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佛教经典《解深密经》   

    Jieshenmijing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5卷。相传此经有梵文广本十万颂,汉译为其略本,一千五百颂。异译本有3种:①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经》1卷;②北魏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5卷;③南朝陈真谛译《解节经》1卷。此经以阐述大乘境行果为中心,分序、胜义谛相、心意识相、一切法相、无自性相、分别瑜伽、地波罗蜜,如来成所作事等八品。序品,即序分。其余七品为正宗分。正宗分前四品讲所观境,次二品明能观行,后一品显所得果。此经传来中国后,法相宗依《无自性相品》判释迦一代教法为有

  • 佛教论书《中论》   

    佛教论书。又称《中观论》或《正观论》,与《十二门论》、《百论》合称三论宗据以立宗的“三论”。古印度龙树著,青目注释,后秦鸠摩罗什译,4卷。系印度中观派对部派小乘佛教及其他学派进行破斥而显示自宗的论战性著作。主要内容是阐发“八不缘起”和“实相涅槃”,以及诸法皆空义理的大乘中观学说。卷首的“八不偈”:“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观四谛品》的“三是偈rd

  • 佛教论书《百论》   

    《百论》佛教论书。上下两卷。古印度提婆著,世亲释。本论曾有两次翻译。第一次在后秦弘始四年(402),鸠摩罗什译,僧睿作序。由于其时鸠摩罗什初至,方言未娴,故文义欠正。弘始六年,鸠摩罗什重译,僧肇作序。为今之流通本。僧肇《百论序》说:“《百论》者,盖是通圣心之津涂,开真谛之要论也。……于是外道纷然,异端竞起,邪辩逼真,殆乱正道。乃仰慨圣教之陵迟,俯悼群迷之纵惑,将远拯觉沦,故作斯论。”论以梵本有百偈得名(句子不论长短,满三十二字即为一偈,又

  • 中国古代名医录   

    一、许胤宗许胤宗,一作引宗,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卒于唐武德九年(626),享年九十余岁。许氏乃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曾事南朝陈,初为新蔡王外兵参军、义兴太守;陈亡后入仕隋,历尚药奉御,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骑侍郎。许氏以医术著名,精通脉诊,用药灵活变通,不拘一法。公元六世纪中,他曾用药物薰蒸法为陈国柳太后治病,时太后病风不能言,口噤不能服药,他以黄芪防风汤置于床下,薰蒸令药气如烟雾,入病人腠理而奏效,当晚太后能言,胤宗因此授义兴太守。许氏诊病问疾,重视切脉,以探求病原,主张病药相当,不宜

  • 诸子百家思想总论   

    诸子百家在我国思想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时期,诸子百家也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关于诸子百家的起源,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从中可知,在当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直到战国时代最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是

  • 什么是道家—道家的介绍   

    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道家历史起源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太史公"司马迁的父亲西汉太史令司马谈曾写过名为《论六家要旨》一文,把先秦

  •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概要   

    中国思想史上,春秋战国无疑是一个虎气腾腾的时代。其后两千多年,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时的辉煌。 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

  • 不要迷信“四库本”   

    韩宝江先生发表《部编新版初中语文教材质量提升路径探赜》一文(《新课程研究》2019年第6期),称“教材中选入的古诗文部分的问题较多,主要体现在文本文字的审核方面,规范意识很不够。……古诗文涉及的典籍版本较多,教材编写者参照的多为现当代出版资料,而非经典、权威的古籍版本,所以在教材中屡屡暴露出严谨性不足的问题”。而韩先生列举所谓“经典、权威的古籍版本”,大部分竟是《四库全书荟要》(以下简称《荟要》)本。韩先生根据《荟

  •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晏殊   

    晏殊(公元991—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治今江西抚州)人。7岁能诗善文。景德初年,因神童被荐,真宗召他与千余进士同试廷中,毫无怯意。深受真宗赞赏。赐同进士出身,擢秘书省正字,第2年升为太常寺奉礼郎。仁宗即位后,任给事中,预修《真宗实录》,拜为枢密副使。一度因触忤听政的章献刘太后,罢知宜州,后改任应天府。在任兴办学校,基养人才。庆历年间,拜为宰相,兼枢密使。晏殊平生喜爱人才,任相后擢拔、培养了一批有为之士,如范仲淹、韩琦、富弼、孔道辅等。后被言官弹劾,降工部尚书,知颍、陈、许诸州。晚年

  • 考纠《新唐书》各种失误的著作《新唐书纠谬》   

    《新唐书纠谬》二十卷。宋吴缜撰。吴缜,生卒年不详,字廷珍,成都人。北宋英宗治平中进士,神宗时“从宦巴峡”,撰成该书。哲宗元祐中,知万州、蜀州。绍圣元年(1094),经侍读胡宗愈推荐,吴缜表进该书于朝。吴缜撰写该书,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吴缜初登第,上书欧阳修,愿预官属之末修《新唐书》,欧阳修以其“年少轻佻拒之”。新书成后,吴缜“乃从其间指摘瑕疵,为《纠谬》一书。”(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二)另一种说法是,吴缜以其父师孟名显于时,却

  • 佛说海龙王经(四卷)   

    佛说海龙王经(四卷)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行品第一,佛游灵鹫山,与八千比丘,万二千菩萨,及天龙八部俱。龙王问菩萨法,共四十九句?佛一一广答之。分别品第二,大众获益,龙王献珠。六度品第三,无尽藏品第四,总持品第五,总持身品第六,以法门为身也。总持门咒品第七,咒作华言翻译,讽诵者,得三十二无畏。分别名品第八,授决品第九,说污戒比丘,多生龙中,威首龙子,得受佛记。请佛品第十,十德六度品第十一,与十善业道经同。燕居阿须伦受决品第十二,无焚龙王受决品第十三,宝锦受决品第十四,龙王女也,与迦叶尊者论义。天帝释品第十五

  •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胡铨   

    胡铨(公元1102—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建炎年间进士。对策主张君王治政应听于民而不迷信于天,为此,受高宗赏识,欲取为第一,但为权臣忌恨,列为第五。任抚州军事判官,征募民兵抵抗金兵。因全力反对秦桧和议,遭迫害数次被贬谪。宋孝宗即位,召胡铨入朝,以奉议郎知饶州。上书建议修德、结民、练兵、观衅四策,受孝宗所赏识,迁秘书少监、擢起居郎。后又兼侍讲、国史院编修官。请孝宗迁都建康,伺机收复中原。上书认为议和有十可吊,不议和有十可贺。后又任措置浙西、淮东海道,抵御金兵进

  • 致汪然明二通(明)柳如是   

    一湖上直是武陵溪[2],此直是桂栋药房矣[3]。非先生用意之深,不止[4]于此。感甚!感甚!寄怀之间[5],乃梦寐有素[6]耳。古人云:“干里犹比邻。”殆不虚也。廿八之订,一如台命。[7]。二泣蕙草[8]之飘零,怜佳人之迟暮,自非绵丽[9]之笔,恐不能与于此[10]。然以云友[11]之才,先生之侠,使我辈即极无文[12],亦不可不作。容俟一荒山烟雨之中,直[13]当以痛哭成之耳!注释:[1]汪然明,名汝谦,安徽休宁人,家杭州。[2]湖:杭州西湖。武陵溪:武陵,古郡名,在今湖南西部、

  • 佛教经典《法集经》   

    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佛在虚空界法界差别住处,最胜楼阁妙宝台上。与千二百五十阿罗汉,及菩萨天龙等,说入一切修行次第法门经。时无所发菩萨,奋迅慧菩萨,与诸眷属,于别楼阁宝堂上座。奋迅慧发十八问?无所发答以各有十种法行,七万六千菩萨得无生法忍。奋迅慧又问诸波罗密相应法集?无所发又答之。乃至种种问答,又令六万二千菩萨得无生法忍,八千天子得法眼净。无所发又言菩萨应修行实谛法集,不舍菩提心,不舍诸众生等。六万菩萨得不退转地,无量天女得法眼净。奋迅慧又问菩萨心念处智?无所发答以无生智业及十种念处,所谓身、受、心、法

  • 古代精华五百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6

  • 佛教论书《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梵名Maha^prajn~a^pa^ramitas/astra 。凡一百卷。为印度龙树菩萨着,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称大智度经论、摩诃般若释论、大智释论、释论、智度论、智论、大论。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系诠释大品般若经之论著。‘大智度’为‘摩诃般若波罗蜜’之意译。相传本书之原文有十万颂之多,据推测,今本百卷系鸠摩罗什缩译而成者。

  • 佛说生经(五卷)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一那赖经。说佛昔为仙人名那赖,此云无乐,说法令方迹王断爱,今复说法断比丘欲想,令证果。二分卫比丘经。说此比丘昔为鳖时,亦曾系意猕猴,而不遂所愿。三和难经。说和难释子辄度人,昔时亦曾受博掩子所欺。四邪业自活经。亦说和难释子往事。五是我所经。说悭鄙长者曾为鸟,名我所。六野鸡经。说野猫巧诱野鸡因缘,猫即旃遮比丘,鸡即佛是。七前世诤女经。说调达最初结怨之由。八堕珠着海中经。说佛昔时抒海事。九旃阇摩暴志谤佛经。说尼谤佛夙缘。十鳖狝猴经。亦说暴志昔为鳖妇,调达为鳖,佛为猕猴。十一五仙人经。说一仙

  • 清顾栋高列表考证春秋史事的著作《春秋大事表》   

    五十卷。舆图一卷。附录 一卷。清顾栋高(详见《尚书质疑》)撰。此书将春秋列国之大事分类列表,有时令、朔闰、长历拾遗、列国疆域、列国爵姓及存灭、列国犬牙相错(附列国地名考异)、列国都邑、列国山川、列国险要(附列国地形口号)、列国官制、列国姓氏、卿大夫世系、刑赏、田赋、军旅、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附五礼源流口号)、王迹拾遗、鲁政下逮、晋中军、楚令尹、宋执政、郑执政、齐楚争盟、宋楚争盟、晋楚争盟、吴晋争盟、秦晋交兵、晋楚交兵

  • 海瑞《治安疏》原文及注释   

    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1)臣海瑞谨奏;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2):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3)。惟其为天下臣民万物之主,责任至重。凡民生利病,一有所不宜(4),将有所不称其任(5)。是故事君之道宜无不备(6),而以其责寄臣工,使之尽言焉(7)。臣工尽言,而君道斯称矣(8)。昔之务为容悦(9),阿谀(10)曲从,致使灾祸隔绝、主上不闻者,无足言矣(11)。过为计者(12)则又曰:“君子危明主,忧治世(13)。”夫(14)世则治矣,以不治忧之;主则明矣,以不

  • 《岳阳楼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宋代散文。范仲淹作。见《范文正公集》卷7。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滕子京谪守岳州(湖南岳阳),重修岳阳楼。庆历六年(1046)请范仲淹写了这篇记文。

  • 明黄道周的理学著作《榕坛问业》   

    《榕坛问业》哲学著作。十八卷。明黄道周撰。成书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左右。黄道周,字幼平,号石斋。生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卒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漳浦(今属福建)人。明末学者。天启进士。崇祯初官右中允,后进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福王时官礼部尚书,南都武英殿大学士,兵败被清兵俘杀。《榕坛问业》为黄道周家居讲学之语录。著者于崇祯壬申(1632年)削籍归石养山守墓。是年讲学于浦之北山“榕坛”。乙亥冬(1635年)以厚官召用,始罢讲。所以,该书记叙起甲戎(1634年)五

  • 杨万里诗文集《诚斋集》   

    《诚斋集》诗文别集。一百三十三卷。南宋杨万里撰。刊行于宋端平元年(1234年)。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生于宋靖康二年(1127年),卒于宋开禧二年(1206年)。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县)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历任永州零陵县丞、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江东转运副使等职。为人刚正耿直、直言敢谏,曾屡次上疏指责朝政,提出兴利除弊的建议。晚年居闲乡里,因闻韩侂胄邀功贸然北伐,知其必败,忧愤而终。据载一生写过两万多首诗,今存四千二百多首。本书包括杨万里诗四十二卷,文九十卷,附录《历官告词》一卷,乃杨万里去世后,其

  • 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梵名Maha^ -prajn~a^pa^ramita^-su^tra 。凡六百卷。略称大般若经。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五至七册。‘般若波罗蜜’,意即‘通过智慧到达彼岸’。全经旨在说明世俗认识及其面对之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真相之认识,方能把握绝对真理,达于觉悟解脱之境。为大乘佛教之基础理论,亦为诸部般若经之集大成者。般若部乃大藏经中最大部之经典,约占全

  • 增壹阿含经(五十卷 前有释道安序)   

    苻秦兜佉勒国沙门昙摩难提译序品第一。先偈赞述意,次弥勒菩萨告贤劫大士,及诸天,共流布法,阿难以此法,嘱累优多罗尊者。大迦叶随问:「何以独嘱此增壹阿含?何以独嘱优多罗?」阿难答曰:「增一即是一切法,优多罗曾受持七佛之法故也。」十念品第二。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非常、念死。广演品第三。广说十念法门。弟子品第四。佛说百比丘各有第一法。比丘尼品第五。说五十尼功德。清信士品第六。说四十优婆塞功德。清信女品第七。说三十优婆斯功德。阿须伦品第八。说阿须伦欲犯日而不能,喻波旬不能得如法比

  • 佛教经典《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梵名Sam!yukta^gama,巴利名Sam!yutta-nika^ya。音译作散瑜乞怛迦阿甘。凡五十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为北传四阿含之一。关于杂阿含名称之由来,据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等所举,此经乃佛陀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等讲说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之教说,今集为一部,称杂阿含。又据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载,以汇集文句之杂者,故称杂阿含。另据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杂阿含,乃阐明诸禅定,为坐禅人所必习之法门。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游记

中国游记

《中国游记》是日本文豪、“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受《大阪每日新闻》之托,于1921年游历中国后写作的多体裁游记。书中语言可读性强,又富于变化,口语和文言夹杂,变幻多姿;体裁涵盖剧本、书信、对话、手记等多种文体,虚实掺杂,叫人读来颇觉新鲜。芥川龙之介这种别出机杼、不肯落他人窠臼的写作风格,使这本游记较少呆板的平铺直叙、风物描摹,而更多以文艺的、甚至漫画的笔法,表现中国见闻在他敏感的心中所引发的情绪和思考。著名译者施小炜经过长时间精心而传神的翻译,充分再现了原著风格,将芥川龙之介语言、体材上的变化,完美展现在译文之中。除了文学价值外,本书还保留了芥川龙之介拜访章炳麟、郑孝胥、辜鸿铭等名人的记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小说 家劳伦斯的代表作,出版于1928年。小 说描写了康斯坦斯因丈夫下半身瘫痪, 而不甘寂寞地与庄园狩猎人偷情,不久 怀孕的康斯坦斯离婚不成,只能远走苏 格兰。作品通过康斯坦斯在婚姻、爱情 上的反叛和追求,深刻反映了机器文明 及其战争对人性和人间最宝贵事物的摧 残和破坏,同时也把康斯坦斯的追求, 从单纯的肉体欲望的满足提升为现代 人精神追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其 严肃的寓意、社会批判的主题,真切透 辟的写实手法和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成为名著,并对现当代英国乃至西方文 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伤寒之研究

伤寒之研究

日·中西惟忠编著。全书约7万字,共5卷。设题名辨、寒五名、疼痛二道、挈因命证、脏腑三焦等42篇,叙述作者对《伤寒论》的研究心得。其特点有三:①阐发仲景规则:认为仲景建规则,统邪以寒,分为五名;统脉证于阴阳,各分为三;次其浅深缓急,以示转机;阴阳以辨内外,风寒以析轻重;三阴三阳,为其治法之纲;且其制方,既稽于古,能辨其所以然,因其方法,或加或减,极尽变化,致其妙用。故医之于务,惟仲景之规则是审。②详辨脉证阴阳:本书列举脉候和19证,详加辨析,分别阴阳。指出寒热为阴阳之分,故察证之务,当始于寒热。③力主恪守经方:认为仲景极经方之变化,非肤浅之识所能窥测。假令能知各药之功,却难识配伍之情,也难施用。且术之为治,不在于每证加减,而在于察机处方,故当恪守经方,不可随意变化。此书有1936年世界书局铅印本,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印行。

太极真人杂丹药方

太极真人杂丹药方

太极真人杂丹药方,撰人不详。似出于唐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此书言黄白术,内载二十四种丹方。各方皆列举药物份量及炼制方法。又有「合六一泥法」,用牡砺、赤石脂、白石脂、蚁粪加盐、醋制成,与它书之六一泥制法不同。书中附晋州、广州等药物产地名。以及白虎匮、水火鼎、纯阳鼎等鼎匮名称和图形。

玄肤论

玄肤论

气功内丹术著作。不分卷。明·陆西星撰。全书共20篇,每篇一论。系统地论述了东派丹法原理和功夫次第,具有代表性。首论三元,认为丹有三元,即天元、地元、人元,而又突出人元。人元又谓之“大丹”,乃“创鼎于外,炼药于内,取坎填离,盗机逆用之谓也”。以后19篇专论人元丹法,从内外药物、阴阳互藏、先后天论、精气神、性命等方面对其丹法作了深刻的探析。书中内丹二诀以练神调息为要,神即是性,性定则神自安,神安则精住,精住则气自生。炼神又分澄神、养神、凝神三部,缺一不可。书中力求使其丹法理论和功诀显明易懂,其丹法思想来自南宗,而仍主以阴阳双修。

象台首末

象台首末

五卷。南宋胡知柔撰。记述其父梦昱被贬黜及平反始末。胡梦昱字季昭,号竹林愚隐,吉水(今属江西)人。嘉定十年(1217)进士,官居大理评事。以论济王事忤旨,贬死象州 (今属广西)。理宗即位后平反,追赠员外郎。咸淳三年 (1267) 又追谥“刚简”。知柔于宝琇四年(1256)编撰此书,内容包括奏书、遗文、谥议、诸家赠答题跋之作以及弹文等,并有《附录》,介绍梦昱生平事迹。其编次颇无秩序。《四库全书》以胡知柔耿直之士,而《宋史》无传,故予著录。此外,《指海》(道光本、景道光本) 第十集,《丛书集成初编》(史地类)有《象台首末》五卷,《附录》一卷本。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