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鬼谷子新注

    鬼谷子新注

    《作者:俞棪全书分为鬼谷先生事略、鬼谷子真伪考和鬼谷子新注三部分。俞棪研读《鬼谷子》十几年,略有心得就记于笔记,在《鬼谷子新注》当中,做到了溯流求源、举一反三,通过同时代其他学派的对比,去伪存真,探求鬼谷子的真义和原意。在版本校订上,则运用古韵进行校正,使鬼谷子的文义豁然开朗。在学术方法上,首次将《鬼谷子》与西方文化做对映及解构的工作,具有一笔开乾坤之风范。《鬼谷子新注》影响深远,被称为“近代鬼谷子研究之集大成者”。

  • 杨朱哲学

    杨朱哲学

    《作者:顾实《杨朱哲学》凡分三篇,上篇显真论,搜抉杨朱信史资料;中篇明取论,阐发杨朱道术之精微,上中二篇皆为真杨朱之论辩。下篇辟伪论,为批评此前伪杨朱而作。本书的逻辑十分严密,层层递进,有理有据的论证了杨朱其人,其思想的存在以及其思想的具体内容,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的历史功底和其严密的思维逻辑。<br/><br />

  • 孟子译注

    孟子译注

    《作者:杨伯峻《孟子》研究著作。杨伯峻撰。伯峻湖南湘潭人,幼读经书好古文,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中华书局编审,文物局咨询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重要著作有《列子集释》、《论语译注》、《春秋左传注》、《文言语法》、《杨伯峻学术论文集》等。是书正文由原文、译文、注解三部分构成。原文依赵岐体例分为十四卷,两卷合为一篇。译文按章直译,尽量保持原文风格,力求流畅明白,间有意译。注解以朱熹《集注》、焦循《正义》为主要依据,广搜博采,吸取诸家菁华。注释内容包括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方式、历史知识、地理沿革、名物制度和风俗习惯等,并作了简要考证和必要的校勘。书后附有《孟子词典》以备查考翻检。卷首《导言》,论述了孟子生平、《孟子》作者、篇章及对孔子的发展等问题。作者赞同司马迁的观点,认为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孟子》是孟子所作,万章之徒参与其事。作者认为孟子对孔子观念的取舍、发展有三:一是“天命”。孟子论“天”,有自然之天,义理之天,却没有主宰之天,而其中带有“民意”的理义之天为孔子所无。二是“仁义”。孔子讲仁,孟子仁义并言,孔子重视人的生命,孟子更重人民的生存权,由此其“君臣关系”观念也比孔子进步。三是性善论,其实际含义是人人都有为善的可能,并且他还承认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因而重视自我修养。最后认为孟子政治主张是保守的,甚至有些是倒退的。杨伯峻的《孟子译注》是现代较有影响的译注本,中华书局1960年初版,后多次再版。

  • 中国人生哲学

    中国人生哲学

    《作者:方东美方东美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出版。 该书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中国人生哲学概要”,原系作者抗日战争前通过中华民国中央广播电台向全国青年所作的广播稿。当时曾由国民政府教育部汇集成册出版。赴台后,先知出版社出版。本书第一部分即根据先知出版社1978年第5版编印。第二部分是作者英文原著《中国人的人生观》(The Chinese Viewof Life)的中译本(译者为冯沪祥)。除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外,两部分的内容大致相同。 该书的宗旨是向人们展示中国先哲的智慧,特别是中国人的“心态”。所谓“中国心态”扼要来说,就是“深体广大和谐之道,因而了悟世上所有人类与一切生命都能浩然同流,共同享受和平与福祉”,其根本要旨便是“体会到不论是人或宇宙,都足以生生不息,创进不已”。围绕这个中心,作者阐述了中国先哲的宇宙观、人性论、生命精神、道德观念、艺术理想和政治思想。第二部分还特辟一章阐述中国人的智慧。

  • 西南联大哲学课

    西南联大哲学课

    《作者:冯友兰《西南联大哲学课》收录了冯友兰、贺麟、汤用彤三位哲学大家的文章、演讲以及授课讲义,以时间为线,梳理出从子学时代到清末经学时代的中国古代哲学发展脉络,帮助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读透中国哲学史。 书中所选文章均为时任西南联大教授所作,通过阅读书中的文章,也能使读者感受到西南联大高质量的通识教育以及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同时可以领略到大师们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

  • 中国现代哲学史

    中国现代哲学史

    《作者: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是20世纪中国一代哲人冯友兰所著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是冯友兰先生晚年回归自我,“修辞立其诚”、“海阔天空我自飞”的产物。本书讲述了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它对当今的读者有极大的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一生的文化经典。

  • 新原道

    新原道

    《作者:冯友兰此书所谓道,非《新理学》中所谓道。此书所谓道,乃讲《新理学》中所谓道者。《新理学》所谓道,即是哲学。此书讲《新理学》所谓道,所以此书非哲学的书,而乃讲哲学的书。此书之作,盖欲述中国哲学主流之进展,批评其得失,以见新理学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所以先论旧学,后标新统。异同之故明,斯继开之迹显。庶几世人可知新理学之称为新,非徒然也。 近年以来,对于旧学,时有新解,亦藉此书,传之当世。故此书非惟为《新理学》之羽翼,亦旧作《中国哲学史》之补编也。书凡十章,新统居一,敝帚自珍,或贻讥焉。然孔子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孟子曰:圣人复起,必从吾言。其自信若是,即老氏之徒,濡弱谦下,亦曰: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亦何其高自期许耶?盖学问之道,各崇所见。当仁不让,理固然也。写此书时,与沈公武有鼎先生,时相讨论。又承汤锡予用彤先生,贺自昭麟先生,先阅原稿,有所指正。

  • 国学治要

    国学治要

    《作者:张文治民国时期诸子选辑之书。张文治编纂。此书初版于民国16年(1927),有民国16年上海扫叶山房《诸子大纲》排印本;民国19年(1930) 5月香港文明书局《国学治要》排印本;又有1955年香港文光书局《诸子大纲》再版(新3版)翻印本等。本书是民国初年传统文化学者张文治等人,历经十年编纂的一套集中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图书。本书依据经、史、子、集四部,从《四库全书》中精选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汇集而成,故被人们称为“小四库全书”,是民国时期影响颇深的国学经典丛书。全书遴选历朝历代最具经典性的典籍文献,分别编纂成《经传治要》《史书治要》《诸子治要》《理学治要》《古文治要》《诗词治要》《书目治要》,共七编八册,所选之文皆为传承千百年的名作佳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作。其中,经史诸子之说,皆以著述为主,或举其初祖大宗,或录要籍大事,勾勒经史大家之原貌,而理学诗文则以作者为纲,录其传承历朝而闻名于世的鸿篇名作,凝结千古之精华。每个篇章开头或每个人名开头都对其进行系统的介绍,可以帮助读者迅速掌握国学的基本脉络。

  • 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

    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

    《作者:唐君毅唐君毅著。上下两册,上册四章,下册六章。1958年香港友联出版社初版。1975年台湾学生书局再版。收入唐君毅全集。第一章泛论人类创造文化之精神的自主自动性或自决性。第二章至第九章分论家庭、生产技术、社会经济、政治、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宗教、道德、体育、军事、法律、教育等各种文化活动所赖以形成的文化意识,论各种文化意识、文化活动、文化理想形成时其中所实现的道德价值或所表现的道德理性。末章总论人的文化的弊害之所以产生之故及自救之道,论人的精神与自然世界万物的理则及自然进化事实的关系。作者认为人类一切文化活动之所以存在,都依存于道德自我,一切文化活动都不自觉的或超自觉的表现道德价值,都统属于道德自我、精神自我或超越自我而为其分殊的表现。道德自我是“一”是“本”,涵摄一切文化理想;文化活动是“多”是“末”,被统摄受主宰于道德自我而成就文明的现实。认为道德理性是一切文化理想实现的、文化活动的必然基础。由此,彻底否定自然主义、唯物主义、功利主义的文化观,提出道德理性或道德理想主义的文化哲学体系。此书是阐述文化哲学的重要著作,对于研究当代文化哲学有一定学术价值。

  • 中国与欧洲的人生问题

    中国与欧洲的人生问题

    《作者:张君劢这是一本由德国哲学家、诺贝尓文学奖得主奥伊肯和中国儒学大家张君劢合著而成的小书,从通俗普及的角度介绍了中国与欧洲的思想起源及发展历程。其中欧洲部分由奥伊肯撰写,他从欧洲思想的发源地——古希腊开始,对中世纪和近代启蒙运动以及德、英、法等国的著名哲学家进行阐释,中国部分则由张君劢撰写,他用精炼的语言对先秦孔孟老庄、宋明理学和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思想进行介绍。全书短小精悍,两位作者均为世*级的一流学者,在不长的篇幅中浓缩了中西思想的精华。

  • 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

    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

    《作者:吕思勉吕思勉著,十五篇。理学兴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清时代,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可以说是唐代以来儒学思想的主流,其影响覆盖整个东亚。理学与国人之思想关系甚深,故吕思勉在其上海沪江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综合理学家的重要学说,兼及其对社会风俗之影响,写作了这本《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一部简要的理学思想史)》。《从宋明理学到阳明心学(一部简要的理学思想史)》作为剪裁得宜的入门书,对宋明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是广大国学爱好者了解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思想发展的读本。

  • 孔子与论语

    孔子与论语

    《作者:钱穆孔子研究著作。近人钱穆著,集有作者18篇孔学研究论文。其中有10篇探究《论语》,包括《论语》的读法和朱熹的注疏,另外数篇是研究孔子思想与现实文化的关系,认为“孔子思想之重点与价值,正在要替人类提出一个解决此种种问题之共同原则。”这一原则“只‘道’‘德’二字便是。”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4年初版。 该书是钱穆阐述孔子学说,教读《论语》方法的结集。书中指出:儒家是 一种“人文的宗教”,孔子的教义具有“道地十足不折不扣的宗教精神”。 钱穆突出强调“情”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宋儒说心统性情,毋宁可以 说,在全部人生中,中国儒学思想,则更着重此心之情感部分,尤胜于其 着重理知的部分。我们只能说,由理知来完成性情,不能说由性情来完 成理知。情失于正,则流而为欲。中国儒家,极看中情欲之分异。人生 应以情为主,但不能以欲为主。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以至于无 欲。但绝不许人寡情、绝情乃至于无情。”

  • 近代唯心论简释

    近代唯心论简释

    《作者:贺麟贺麟著。1942年6月重庆独立出版社印行。为作者1932—1942年间所发表的论文合集,包括《中国哲学与西洋哲学》、《近代唯心论简述》、《时空与超时空》、《辩证法与辩证观》、《宋儒的思想方法》、《知行合一新论》等论文。作者明确宣称该书是以唯心论观点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各派“特点要义和异同,作提要式的简略叙述”。充分反映了作者力图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宋明理学中陆王心学结合起来,创造一个主观唯心主义“新心学”思想体系的努力和探索。作者认为“所谓物者非他,即此心之用具,精神之表现”。把“心”看作物的主宰和物的本质。用陆王心学融会康德的时空学说,提出“时空是自然知识和自然行为所以可能的心中之理或标准”。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引申和发展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否认唯物辩证法的历史地位,而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当作辩证法思想发展的全部历史。对直觉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它与矛盾思辩法、形式分析和推论等方法同是任何哲学思考所不可缺少的方法。并且声称他自己的责任是“把直觉从狂诞的简捷的反理性主义救治过来,恢复其正当的地位,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作者认为研究哲学史应该坚持融合贯通中西哲学的方向,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不失根本,以复兴中国文化,发扬中国哲学,“重新建立起新人生新社会的规范和准则”。

  • 文化与人生

    文化与人生

    《作者:贺麟贺麟著。商务印书馆1947年出版,1988年8月新版。该书是著者在抗战期间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在报刊上所发表过的文章的结集。新版除保留旧版的全部文章外,还增收了若干篇章,并撰写了新版序言。现共收42篇。内容涉及人生、道德、教育、法制、宗教、哲学等文化的各个方面。书中每篇所论都是针对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现实文化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思想体验来加以解答。其依据是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西方康德、费希特、黑格尔所代表的理想主义思想。著者认为该书表现了三个特点:(1)有我。书中绝少人云亦云地抄袭现成公式口号的地方,每篇都是自己的思想见解和体验的自述或读书有得有感的报告。或者说,每一篇都有自己性格的烙印。(2)有渊源。即是说,虽说有我,但并非狂妄自大,前无古人。书中所反映的思想,都有其深远的来源,——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3)吸收西洋思想。虽然发扬传统文化,但并不守旧,对于西洋文化思想和哲学,都加以虚心的理会和切己的体察,而将其根本精神,以自己的语言,解释给国内人民。该书许多篇章的观点都比较新颖。出版后曾引起学术界的注意。1986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等四个单位举办了贺麟学术思想讨论会。会上不少人都认为该书与《近代唯心论简释》一样,是著者前期思想的代表之作。

  • 存斋随笔

    存斋随笔

    《作者:熊十力为熊十力先生的最后一部著作,写成于1963年。作者以随笔为名,写来不论长言与简说,而都无体系,随时随即而写。本书主要是解释佛教的十二缘生,同时又批评了佛家的性相、体用割裂之说,最后又论列佛家戒定慧三学,发挥己意。对于今日学术思想之研究亦多有参考价值。<br/><br />

  • 宋明理学概述

    宋明理学概述

    《作者:钱穆成书于1953年。台北“中华文化事业委员会”1953年初版,台湾学生书局1977年4月修订出版。该书在材料上多取自《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内容包括宋学之兴起、宋初诸儒、中期宋学、南渡宋学、金元诸儒、初期明儒、中期明学、晚期明学、明末诸遗老等,扼要地叙述了宋元明七百年间理学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收入台湾出版的《钱宾四先生全集》。自宋学之兴起,下迄晚明遗老,分五十六目,将此六百年间理学发展衍变之迹,溯源穷流,作简明扼要之叙述。中国思想史上,两汉以后,儒学渐微,庄、老代兴,而佛学东来,递兴日盛,至隋唐而臻全盛。然佛学盛极转衰,继之则宋学崛起,而为新儒学之复兴,另辟新局。宋初诸儒,其议论识见、精神意气,有跨汉唐而上追先秦之概。周濂溪以下,转趋精微,遂为宋明理学开山,而后有二程、张载、朱熹乃至于王阳明之学术盛世。

  • 读经示要

    读经示要

    《作者:熊十力熊十力论经学和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著作。写于1944年。次年中国哲学会作为中国哲学丛书甲集之三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1949年由上海正中书局重版。凡三卷。卷一论“经为常道不可不读”,卷二论“读经应取之态度”,卷三“略说六经大义”。以六经为中国文化之根柢;以《大学》为六经之宗要和体系;以《易》为五经之源,为中国哲学之根本大典。认为《周易》、《春秋》、《周官》、《礼运》具有自由、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然为秦汉以降之君主专制制度所窒息。认为明清之际诸大儒反专制、倡实学,光大了中国文化精华,上接晚周,下接西学。既不同意“西化派”,又不同意“国粹派”,而主张以传统文化为主体融贯中西。对先秦、汉宋和明清思想亦多所论列。

  • 印度的智慧

    印度的智慧

    《作者:林语堂作者林语堂。本书主要讲述了印度文学的精华和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书中还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印度的智慧》全面展示了印度文学的精华,从中可窥见到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几千年来,这些思想文化精髓一直在激活和塑造着整个印度民族。只有看到印度思想的丰富性以及它的本质精神,才能真正了解印度,才能感受到这个民族自由、平等的特质,而这些正是我们试图在这个道德混乱不堪的世界中创造出来的东西。《印度的智慧》是对印度古典著述的解读。书中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中最为精髓和深刻的方面,以作为研究者研读和查阅的资料;同时,该书还选取了许多有关这两个古老民族的民族心理、文学想象和日常生活的材《印度的智慧》全面展示了印度文学的精华,从中可窥见到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

  • 美国的智慧

    美国的智慧

    《作者:林语堂《美国的智慧》是一本通俗哲学著作,介绍了美国建国以来的许许多多的重要哲学家、作家,例如富兰克林、爱默生、梭罗、桑塔雅那等等,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生命、情感、自由、幸福、自然、宗教、幽默与讽刺、爱情与婚姻、战争与和平,等等。 林语堂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创作。在本书中,林先生挥毫泼墨,收放自如,真正体现了这一风格。阅读本书,犹如与大师面对面交谈,心灵会得到一次净化和升华。

  • 中国的智慧

    中国的智慧

    《作者:林语堂本书介绍了中国哲学、文学和宗教等方面的代表作,对于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是一本很好的普及读物。书中收录了中国哲学、文学和宗教等方面的代表作,生动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林语堂的文学天分和中英文造诣使本书视角独到、视野宽广,古老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文学述说汇集于此,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猜你喜欢的书

马尔特手记

马尔特手记

全名为《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手记》,是奥地利诗人、作家里尔克于20世纪初历时六年(1904-1910)完成的笔记体小说。小说叙述一个出生没落贵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与自白,某种程度上即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小说由七十一个没有连续情节、不讲时间顺序的笔记体断片构成,这些断片因为共同的主题——孤独、恐惧、疾病、死亡、爱、上帝、创造等,集中表达了里尔克终生关注的各种精神问题,在精神暗流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有机整体,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最重要的先驱作品之一。

疑难急症简方

疑难急症简方

方书。清罗越峰辑。四卷。越峰,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幼承家训,素谙岐黄,学有渊源,行医历四十年。有感于疑难病症易为俗医所误,危急症不及延医,穷乡僻壤医药皆不易寻,乃广为搜辑各种急症简易之方。历十余年,将所得之方分别门类,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编辑成书。全书约十二万字。卷一为癫狗恶狗咬伤、毒蛇恶虫咬伤、食毒五伤等九类;卷二为胎、产、崩漏、吐血等二十四类; 卷三为中风、中气、泄泻、五淋等三十类;卷四为痘瘄、外科、杂症等七类。凡七十类。包括临床各科病症。所选方剂皆注明出处,方简实用,多系一、二味药物组成,药品易得,便于急救。卷四中药辨真假损益,论述有关药物辨别真伪法,对正确运用药物有一定帮助。可供临症参考。有光绪二十二年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九天上圣秘传金符经

九天上圣秘传金符经

九天上圣秘传金符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为选择日辰吉凶之书,内容可分三部分:第一《金符经》,言观星择日之术。谓天有九星(即妖星、或星、禾刀、煞贡、直星、卜木、角已、人专、立早),轮流值日。凡人家有起造、婚丧、迁徙、祭祀、出行等事,须慎择日辰,如遇吉星当值则万事如意,遇凶星则家破人亡。书中依六十甲子顺序排列每年十二月日历,标明每日当值星宿名称及所主吉凶。世人有事可查看日历,推算吉凶。 第二《诸葛先生万年出行图》,传为诸葛孔明所传。此图共三幅,皆为圆形日历表,标明一年十二月每日吉凶。人家行事可依此图选择吉日,回避凶煞之时。 第三,此书末杂抄短文数条,皆与推算日辰吉凶有关。

周易象旨决录

周易象旨决录

明熊过撰。七卷。《四库全书》本。此书大旨,颇取汉代《易》家重视《易》象之说,并对《周易》经传文字、音义多有考证辨析。《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据过《自序》,初名《易象旨》,后遂加‘决录’之名。案《三辅决录》,名始赵岐,而命名之义,古无传说。以意推之,盖定本之谓也。自序称:“初闻闽人蔡清善为《易》,购得其书,惟开陈宗义,不及象,于是稍记疑者为赘言。辛丑谪入滇,晤杨慎,劝成此书。”书主汉学,故以言象为主。所言皆于古有据。并据旧说证今文,证字一百零一,证音三十八,证句二十六,证脱字七十九,证衍文三十八,应移置的地方三十二,证旧以不误为误者三。所依据的有郭京所伪托之书,及吴澄所改本,但大多可信可据。

明末佛教研究

明末佛教研究

《明末佛教研究》所收四篇稿件,是对明末的居士佛教、禅、净、唯识,作了全面性的调查研究,所用的工力和时间,相当可观,对于资料的搜集、分类、研判,多半是在精读多读的方式下产生。明末佛教,在中国近代的佛教思想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上承宋元,下启清民,由宗派分张,而汇为全面的统一,不仅对教内主张“性相融会”、“禅教合一”以及禅净律密的不可分割,也对教外的儒道二教,采取融通的疏导态度。诸家所传的佛教本出同源,渐渐流布而开出大小、性相、显密、禅净、宗教的局面。到了明末的诸大师,都有敞开胸襟,容受一切佛法、等视各宗各派的伟大心量,姑不论性相能否融会,显密是否一源,台贤可否合流,儒释道三教宜否同解,而时代潮流之要求彼此容忍,相互尊重,乃是事实。是故明末诸大师在这一方面的努力,确有先驱思想的功劳。

根本大和尚真迹策子等目录

根本大和尚真迹策子等目录

根本大和尚真迹策子等目录,一卷,日本禅证题记,编号二一六二。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