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始皇嬴政
公元前221年,秦吞并山东六国,秦王嬴政(前259——前210)成为一统天下的至高君主,在秦都咸阳举行盛大隆重的朝会。面对崭新政局,嬴政感到 “王”的涵义过于狭小,不足垂留史册,必须更新名号,以表彰自己的无量功德和体现人君的至上权威,于是责成群臣议举尊号。群臣和博士在郑重讨论之后,认为秦王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功业空前,远超五帝,鉴于古有三皇而泰皇最贵的传说,建议尊号更为“泰皇”,命为“制”,令为
-
《御制评鉴阐要》概述
《御制评鉴阐要》共12卷。乾隆四十六年(1781)成书,有《四库全书》本行世。该书乃裒辑《通鉴辑览》 中弘历御批及馆臣撰拟之批语最后经弘历改定者,共798则,按朝代顺序编排而成。共10万余字。批语悉依清圣祖玄烨《御批资治通鉴纲目》之原则,所谓析疑正陋,有感而发,以垂教于后世。作者同其父祖一样,以清朝皇帝之尊于日理万机之暇,留心典籍,尤青睐史书。于历朝历代治国得失处,深有所感,遂随笔而书,时有灼见。该书乃其指示馆臣按其具体要求编辑《通鉴辑览》后,通阅时随即写成之批语。表明作者之史观。
-
《历代名贤确论》概述
《历代名贤确论》是我国古代文人学者论述五代以前历史的著作汇编。编选者不详。一般认为书成于南宋。明弘治(1488—1505)年间有钱孟浚的刊刻本。本书的编选者,在明末清初的刊刻本中,有的题为华亭钱福。此显系伪托,殊不足信。因为钱孟浚刊刻时,曾邀长洲吴宽作序,序中未提及本书编选者。盖吴宽作此序于弘治十七年(1504),钱福则登第于弘治三年(1490),两人系同时代人,且共同活动在江南地区,如果《历代名贤确论》确是钱福编选,那么吴宽不会不知道,也不会不提及的。至于一般认为本书的编选者为南宋时人,其原
-
心学著作《陆九渊集》
中国南宋心学(陆王学派)著作。陆九渊长子陆持之于1205年编成《象山先生全集》28卷,另外集4卷。南宋开禧三年(1207)高商老刊于郡庠,南宋嘉定五年(1212)袁燮刊刻于江西。此后版本主要有明正德李茂元刻本、明嘉靖王宗沐刻本、清道光金溪槐堂书屋刻本等。1980年中华书局以上海涵芬楼影印嘉靖本为底本,参照其他诸本而校订、标点、汇集为《陆九金集》。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号存斋或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中国宋代哲学家。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县)人。青年时代,立志习武,反对金兵侵扰,后
-
先秦通史《绎史》
《绎史》是专述先秦历史的通史著作。清马骕撰。书成于清康熙九年(1670)。当时即有刊本。《四库全书》收入史部编年史类。另有光绪间绿荫堂刊本、武林尚友斋刊本,浙江书局刊本等。马骕(1621—1673),字宛斯,一字聪卿。山东邹平人,顺治进士。任安徽灵璧县知县,任内有德政。康熙十三年(1673)卒于官。享年52岁。谥“文恭”。骕平生专攻上古史,尤于《左传》融会贯通,除撰本书外,另有《左传事纬》。时人有“马三代”之称。本书总160卷,分5部。卷首附世系
-
中国古代纪事本末体春秋史《左传纪事本末》
纪事本末体史籍。五十三卷,清高士奇著,成书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高士奇,字澹人,号江村。生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卒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浙江钱塘人。幼好学能文。家贫,以监生就顺天乡试,充书写序班。工书法,以明珠荐,入内廷供奉,授詹事府詹事。高士奇除著《左传纪事本末》外,还有《春秋地名考略》、《春秋地名考略目》、《蓬山密记》、《金鏊退食笔记》、《江村草堂记、诗》、《江村消夏录》、《江村书画目》、《天禄识余》、《北墅抱瓮录》、《扈从东巡日录》、《扈从西巡日录》、《塞北小钞》、《扈从纪程》
-
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是我国古代第1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南宋袁枢撰,成书于1174年。此书素有宋小字本和宋大字本两种版本传世。南宋淳熙三年(1176),初刊于严州郡学,世称小字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为现存最早的版本。南宋宝祜五年(1257)重刻于湖州,世称大字本。民国时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据宋刻大字本影印,为现在通行的最佳版本,1964年中华书局据此出版了标点本。袁枢(1131—1205),字机仲,南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著名史学家。南宋孝宗隆兴年间初试礼部,词赋第一,出任温州判官,兴州军教授。乾
-
中国明代筹划沿海防务的专著《筹海图编》
海防兵书。十三卷。明郑若曾撰。成书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郑若曾,字伯鲁,号开阳。生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卒于隆庆四年(1570年)。苏州昆山人。嘉靖初贡生。初受业于著名文人、官僚魏校,后受业于当时理学大师湛若水和王守仁。嘉靖中叶以后,因倭患严重,遂任总督胡宗宪之幕客,助其御倭,著述甚多,有《万里海防图论》二卷,《江防图考》一卷,《日本图纂》一卷,《朝鲜图说》一卷,《安南图说》一卷,《琉球图说》一卷,《海防一览图》一卷,《海运全图》一卷,《黄河图议》一卷,《苏松浮粮议》一卷。后其五世孙郑启泓
-
理学学术思想著作《伊洛渊源录》
《伊洛渊源录》是理学学术思想专著。朱熹将二程(程颢、程颐)学派关于理学源流,加以汇述。朱熹,南宋哲学家(见“四书集注”)。成书于乾道九年(1173)。有朱子遗书本。元至正三年(1343)苏天爵刊于武昌郡学,后调任浙江吴郡,又刻于吴郡郡学,是传世的最古旧本。入明以来有嘉靖四十四年(1565)刊本,有日本庆安二年京师风月庄左卫门刊本,《四库全书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本》。《伊洛渊源录》全书14卷。记周敦颐以下及二程交游门弟子言行,其身列程门而言行无所表现,甚至像邢恕那样攻击程颐的人,也具
-
文学形象中的唐伯虎
唐寅是明朝中期有名的画家、文学家,字伯虎,又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 “桃花庵主”、 “逃禅仙吏”等。江南吴县(今苏州)人。吴中有名的才子,为人疏狂不羁,轻世傲物,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正因为历史上的唐寅是一个有着如此鲜明个性的才子,因而到了晚明的“说话”艺人口中,便敷衍出一段“唐解元一笑姻缘”的风流佳话来。小说见于《警世通言》第二十六卷,说的是唐寅因科场案
-
近代高僧弘一法师字号
弘一浙江平湖人同盟会员。南社社友。曾任南京高等师范绘画、音乐教师。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往来杭州永嘉、上海、厦门等地宣讲宗律、1934年于南普陀创办佛教养心院。为我国历史上十八高僧之一。著有《弘一诗文选·词选》、《蟓情》、《华严集联三百》等。俗姓:李幼名:文涛学名:成蹊字:秋宾、哀公、瞋同、息翁、息庵、惜霜、微阳号:叔同、叔庐、俗同、息翁、息庵、息霜、瘦桐、漱筒、欣欣道人、黄昏老人自号:晚晴老人、晚晴晚号:二一老人、晨晖老人,澹泞老人、瞖瞗老人法名:演音、演音和尚、音法号:弘一
-
梁启超的史学
1.梁启超(1873年—1929年)的生平梁启超一生可以分三个阶段:(1)二十岁以前是学习时期。他天资很高,三岁开始读书,六岁就读完四书五经;七八岁已会写文章,十来岁就能写一千字的文章;十二岁研究训诂学、考证学;十六岁中举,十七岁从学于康有为,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知识,如世界史、哲学、文学。至二十岁结束学习生活。梁已在二十岁之前打好了做学问的基本功,中国的世界的文学、历史、哲学、宗教都通了。(2)二十一岁到四十七岁,主要从事政治活动,即便是学术也是与当时的政治相联系的。这时期参加了戊戌变法,二十一
-
纪传体通史《续通志》
纪传体通史。六百四十卷。清嵇璜等奉敕编撰。成书于乾隆五十年(1783年)。嵇璜,字尚佐,又字黻庭、拙修。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卒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清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一作无锡人。雍正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乾隆初年,命值南书房。历任大理寺卿,累迁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与他人一道奉敕编撰《续通志》、《续通典》、《清朝通志》和《清朝通典》等。《续通志》是接续郑樵《通志》的作品。其体例与《通志》相同,包括本纪、后妃传、略和列传四个部分,共有本纪七十卷、后妃传十卷、略一百卷、列传四百六十
-
南宋文学家陈亮
陈亮(1143年10月16日—1194年),字同甫,原名汝能,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为人才气豪迈,喜谈兵,尝考古人用兵成败之迹,著《酌古论》。隆兴初,婺州以解头荐,时方与金人议和,亮持不可,上《中兴五论》,不报,退而力学著书十年。淳熙五年,更名为同,六次诣阙上书,极论时事,直斥当世朝廷大臣,为大臣交沮,归乡里。十一年,醉后大言,被逮入狱,孝宗释之。绍熙元年十二月,复因家僮杀人下狱,以辛弃疾等解救,得不死。四年策进士,光宗亲擢为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到任而卒,年五十二。
-
南宋思想家陈亮的人学思想
陈亮,南宋思想家,永康学派的代表。字同甫,浙江永康人,人称龙川先生。青年时曾研究古人用兵事迹,写成《酌古论》。乾道五年(1169)连上五疏,提出不与女真媾和、争取中兴的建议。淳熙五年(1178)再上书,批评朝廷的苟安政策和士人中空谈性命的风气,他因无意为官,遂还乡,因当权者构陷,两次下狱,备受鞭笞之苦。淳熙十五年(1188)亲至建业一带观察形势,再度上书朝廷,提出了利用天然之险作军事设防的计划,并以此驳斥当时的“江南不易保”的谬论。后返乡聚众讲学。陈亮与吕祖谦、叶适、辛弃疾等人的关
-
李长吉歌诗
《李长吉歌诗》别集。又名《昌谷集》。四卷,《外集》一卷。唐李贺撰。李贺(790—816),字长吉。家居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他为李昌谷。出身没落的皇室后裔家庭。七岁时因作诗“名动京师”,十五、十六岁时已工乐府,与先辈李益齐名,但因避父晋肃讳,不得应进士第,断了科举仕进之路。只做过三年在宗庙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终愤而辞职。年仅二十七就去世。《李长吉歌诗》共存录二百四十余首诗。李贺的诗有不少讽刺黑暗政治和社会现象,或直陈时事,或借古讽今。如揭露帝王骄奢无度,酣歌宴舞
-
五代笔记小说集《玉堂闲话》
《玉堂闲话》轶事小说。三卷。五代王仁裕撰。《宋志》入小说类。今本残。《类说》本、重编《说郛》本均不全。《太平广记》收有一百五十余条。内容驳杂,良莠不等,率多荒诞不经、因果报应之言。其中部分篇幅,记录现实生活中所发生之事,从中可以窥见唐代后期社会状况和风俗人情,颇有意义。且这部分作品叙事清楚,不乏起伏曲折之笔;刻划人物性格,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平易晓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书所记,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记录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特别刻划某些刚直忠贞、豁达大度的朝臣之事,虽或少有因果报应之言,但能着力于从某些方
-
《辽海丛书》全集 金毓黻
我国第一部关于东北典籍之大型文化丛书。金毓黻主编,1936年集资刊行。19世纪30年代初,日本欲配合其政治、经济、军事侵略,对我国东北之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进行大规模调查,数以千计之调查报告、著作等相继出笼,大肆宣扬“日满同文同种,”旨在泯灭我民族意识,扼杀我民族精神。大敌当前,唤起民众,弘扬民众文化,振作民族精神、搜集、发掘、整理和出版一部有关东北文献的系列丛书,已刻不容缓。古文献专家金毓黻勇荷重担,自1930年始,受战事干扰,几经周折而历尽艰辛,六阅寒署,丛书辑成,刊印行世。
-
唐代志怪小说集《前定录》
《前定录》传奇小说集。唐·锺簵撰,锺簵,今本皆作锺辂。疑为一人。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一卷,今本附有《续录》一卷。今存《百川学海》本、《学津讨源》本、 《说郛》本、 《唐人说荟》本、 《唐代丛书》本等。《四库总目》说“是书所录前定之事,凡二十三则,与《书录解题》所言合……《续录》一卷,不题撰人名氏, 《书录解题》亦载之。观其以《唐明皇》与《唐玄宗》列析两条,知为杂采类书而成,失于删并。又《柳宗元》一条,
-
英雄重举义旗,抗击外来侵略者《水浒后传》
四十回的《水浒后传》写三十二位梁山未死英雄重举义旗,并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最后到海外创立基业的故事。小说一开始就写阮小七梁山感旧、手刃张干办和李俊太湖捕鱼、反抗巴山蛇两件事情。正是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梁山馀党”,鱼肉人民,使散处各地的梁山好汉又很快地聚在义旗之下,建立了登云山、饮马川的反抗据点。这时,部分梁山的英雄在经历了种种严酷的斗争,接受了梁山起义失败的教训之后,认识有所提高,性格也随着发展了。“当日不受招安,弟兄们同心合胆,打破东京,杀尽了那些蔽贤嫉能这班奸贼,与
-
反《水浒传》小说《荡寇志》
作者仇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思想与金圣叹相一致,所以他紧接金圣叹腰斩过的七十回本《水浒传》,从七十一回写起,杜撰出一大篇宋江等如何“被张叔夜擒拿正法”的故事,自名其书为《荡寇志》。作者死后,此书的初刻本却改署书名为《结水浒传》,这大概是刻书者为了要利用《水浒传》原来的社会影响,以广招徕,诱人购读的缘故。《荡寇志》的作者名俞万春(一七九四——一八四九年),字仲华,号忽来道人。清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出身于一个地方官吏的家庭,一生并没有正式任官,科举功名
-
被埋没二百多年的小说《歧路灯》
《歧路灯》情节梗概:明嘉年间,河南开封贡生谭忠弼,为人端正谨慎,家教甚严。忠弼临终留其子绍闻八字:用心读书,亲近为人。同辈子弟,有夏鼎、张绳祖、管贻安、盛希侨等人浮华浪荡。谭忠弼既故,处长来引诱,闻因无约束而从之。五人结拜兄弟,同吃共赌。绍闻渐染恶习。几人开赌场,窝土娼,宠爱娈童,私铸银钱。绍闻陷于泥沼,入狱候审。家人倾家荡产,使得出狱,为偿债,绍闻伐尽祖坟林木,备尝辛酸,终迷途知返,立志悔过。年至不惑,潜心攻读,后得授知县。绍闻常以平生遭遇戒其子篑初,篑初随父读书,考场屡捷。后钦点翰林,重振家事。简评:
-
清官的罪恶:《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内容简介:清末刘鹗创作的《老残游记》,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内容丰富,意蕴深邃,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内外影响巨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小说以老残的见闻为线索,描写了晚清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对于所谓的清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认为他们实际上是酷吏。小说结构比较松散,但有些片断写得很成功。全书对人物、景物描写都很细腻生动。如大明湖的风光,黄河的冰雪,桃花山的月夜等给人留下的印象极为鲜明。《老残游记》的语言清新流畅、富有
-
愚忠、愚孝、愚仁《说岳全传》
康熙、雍正年间,钱采、金丰在各种“岳传”的基础上加工增订成八十回的《说岳全传》。岳飞故事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南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并成为说话人的重要题材之一。至明中叶以后,权奸当道,国势日危,借以寄寓思良将、恶权臣思想的各种“岳传”便应运而生,先后出现了熊大木的《武穆演义》,邹元标的《精忠全传》等书。这就使清代的钱、金二人能在一个较好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他们描述“岳武穆之忠,秦桧之奸,兀术之横”,不仅为了安慰屈死在风波亭上的忠魂(注:见《说
-
明中叶后长篇小说
明中叶后长篇小说,数量最多的是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它们都属于历史小说的范围,不过前者主要是以描写历史事件的演变为主;而后者是以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描写重点。历史演义的大量产生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中叶后,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厂卫的特务统治日益残暴,文人们感到直接表示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困难。因此借用历史题材来托古讽今、寄托理想。其次,我国历史悠久,史籍浩繁,在客观上为这类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宋元以后,“讲史”小说的发展,特别是《三国演义》的杰出成就,为它们树立了光辉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游记
《中国游记》是日本文豪、“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受《大阪每日新闻》之托,于1921年游历中国后写作的多体裁游记。书中语言可读性强,又富于变化,口语和文言夹杂,变幻多姿;体裁涵盖剧本、书信、对话、手记等多种文体,虚实掺杂,叫人读来颇觉新鲜。芥川龙之介这种别出机杼、不肯落他人窠臼的写作风格,使这本游记较少呆板的平铺直叙、风物描摹,而更多以文艺的、甚至漫画的笔法,表现中国见闻在他敏感的心中所引发的情绪和思考。著名译者施小炜经过长时间精心而传神的翻译,充分再现了原著风格,将芥川龙之介语言、体材上的变化,完美展现在译文之中。除了文学价值外,本书还保留了芥川龙之介拜访章炳麟、郑孝胥、辜鸿铭等名人的记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小说 家劳伦斯的代表作,出版于1928年。小 说描写了康斯坦斯因丈夫下半身瘫痪, 而不甘寂寞地与庄园狩猎人偷情,不久 怀孕的康斯坦斯离婚不成,只能远走苏 格兰。作品通过康斯坦斯在婚姻、爱情 上的反叛和追求,深刻反映了机器文明 及其战争对人性和人间最宝贵事物的摧 残和破坏,同时也把康斯坦斯的追求, 从单纯的肉体欲望的满足提升为现代 人精神追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其 严肃的寓意、社会批判的主题,真切透 辟的写实手法和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成为名著,并对现当代英国乃至西方文 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伤寒之研究
日·中西惟忠编著。全书约7万字,共5卷。设题名辨、寒五名、疼痛二道、挈因命证、脏腑三焦等42篇,叙述作者对《伤寒论》的研究心得。其特点有三:①阐发仲景规则:认为仲景建规则,统邪以寒,分为五名;统脉证于阴阳,各分为三;次其浅深缓急,以示转机;阴阳以辨内外,风寒以析轻重;三阴三阳,为其治法之纲;且其制方,既稽于古,能辨其所以然,因其方法,或加或减,极尽变化,致其妙用。故医之于务,惟仲景之规则是审。②详辨脉证阴阳:本书列举脉候和19证,详加辨析,分别阴阳。指出寒热为阴阳之分,故察证之务,当始于寒热。③力主恪守经方:认为仲景极经方之变化,非肤浅之识所能窥测。假令能知各药之功,却难识配伍之情,也难施用。且术之为治,不在于每证加减,而在于察机处方,故当恪守经方,不可随意变化。此书有1936年世界书局铅印本,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印行。
太极真人杂丹药方
太极真人杂丹药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黄白术,内载二十四种丹方。各方皆列举药物份量及炼制方法。又有「合六一泥法」,用牡砺、赤石脂、白石脂、蚁粪加盐、醋制成,与它书之六一泥制法不同。书中附晋州、广州等药物产地名。以及白虎匮、水火鼎、纯阳鼎等鼎匮名称和图形。
玄肤论
气功内丹术著作。不分卷。明·陆西星撰。全书共20篇,每篇一论。系统地论述了东派丹法原理和功夫次第,具有代表性。首论三元,认为丹有三元,即天元、地元、人元,而又突出人元。人元又谓之“大丹”,乃“创鼎于外,炼药于内,取坎填离,盗机逆用之谓也”。以后19篇专论人元丹法,从内外药物、阴阳互藏、先后天论、精气神、性命等方面对其丹法作了深刻的探析。书中内丹二诀以练神调息为要,神即是性,性定则神自安,神安则精住,精住则气自生。炼神又分澄神、养神、凝神三部,缺一不可。书中力求使其丹法理论和功诀显明易懂,其丹法思想来自南宗,而仍主以阴阳双修。
象台首末
五卷。南宋胡知柔撰。记述其父梦昱被贬黜及平反始末。胡梦昱字季昭,号竹林愚隐,吉水(今属江西)人。嘉定十年(1217)进士,官居大理评事。以论济王事忤旨,贬死象州 (今属广西)。理宗即位后平反,追赠员外郎。咸淳三年 (1267) 又追谥“刚简”。知柔于宝琇四年(1256)编撰此书,内容包括奏书、遗文、谥议、诸家赠答题跋之作以及弹文等,并有《附录》,介绍梦昱生平事迹。其编次颇无秩序。《四库全书》以胡知柔耿直之士,而《宋史》无传,故予著录。此外,《指海》(道光本、景道光本) 第十集,《丛书集成初编》(史地类)有《象台首末》五卷,《附录》一卷本。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