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是我国古代第1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南宋袁枢撰,成书于1174年。此书素有宋小字本和宋大字本两种版本传世。南宋淳熙三年(1176),初刊于严州郡学,世称小字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为现存最早的版本。南宋宝祜五年(1257)重刻于湖州,世称大字本。民国时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据宋刻大字本影印,为现在通行的最佳版本,1964年中华书局据此出版了标点本。Uyr中华典藏网

袁枢(1131—1205),字机仲,南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著名史学家。南宋孝宗隆兴年间初试礼部,词赋第一,出任温州判官,兴州军教授。乾道七年(1171)为太学录,曾三次上疏孝宗,要求朝廷广开言路,规划抗金,恢复中原。后因开罪于宰相,乾道九年(1173),出为严州教授,嗣任太府丞兼国史馆编修官,累迁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知江陵府等职。另著有《学易索隐》、《易传解义》等书。Uyr中华典藏网

袁枢自幼喜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但苦于其卷帙浩翰,繁博难通,于是自出新意,摘举《资治通鉴》中的重要史实,分类编辑,每事立一标题,独立成篇,改编成《通鉴纪事本末》一书。通过袁枢的精心编排和取舍,该书更为集中地突出历代治乱兴衰之变故,成为Uyr中华典藏网

一部完整、独立的著作,并由此形成了纪事本末新体裁。Uyr中华典藏网

《通鉴纪事本末》共42卷,239目(篇),凡230万字。其分目立题大致如下:Uyr中华典藏网

1.战国和秦代时期,分立为《三家分晋》、《秦并六国》、《豪杰亡秦》等3目;Uyr中华典藏网

2.两汉时期,分立为《高帝灭楚》至《袁绍讨公孙》等43目;Uyr中华典藏网

3.魏晋时期,分立为《曹氏篡汉》至《魏平仇池》等62目;Uyr中华典藏网

4.南北朝时期,分立为《刘裕篡晋》至《隋灭陈》等43目;Uyr中华典藏网

5.隋唐时期,分立为《隋易太子》至《朱温取淄青》等65目;Uyr中华典藏网

6.五代时期,分立为《朱温篡唐》至《世宗征淮南》等43目。Uyr中华典藏网

全书记载从战国到五代末前后共1362年的历史。内容以军事、政治为详,多记有关历代政权的嬗代、政争、国内外战争、农民起义及民族斗争等。Uyr中华典藏网

全书的价值在于创立了一种新的史籍体裁。它以事件为中心,标题立目,独立成篇,每篇按时间顺序有系统的叙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内容简明扼要,记事条理明晰而又完整,既免去了纪传体的重复,又克服了编年体的支离破碎。它把复杂的历史现象简化,使人容易记忆,同时把治乱兴亡的政治史故事化,让人喜欢阅读。如五胡十六国的兴灭、五代十国的嬗递,都是头绪繁多的历史过程,在纪传体和编年体的史籍中,一时难以搞清楚,但在《通鉴纪事本末》中,倒是条分缕析,一件一件的叙述,既具体又完整,使读者“一览了然”,很快就知其大概。它是初学历史的入门书,是阅读《资治通鉴》的门户。Uyr中华典藏网

《通鉴纪事本末》除标题外,袁枢没添一个字,但编排本身,就表现出作者不但熟悉历史,而且还有自己的识见。如卷32的“两税之弊”,作者叙述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采纳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首先铺叙了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初定均田租庸调法,又历述唐肃宗时重征江淮租调、唐代宗时赋敛繁苛的史实,然后再详述两税法具体实行的情况及其弊端。这不仅体现出袁枢善于剪裁、处理史料的高度技巧,而且提示了唐代田赋演变的基本轮廓,指出了实行两税法的历史根据,说明袁枢并非就事论事,而是有其一定的历史见解的。Uyr中华典藏网

《通鉴纪事本末》成书以后,颇为历代史家称许。《四库提要》称之云:“经纬明晰,节目详具,前后始末,一览了然。遂使纪传编年通为一贯,前之所未见也。”章学诚则言:“本末之体也,因事命篇,不为常格,非深知古今大体,天下经纶,不能网罗隐括,无遗无滥,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Uyr中华典藏网

此书问世后,明代的张溥在每篇后作一论,将原书分为239卷。Uyr中华典藏网

在袁枢和《通鉴纪事本末》的影响下,明清时期产生了《左传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等十三种纪事本末体史籍,形成了历史编纂学方面的一大流派,为我国史籍体例的多样性,连续性等特点增添了新的内容。Uyr中华典藏网

但是《通鉴纪事本末》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它以事为线索编纂史事,同一时期不同事件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就难以顾及了。此外从总的保存史料的作用来看,它不及纪传体和编年体,因为它只能从全部历史中选择某些方面作系统的叙述,而不能对全部历史作全面的系统的叙述。例如,《资治通鉴》对府兵、漕运和土地制度等问题都有记载,但在《通鉴纪事本末》中却没有专题加以叙述。Uyr中华典藏网

对《通鉴纪事本末》的研究,长期以来偏重于其体例方面,近年来对袁枢史学思想的研究已引起重视,已发表论文多篇。Uyr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