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中文善本彙刊总目提要   

    ●总目经部第一册孝经集傅四卷 [明] 黄道周撰新镌黄贞父订补四书周庄合解十卷 ·之一 [明] 周延儒、庄奇显撰 黄汝亨补第二册新镌黄贞父订补四书周庄合解十卷·之二 [明] 周延儒、庄奇显撰 黄汝亨补第三册新镌黄贞父订补四书周庄合解十卷·之三 [明] 周延儒、庄奇显撰 黄汝亨补第四册近圣居三刻参补四书燃犀解二十一卷·之一 [明] 陈祖绶撰 夏允彝参补第五册近圣居三刻参补四书燃犀解二十一卷·之二 [

  • 历代重要书目   

    一、官修书目1.刘向:《别录》二十卷,刘歆:《七略》七卷(《别录》存八篇)2.北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六十六卷(有钱东垣等辑释本)3.明代杨士奇等:《文渊阁书目》二十卷4.明代孙能传、张萱等:《内阁藏书目录》八卷(体例较善)5.清沈初等:《浙江采辑遗书总录》(乾隆三十九年刻本,流传稀少)6.清于敏中、彭元瑞:《天禄琳琅书目》正编、后编(乾隆、嘉庆两个时期编成)7.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最实用、最权威,忽略版本)8.民国:《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37巨册,影印稿本)9.《中国丛书综录》、《中

  • 古籍的版本和目录   

    【导读】本课介绍古代文献知识和古书的句读知识。共分四节,第一节介绍古籍的版本知识,主要介绍古籍版本的功用、类型、历代刊本的特点等方面的知识;第二节介绍古籍目录学知识,主要介绍古代图书的分类及其历史演变情况;第三节介绍古书的校勘学知识,主要介绍校勘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以及校勘的必要性;第四节介绍古书的句读知识以及在古书句读过程中需要注意问题和应该掌握的技巧。第一节 古籍的版本为了教学的方便,将词缀也放在助词里一併讨论。古代汉语的助词有以下四类:(1)韵律助词;(2)结构助词;(3)构词词缀;(4)构形词缀。一、

  • 古人如何读《周易参同契》   

    汉代的神仙方术著作《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知最早的外丹理论著作,同时也是讲述内丹术的经典。《周易参同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借助汉代易学构筑炼丹理论,大量借用《京氏易》和《易纬》构成系统的象征符号。王明先生列举《参同契》与汉易学有关者,一曰纳甲说,二曰十二消息说,三曰六虚说,四曰卦气说。朱伯崑先生将《周易参同契》的月体纳甲说与郑玄易学中的五行说、荀爽的乾升坤降说、虞翻的卦变说等并列,统视为东汉时期象数之学的发展。萧汉明先生归纳《周易参同契》中易学的三个特征,一是以乾坤坎离四卦建构的天地结构模型,二是效法河图天

  • 道教最重要的十三种经书   

    这十三部经书分别是《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冲虚真经》、《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老子想尔注》、《老子中经》、《黄庭经》、《太平经》、《玉皇经》、《黄帝阴符经》、《清静经》、《悟真篇》。此外还有另一种道学十三经的分类,简介如下:这十三经是:《道德真经》(《老子》)、《南华真经》(《庄子》)《冲虚真经》(《列子》)《通玄真经》(《文子》)《洞灵真经》(《亢仓子》)《太平经》《太平经圣君秘旨》《抱朴子内篇》《阴符经》《常清静经》《度人经》《心印经》和《玉皇经》。这些经书反映了道教的基本教义和各种修

  • 浅析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是道教的一个重要入门经典,也是一个最平和清静的道教入门经典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和内求的辨析精神。清静经本身不谈神异不谈神通,而是通过道家文化的视角,来诠释对道和修行的认知,之所以看作道教入门的重要经典,是因为篇幅较短,重在体悟,同时,可以从中学习认知道教认识世界的方式。开头老君曰,代表的是太上老君说的这篇经典,是经过各种传承慢慢传承到了今天,上圣高真留下经文,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体悟道、感悟道。清静经开篇,对道进行了描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

  • 道家经书经典大全   

    《易经》 《道德经》 《管子》 《老子》 《列子》 《清戒》 《庄子》 《百字碑》 《翠虚篇》 《翠虚吟》 《大道论》 《道窍谈》 《地理说》 《福寿论》 《关尹子》 《管窥编》 《淮南子》 《还源篇》 《黄庭经》 《慧命经》 《金丹歌》 《楞严经》 《七破论》 《敲爻歌》 《日用经》 《入药镜》 《十二叹》 《十二笑》 《说戒喻》 《胎息经》 《太玄经》 《天口篇》 《通关文》 《悟道录》 《悟真篇》 《西升经》 《下苦歌》 《泄天机》 《修道辩》 《玄肤论》 《玄要篇》 《玄珠录》 《训世文》 《阴骘

  • 道家经典《淮南子》中哲理   

    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道家名著。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归于道家。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下面精选《淮南子》中的30句经典名言,句句都论及天道人事,且极为透彻精辟,直击人心,供大家参考学习。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大意:边

  • 道教祖师名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ndash;ndash;ndash;ndash;ndash;ndash;意思是,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中国人的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这种态度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ndash;ndash;ndash;

  • 求道七步文   

    自法派龙门开立以来,长春真人邱祖爷布全真之道于天下广行,乃使玄风之盛从古未有。然世间时势往来,气数有法,观今日之人,道德日下,不复往时。玄风披靡,不得振兴,诸求道之子于求道途中正邪难辩,真法难闻,见者不识,识者难遇,更有者多被旁门蛊惑而不得醒悟,此景如何能不叫祖师痛心?吾昔时誓愿弘道嗣法,但见今日道风不振,身在玄门,自当难以苟善己身。天尊曰:“赠人以财,不若赠人善言。黄金虽贵,用之则穷,善言于心,终身为宝。”吾今体祖师之言,当即著下《求道七步文》,仅愿此微薄之力,能使有善性者,则助

  • 灵符符咒典籍汇总一览   

    我国古代至今流传下来的符咒典籍,基本分为道教符咒、汉族民间符咒、少数民族符咒三大类。一、道教符咒典籍(一)《三洞神符记》道教符篆书。一卷,撰者不详。书中汇记了三洞各经关于天书、神符之名笔而成,心中得意妙处”。(二)《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简称《五经符上经》。中有东南西北中五称符五道,载五方五帝姓讳名字,所配五岳、五藏、五行、五色及春夏秋冬四季。谓“五行之母故曰五称符”,“上应五星”,“下表五岳”,“中

  • 道教灵符符咒典籍与擅长符咒术的名士   

    (一)《三洞神符记》道教符篆书。一卷,撰者不详。书中汇记了三洞各经关于天书、神符之名笔而成,心中得意妙处”。(二)《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简称《五经符上经》。中有东南西北中五称符五道,载五方五帝姓讳名字,所配五岳、五藏、五行、五色及春夏秋冬四季。谓“五行之母故曰五称符”,“上应五星”,“下表五岳”,“中宝五藏”。“诸道士欲求神仙,长生不老,役使万神”;诸百姓欲治病治

  • 《易经》与道教的关系   

    一提起算卦看相之类的,大家都会想起道士,甚至于街边摆摊的卦师大都也是一副道士打扮,可见在普通民众心中道教与《周易》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新编《中华道藏》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道教易学》的经典,比如许多家喻户晓的《灵棋经》、《许真君玉匣记》、《李淳风小六壬》、《黄帝奇门》之类的。在百姓眼中道士应该个个都是能掐会算,料事如神的,而这类道士也频繁出现于小说当中。今天我就简略的说一说《周易》与道教的关系。

  • 《关圣帝君觉世宝训》在当代劝善的意义   

    《关圣帝君觉世宝训》,简称《觉世经》。传闻是在康熙年间,由关圣帝君降乩而成。是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劝善类书籍之一。与《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并成为“三圣经”,时常结集一起刊印流通,古时可谓是家喻户晓。因为该经全文通俗易懂,所以能被普通百姓接受。在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旧时代,这类经典对民间的道德教育起到了重要影响。其中字词方面,则在道教诸经均能找到原句出处。所以,这部经典更像是一部诸经善文汇集而成的。而其内容,也颇具儒风释学。强调做人处事的伦理纲纪,与因果报应的真实不虚。首先,我

  • 《道德经》中最值得传承后世的十大哲理!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

  • 道家的主要著作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也是传统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道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道家的主要著作有:1、《道德

  • 道教二十一经典   

    《道德经》除了“道可道非常道”,你还记得这本经典著作中的哪一句话吗?甭管修不修道,读一读《道德经》,你就会知道,“老子五千言,道尽天下事”,一点都不夸张。《太上感应篇》“古今第一善书”,诠释了道教思想“承负”观念,是做人、修道必修课。《南华真经》又名《庄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中学课本上著名的《逍遥游》就出自其中。与《冲虚真经》、《通玄真经》、《洞灵真经》合称“四子

  • 《孙子集注》简介   

    谈恺刻并序。前有《〈孙子集注〉序》,末署“嘉靖乙卯春正月穀日锡山谈恺书虔台之思归轩”。嘉靖乙卯即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穀旦”,义为“良辰”。经校查,这是依南宋《十一家注孙子》的翻刻本。书中凡引曹操注直称“曹操曰”,与南宋《十一家注孙子》同,而与孙星衍校《孙子十家注》所依据的底本华阴道藏本不同,其引曹操注一律称“曹公曰”。款式与南宋《十一家注孙子》不同,宋人刻书习惯是在原文行内

  • 《草庐经略》简介   

    《草庐经略》一般著录为无名氏撰。从书名上分析,作者将自己的兵书起名为《草庐经略》,无异是以隐居茅庐的诸葛亮自命,所以,他是一位隐士。据书中所记内容推断,它当成书于明万历初年。其根据是:(一)作者称明朝为“国朝”,称朱元璋为“高皇帝”,称明朝初年为“国初”;(二)书中专有“御倭”一节,记述了嘉靖以来的抗倭战争;(三)辑有《练兵实纪》中的内容;(四)书中虽有“平蛮”、“平羌rd

  • 兵机类纂   

    三十二卷。明张龙翼撰。龙翼字羽明,松江(今属上海市)人。生卒年、仕履皆无考。此书取古今言兵事者,自春秋而下以至元明,辑为一书,故曰《兵机类纂》。书分三十二类,每类又析若干子目。略远详近,而以明事尤详。所言大抵皆书生纸上谈兵,不切实用,第三十一卷专论阵势,然阵法未载图式,甚为不类。其《凡例》云:阵法、器械之类,不详图说者,虑或冗漫。《四库提要》疑其为托词,此书或为武举考试答策之用,故可略则略。此书有明崇祯癸未(1643)年刊本,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有藏。

  • 刘定之《否泰录》的史料价值及其局限性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明英宗在“土木之变”中被俘,羁留蒙古整一年,明人讳称此事为英宗“北狩”。明代围绕英宗“北狩”事件形成的文献不少,而刘定之《否泰录》别具特色,是明朝史官对明英宗“北狩”事件的专题记载。一、刘定之其人及《否泰录》刘定之(1409-1469)字主静,号呆斋,江西永新人,宣德乙卯中乡试,正统元年(1436)会试第一,赐进士及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1](卷11)正统四年(1439)京城发大水

  • 我国的“四大名著”指的是什么?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简称四大名著,是指《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按照成书先后顺序)这四部巨著。《三国演义》是元明之际文学家罗贯中在参考史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大小军阀在镇压了黄巾起义之后,乘机发展势力扩充地盘,为争夺全国统治权而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客观上暴露了封建统治者贪婪残忍、阴险狡诈的狰狞面目。作者还用浓墨把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描绘得有声有色,并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长期以来《三国演义》往往被从兵法的

  • 《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前编》《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   

    玄烨撰。共108卷。康熙四十六年刊行。有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本行世。《资治通鉴纲目》,朱熹撰,凡59卷。该书据司马光之《资治通鉴》及胡安国 《通鉴举要补遗》二书折衷而成。以大字体为纲,以分注即双行小字为目。做到纲以提要,目以备详。

  • 《台湾府志》的历史版本   

    《台湾府志》为自1685年起、1764年迄所记载台湾历史之官方地方志。总计7个版本,实际刊行6个版本。分别为:蒋志、高志、周志、刘志、范志、余志等六志。首任台湾知府蒋毓英首纂十卷。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高拱乾纂修,十卷:封域、规制、秩官、武备、赋役、典秩、风土、人物、外志、艺文。十志下分八十一目。

  • 民国武侠小说产生的背景   

    一、武侠小说的承续(一)青史游侠传一一唐前侠文化与武侠文学1、先秦两汉的武侠史记和笔记先秦时,社会上游侠相当活跃,为数不少,然而现存的先秦文献中却绝少有他们的记载,其重要原因是游侠在当时虽很为国君、大臣、诸侯所器重,却被大多数思想家所跃斥。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痛斥“犯上作乱”;墨子虽对武侠同情和理解,但主张“兼爱”、“非攻”而非“锄强扶弱”;庄子将武侠分为“天子剑r

猜你喜欢的书

香莲品藻

香莲品藻

宋张功父著《梅品》一帙,疏梅花之宜称,憎疾,荣宠,屈辱凡五十八事。闲思莲足纤妍,花堪解语,更无凡卉得与追踪。至有历百折而不回,贯四时而不改,则唯寒梅、翠竹、苍松差堪接武。乃或遇人不淑,有女仳离,空谷幽兰,不知凡几,在女子以缠足为容,譬之君子修身俟命,岂有怨尤?然读“采封采菲,无遗下体”之诗,能无三叹?因仿其意,纂香莲宜称、憎疾、荣宠、屈辱,亦得五十八条。别疏香闺韵事,及步莲三昧所未及者,凡二十余类,总汇一卷,签曰《品藻》,愿因风寄语金屋主人,倘阿娇步步生莲,幸加意护持,万勿敝屣视之,庶几享香莲清福于无既也。

孙公谈圃

孙公谈圃

北宋刘延世录孙升所谈而成书。凡三卷。有明覆宋刊本、 《百川学海》本、 《稗海》本、 《学津讨原》本、 《说库》本等。另《说郛》、 《历代小史》等本不全。孙升,字君孚,高邮人。元祐间任中书舍人,绍圣初受党籍牵累,贬谪汀州。由于他身历神宗至哲宗朝的政事,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一时名臣,均有所了解,故所知朝野掌故甚多。当他谪居汀州时,刘延世时亦居汀,二人过从较频,孙升常谈论朝野故实,刘退而录成此书。书中有关北宋朝野轶事的记载,涉及面较广。从书中看,孙升为元祐之臣,对王安石有较多不满,如关于王安石子王雱死后在冥间受罚的记载,即以本书为最早,但对苏轼,二程等人,亦有所微词,可知其虽有偏执,尚能自成一家之言。对了解北宋的政事及诸名臣的事迹,颇可参考。书中也杂有一些梦征、方术、医药、冥游之类的内容,少数条文流于因果报应的说教。

老子西升经(御注)

老子西升经(御注)

老子西升经,又名《西升经》或《西升记》。其序文称:老子为关尹讲授《道德经》之后,又为关尹讲授道要,「列为三十九章,目曰《西升经》」。实际此经应出于魏晋,葛洪《神仙传》最早提及「西升」,北周道士韦节始为之注解。今《正统道藏》本三卷,为宋徽宗政和御注本,收入洞神部本文类。此经吸收《道德经》思想,论述炼养形神之道,大旨「以得一为要妙,以飞升为余事」。告诫关令尹喜「除垢止念,静心守一」,致虚守柔,返于自然,又称「神生形,形成神」;「形神合同,固能长久」。宋徽宗注文吸收韦处玄、徐道邈诸家之长,于趋妙达本,致虚柔之义,多所发挥。

冰河时代

冰河时代

短篇小说。张资平著。淡黄色的阳光由面西的窗口射进来了,时间大约是四点钟前后。阳光晒得到的部分,毡子也染成淡黄色了。两小时以前V就睡下去的,像死尸般的身体一点不动地睡着。他像熟睡着,但他觉得到晒在他的肩背上的阳光。他也听见妻在床首的一把矮竹椅上坐着叹息的声音。“爸爸!”V又听见小女儿呼他的声音。V忙翻转身,微睁开眼睛。他看见了攀附在床沿上的一双白嫩的小手了。他又看见了她的一对流动的黑水晶般的瞳子,最后看清楚了她的花蕾初开般的笑颜了。他的朦胧的意识也清楚了。V忙坐起,伸手去把站在床沿边的小女儿抱上床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

这部般若心经,在我们中国佛经流通方面观之,可说是‘风行天下’的,并且持诵者亦多,其普及程度确乎在‘金刚’,‘弥陀’之上。虽然言简文略,只此二百余字,但是含义却极广博而精深。它在一代圣教中的地位,总算是一部很重要而负有声望的经典;六百卷般若经的当中,其最简括切要,提纲契领者,当推现在所讲的这部心经了。

学佛考训

学佛考训

十卷,清净挺辑。读书难读佛书尤难不博通不旁览遂呶呶于是非得失之间盖鲜有合也俍亭和尚于学无不窥著书满家已卓卓自命矣虽然犹有虑今所称禅学者皆闇于绿字赤文者也经生之家守其师说又不习禅典奈何于是取三古以来百世而上华梵语言及其行事探逸集微判为十部碎金积玉一无所遗大要足以赞空王延慧命扶庶类正人伦一览之间儒佛毕备矣俍和尚之心何其广且大也息波道人见而善之充厥篇章更为诠次用投贝叶之林将补贯华之义余欢喜踊跃敬题其首。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