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论书《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梵名Maha^prajn~a^pa^ramitas/astra 。凡一百卷。为印度龙树菩萨着,后秦鸠摩罗什译。又称大智度经论、摩诃般若释论、大智释论、释论、智度论、智论、大论。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册。系诠释大品般若经之论著。‘大智度’为‘摩诃般若波罗蜜’之意译。相传本书之原文有十万颂之多,据推测,今本百卷系鸠摩罗什缩译而成者。罗什译本中,最初之三十四卷,为全译本,系大品般若初品之注释。其后各卷所译,则经罗什加以节略。本书若全部译出,或有千余卷之数。卷首之序文为僧睿所作。全书所引经典极多,为理解大乘佛教之重要论书。
本书对学说、思想、用例、传说、历史、地理、实践规定、僧伽之解说甚为详细。所引用之经典、论书包含原始佛教圣典、部派佛教诸论书,以及初期大乘之法华、华严等诸经典。并言及胜论派及其他印度一般之思想,可谓为当时之佛教百科全书。本书为龙树晚年之著作。在般若思想之弘扬上,龙树之另一大作‘中论’系站在‘般若皆空’之否定立场而言,然本书则是立足于‘诸法实相’之积极肯定立场,并极力阐明大乘菩萨思想及六波罗蜜等宗教之实践,故由本书即可了解龙树以前佛教学说之大要。又龙树以后大乘佛教等诸说,几皆以本书为中心而开展。此即龙树所以被誉为‘八宗祖师’之理由。故本书不仅为印度唯识思想形成之重要典籍,即连‘大乘起信论’所说之真如思想、空与中道思想之相即,均深受本书之影响。此外,本书中之佛身观与法身观,是密教思想之先驱,且为真言陀罗尼之根源。
本书译于姚秦弘始四年(402)至七年,自译出以来,研究风气甚盛,与三论学派(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相合,则成为四论学派,为历来各宗所依用援引之重要论典,天台之四教义卷十二即尊之为‘大乘通申论’。近年来,台湾研读此书之风气甚盛,故坊间流行数种版本,且有新式分段排版本。敦煌及新疆等地所发掘之古写本,题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优婆提舍’。以现行本与古写本互相校合,则知现行本中有不少脱误之处。本书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大智度论抄二十卷(慧远)、大智度论疏(昙影)、大智度论疏十四卷(僧侃)、释论玄门一卷(慧思)、大智度论释十卷(行贺)、大智度论疏二十四卷(慧影)等。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