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入门看什么经书
《心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心经》。一卷。两百六十字。唐朝玄奘大师译。在中国,凡是佛教徒几乎都能将《心经》朗朗上口,甚至许多人以之作为日课,早晚薰修。在佛教消灾、祈福、追荐、祝祷等仪式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心经》的语句随著磬鱼声宣流而出,精简的文字、深远的义蕴,像警钟般敲击心扉,感人肺腑。
《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师安息国人,名清,字世高,原是安息国王子,父殁后,捨王位而皈依佛门,出家学道,博晓经藏,尤其精通阿毘昙学与禅。汉桓帝时,从安息国来到洛阳,是我国佛教初期的译经僧。译有《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修行道地经》等约三十四部四十卷。我国早期佛学的流布,因之奠定基础。
本经主旨在说明诸佛菩萨等大人应当觉知思念的八种方法,因此称为《八大人觉经》。与《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合称为佛遗教三经。
全经虽然仅短短三百馀字,但是仍然具足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条目分明,学者极易把握经文的本意。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一卷,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共译。是我国最早翻译的佛教经典。
据《高僧传》卷一载,迦叶摩腾,中天竺人,解大小乘经。竺法兰,中天竺人,讽诵经典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派蔡愔等人到西域求法,于是迎请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到中国。二人居于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同译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经典──《四十二章经》。
全经共计四十二章,故称《四十二章经》。内容简短扼要,最长者仅百馀字,最短者二十馀字。经中对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只作简要说明,而重点在阐述沙门之证果、善恶诸业、心证、远离诸欲、人命无常等教义,并明示出家学道之要。其说理方式,平易简明,是佛教的入门书。
《地藏经》
《地藏经》专讲因果,然后在讲百善孝为先,提倡“孝”。在第一品之中,地藏王菩萨还是婆罗门女的时候,曾问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其父母的去处。地藏菩萨当然知道并不是在三善道,因为父母生前做过什么,地藏王菩萨很明白。地藏菩萨是深信因果,知道一个人行善的好处,和作恶的坏处。那么父母在恶道何处?这个只有佛能帮助,当佛以神通之力带地藏菩萨去地狱里去,并告诉其他如何超度、救拔父母的办法,讲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当你读了《地藏经》你就会对因果生起身深信,不是泛泛而信,而是深信。当我们深信因果之后,对于自己的起心动念,一举一动都会负起责任,知道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因果定律,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佛法将“种瓜的瓜,种豆得豆。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做了不管好事,还是坏事,永远都存在,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所以说《地藏经》必须读,读完之后能让我们明白因果。
《普贤菩萨行愿品》
普贤菩萨表大行,哪个地方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学佛当然不能光靠明理、懂法。还需要我们行,行什么呢?行大愿,把普贤菩萨的大愿当成我们自己的大愿,去行,去实践。去生活之中修行,去运用所懂得的佛法。
在行的过程之中打开我们的慈悲心,打开我们的智慧。所以《普贤行愿品》我们也必须去诵读。
可能看完些推荐给大家必看的经典之后,有人会问,这些经典之中那部经典增加功德最多?消业最快呢?其实没有差别,法法平等,不管是诵经、持咒、念佛、其福报功德,都是无量无边。
《楞伽经》
《楞伽经》的意思,即佛入此山所说的经典,经文主要宣说“万法唯心”,认为世间万法,皆系心识所现。
偈云:“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用功夫。”昔日,达摩祖师传法于二祖慧可,便是通过四卷《楞伽经》印心,并言:“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所以,假如你与禅宗有缘,此经更应当诵持。
《阿弥陀经》
“不需三劫修福慧,只凭六字出乾坤”,因其提倡的念佛法门方便易修,《阿弥陀经》在汉地及日韩流传甚广。此经又被称为小本《无量寿经》,主要内容有三。一者,广说极乐净土之庄严殊胜,令大众生起信心;二者,开示阿弥陀佛功德,言明其因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名阿弥陀;三者,劝发渴仰,令大众乐生彼国。
《法华经》
《法华经》全称为《大乘妙法莲华经》,“妙法”说明佛法甚深微妙,“莲华”比喻佛法之清净。佛门中历来有成佛的法华之说,透过精妙的“法华七喻”,佛陀意在言明,种种法门无非方便说,最终是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得证佛果。经云,诸佛如来,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即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时常诵读《法华经》,福慧双修,能助我们破除大小乘之间的偏见,最终归于唯一佛乘。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