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明代传奇《玉玦记》介绍
《玉玦记》传奇剧本。明郑若庸著。明王骥德《曲律》说: “南曲自《玉玦记》出,而宫调之饬,与押韵之严,始为反正之祖。迩词隐大扬其澜,世之赴的以趋者比比矣。”又说:“近郑若庸《玉玦记》作,而益工修词,质几尽掩。夫曲以模写物情,体贴人理,所取委曲宛转,以代说词,一涉藻缋,便蔽本来。”又说:“《西厢》、《琵琶》用事甚富,然无不恰好,所以动人。《玉玦》句句用事,如盛书柜子,翻使人厌恶,故不如《拜月》一味清空, 自成一家之为愈也。”又说:ldq
-
明代传奇《狮吼记》介绍
《狮吼记》传奇剧本。明汪廷讷著。明吕天成《曲品》以此剧入“上下品”,说:“惧内从无南戏。汪初制一剧,以讽枌榆。旋演为全本,备极丑态,总堪捧腹。末段悔悟,可以风筓帏中矣。”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以此剧入“逸品”,说:“初止一剧,继乃杂引妒妇诸传,证以内典,而且曲肖以儿女子絮语口角,遂无境不入趣矣。曲、白恰好,迥越昌朝他本。”近人吴梅《顾曲麈谈》说:“《狮吼记》以东坡《方山子传》为主,其中摹写惧内情形,
-
明代传奇《义侠记》介绍
《义侠记》是明代传奇剧本。《曲品》著录。沈璟撰。现存版本有: 万历间继志斋刊本,《古本戏曲丛刊》据之影印;万历间文林阁刊本;万历间环翠堂刊本;明末汲古阁原刊初印本;汲古阁刻《六十种曲》所收本。沈璟(1553—1610),字伯英,晚字聃和,号宁庵,别署词隐生。江苏吴江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除兵部主事,改礼部,转员外郎,复改吏部。万历十四年(1586),以上疏立储及为王恭妃请封号,忤旨,左迁行人司正,奉使归里。二年后复光禄寺丞,明年以疾告归,家居20余年卒。善词曲,尝厘正同里沈义甫之《乐府
-
明代传奇《东郭记》介绍
《东郭记》是明代传奇剧本。《八能奏锦》别题《饭袋记》。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著录,题孙钟龄撰,而《古人传奇总目》、《曲海总目提要补编》,均误为明汪道昆作。今流传版本有: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原刻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以影印; 明末汲古阁原刻初印本(即 《六十种曲》本);清初文茂堂据原刻重刊本;清致和堂重刻本,与文茂堂本同;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达观堂刻本;清同治十一年(1872)经纶堂刻本。另有中山大学中文系55级明清传奇校勘小组整理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出版。孙钟龄,生卒年不详。字
-
明清小说《灯草和尚传》介绍
《灯草和尚传》清代白话长篇艳情小说。又名《灯花梦》、《灯花梦全传》、《灯花记》、《灯花奇缘》、《和尚缘》、《和尚奇缘》、《奇僧传》、《贪官报》、《贤夫妻》。十二回。题“元临安高则诚著,云游道人编次,明趋(一作‘吴’)周求虹评”。高则诚显系假托,云游道人之真实姓名及生平不详。成书于清初。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和轩刊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素白纸抄本,藏英国国家图书馆;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粤东游戏轩石印本;民国东亚书局石印本;民国红豆书屋ldq
-
清史稿陈宏谋传
陈宏谋,字汝咨,广西临桂人。为诸生,即留心时事,闻有邸报至,必借观之。自题座右,谓“必为世上不可少之人,为世人不能作之事。”雍正元年恩科,世所谓春乡秋会。宏谋举乡试第一,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四年,授吏部郎中。七年,考选浙江道御史,仍兼郎中。监生旧有考职,多以人代。世宗知其弊,令自首,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疏请禁将来,宽既往。召见,征诘再三,申论甚晰,乃允其奏,以是知其能。授扬州知府,仍带御史衔,得便宜奏事。丁父忧,上官留之,辞,不许。迁江南驿盐道,仍带御史衔,摄安徽布政使
-
张之洞《劝学篇》介绍
教学著作。二十四篇。近人张之洞撰。成书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一说为张之幕僚起草,张本人定稿。“书成镂刻,风行海内。五月,袁忠节(袁昶)重刻于芜湖,”张之洞“续有改正,以为定本。”(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撰者事迹参见“《顺天府志》”条)《劝学篇》是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集大成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张之洞的思想方法,理论纲领及施政要略,是对其前期事业的概括和总结、后期事业的规划和蓝图。全书共
-
明代刘基《诚意伯文集》介绍
《诚意伯文集》是元末明初的政治家、文学家刘基的诗文集。因刘基后封为诚意伯,故名。他一生著述颇丰,最先是由其子刘仲景、其孙刘分别编订成书。大略有 《郁离子》5卷,《覆瓿集》并拾遗20卷,《写情集》4卷,《犁眉公集》5卷,《春秋明经》4卷,于明初刊行于世,明成化中戴鱀始合为一帙,汇刻为《诚意伯文集》20卷,并冠以刘所撰的《翊运录》,嘉靖三十五年(1556)樊献科更定编次,为《重编诚意伯文集》18卷,凡 《郁离子》2卷,《覆瓿集》10卷,《写情集》2卷,《犁眉公集》2卷,《写情词集》2卷,《春秋明经》2卷,
-
何景明《大复集》介绍
《大复集》诗文别集。三十八卷,附录一卷。明何景明撰。嘉靖十年(1531年)刊刻。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山人。生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卒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信阳(今河南省信阳市)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曾任陕西提学副使等职。刚直不阿,敢于同宦官佞幸进行斗争,有操守。在陕西任职期间他把省内各地的优秀生员选入正学书院,亲自为他们讲课,由于劳累过度而患病呕血。正德十六年引疾辞官,归家六日而卒,终年三十九岁。《大复集》,根据文体分卷编次,有赋二卷,辞一卷,古诗一卷,乐府杂调二卷,五言古诗四卷,七言歌行四
-
李梦阳《空同集》介绍
《空同集》是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的一部诗文集。《四库全书总目》著录66卷。今传有明嘉靖间其甥曹嘉刊本。又李梦阳诗集单行本有明万历间李三才辑《李何二先生诗集》本《李崆峒先生诗集》33卷本; 清光绪间张祖同辑《弘正四杰诗集》中《李空同诗集》33卷、附录1卷; 另《盛明百家诗前编》收有《李空同集》2卷。李梦阳(1473-1530)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甘肃庆阳)人。后徙大梁(今河南扶沟)。弘治六年(1493)举陕西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弘治十一年(1498)出任户部主事,后迁郎中。弘治十八年(1505
-
陈天华《警世钟》介绍
《警世钟》是20世纪初年与 《猛回头》齐名的著名爱国主义宣传著作。陈天华著。1903年继 《猛回头》之后出版于日本东京。有1903年初版本和1904年增补本两种。通行本系根据曹亚伯著《武昌革命真史》所收文字排印,经考订,属初版本。后全文收入195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陈天华集》中。1982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由刘晴波、彭国兴编校的《陈天华集》第2版,又将《警世钟》再版本增补内容,标明注出,可作对比阅读,为当前较完整版本。陈天华(1875—1905),原名星宿,字星台、过庭,别号思黄,湖
-
张问陶诗集《船山诗草》介绍
《船山诗草》诗别集。二十卷。清张问陶撰。初刊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张问陶,字仲冶,号船山。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卒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四川遂宁人,出生于山东馆陶。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迁御史,后任山东莱州府知府,有政绩。个性狷介,不事趋奉,屡与上司发生龃龉,不得已借病辞官,寄寓苏州,游历大江南北,后卒于苏州。张问陶诗、书、画皆工,论诗主张诗中有我,反对讲求格调宗法。《船山诗草》前十六卷为张问陶第一次手订,第十七、十八两卷为张第二次手订,十九、二十两卷可能是张谢世后其兄张问
-
养生学杂著《遵生八笺》介绍
《遵生八笺》养生学杂著。十九卷。明高濂辑撰。刊行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撰者事迹参见“《玉簪记》”条)高濂少时患有羸疾和瞆眼,而有“忧生之嗟”,并“癖喜谈喜”。家居客游时,多方咨访奇方秘药,用以施治。及后身愈,便喜而收其所藏,又益之以平日博览群书而条记者,参以己意,编成是书。自云“余《八笺》之作,无问穷通,贵在自得,所重自足,所生自尊。”第一,《清修妙论笺》。该笺为“日抄玄经秘典圣贤散戒省心
-
皮锡瑞《经学历史》介绍
《经学历史》是迄今为止较好的中国经学史专著,也是研究经学的入门书。清皮锡瑞撰。皮氏晚年讲学湘垣,撰本书作为初学治经者的课本。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 (1907) 由湖南思贤书局刊刻,后收入 《师伏堂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曾出过影印本,群益书局也出过铅印本。1928年,周予同根据上述三种本子,参互校勘,施以标点,详加注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为《学生国学丛书》之一。次年,经订正及补遗,收入商务印书馆发行的 《万有文库》中。1959年,周予同再加修订,移交北京中华书局印行;至今已重印多次,广为流传。皮锡瑞(185
-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介绍
《孔子改制考》经学考证著作。二十一卷。清康有为撰。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编纂,光绪二十四(1898年)年由上海大同译书局刊行。(撰者事迹参见“《新学伪经考》”条)该书是康有为继《新学伪经考》后主张托古改制的又一重要经学著作。著者采用历史考证的方法,遍收历史资料,分类编次,酌加案语,进行说明解释。全书共分为二十一卷。第一卷,《上古茫昧无稽考》,说明上古时期人类无文字记载,没有给人类留下任何可查资料。第二卷,《周末诸子并起创教考》,列举了古籍中对子桑伯子、原壤、棘子成、管子、晏子、
-
朱震亨中医著作《丹溪心法》介绍
反映丹溪学说及其临床经验的综合性医著。五卷。元朱震亨撰,成书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撰者事迹参见“《格致余论》”条)此书并非朱氏自撰,而是由其门人根据其学术经验及平时所述纂辑而成书。故为后世医家研究、探讨丹溪学说及其学术成就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本书卷首载有十二经见证、不治已病治未病、亢则害承乃制、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治病必求于本等六篇医学专论。后则分别论述各科病证一百篇,其中以内科杂病为主,并兼及外、妇、儿等各科病证。书中论及每一病证,皆先引朱氏之原论,继则载
-
章太炎《訄书》介绍
《訄书》是中国近代的一部学术著作。章炳麟著。初版于1900年,后经删改,1904年由日本东京翔鸾社刊行。1914年又作根本性的增删,易名为《检论》,次年收入上海右文社出版的《章氏丛书》。现有1919年浙江省图书馆出版的 《章氏丛书》本、1958年中华书局本等。章炳麟(1868—1936)字枚叔,后更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今杭州)人。青少年时代饱学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知识,曾从师于著名古文经学家俞樾。28岁时任上海 《时务报》撰述,后任职于 《经世报》,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通缉而流亡
-
明代王逵《蠡海集》介绍
博物学著作。一卷。旧误题宋王逵撰。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考证,宋代见于记载者有三个王逵,一为宋仁宗时江南西路转运使,为人贪鄙无文,二为濮阳人,天禧三年进士,三为淄川人,绍兴中太仆丞王佾之子,但三人都不以博物称,没有曾著过同类著作的记录,所以不可能成为《蠡海集》的作者。唯有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的钱唐人王逵,以卖药为生,又卖卜于市,学问极博,遍究子史百家,与客议论古今事,侃侃不休,常为人解答疑难之问题。因此《四库提要》判定此王逵即为《蠡海集》之作者。其考证证据充分,可从。只是因明商濬刻《稗海》,收此书,误题为宋人
-
李塨《平书订》介绍
《平书》介绍清王源经济思想的著作。十四卷。清李塨撰。成书约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撰者事迹参见“《颜李丛书》”条)《平书订》是李塨对王源的《平书》的订正。《平书》意为“平天下之书”。原稿分三卷,列为分民、分土、建官、取士、制田、武备、财用、河淮、刑罚、礼乐十目,共十五篇。《平书》未单独刊行,其作者王源将其稿交李塨订正。李塨订《平书》,删去一篇,改篇为卷,共十四卷。每卷先列出《平书》的内容,然后依附李塨的意见,即今传之李塨的《平书订》。《平书》首先强
-
陶宗仪笔记丛书《说郛》介绍
《说郛》是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一部大型综合性丛书,元陶宗仪辑。原本已无可考见,据杨维桢《序》及孙作《小传》所称为一百卷。书名刺取《扬子法言 ·问神》:“大哉天地之为万物郭、五经之为众说郛”句,意为五经郛众说,众说可为五经辅。是书陶氏辑而未刻,后佚其后30卷,明弘治中上海郁文博补足之,又删其与《百川学海》重复者36种,其后明人黄平倩又加删窜。今本中与《百川学海》重复者具在,又非郁本之旧。明代仅有抄本数种流传,今存的有明钮氏世学楼抄本残存97卷、原傅氏双鉴楼藏明抄本1
-
陈洪谟《治世余闻·继世纪闻》介绍
《治世余闻》8卷、《继世纪闻》6卷,明陈洪谟撰。陈洪谟,字宗禹,别号高吾,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治世余闻》成书于正德十六年(1521),专记弘治一朝的朝政见闻,分为上下两篇,篇各4卷。作者在跋语中说:“上篇事关庙朝,下篇则臣下事也。皆即一时所闻,或因一言一行之微漫书之,初非有所择也。若夫圣政之宏纲大纪,及诸臣言行之详,自有国史与诸家文集在焉,兹固其余焉耳”。故称为“余闻”。《继世纪闻》则记正德一朝的朝政见闻,书成于
-
张宇初《岘泉集》介绍
《岘泉集》以作者精舍“岘泉”命名。诗文别集。十二卷。明张宇初撰。成书于明初。(撰者事迹参见“《道门十规》”条)该书主要内容为作者平日所作诗文等。卷一有:《冲道》、《慎本》、《玄问》、《太极释》、《先天图论》、《河图原》、《广原性》、《问神》、《观植》、《读观物篇》、《辨荀子》、《辨阴符经》等。其中每一论述都有精辟的见地。如《玄问》中,有论道教修养之学、内丹之道与道家学说的渊源关系。《太极释》中,以太极统二气五行为模式,以儒道融合为特色,谓心统性命为一太极。曰
-
皮锡瑞《经学通论》介绍
《经学通论》亦称 《五经通论》,是论述儒家五经中各种专题的著作。皮锡瑞撰。皮锡瑞(1850—1908),清代经学家(见 “经学历史”) 皮氏晚年讲学湘垣,撰本书作为初学治经者的课本。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 由湖南思贤书局刊刻,后收入《师伏堂丛书》。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过排印本,选入《国学基本丛书》及《万有文库》。1954年,中华书局用 《国学基本丛书》本纸型校正印行,至今已重印多次,流传颇广。本书共5卷,每卷论述一部经典。各卷又分若干专题,每专题为一篇,全书
-
明代龚廷贤医学著作《万病回春》介绍
《万病回春》是综合性中医著作。明龚廷贤撰。刊于万历十五年(1587)。因其以 “凡疾者,疗之沉疴顿起,如草木之逢春”之意故名。明《医藏书目》最早著录此书。现存主要版本有: 明万历三十年壬寅(1602)金陵周氏重刊本,万历四十三年乙巳(1615)经纶堂重刊本,明阊门书林叶龙溪刊本,清康熙元年壬寅(1662)刻本,清光绪二十五年乙巳 (1845)扫叶山房刻本,同治九年庚午 (1870) 书业德记藏版。龚廷贤 (16世纪),明代医家。字子才,号云林,又号悟真子,江西金溪人。世业医,其父龚
-
明代瞿汝稷《指月录》介绍
《指月录》,全称 《水月斋指月录》,是语录体佛教禅宗史著作。明代文人瞿汝稷撰成于万历二十三年(1593),32卷。“指月”,是佛教常用的譬喻,以“指”喻言教,以 “月”喻佛法。此喻出自 《楞伽经》卷2: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龙树《大智度论》卷9也说: “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视指而不视月,人语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以
猜你喜欢的书
李怀州集
隋代诗文别集。李德林撰。李德林字公辅,曾任怀州刺史。据《隋书》本传,李德林“所撰文集勒成八十卷,遭乱亡失,见(现)五十卷行于世”。《隋书·经籍志》著录《李德林集》10卷,两《唐书》著录并同。至宋,亡佚。今存明人辑本,有张燮《七十二家集》本《李怀州集》2卷、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李怀州集》1卷。张溥本自张燮本出,凡收录文15篇、诗6首。又,清人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今人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收录李德林诗文较前为备。
大清帝国全图
《大清帝国全图》,印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距今已近百年。《大清帝国全图》见证了中国的百年历史,它的现身,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清王朝对中国的巨大贡献提供了一件不可多得和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全书共25张地图,反映了当时我国的行政区划等内容。该图还反映出当时的香港、澳门等已被侵略者侵占。
中国文化史导论
本书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学大师钱穆继其《国史大纲》后,第一部系统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看法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书中就通史中有关文化史一端作导论。故此书当与《国史大纲》合读,方能获得著者写作之大意所在。本书虽主要在专论中国方面,实亦兼论及中西文化异同问题。钱先生对中西文化问题之商榷讨论屡有著作,而大体论点并无越出本书所提主要纲宗之外。
默记
笔记小说集。三卷。宋王铚撰。作者熟于掌故,所言可据者居多。此书多记载汴京朝野遗闻,有的是史书所不载。王铚掌悉掌故,所考证之事,多言之有据。载北宋朝野遗闻,可补正史之阙。其中记君主、大臣,直书其事而不隐,如《周世宗儿》、《徐铉》、《艺祖》、《神宗》、《欧阳文宗》等条。版本有《四库全书》本、《学海类编》本等,今有中华书局校点本行世。
四宗要义讲记
《四宗要义》,摘译自土官呼图克图(八大呼图克图之一)的巨著《土官论》。土官,正名法日,乾隆时青海人。因他地位崇高,人尝有“掌印呼图克图”之称。《土官论》以三大段组成。前段述印度佛教宗派,中段述西藏佛教部别,末后一段也曾约略述及中国等处佛教的情形。这里摘译的《四宗要义》,即其关于印度佛教宗派之叙述者。
因缘僧护经
佛说因缘僧护经,失译,一卷。五百商人入海时,请僧护为说法者。迨至海中,龙王乞僧护去授四龙子以四阿含经。商人还时,僧护自海出同还。途中相失。见地狱中五十六事。次至五百仙人处一宿济度之。来见佛,问因缘。佛一一答之。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