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 宋州从政录

    宋州从政录

    《作者:王凤生《宋州从政录》为清代王凤生所著。书中内容丰富,涉及地方治理的诸多方面,包含去归德府任留札各州县木身、附录河南府偃师县覆禀等往来公文;有批柘城县覆禀、批睢州覆禀等对下属州县事务的批复;有札各州县节省徭役木身、劝捐义仓告示、札各州县劝捐义仓木身等关于徭役、义仓等事务的政令与告示;还有明宁陵吕司寇弭盗条约、弭盗条约告示等治安管理内容;以及彰德府内黄县增议四条、商邱县增议二条等各地的增议事项;此外,还涵盖了保甲劝戒条约告示、查办保甲告示等保甲事务,河南永城县捕蝻事宜等捕蝗事务,以及虞夏永三县水道图说、归德府属水道总图说等水利相关内容。<br/><br />

  • 东夷图像说

    东夷图像说

    《作者:蔡汝贤《东夷图像》与《东夷图说》合集简称,明代万历四年,蔡汝贤所撰,蔡汝贤,字用卿,一字思齐,号龙阳,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授大名府推官。任广东布政司参政时,职掌邦交贡赐之务,因便得以累积其对来华欧人的观察与记录,绘《东夷图像》,撰《东夷图说》,这两卷以图像的形式,分别介绍了朝鲜、琉球、安南、占城真腊、暹罗、满刺加、苏门答剌、锡兰、吕宋、日本、弗朗机等国的风土民情等,其中《东夷图像》被学者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欧洲人形象资料”,足见其史料文献珍贵程度,而且对于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明代对外交往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 山海经释义

    山海经释义

    《作者:王崇庆《山海经释义》·十八卷、《图》·二卷(通行本),明王崇庆撰。崇庆有《周易议卦》,已著录。是书全载郭璞注。崇庆间有论说,词皆肤浅。其图亦书肆俗工所臆作,不为典据。

  • 大清帝国全图

    大清帝国全图

    《作者:佚名《大清帝国全图》,印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距今已近百年。《大清帝国全图》见证了中国的百年历史,它的现身,为我们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清王朝对中国的巨大贡献提供了一件不可多得和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全书共25张地图,反映了当时我国的行政区划等内容。该图还反映出当时的香港、澳门等已被侵略者侵占。

  • 甘肃镇战守图略

    甘肃镇战守图略

    《作者:佚名此《甘肃镇战守图略》前半自东向西描述明代甘肃镇辖区的军事防务,一图一说(图在前,说在后)共十八页,全图采青绿山水画法,上北下南,东起兰州城,西至嘉裕关。后半主述「西域土地人物」,图东起嘉裕关,记录西域各地和人文景观。此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时期彩绘纸本。明初为防御蒙古袭扰,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延绵万里之线上设“九边”。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山西、固原两镇,是为九边。各镇均设有总兵官一人。本图即为描述明代中期以前甘肃镇的军事防务。

  • 陕西四镇图说

    陕西四镇图说

    《作者:佚名《陕西四镇图说》是明代(1368–1644 年)的边防要籍,详述了“九边”边防系统中陕西四镇(延绥、宁夏、甘肃、固原)战略要地的边防防务。原著一共有四册,每册介绍一个镇。此书为残本,只存两册包含延绥、宁夏两镇的材料。第一册记述延绥镇,共 40 页,以一幅延镇图开篇,图后附有解说文字。接下来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延绥镇和三十六座城,以及其中堡、营、寨等防卫据点,如黄甫川堡、清水营堡等。每个据点都配有插图,图后介绍了要塞所在位置、四面的边界,驻防军兵人数、马骡、粮草的数量,乃至境外敌人游牧部落地点,遇警如何防御截杀等等。第二册记述的是宁夏镇,共 35 页,计有花马池营、高平堡以及中卫城等共三十余座营堡。此版本虽是残本,而且作者及出版时间均未知,却是现存的记录中可供研究明朝中期政治、经济、军事的重要史料。

  • 九边图说

    九边图说

    《作者:佚名中国明代霍冀、孙应元、赵宋等联合报送的奏折。霍冀,字尧封,号思斋,山西孝义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永平府推官,升监察御史,曾任宁夏巡抚、陕西三边总督,隆庆初年升任兵部尚书。孙应元,湖广承天人(今湖北钟祥市),嘉靖四十一年(1562)任兵部职方主事。 该书是在前任兵部尚书许论的《九边图论》(1534)和兵部职方主事魏焕的《九边考》(1541)的基础上,根据边堡的更设,将领、兵马的增加及边情的变化,于隆庆三年(1569)修订而成。1940年《玄览堂丛书》刊印,有文1万余字、图260多页。全书在卷首题奏之后,以当时九个主要军事重镇所形成的军事防区,按“辽东镇图说”“蓟镇图说”“宣府镇图说”“大同镇图说”“山西镇图说”“延绥镇图说”“宁夏镇图说”“固原镇图说”“甘肃镇图说”,分述其“九边”的地理位置、范围、军事价值、敌情形势和本镇战时所处“极冲”“次冲”“又次冲”的地方文武官员与兵马钱粮数目等。每镇有总图以统其纲,有分图以析其目。图中绘有关隘、城堡、台墩和军屯等级,有文字记述其地位与周围关系。如“辽东镇分图”,在抚顺城处,注有“抚顺城系沈阳中卫地方,在卫城东南设有备御一员,离边三十里,系次冲地方”。全书图绘精细,内容充实,是研究明代沿长城一带边防的军事地理史料。

  • 异域图志

    异域图志

    《作者:佚名《异域图志》·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不著撰人名氏。后有明广信府知府金铣序,谓宋亦有应天府,疑是宋书。然书中载明初封元梁王子於耽罗,则为明人所作无疑。其书摭拾诸史及诸小说而成,颇多疏舛。如占城役属於安南,乃云安南为“占城役属”,殊不足据。其他叙述,亦太寥寥。

  • 淳熙严州图经[标点本]

    淳熙严州图经[标点本]

    《作者:陈公亮 八卷。宋董弅主修,喻彦先检订,陈公亮重修,刘文富订正。董弅知军州事。刘文富州学教授。《严州图经》宋绍兴九年 (1139)修,淳熙十二年(1185)重修,全书共八卷。现存三卷。为:子城图、建德府内外城图、府境总图、建德县境图、淳安县境图、桐庐县境图、遂安县境图、寿昌县境图、分水县境图。第一卷为州郡之经,目为历代沿革、分野、风俗、州境、城社、户口、学校、科举、廨舍、馆驿、仓场、库务、军营、坊市、桥梁、沟渠、物产、土贡、登科记、人物、碑碣。第二卷为建德县经,目为历代沿革、县境社、乡里、户口、廨舍、知县题名、馆驿、土贡、税赋、课利、寺观、祠庙、山水、古迹、贤令、人物、碑碣、坟墓。第三卷为淳安县经,其目略同第二卷,以下未分卷,目为夏税、秋税、课利、寺观、古迹、贤牧题名、添倅题名、学校。严州宋代图经,久已散失。此本上录有钱竹汀宫詹跋,谓是淳熙重刻本。仅存首三卷,又附丹铅生记云:咸丰纪元六月,上元朱述之先生传录宋本寄示,因为手写,并订正卷中错简。此卷仍为手写,错漏时有,似非丹铅生手写原本。旧抄难得,故当珍之。现有清丁氏八千卷楼影宋抄本,清丁丙抄本,清抄本,旧抄本,民国二十二年(1933)诵芬堂董氏刻本,清乾隆间《四库全书》本,清光绪二十二年 (1896) 《渐西村舍汇刊》本,民国二十六年 (1937) 《丛书集成初编》本。

  • 箕田考

    箕田考

    《作者:韩百谦一卷。韩百谦撰。韩百谦,朝鲜人。是书记载了清道光时箕城(即今朝鲜平壤)田亩之制。其首载箕田图、次载箕田说。后有柳根“箕田图说”、“后语”,讦咸“书箕田图说后”,李瀷“箕田续说”等。为别下斋本。

  • 括地志輯校

    括地志輯校

    《作者:佚名又名《坤元录》、 《魏王地记》、 《贞观地记》。地理总志。唐李泰主修,萧德言等撰。五百五十卷。泰字惠褒,太宗第四子,初封魏王,后改封濮王。贞观十二年(638),为建树声誉,奏请召集著作郎萧德言等文士参预纂集。十五年(一说十六年)成书。 《序略》部分,概述历代政区地理。本于《贞观十三年大簿》所规定都督府区划和州县建置,博采经传地志,旁求故老旧闻,于正文详载各政区建置沿革,兼记山川形势、河流沟渠、风俗物产、人物、古迹等故实,为唐宋著作,如张守节《史记正义》等多所称引。对《元和郡县图志》、 《太平寰宇记》诸书的编纂亦有较大影响。为研究唐前及唐代历史地理有参考价值。原书于南宋后散佚。清代先后有九种辑本,而以孙星衍《括地志辑本》八卷较为通行,收入《岱南阁丛书》、 《正觉楼丛刻》、 《槐庐丛书》。今人贺次君在孙氏辑本基础上重新搜集,排比为四卷,改正旧辑本若干错讹之处,又增补几十条,题为《括地志辑校》,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

  • 琉球说略

    琉球说略

    《作者:姚文栋域外地理著作。佚名撰。清姚文栋译。一卷。有《云南初勘缅界记》已著录。是书首序,概述琉球位置、四至、岛数。次记北部诸岛,含大岛、加计留麻、喜界、德岛、永良部岛、舆论岛等周回及物产;又记中部二十余岛,以那霸港首里王城记载较详。末记南部官古、右垣诸岛。约四千余字。记事简括,条理清晰。对研究琉球诸岛的历史、地理、经济等有参考价值。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 十二州箴

    十二州箴

    《作者:扬雄地理总志。西汉扬雄撰。存一卷。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少游学,博览群书。历官郎、给事黄门。著有《方言》等。雄仿《虞箴》而撰此书, 简称《州箴》,早佚。清廖寅、王谟共辑十二条,附《汉官解诂》十二州文, 皆韵语。增考证十二条。依次为冀、扬、荆、青、徐、兖、 豫、雍、 益、 幽、并、交十二州,各为一箴。所考为常山、济河、海岱、淮沂、彭蠡、衡阳、岷梁、黑水、 朔方、 南越、幽、并十二地之名称、方位、建置、沿革。内容广涉汉以前十二州之地理特征、出产、贡赋、山川、城镇、历史沿革、典故、人物、史事。颇有地理资料价值。 《汉唐地理书钞》据《汉魏遗书钞》转录,有清嘉庆间刻本,1961年中华书局铅印本。

  • 谲觚十事

    谲觚十事

    《作者:顾炎武清朝顾炎武撰。时有乐安李焕章,伪称与炎武书,驳正地理十事,故炎武作是书以辨之。其论孟尝君之封於薛,及临淄之非营邱诸条,皆於地理之学有所补正。《谲觚十事》一文是顾炎武针对李焕章《与顾宁人书—辩正地理十事》而作。李焕章(1614—1688),字象先,号织斋,山东乐安人。明诸生,明亡后,隐居不出。李氏此札原文虽不可见,但顾炎武在《谲觚十事》中对原札中辩正地理的十条内容皆有引及,顾氏谓:“(李氏)所辩十事,仆所著书中有其五事,然李君亦未尝见,似道听而为之说者,而又或以仆之说为李君之说,则益以征李君之未见鄙书矣。”

  •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

    《作者:魏源中国清代魏源著。100卷。作者为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中书,是中国近代维新改良思想的先驱者和爱国主义者,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受林则徐嘱托,据《四州志》及中外文献资料,于1842年12月编成《海国图志》50卷,共57万字,另有地图23幅,洋炮图式8页。以后他又陆续加以修订增补,1847年补充为60卷,1852年又增加到100卷,约88万字,并有各种地图75幅,西洋船炮器艺等图式42页。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世界地图及各国分地图;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物产矿藏、宗教信仰、风土人情、中西历法、中西纪年对照通表;鸦片战争有关档案材料及林则徐组织集译的国外情报资料;船、炮、枪、水雷等武器制造图、西洋技艺、远镜作法资料、用炮测量方法及测量器具;地球形状、运行规律,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关于日、地、金、木、水、火、土诸星运行秩序,日月食理论,彗星理论,空气论,地震论,地球经纬论,地球运行与四季寒暑变化理论;尤其是总结了鸦片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中国人民在战败后应采取的防患于未然的补救措施,系统论述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及具体作法,并对严禁鸦片、广开贸易,大办工厂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这是近代中国人自己编撰的最为详备的关于世界史地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当时一部内容最丰富的有关世界知识和海防的百科全书。它不但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产生过直接的影响,而且它还在日本广泛地流传,成为日本朝野上下的重要启蒙读物,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 巡边总论

    巡边总论

    《作者:魏焕(明)魏焕撰。本书共三卷,内容涉及明代九镇及其边墙,其中,不但记述了各镇的位置、保障、经略等情况,而且还提出了边备策略,是研究明代北部边防的重要史料。《巡边总论》今收入《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见第七十八册。

  • 新加坡风土记

    新加坡风土记

    《作者:李钟珏域外地理著作。清李钟珏撰。一卷。钟珏,优贡, 上海人。 光绪十三年(1887)因觅友去新加坡,以所见闻著是书。约七千二百字。对新加坡地理方位、形状、所辖、交通、开发、历史、四至、海口炮台、居民册籍,博物馆、医院、华人生活、华工、英国驻军、兵房、贸易、居民犯罪,以及地近赤道冲凉之法、南洋鸦片烟、鳄鱼伤人等情况多有记载。内容翔实,文笔通畅。对研究十世纪末新加坡开发史、 地理、经济、军事、风土民情等均有参考价值。有《灵鹣阁丛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 郑开阳杂著

    郑开阳杂著

    《作者:郑若曾地理杂志。明郑若曾撰。十一卷。若曾有《筹海图编》已著录。郑氏曾自编文集,康熙中其五世孙起泓及子定远又删汰重编为一帙。即为该书。分《万里海防图论》 二卷、 《江防图考》一卷、 《日本图纂》一卷、 《朝鲜图说》一卷、 《安南图说》一卷、 《琉球图说》一卷、 《海防一览图》一卷、 《海运全图》一卷、 《黄河图议》一卷、 《苏松浮粮议》一卷。其《海防一览图》即《万里海防图》之初稿,因详略有别,故两存之。此书惟缺若曾《江南经略》一书。全书文图总约十四万余字。为若曾襄赞胡宗宪平倭时所著。其江防、海防等资料皆为其目击。日本诸考亦皆咨访考究得其实际。其中最有价值者为《万里海防图论》,图文并茂。图分广东沿海图十幅,并广东要害论、南澳守御论七篇;福建沿海图九幅,并福洋要害论等五篇;浙江沿海图二十一幅,并浙洋守御论三篇;直隶(今江苏)沿海图八幅,并苏松海论四篇;山东沿海图十八幅,并山东预备论等四篇;辽东沿海图五幅,并辽东军饷论二篇。 《江防图说》上起四川的岷山,东至大海。并附《江源考》和《江防考》二篇。日本、朝鲜、安南(今越南)等诸图说,对研究上述诸国历史地理亦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四库全书》本。

  • 山左笔谈

    山左笔谈

    《作者:黄淳耀《四库全书总目》地理类存目著录明崇祯十六年进士黄淳耀所撰《山左笔谈》一卷,凡分十九条,提要云:“所纪皆山东风土、形势、山川、古迹及海运、备倭诸事宜。征引拉杂,殊鲜伦理。案淳耀生平未尝游山东,所著《陶庵集》内亦无此书名。此本见曹溶《学海类编》中,疑亦出伪托也。”“山左”即山东别称。此书后收入《丛书集成初编》,遂广泛流传。《总目》虽指出此书疑伪的三条理由,但因无确证,并未被学界广泛接受。

  • 营平二州地名记

    营平二州地名记

    《作者:顾炎武地名志。明末清初顾炎武撰。残一卷。炎武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已著录。是书约写于作者游历京师永平府、山海关和蓟州期间(即顺治末,康熙初)。营州泛指辽水以东至朝鲜地。平州为清永平府地。炎武游永平时,“郡人以志属之,炎武未应其求”,因摭古营、平二州故实,纂为六卷。题名为《营平二州史事》。今书已佚。 《四库提要》称“此本出自惠栋红豆斋,惟载二州古地名,至五代而止。仅一卷”。可能为其六卷之一。一万六千余字。载自陶唐以来古地名,诸如碣石、孤竹、首阳山、山戎、令支、义矩等二百余个。该书当是作者随笔杂钞,失之删削。然炎武娴于地理,其所纂述多有根据。书虽残缺,但对研究上述二地历史地理,仍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的书

冰鉴

冰鉴

《冰鉴》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冰鉴》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智慧之道,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 一部真正的智慧经典,不仅可以跨越他所属的领域,而且可以跨越时空!

欧阳修

欧阳修

本书以散文化的语言,为读者提纲挈领地勾勒出欧阳修的仕宦与治学生涯。 作为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影响力举世瞩目。欧阳修一生仕途坎坷,屡遭政敌指控,在庆历新政、朋党之争与王安石变法中直言相谏;在史学、文学、经学等领域成就卓越,求才、爱才、识才、举才,使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欧阳修是北宋中后期集学者、文人与官员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的典范,经由他提携举荐的士人群体继承他的文学思想与政治人格,在相互呼应、共同扶持中屡黜而不悔,历经磨难而始终不渝,影响了北宋政局的演变。

般若心经直说

般若心经直说

般若心经直说,一卷,明德清述,函是跋,原注出梦游集卷十九,古本卷十。按集内只载小引,参见嘉续五三。

十牛图颂

十牛图颂

一卷。全称《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宋代廓庵师远撰绘,一说清居禅师作。《十牛图》依次为:一、寻牛,二、见迹,三、见牛,四、得牛,五、牧牛,六、骑牛归家,七、忘牛存人,八、人牛俱忘,九、返本还源,十、入鄽垂手。此十图以牧牛为主题,并各附自序及偈颂,以阐示修禅的方法和顺序。收入《续藏经》。《十牛图颂》与《信心铭》、《证道歌》、《坐禅仪》合刊,称《四部录》。

撰集三藏及杂藏传

撰集三藏及杂藏传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大意与后经同,而是四言偈述,兼释三藏与杂藏事。

虚舟禅师注八识规矩颂

虚舟禅师注八识规矩颂

性一而已又言相何也性内也相外也相不言外之境而言内之识则相亦内也外境触之而不动豁达为空者犹易托之而内识之所留细微流注发不及知虽深造之后常致叹于习气之难除命根之未断斯言性之家不可不加察也然而专言相者往往逐流末而鹜焉力徒困于算沙计或穷于钻纸曷思古人着唯识之论谓是诸相者宜有乎宜无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则欲期无相于相求之乎抑于性求之乎求之于相缘八识而有百法求之▆▆转八识而为四智世之逐相者多失之而见性▆▆未尝过相而问焉而为之通则分帜而争之终不可止斯重叹矣虚舟禅师宗嗣福严而仍研精教典取唐奘师八识规矩颂特为之注注所言相非能与人殊而引而发之终归于性使览者知悟施子易修徐子敬可读而美之梓之以传噫其有裨也夫。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