文大致淳谨,诗亦时有清畅之作,并非无可取之处。是集有明弘治刻本、清抄本存世,亦被收入《四库全书》。

欧阳修撰集

欧阳修撰集

诗文别集。宋欧阳澈著。澈集以宋吴沆所辑《飘然集》为最古,辑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并为之序。后陈思即据此本辑入《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二九。嘉定十七年(1224),会稽胡衍又取其《上皇帝万言书》三篇合而刻之,厘为六卷。《宋史》本传所云之《飘然集》六卷,即此本。元季遭兵毁。明永乐十四年(1416)澈十世孙永康县丞齐重新编辑刊刻,更名为《欧阳修撰集》。金华唐光祖跋,称其书编为三卷,诗文、事迹为四卷,当时陈东同上之书,亦并取附为一卷,合为八卷。然永乐十五年崇仁知县王克义序,乃称“齐录公前后奏议,次继《飘然集》,分为六卷”。然仅分列不同,与八卷本实即一本。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澈二十世孙钺再刻,吴道南为序,而缺第八卷陈东之文。通行有《四库全书》本。七卷。卷一至三为《上皇帝万言书》、卷四至卷六为《飘然集》,收诗词及骈、散文各一篇,卷七为欧阳钺所辑《欧阳修撰事迹》。前有《欧阳修撰集》原序四篇。《乾坤正气集》所收之《欧阳修撰集》仅录其三书,无诗词。

老子道德经解题及读法

老子道德经解题及读法

本书据大华书局1934年版影印。全书分四个部分,分别谈了老子,《道德经》及其版本。读法。作者首先根据《庄子》和《史记》等书的记载,慨述了老子的身世及孔子问礼和道于老子的情形。接着,作者概述了各家关于《道德经》的论述,介绍了《道德经》各种板本。最后.作者强调读《道德经》的方法:第一要通其指意。老子之观道,始于“知常”,终于。斟玄”,两义一贯,就可以通道纪。第二要审其篇章。诸家对《道德经》分章未可信,原分章次盖不可知,读者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第三要旁籀渚子,即要阅读庄子、列子等诸子言老子的书,这样才能明白老子的指意。第四要会核众注,因为“一家之见,发义未宏。

易纬是类谋

易纬是类谋

旧题东汉郑玄注。一卷。《四库全书》本。又称《是类谋》,一作《筮类谋》。为《易纬八种》之一。其书久佚,此本乃辑自《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列此书于“经部易类附录”,《提要》指出:“案《是类谋》,一作《筮类谋》。马氏《经籍考》:一卷,郑康成注。其书通以韵语缀辑成文,古质错综,别为一体。《艺文类聚》、《太平御览》诸书引其文颇多,与此本参校并合。盖视诸纬略称完备。其间多言禨祥推验,并及姓辅名号,与《乾凿度》所引《易历》者义相发明。而《隋书·律历志》载周太史上士马显所上表,亦有‘玉羊金鸡’之语。则此书固隋以前言术数者所必及也。”

大学点睛补

大学点睛补

蕅益子年十二。谈理学而不知理。年二十。习玄门而不知玄。年二十三。参禅而不知禅。年二十七。习律而不知律。年三十六。演教而不知教。逮大病几绝。归卧九华。腐滓以为馔。糠粊以为粮。忘形骸。断世故。万虑尽灰。一心无寄。然后知儒也。玄也。佛也。禅也。律也。教也。无非杨叶与空拳也。随婴孩所欲而诱之。诱得其宜。则哑哑而笑。不得其宜。则呱呱而泣。泣笑自在婴孩。于父母奚加损焉。顾儿笑。则父母喜。儿泣。则父母忧。天性相关。有欲罢而不能者。伐柯伐柯。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

简称《毗尼切要香乳记》、《香乳记》。律学著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书玉笺记。二卷。系清读体集《毗尼日用切要》的注释书。全书立五门:教兴、藏摄、宗趣、释题、解文。将《切要》中采集《华严经净行品》的五十四偈及密部中的三十七咒以类分作四十四门,依次注释。书后附戒相的注释。本书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板印行。今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