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吉歌诗

《李长吉歌诗》别集。又名《昌谷集》。四卷,《外集》一卷。唐李贺撰。李贺(790—816),字长吉。家居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他为李昌谷。出身没落的皇室后裔家庭。七岁时因作诗“名动京师”,十五、十六岁时已工乐府,与先辈李益齐名,但因避父晋肃讳,不得应进士第,断了科举仕进之路。只做过三年在宗庙职掌祭祀的九品小官,终愤而辞职。年仅二十七就去世。lCV中华典藏网

《李长吉歌诗》共存录二百四十余首诗。李贺的诗有不少讽刺黑暗政治和社会现象,或直陈时事,或借古讽今。如揭露帝王骄奢无度,酣歌宴舞,通宵达旦的《上云乐》、《秦王饮酒》;批判宪宗服药求仙的《仙人》、《昆仑使者》、《马说二十三》;愤恨藩镇专横暴虐和歌颂边塞将士慷慨赴难英雄气概的《猛虎行》、《雁门太守行》、《古邺城童子谣》、《上之回》;谴责权门贵族飞扬跋扈、骄奢淫佚,好景不长的《荣华乐》、《秦宫诗》、《牡丹神曲》、《夜饮朝眠曲》、《贵公子夜阑曲》、《嘲少年》、《梁台古意》;讽刺宦官当权,贤才失意的《吕将军歌》、《感讽六首其三、其四》;揭露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倾诉百姓悲惨遭遇的《老夫采玉歌》、《感讽五首其一》、《黄家洞》;同情宫廷失宠妃嫔的痛苦境遇的《宫娃歌》、《三月过行宫》;反映政治黑暗、正直之士遭殃的《公出无门》、《艾如张》;抨击科举制度不能选拔真才的《送沈亚之歌》、《仁和里杂叙皇甫题》等。lCV中华典藏网

《李长吉歌诗》中更多的诗篇是发泄诗人怀才不遇的满腔抑郁之情,表现他“哀愤孤激之思”的,如《马歌二十三首》、《开愁歌》、《春归昌谷》、《秋来》等流露出他仕途困厄,疾病缠身的消沉情绪。但他又不甘沉沦,在《浩歌》、《致酒行》诗中,他自作奋勉“世上英雄本无主”,“二十男儿那刺促”,发出“少年心事当孥云”的豪言壮语。他感于藩镇割据,朝庭无能,诗文无用,“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反映他愿弃文学武,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在《马诗》中,他歌颂战马的俊健,以马自喻,希望能驰骋沙场,杀敌立功。这是李贺诗思想感情的基本的一面。而在《日出行》、《苦昼短》、《天上谣》、《梦天》、《相劝酒》、《官街鼓》等篇中,则表现了悲慨时光迅速、人生短促的消极情绪。lCV中华典藏网

李贺诗中也有不少是写神仙鬼魅题材的。诗人出于对黑暗现实的憎恨和无可奈何,探索摆脱死亡的途径,以及对神仙境界的奇妙幻想,在他的《天上谣》、《梦天》等名作中,出现了王母、嫦娥等神仙人物,银浦、月宫等天国风光,极奇丽谲幻之观。而在《古悠悠行》、《拂舞歌辞》、《官街鼓》等作品中,则写神仙的虚诞和沧桑的变化。李贺作品中还出现对鬼魅世界的可怕描述:“鬼灯如漆点松花”(《南山田中行》),“鬼雨洒空草”(《感讽五首之三》),“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百年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神曲》)。读后使人直觉阴森可怖,毛骨悚然。宋人钱易、宋祁等因此称李贺为鬼才。lCV中华典藏网

李贺诗中还有一些名作,如《李凭箜篌引》、《申胡子觱篥歌》、《听颖师弹琴歌》等,通过“石破天惊”的奇特想象和比喻手法,描绘音乐家的高超技艺和动人的音乐美,给人以很深的感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罗浮山人与葛篇》描写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手艺和绝技。《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借咏笋以赞美青春的活力,都是清新俊拔为后人传诵的佳作。这类诗总的反映了李贺诗题材的多样化,而像《美人梳头歌》一类作品,则暴露出作者对贵族生活的欣赏态度。此外,李贺还屡效齐梁体,抒写秾艳的爱情诗,大都设色绚丽,绚烂而又凄惋。lCV中华典藏网

李贺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驰骋天上人间,化平庸为神奇。语言上善于镕铸,句锻字炼,色彩瑰丽,形成一种奇崛幽峭、秾丽凄清的风格,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诗史上,他都可以说是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的诗人,并影响了李商隐、温庭筠的诗风。lCV中华典藏网

李长吉歌诗,《四库全书》所收者,名《昌谷集》,四卷,《外集》一卷。一名《李长吉文集》,四卷。有影印宋蜀刻本。又名《李贺歌诗编》,四卷,有影印金刻本。注本以南宋吴正子、刘辰翁《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四卷、《外集》一卷为最早。明以来注家很多,以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本较为详博。有乾隆间刻本。今人叶葱奇所注《李贺诗集》,以王氏汇解为主要依据,兼采诸家,并作疏解,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同年,中华书局又将清代较好的三种评注本合编,题为《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计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四卷、外集一卷,姚文燮《昌谷集》四卷,方世举《李长吉诗集批注》四卷,点校出版。1976年改名为《李贺诗歌集注》,是目前通行的注本。另外,钱仲联有《读昌谷诗札记》和《李长吉诗永贞诗史发微》,考订诗的本事有新见。1984年出版的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是兼年谱与诗注性质的新著,解诗与旧注多有不同。lCV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