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梵名Sam!yukta^gama,巴利名Sam!yutta-nika^ya。音译作散瑜乞怛迦阿甘。凡五十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册。为北传四阿含之一。关于杂阿含名称之由来,据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等所举,此经乃佛陀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等讲说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之教说,今集为一部,称杂阿含。又据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二载,以汇集文句之杂者,故称杂阿含。另据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杂阿含,乃阐明诸禅定,为坐禅人所必习之法门。又据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载,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故称杂阿笈摩(杂阿含)。WQg中华典藏网

全经共有五十卷,一三六二小经(大正藏编目),内容相当于南传巴利本之相应部(Sam!yutta-nika^ya,共有五聚五十六篇二○三品,计二八五八小经),为汉译四阿含中之最大部者,其成立时期,亦为四阿含中之最早者。依性质而区别,全经可分为三大部类:(一)第一部分,即‘修多罗’,内容为蕴、处、缘起、食、谛、界、念住等之道品。(二)第二部分,即‘祇夜’,为以偈颂问答而说法。(三)第三部分,即‘记说’,为佛及诸弟子之所说,此分别编于各卷之中。上述之三大部类,依次相当于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五所举之‘所说’、‘所为说’、‘能说’三类。WQg中华典藏网

杂阿含经保存了原始佛教之风貌,其中虽含有后代之编纂,然大部分皆为早期成立者。本经之法句大多简明,于实践上之修行法门,列有念住、蕴、界等道品。由佛陀及弟子对话之中,显现出四双八辈之别,依八众而说‘众相应’,使在家、出家、男女老少、诸大弟子等皆能领受法益。WQg中华典藏网

近代学者对四阿含之研究,乃以西方学者为先驱,而由日本学者作进一步之论究。其成果虽丰硕,然大抵皆较偏于巴利圣典之研究,而忽略其他语文之原始圣典。汉译四阿含因卷帙浩繁、篇章重复、词语反覆、译文拙涩等因素而较不普及,故我国近代佛学之研究,于认识阿含经典之重要后,乃趋向于阿含思想之探讨。以杂阿含为例,现存本由于内容不完整,且次第紊乱、脱落,加以经文生涩难懂,近代学者遂重新整理本经。目前有佛光山佛光出版社之‘杂阿含经’,及印顺之‘杂阿含经论会编’两种新本。佛光版杂阿含采用新式标点,段落分明,着重巴利本、汉译异译本之对照,重新勘定卷数之次序,于每小经皆列有经意解说,经文难懂不明处亦列有巴利文或译成中文。此外,校勘严谨、注解详备、索引齐全,均为该版之特色。印顺之杂阿含经论会编则以杂阿含经与瑜伽师地论相对照为最大特色,另又采取印度旧例,以内容分类,而舍除汉译经分卷之传统,共成七诵五十一相应。WQg中华典藏网

据日本学者赤沼智善之‘汉巴四部四阿含互照录’载,南传相应部与北传汉译杂阿含经二者间,不仅所收经之存阙不一,且所说之义理相违之处亦不少。另一学者姊崎正治参酌巴利文相应部、别译杂阿含经、有部毗奈耶杂事等经书,于其著作汉译四阿含(ThefourBuddhistA^gamasinChinese)中尝试将杂阿含经汇类成八诵(品)六十三部。WQg中华典藏网

此外,现存杂阿含经中之卷二十三、卷二十五两卷中之阿育王因缘经、法灭尽相经、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因缘经等三经,相当于梵文Divya^vada^na、西晋安法钦译之阿育王传、梁代僧伽娑罗译之阿育王经。上述卷二十三、卷二十五两卷中之三经,应为‘无忧王经’,自经义内容而言,实不宜编入杂阿含经中。故我国两种新编之杂阿含经皆将此三经自杂阿含经中删除,惟佛光版仍将之编列为附录,以供读者参考。本经所载首尾具足之小经经数,约一千三百经。日本大正藏将各经一一编列经号后,所得之一三六二小经即是包含上述之卷二十三、卷二十五两卷。佛光版杂阿含经删除阿育王因缘经等三经,实得一三五九经,并依部帙之重整而新编经号。印顺之杂阿含经论会编则将一经之终所列举与此经有关联之数经,分别计为一一经,则全经之经数共得一万余经。日本‘国译一切经’亦采用此法,惟其总数与印顺所计略有出入。WQg中华典藏网

题名为‘杂阿含经’之汉译本有三种,其他之别生经则有三十种之多,总计三十三种。此外,以巴利文书写的南传相应部之原文,自西元一八八四年校订出版后,陆续有英译、德译、日译等译本出版。另相应部中有五世纪锡兰佛教大论师佛音(巴Buddhaghosa)之注释Sa^ratthapaka^sini^,于一九二四年由毗亚提沙(W.Piyattisa)出版。WQg中华典藏网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