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 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南宋的伟大爱国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广泛影响。陆游生于南宋王朝日渐衰颓的年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赶上了靖康之变,他在战乱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少年时常听父辈们谈论国事,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所以他青年时代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宏伟志愿。但朝

  • 春秋学著作《春秋属辞》   

    《春秋属辞》十五卷。元赵汸撰。至正十七年,赵汸完成《春秋集传》初稿,因《礼记》“比事属辞,《春秋》之教也”之语,悟《春秋》之义在于比事属辞,又重新推究孔子笔削之旨,着为此书。赵汸《东山集》有《与朱枫林书》,其云:“谓《春秋》随事笔削,决无凡例”。引丹阳洪氏曰:“《春秋》本无例,学者因行事之迹以为例,犹天本无度,历家即周天之数以为度”。认为“此论甚当”。又引其师黄泽之语曰:“鲁史有例,圣经无例。非无例

  • 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   

    太上玄门功课经序窃以金书玉笈为入道之门墙,讽经诵咒乃修仙之径路。得入道之门可以复元始之性,获修仙之路,得以晓自然之心。是故道者,住丛林焚香火,三千日里勤功,十二 时中无怠,朝夕朝礼圣容,当输自己之诚,殷勤祝厘国祚,必获升仙之庆。且夫功课者何为者也?功课者,课功也,课自己之功者,修自身之道也。

  • 中国历代帝王纪年表   

    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挚高辛氏唐尧放勋虞舜重华夏:(启以后)公元前2197--1766共432年*姓,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建都:安(今山西雯县)。1、宗神夏禹??年2、帝启9年3、太康29年4、仲康l3年;5、帝相28年--(羿-寒浞)40年6、少康22年7、帝抒17年;8、帝槐26年9、帝芒l8年lO、帝泄l6年l1、不降59年;l2、帝扃2l年l3、胤甲2l年l4、帝孔甲3l年l5、帝皋l1年;l6、帝发l9年17、履癸53年。周:分西周、东周,姬姓,建都:镐京

  • 道教的入门书籍都有哪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旷古悠久,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诞生了许多璀璨的传统文化。道教是发源于我国本土的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宗教,自张道陵天师正式创立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了,它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是在道家的黄老思想基础上,并结合原始的神仙崇拜发展而来。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少人能静下心来读书,去体悟书中带来的乐趣。道教的典籍浩如烟海、包罗万象,它们不仅仅记录道教的教规戒律、斋醮科仪、修炼之术等等,同时还记录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科学、医药学等多个方面

  • 三十八种道教入门书目   

    一、语录类1.《栖云真人盘山语录》栖云真人的语录以修心炼性为宗要,修行中常见的各种问题也谈到了很多。初学者如果能好好读这册语录,并能够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和修行中,百分之九十的道教经书都不用看了。2.《修道真言》白玉蟾祖师的心法直言。简明扼要,都在一个心字。3.《丹阳真人直言》4.《丹阳真人语录》丹阳宗师的语录,关键在“清静”两个字,直言重在劝勉精进。5.《丘祖垂训文》各秉丹诚。6.《长生真人语录》7.《长真真人语录》8.《广宁真人语录》以上几部语录都很简短,重在劝勉。

  • 十二本道教入门书籍   

    1、《道德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2、《南华经》《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

  • 白话历史演义小说《后七国乐田演义》   

    《后七国乐田演义》题“古吴烟水散人演辑,茂苑游方外客较阅。”或谓作者即清人徐震,全书二十回,成书于清康熙年间,国内最早的版本为康熙五年(1666) 的啸花轩刊本,与 《孙庞斗志演义》合刻,名 《前后七国志》,另有光绪积山书局石印本,也与 《孙庞斗志演义》 合刻,但回数与啸花轩本不同,为四卷十八回。京都文和堂刊本、宝华堂刊本以及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均为十八回。另有湖南人民出版社校点本。此书叙七国称雄时燕王哙愚顽昏聩,仿尧舜传贤让位事,把王位禅让给奸臣子之,并把反对禅让的太子平废为庶人。

  • 清代白话长篇英雄传奇小说《三门街前后传》   

    三门街前后传清代白话长篇英雄传奇小说。一名《八剑七侠十五义平蛮前后传》、《众英雄大闹三门街前后传》,又名《守宫砂》。八卷一百二十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现存主要版本有清末储仁逊抄本,藏南开大学图书馆;清光绪文宜书局石印本;1913年上海天机书局石印本,藏南京图书馆。1993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中国近代小说大系”排印文宜书局石印本。明朝正德年间,内官刘瑾擅权揽政,与当朝右相史洪基狼狈为奸,诬害忠良,谗杀文武。朝中百官侧目,只有忠臣首丞范其鸾敢言敢谏,不避权奸,奸党尚惧他三分。

  • 清代侠义小说《云钟雁三闹太平庄全传》   

    《云钟雁三闹太平庄全传》简介鉴赏侠义小说,五十四回,清无名氏撰, 有道光己酉(1849年)琅环书屋刊小本,和同治甲子(1864年)一笑轩刊本,首有道光二十九年(即1849)夏四月珠湖渔隐序,并绣像八幅。书叙明代天启年间事。“云钟雁”是三家姓合成的:“云”指文华殿大学士云定,他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后从族中过继一子,叫云文;“钟”指刑部侍郎钟珮,他有一子一女,叫钟山玉和钟玉环;“雁”指九门提督副都统雁翎,他有一位公子

  • 中国思想传统中的文学观念   

    在西方中心主义研究模式为主的背景之下,对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学观念,研究者们往往是以一种“纯文学”的理念来进行解读和批评。这其中,无论是借用古典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系统,还是现代文学阐释学经典的文本、作者、读者体系,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辨丽横肆的思想,及体大虑周的话语集合,常常被这类研究方式所遮蔽、支离,并且横生出一系列问题。本雅明在《选择的亲缘》一文的导言中,深刻地指出文学研究的不同层次: “批评关心的是艺术作品的真理内容,评论则注重题材,两者的关系由文学的基本规律决定

  • 朝鲜古典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自古以来,中国与朝鲜半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很多朝鲜古代文人曾出使中国,留下了不少描写中国见闻的文学作品,塑造出一系列中国形象。通过对这些形象及其形成原因的考察和分析,我们既可以通过外部视角审视自我,也可以具体了解朝鲜民族的对华认识及其特点。柳梦寅(1559—1623)是朝鲜中期的著名文人,在散文和诗歌创作方面负有盛名,又是曾担任要职的官员,曾三次作为使臣出访明朝,堪称16世纪末17世纪初朝鲜对明外交中的重要人物。其文集《於于集》收录了他1609年访问中国时创作的纪

  • 《沈清传》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朝鲜古典小说。它源于古代口头传说,经过不断加工润色成为书面小说。小说叙述黄州桃花洞盲人沈学圭中年得女,其妻生下女儿沈清七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沈学圭抱着沈清向邻里的妇女讨奶抚养沈清长大。为了照顾眼盲多病的父亲,沈清从11岁时起就独自要饭赡养父亲。一次,沈父在出去迎接讨饭归来的女儿时,不慎落入水中,被梦云寺化缘僧救起,沈学圭听信了化缘僧说只要敬施供米三百石眼睛便能复明的话,在化缘簿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沈清得知此事后,毅然卖身给船商换取供米三百石,作为活祭品投身于临堂水之中。他的孝行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命四海龙

  • 元代一部农家日用百科式通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是我国古代一部民间日用百科全书性质的通书。原书不著撰人姓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根据书中有大德五年(1301)吴郡徐元瑞《吏学指南序》圣朝字俱跳行,又《永乐大典》屡引用之,认为其为元人书无疑。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云或谓熊宗立撰,清邵懿辰 《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王祯农书条》提到此书,说是元代李梓撰,有元刊本,又有熊宗立所编的1种,共10卷,附4卷,也有刊本。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云两种本子内容不知有什么不同,邵氏所见过的题为李梓撰的元刻本不知是否尚存。明刻本全书以十

  • 南宗禅之形成与禅净合修之盛行   

    本文先简略地说明禅、特别是最具我国特色之南宗祖师禅之形成,及其五家七宗的传统关系;然后列出自永明延寿后,对禅净双修有理论创新或有重大影响的禅宗大德48位,以说明禅净合修盛行原因及他们对禅净合修圆融理义形成的贡献。从而也使净土法门成为汉地佛教的共宗,而禅亦同时成为各案深层次行持的方法。

  • 学佛必读的十大经典佛经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经典之一,中国佛教很多人长持此经。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经主 要是佛对弟子中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讲的,或者说,是全知者释迦牟尼佛对大修行人须菩提尊者讲的,非常精深和抽象、概要。所以这部经读虽容易,要准确理解则得精进研习, 乃至最好有一定的实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不推荐你把此经作为了解佛理的首要经典。

  • 慧远禅师   

    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楼烦人也。弱而好书,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故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性度弘伟,风鉴明拔,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年二十一,欲度江东就范宣子共契,值石虎已死,中原寇乱,南路阻塞,志不获从。时沙门释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弘赞像法,声甚张闻,远遂往归之。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后闻安讲《波若经》,豁然而悟,便与弟慧持投簪落䰂,委命受业。既入乎道,厉然不群,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思讽持,以夜续昼,贫旅无资,缊纩常阙,而昆弟恪恭终始不懈,有沙门昙翼,每给以灯烛之费

  • 东晋高僧释慧远   

    慧远(公元334-416年),本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西)人。13岁时随舅父游学洛阳,博综六艺,尤善老、庄。年21时从名僧道安出家,听道安讲《般若经》,豁然而悟,觉得儒道九流都是糠秕。晋哀帝兴宁三年随道安南奔襄阳,13年后前秦攻襄阳,道安分散徒众,慧远自带弟子数十人南下荆州,辗转至寻阳,见庐山秀美,不忍离去,乃立精舍建寺院,收徒传道,年83时终于庐山。慧远的到来使庐山成为东晋的佛教中心,一心奉佛之人或当世名流学士,纷纷造访庐山,谋与慧远一见。各自为敌的桓玄与殷仲堪,刘裕与卢循,都对慧远尊敬倍至。公元4

  • 宋代理学著作《先圣大训》   

    《先圣大训》六卷。南宋杨简(1141-1125)撰。杨简字敬仲,世称慈湖先生,慈溪(今浙江宁波西北)人。乾道五年(1169)中进士。历任国子博士、着作佐郎、兵部郎官、将作少监、实录院检讨官等职。与袁燮、舒璘、沈焕、并称“甬上四先生”。着有《慈湖遗书》、《慈湖寺传》、《杨氏易传》等。此书搜辑《论语》、《孝经》、《诗经》、《易经》、《春秋》以外的孔子遗言,排比成五十五篇,而各为其作注解。钱时撰杨简《行状》,称其家食者十四载,筑室于德润湖之上,更名慈湖。始取先圣大训间见诸杂说中者,刊伪别

  • 理学著作《西山读书记》   

    《西山读书记》六十一卷。南宋真德秀(详见《大学衍义》)撰。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载,《西山读书记》共有甲、乙、丙、丁四记。《甲记》言性理,兼及治道,出处。大抵本于经史格言,而述以己意。宋元之际,仅有《甲记》三十七卷、《丁记》二卷传于世,而《乙记》、《丙记》不传,故马端临《文献通考》着录此书仅为三十九卷。今传本为明刊本,甲、丁二记卷数与《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所记相同,分别为三十七卷及二卷,中间多出《乙记》二十二卷,三记相加,总成六十一卷。书前有开庆元年(1259)真德秀门人汤汉《序》,称此书

  • 清代春秋学著作《春秋究遗》   

    春秋学著作《春秋究遗》清叶酉撰。此书多宗其师方苞《春秋通论》,但稍有以违。韩愈赠卢全诗有“《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之句,即此书名“究遗”之所出,故此书以芟除胡安国《春秋传》苛刻之说,《公羊》、《穀梁》附会之例,纠正《左传》浮夸不实之词为宗旨。叶酉认为:“三传误信传闻,有情理所必无之事,”因此往往连《左传》所记之事亦不相信。如僖公十四年《经》:“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左传》解释说:ldq

  • 春秋学著作《春秋集传纂例》   

    《春秋集传纂例》十卷。陆淳(?-805)撰。陆淳,字伯冲,因避唐宪宗讳,改名陆质,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代着名经学家。据《旧唐书·儒学传》,陆淳少师赵匡,匡师啖助,啖、赵皆为异儒,陆氏因传啖赵之学而知名。后为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所推荐,拜左拾遗、官至左司郎中,后因故降为国子博士。曾任信、台二州刺史。顺宗时,又因其好友韦执谊援引,征为给事中,皇太子侍读,寻卒。门人私谥“文通先生”。除此书外,陆淳还撰有《春秋微旨》、《春秋集传辨疑》、《类礼》、《君臣图翼》等书。又据

  • 中国所译最早的佛教经典《四十二章经》   

    佛教经典。1卷。相传此经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但由于中国文献中对此经的传译、名称及性质等记载多不相同,因而引起中外学者的长期争论,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早在东汉延熹九年(166)襄楷上书醒帝时就曾引用此经云:“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

  • 佛教经典《思益梵天所问经》   

    《思益梵天所问经》姚秦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译如来光明品第一,佛在迦兰陀竹林,与六万四千比丘,七万二千菩萨,及天龙八部俱。网明菩萨赞佛光明,佛为说种种光明之名,能利众生,并放光明。召东方思益梵天,同万二千菩萨来会。日月光佛,嘱以十法游于娑婆国土,于毁于誉。心无增减(一)。闻善闻恶,心无分别(二)。于诸愚智,等以悲心(三)。于上中下众生之类,意常平等(四)。于轻毁供养,心无有二(五)。于他阙失,莫见其过(六)。见种种乘,皆是一乘(七)。闻三恶道,亦勿惊畏(八)。于诸菩萨,生如来想(九)。佛出五浊世,生希有想(十)

  • “渔叟”张志和   

    张志和,字子同,婺州金华人。生他之前,他的母亲梦见腹部长出枫树。他本名叫张龟龄。十六岁时,他考中明经,拜见肃宗。肃宗十分赏识他,授任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并赐名张志和。后来,他因事获罪,被贬为南浦县尉。他被赦免之后,因为双亲去世,不再做官,转而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一书,并以此自号,另外还著有《太易》十五篇。他的哥哥张鹤龄怕他就此遁世,不再回家,特意为他在越州(今广东浦北)东城建造了一座房屋,屋顶以野草覆盖,椽子和房梁都未经刀凿斧劈。他就住在那里,铺着豹皮垫子,穿着

猜你喜欢的书

弧矢算术

弧矢算术

关于弧矢计算的第一部数学专著.一卷,明顾应祥撰,成书于1552年.正卷前有“弧矢论说”和“方圆论说”两篇短文,前者给出有关弧矢的各项定义及相互求法,还说明了弧矢和圆径的相互关系,并由此给出计算弧矢的理论依据;后者是对“方五斜七”和圆周率的讨论.全书给出十四术,主要讨论弧、矢、弦、截弦和截积间的关系和互求问题,都要借助勾股定理,有些要归结为解方程求出结果,其中有10个四次方程的解法是增乘开方法.该书有明嘉靖癸丑(1553)刊本和《四库全书》本.

玄牝之门赋

玄牝之门赋

不题撰人。卷后有俞琰、俞仲温二序,实《易外别传》之序, 非本赋之序。但赋中称:“弗解讲明于理学,安能契合于仙书。”与 《易外别传》之旨颇合。本赋两部分,一部分题《此上玄下牝之门 欤》,一部分题《水中金诗》。描述修炼精气之处。诗咏水中明金, 九还成药。

太上正一朝天三八谢罪法忏

太上正一朝天三八谢罪法忏

太上正一朝天三八谢罪法忏,撰人不详。内有元成宗加封天师张陵之尊号,应成书于元明之际。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本书称正一派弟子虽专心求度,但因多有前世宿累,所以流转轮回,受诸业报。如欲使形神合道,障累顿消,法依三八谢罪之仪,志心皈命三清上圣、玉皇上帝等神灵,忏悔杀生、偷盗、邪淫等三业十恶之罪,断恶修善。勉而行之,当可渐人仙宗,升于天路。书中有向三清、玉皇等神仙表示忏悔之启词数篇。

韦护

韦护

现代长篇小说。丁玲著。上海大江书铺1930年9月初版。作品写于1929年,连载1930年1月至5月《小说月报》第21卷第1号至第5号。《韦护》是丁玲第1部长篇小说。描写一个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革命青年韦护,爱上“豪迈和纵性”的少女丽嘉。两人由热恋而同居,过着“梦幻和甜蜜”的生活。但是,结合不久丽嘉因为爱人忙于工作无暇和她温存而不快,韦护则感到革命与恋爱的矛盾愈来愈突出:“一面站在我不可动摇的工作上, 一面站在我生命的自然需要上。苦斗了好些时”,韦护忍痛离开丽嘉,跑到广东去了。丽嘉虽然感受到恋爱幻灭的悲哀,但还是振作了精神,她对女友表示:“我们好好做点事业出来罢!”作品取材于瞿秋白及其当年故情的爱人、也是丁玲的同窗挚友王剑虹的亲身经历。丁玲在《我所认识的瞿秋自同志》中说过:“我想写秋白、写剑虹,已有许久了”,“韦护是秋白的一个别名”,在《韦护》中,我“只写了他的革命工作与恋爱的矛盾”。作品中的男主人公韦护是丁玲创作中所塑造的第一个革命者的形象,这一形象,对于人们认识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早期共产党人的生活,提供了形象史料。作家本人说:“我并不满意这本书,但也不愿舍弃这本书。韦护虽不能栩栩如生,不切合本人,但总有一些影子可供我自己回忆,可以做为后人研究的参考资料”(《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韦护》的出现,标志着作家创作思想和题材的转变。丁玲自己指出:“我觉得《韦护》在我的写作上是比过去进了一步,当然,还没跳出恋爱啊、革命啊的范围,但它已是通向革命的东西了。”(冬晓《走访丁玲》)

禹贡长笺

禹贡长笺

十二卷。清朱鹤龄撰。《禹贡》系《尚书》重要篇目之一,主要内容详见《禹贡指南》条。鹤龄诠释《禹贡》,首列二十五图,自禹贡全图以及导山、导水,皆依次随文解释。该书引证翔实,创获颇多,于贡道、漕河经由脉络,剖析颇具条理,唯其说解山川地理,荦合乖误者,时亦有之。此书诠释《禹贡》,较宋、元人着述为胜,而不及胡渭《禹贡锥指》之精密。此书现存有手稿本,藏上海图书馆。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全一卷。刘宋昙摩密多(梵Dharmamitra )译。又称出深功德经。略称观普贤经、普贤观经、普贤经、观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本经系佛陀于说法华经之后,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所说。因佛宣告三个月后将般涅槃,阿难等随即请问佛入灭后弟子应如何修行及大乘法要,佛遂为说普贤观门、六根罪之忏悔及忏悔后之功德。本经旨在阐明法华经之普贤菩萨劝发品,故与法华经普贤劝发品互为表里;而与妙法莲华经、无量义经合称法华三部经。又无量义经称为法华经之开经,相对于此,天台大师谓本经为法华经之结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