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入门书籍都有哪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旷古悠久,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诞生了许多璀璨的传统文化。道教是发源于我国本土的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宗教,自张道陵天师正式创立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了,它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是在道家的黄老思想基础上,并结合原始的神仙崇拜发展而来。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少人能静下心来读书,去体悟书中带来的乐趣。
道教的典籍浩如烟海、包罗万象,它们不仅仅记录道教的教规戒律、斋醮科仪、修炼之术等等,同时还记录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科学、医药学等多个方面。道教的经书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很多对道教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想通过一些道教书籍来一窥玄门的奥妙,那么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一些。
一、《道德经》:道教的万经之王
被道教称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它被奉为道教最重要的一部道教典籍,并要求每一个道教徒都需要诵读。《道德经》又称《老子》或《五千言》,道教又将它尊奉为《道德真经》,乃是道教道祖老子在西出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之邀,留下了旷世经典五千言。《道德经》以道法自然为核心,阐述了如何让人们的个人修身达到少私寡欲,如何让人们的处世达到天人合一等境界,这也是道教的立教之本,也是对“道”的完美阐述。
二、《四子真经》 :四大真人的传世经典
道教有著名的四大真人,即通玄真人、冲虚真人、南华真人和洞灵真人。他们所著的四部典籍被称为是四子真经,分别为:《南华真经》、《通玄真经》、《洞灵真经》和《冲虚真经》。
南华真人就是庄子,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道教将他所著的《庄子》奉为《南华真经》,《南华真经》在继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基础上,更进一步的阐述了“道”的本源。书中庄子的清静无为及逍遥处世的思想对道教的发展与教义产生重要的影响,书中的神仙及仙境的内容也对道教的神仙信仰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坐忘”等思想也对道教的内丹等修行有着重要意义。
冲虚真人即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是春秋末至战国前期著名的道家学者,著有《列子》一书,列子在他的著作里主讲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唐玄宗于天宝元年封为冲虚真人,号其书为《冲虚真经》,宋徽宗追封为致虚观妙真君。《冲虚真经》的内容多为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周穆王游昆仑拜会西王母等,以此来阐发其思想,体现了道家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也为道教的长生久视思想提供了素材依据。
通玄真人即文子,姓辛氏,号计然。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曾受业于道祖老子,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所著的《文子》一书被道教尊为《通玄真经》。“通玄”中的“玄”即指代老子的思想,而“通”当包含有“通晓”与“通向”之义,“通玄”的意思即指《文子》对《老子》思想内容的高度领会,在构筑他自己的思想体系时依然试图达到老子的思想境界。
洞灵真人即亢仓子,又名亢桑子、庚桑子。据传说亢仓子得到老子的真传,修炼到了可以用眼睛听声音的境界。在毗陵孟峰隐居修行,最后道有所成登仙而去。其所著的《亢仓子》被道教奉为《洞灵真经》,本书主要解说老子之言,阐述了老子的道家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的学说。
三、《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积善行德、天道承负
《太上感应篇》与《文昌帝君阴骘文》都是道教的劝善之书,其中《太上感应篇》更是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书中无时无刻不在奉劝世人要去积德行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正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做任何事都不能昧着良心,头上有神明在看着你。《文昌帝君阴骘文》以通俗的形式劝人行善积阴德,久久必将得到神灵赐福。只要积德行善,文昌帝君就会在暗中护佑你,赐予你福禄寿。这也是道教所讲的天道承负的体现。
小结:道教的典籍还有很多,例如可以修身养性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等,消灾解厄类的《三官经》、《北斗经》等,神仙传说的《神仙传》、《列仙传》等,有“小道藏”之称的《云笈七签》等等。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人生也处处都是修行,“道”不仅仅在书里,生活处处都是“道”,“道”也在每个人的心里。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