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 经效产宝

    经效产宝

    《作者:昝殷产科著作。又名《产宝》。三卷。唐·昝殷撰于852年。原书共52篇,371方。今存本为41篇,374方。卷上论妊娠期杂病及难产诸疾;卷中、下均论产后诸疾。书中虽论述病候不多,介绍具体病证治疗等却较详明。所列方药大多简易实用,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产科专著。

  •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作者:李隆基四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本:敦煌卷子P.2375 号。本书鲜见其它传本。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732年)或二十一年(733年)注《老子》,刻于石幢立在各州龙兴观、开元观前。以《河上公注》为底本,发挥了其理身理国的思想,影响深远。其"身国同治"的生命政治学从内容上可概括为:法道合德;虚静无为;持守三宝;安分寡欲。该书从诠释宗旨和方法论上体现了其政治化倾向及阶级立场,具有调和儒道的特点,其中还试图消解《老子》关于提醒统治者保持应有的警醒和忧患意识的思想。其要旨在于"理身理国",却在唐玄宗执政晚期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颇值得深思的。

  • 太乙金华宗旨

    太乙金华宗旨

    《作者:吕洞宾唐吕岩撰。金华宗旨即旌阳真君所谓四字天经,又所谓净明道法、忠教雷霆也。吕氏因见世人不明先天大道之旨,遂“将金丹要诀、秘密天机,尽行泄露。其中玄妙法则,和盘托出,了如指掌。”同时他认为近世谈玄理者大半择焉不精,语焉不详,皆不足为道家法也。”于是著成是书,以醒世人。该书凡一卷十三篇。

  • 清静经

    清静经

    《作者:佚名全称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或《常清静经》。道教经典,涉养生与持诵。一卷。撰者不详。约成书于中唐以前。关于该书作者,据经文起句为“老君曰”,系托称太上老君所说、传。葛玄赞说:此经是东华帝君所授,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传至他才书而录之,因以传世。所以后来道教中都相信是晋葛玄所传,或谓葛玄所撰。但宋代学者黄震在论《阴符》文中指出,“后世有伪为道书者曰《清静经》。”认为它不属早期道书,乃后世伪作。

  • 玉皇经

    玉皇经

    《作者:佚名全称《高上玉皇本行集经》。道教经典。作者不详,或谓出于隋唐道流之手,一说成书不早于宋代。《正统道藏》及《道藏辑要》收入注本数种。本书乃道士每日早晚功课及斋醮仪式上必诵经文。共3卷,内容主要托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宣讲玉帝来历。乃仿效《佛本行集经》之作,或以为系隋唐道士所造,出于唐玄宗时期。经文由《清微天宫神通品》、《太上大光明圆满大神咒品》、《诵持功德品》、《天真护持品》及《报应神验品》组成。

  • 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

    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

    《作者:吕洞宾文所以载道也,余闻世间是文久矣。忆自弱冠时,得侍东篱老师于桐柏山。

  • 医道还元

    医道还元

    《作者:吕洞宾《医道还元 》是“圣清光绪二十年,岁在甲午,季秋廿九戌刻,降著’’, “板藏粤东省城善书总局”的一本文稿,全书22万余字,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稿,对道学…中医学、中国哲学,尤其是中医哲学的研究意义重大。又名吕祖医道还元,九卷附吕祖奇症新方一卷。此书刊印于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除《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临症各科·临症综合中记载外,还有华夏出版社版的《道教大辞典》部分条目涉及外,均不见其他道教和医学类辞典。目前尚未见到正规出版社影印或排印。

  • 千金食治

    千金食治

    《作者:孙思邈本草著作。1卷。唐孙思邈约撰于公元652年。原为《千金要方》卷26“食治”,然后世多单独引此篇名。《证类本草》称之为《孙真人食忌》,《本草纲目》引作《千金食治》。孙氏此卷原名《五味损益食治篇》,引黄帝、张仲景、卫汛等饮食概论,涉及众多饮食疗法理论原则。孙氏感于时人不知食物对人之利害,欲明其理而于永徽三年 (652) 辑撰是书。

  • 钟吕传道集

    钟吕传道集

    《作者:施肩吾道教内丹炼养经典。三卷。题钟离权述,吕岩集,施肩吾传。全书分十八论,以问答形式,全面系统地论述内丹修炼的理论、方式、效验等问题。采用问答的形式,系统地论述了内丹修炼的十八个问题。该书首论真仙。谓人有生老病死之规律,唯修持仙道,可安而不病,壮而不老,生而不死。“仙非一也,纯阴而无阳者,鬼也;纯阳而无阴者,仙也; 阴阳相杂者人也。唯人可以为鬼,可以为仙。少年不修,恣情纵意,病死而为鬼也;知之修炼,超凡入圣,而脱质为仙也,收入《道藏》第一一六册。

  • 推背图

    推背图

    《作者:李淳风相传唐贞观中李淳风和袁天罡撰。一卷。清潘永因《宋稗类钞》作李淳风撰。《宋史·艺文志》著录,但无撰人。凡六十图象,以卦分系之。每象之下有谶语,并附有“颂曰”诗四句,预言兴亡变乱之事,预言后世治乱兴废之事,至六十图,袁推李背而止,故名。传本不一,词意隐晦难明。宋太祖时诏禁谶书,以此图流传已久,命取旧本,混乱其次序而杂书之。后世流传更随意附益,不足为据。收入《宋史·艺文志·五行类》,一卷。

  •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

    《作者:杜光庭一卷。五代蜀杜光庭 撰。此书又名 《名山洞天福地记》、《洞天福地记》。古来修仙者,常以仙山灵岳、洞天福地作为理想仙境。杜光庭撰《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将道教仙境分作十余类,首为仙山,次为五岳,再次为十大洞天,又附以青城山;又次为五镇海渎、三十六精卢、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二十四灵化等,都一一作以简述。其有关十洲三岛的记载,本于《十洲记》而略述。

  • 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

    《作者:孙思邈中医学方书著作,《千金要方》的续编。唐朝孙思邈撰。约成书于682年。孙思邈在著《千金要方》之后30年,又感此书之不足,取 “輗軏相济”、“羽翼交飞”之意,命名所续撰为《千金翼方》。现中国珍藏有明万历乙已 (1605) 王肯堂刻本,光绪戊寅 (1878)上海据日本文正十二年重刻大德十一年 (1307)梅溪书院刻本印,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江户医学影印本。现存最早者为日本珍藏之元大德梅溪书院本。该书收载了不少唐以前的医学论述及方药,还集录了一些国外(如婆罗门、高丽等)医药资料。辑录的800多种药物,分述其性味、主治、产地、用药法。对其中200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作了专门记述。详论其性味,主治以及部分药物的炮炙方法等,其中有些是唐以前未收录的新药和外来药物。

  • 李虚中命书

    李虚中命书

    《作者:李虚中三卷。古代星命术书。旧本题鬼谷子撰,唐李虚中注。收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术数类二》:“书中义例,首论六十甲子,不及生人时刻干支,其法颇与韩愈《墓志》(指《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所言始生年月日者相合,而后半乃多称四柱,其说实起于宋时,……真伪杂出,莫可究诘。”此书以人的生年月日干支为依据,推衍人寿夭、贵贱、吉凶,为后世言星命八字术者所祖。

  • 疑龙经

    疑龙经

    《作者:杨筠松《疑龙经》一卷,旧本题唐杨筠松撰。筠松不见於史传,惟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其名氏。《宋史·艺文志》则但称为杨救贫,亦不详其始末。惟术家相传以为筠松名益,窦州人。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广明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玉函秘术以逃,後往来於虔州。无稽之谈,盖不足信也。然其书乃为世所盛传。《撼龙经》专言山龙脉络形势,分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各为之说。《疑龙经》上篇言幹中寻枝,以关局水口为主。中篇论寻龙到头,看面背朝迎之法。下篇论结穴形势,附以疑龙十问,以阐明其义。《葬法》则专论点穴。有倚盖撞黏诸说,倒杖分十二条,即上说而引伸之。附二十四砂葬法,亦临穴时分寸毫厘之辨。案陈振孙《书录解题》有《疑龙经》一卷,《辨龙经》一卷,云吴炎录以见遗,皆无名氏,是此书在宋并不题筠松所作,今本不知何据而云然。其《撼龙》之即《辨龙》与否,亦无可考证。然相传已久,所论山川之性情形势,颇能得其要领,流传不废。亦有以也。旧本有李国木注并所附各图,庸陋浅俗,了无可取。今并加刊削,不使与本文相溷焉。

  • 葬法倒杖

    葬法倒杖

    《作者:杨筠松一卷,旧本题唐杨筠松撰。筠松不见於史传,惟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其名氏。《宋史·艺文志》则但称为杨救贫,亦不详其始末。惟术家相传以为筠松名益,窦州人。掌灵台地理,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广明中遇黄巢犯阙,窃禁中玉函秘术以逃,後往来於虔州。无稽之谈,盖不足信也。然其书乃为世所盛传。《撼龙经》专言山龙脉络形势,分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各为之说。《疑龙经》上篇言幹中寻枝,以关局水口为主。中篇论寻龙到头,看面背朝迎之法。下篇论结穴形势,附以疑龙十问,以阐明其义。《葬法》则专论点穴。有倚盖撞黏诸说,倒杖分十二条,即上说而引伸之。附二十四砂葬法,亦临穴时分寸毫厘之辨。案陈振孙《书录解题》有《疑龙经》一卷,《辨龙经》一卷,云吴炎录以见遗,皆无名氏,是此书在宋并不题筠松所作,今本不知何据而云然。其《撼龙》之即《辨龙》与否,亦无可考证。然相传已久,所论山川之性情形势,颇能得其要领,流传不废。亦有以也。旧本有李国木注并所附各图,庸陋浅俗,了无可取。今并加刊削,不使与本文相溷焉。

  • 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

    《作者:孟诜唐前饮食疗法和营养学的本草专著。三卷。唐孟诜撰。约成书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孟诜,唐代汝州梁县(今河南临汝)人。约生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卒于唐开元元年(713年),曾任同州刺史等职,故有孟同州之称。孟氏自幼好医药,上元元年师从名医孙思邈,潜心于医药研究和饮食疗法,成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著有《必效方》、《补养方》、《食疗本草》。张鼎又在唐开元九年至二十七年(公元721~739年)间予以增补。原书名为《补养方》,记载药物138种,张鼎增补89种,总计227种,并改书名为《食疗本草》。其后,张鼎又作了补充。但原书已佚,佚文散见于《证类本草》、《医心方》等书中。

  • 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

    《作者:孙思邈又称《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方》。中医学方书著作。30卷。唐朝孙思邈撰于652年。宋校正医书局1065年曾组织著名医学家林亿等予以校刊。日本珍藏有未经林亿等校正之宋刊本等2部残卷。1600多年来,中、日两国《千金要方》刻本约计30余种。目前,中国珍藏之最早刻本为元刻残卷。影响较大者为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据日本江户医学影北宋本。另如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吴氏重刊本、《四库全书》本、《正统道藏》本等,均作93卷。成书于永徽3年(652年)。作者以“人命至重,贵于千金”的民本思想题为书名。全书分为232门,载有医方5 300余则。博采唐代以前各家方书及民间验方。所列方剂,有一病列数方的,也有一方治数病的。

  • 千金宝要

    千金宝要

    《作者:郭思医方著作。6卷。唐孙思邈原撰,宋郭思编纂于宣和六年(1124年)。此书乃选取《千金方》中部分医论和有效单方,使人知防病于未发之前及已病后治疗之法;并附有郭思及他人效方。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为使之广泛流传,宣和六年(1124年)刻碑于华州公署;迄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以石碑于冬月不便摹印,始易刻木板印行。明隆庆六年(1522年)秦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鉴于天下之游耀州真人洞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其碑现仍完整珍藏陕西耀县药王山真人洞前千金宝要碑亭内。现有明隆庆六年刻石之拓本及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以后的近10种刊本、石印本。

  • 撼龙经

    撼龙经

    《作者:杨筠松古代堪舆术书。旧题唐杨筠松撰。一卷。专言山龙脉络形势,分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各为之说。一卷,附《疑龙经》一卷,《葬法倒杖》杨筠松著有《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奥语》、《天玉经内传》、《立锥赋》、《三十六龙》等。其中前三种多合为一书通行,乃葬书中流布极广者,为宋以下历代术家所推重。“龙”系堪舆家术语,喻指山形蜿蜒起伏之势。《撼龙经》专论山龙脉络形势,分其势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左辅、右弼九类,称“九星”,而各为之说。《疑龙经》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言干中寻枝,所谓“寻龙须寻干”,以关局水口为主;中篇论寻龙到头、视面背朝迎之法;下篇论结穴形势,附“疑龙十问”以发明其义。《葬法倒杖》则专论点穴。“倒杖”乃堪舆家术语,为立穴放棺之意(“杖”即用以定穴位之木杖或竹杖)。有《四库全书》本。

  • 青囊奥语

    青囊奥语

    《作者:杨筠松《青囊奥语》一卷、《青囊序》一卷,《青囊奥语》旧本题唐杨筠松撰。其序则题筠松弟子曾文遄所作。相传文遄赣水人。其父求己,先奔江南,节制李司空辟行南康军事,文遄因得筠松之术,後传於陈抟。是书即其所授师说也。案赵希弁《读书後志》有《青囊本旨》一卷,云不记撰人,演郭璞《相墓经》。陈氏《书录解题》有《杨公遗诀曜金歌并三十六图象》一卷,注云杨即筠松也。今是书以阴阳顺逆九星化曜辨山水之贵贱吉凶,未审与曜金歌为一为二。惟郑樵《通志·艺文略》别载有曾氏《青囊子歌》一卷,又杨、曾二家《青囊经》一卷,或即是书之原名欤?其中多引而不发之语。如坤壬乙巨门从头出一节,历来注家罕能详其起例。至序内二十四山分顺逆一条,则大旨以木火金水分属甲丙庚壬乙丁辛癸,互起长生。如甲木生於亥,库於未,乙木生於午,库於戌之类。因以亥卯未寅午戌巳酉丑申子辰为四局,反覆衍之,得四十八局。阳用左旋,阴从右转,盖本之说卦阳顺阴逆之例,为地学理气家之权舆。明人伪造之吴公《教子书》、刘秉忠《玉尺经》,盖即窃其绪馀,衍为图局。逮僧彻莹作《直指元真》,专以三元水口随地可以定向,於是谈地学者舍形法而言理气。剽窃傅会,俱以是编为口实。然不以流派多岐,并咎其创法之始也。旧本有注,托名刘基。李国木复加润色,芜蔓殊甚。又妄据伪《玉尺经》窜改原文,尤为诞妄。今据旧本更正,并削去其注,以无滋淆惑焉。

猜你喜欢的书

书法指南

书法指南

1948年初版,《书法指南》是一本指导学习书法之途径与基础知识的普及读物书。是中国美术史论泰斗、知名书画家俞剑华惟一的书法论著。后世学者评价此书是:一本道、理、法俱全的、真正意义上的“指南”。书法指南之类的普及读物,可谓多矣!而由一位中国美术史论泰斗、知名书画家写就的这种入门小书,却是难得。后世学者评价这本《书法指南》:这是一本道、理、法俱全的,真正意义上的“指南”。可惜这样的大家小书,现在是越来越少了。

豳风广义

豳风广义

三卷。清杨屾撰。杨屾,字双山,兴平(今陕西兴平县)人,平生从未出仕。杨屾从《诗经·豳风》中的诗出发,认为陕西一带古时曾养过蚕,顽固坚持陕西气候条件不适合养蚕的看法是错误的。杨屾为了求得实证,遍求养蚕方法,用十余年的时间进行试验,试验效果颇佳。杨屾在初步印证自己观点之后,开始著书立说,于乾隆五年(1740)完成《豳风广义》一书。作者在有理有据的条件下,竭力讲述了陕西一带可以养蚕的事实,又由 “衣帛”取系到“食肉”,谈了一些家畜的饲养、治疗方法。另外,书中还附有一少部分关于园艺方面的文字。《豳风广义》有文有图,文图结合,通俗、生动而又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平实的内容、简明易懂的风格,对于它自身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它的出现无疑开扩了农民的眼界,极大地鼓舞了农民投身一个新的生产领域。《豳风广义》现存乾隆五年(1740)宁一堂刻本,约在乾隆七年 (1742) 正式刊行,后有 《关中丛书》本,被收入《四库全书》当中。1962年农业出版社出版郑辟疆、郑宗元校勘的 《豳风广义》。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现代文学论文。胡适作。发表于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4号。胡适自《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进而认识到不能只否定旧文学,还必须建没新文学,为此而写了本文。文章把原先的“八不主义”归纳为肯定式的4条: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并提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没有真正有价值的有生命的文言文学,因为都是用已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一切语言文字的作用在于表情达意,达意达得妙便是文学。而用死文言的人,硬要把自己的意思翻成几千年前的典故,把感情译为几千年前的文言,所以“死文言决不能产出活文学”。该文以为要创立标准的国语,先要有国语的文学。中国将来的新文学用的白话就将是标准的国语。提倡新文学的人可先不必问今日有无标准的国语,而是努力去做白话的文学。可尽量采用古代白话小说的白话,有不合用的便不用,有不够用的便用今日的白话来补充,有不得不用文言的就用文言来补助。又提出创造新文学的3个步骤:工具、方法和创造。文学的工具便是白话。要多读模范的白话文学。要用白话作各种文学。文学的方法首先是收集材料,要拓宽题材,要注重实地观察和个人的经验,要有周密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其次是结构。要讲究剪裁、布局和描写。而获取高明的文学方法的道路,是赶紧多多翻译西方文学名著。只有工具运用纯熟自然,又熟练掌握方法,才能创造新文学。本文对新文学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东观余论

东观余论

二卷。附录一卷。杂著。宋代黄伯思撰。伯思(1079—1118年),字长睿,别号霄宾,号云林子,邵武(今属福建)人。元符进士。政和间为秘书郎。能书,好古文奇字。对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之研究,以及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其篆、隶、正、行、草、章草、飞白皆至妙绝,初仿颜、柳,后规模钟、王,笔势简远,有魏、晋风气。是书首例《法帖刊误》,其余为论、序跋、辨记等,凡一百零五篇。其中以涉及书法、碑帖为最多,议论考证,俱甚精确,对米芾等人的著作颇有补益之功。是较早从科学角度研究法书的著作。论书重晋人,尚成规,反对学“阙古人之渊源”的字,体现出古典的书学倾向,在对钟、王楷法的形式,以及和字型发展变化等关系的论述上,有独到见解。《四库全书》谓:“此书精博,胜《集古录》多矣。”伯思卒后,其子诏、礽裒其平日议论题跋汇为是书,前有自序,后有楼钥及其子礽跋、毛晋识。传世主要版本有《王氏书苑》本、项氏万卷楼仿宋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本。

探险队

探险队

现代新诗集。穆旦著。文聚社1945年1月初版,昆明崇文印书馆发行。为“文聚丛书”之一。收新诗24首。诗集收入1937年至1941年间的创作。是在全民抗战中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对时代、对社会、对命运的感受。《野兽》、《从空虚到充实》、《还原作用》、《五月》、《智慧的来临》、《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鼠穴》等写现实社会中的个人命运和个人感受,反映了诗人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它们或者回响着民族抗战的有力呼唤,或者写现实生活中无尽的阴谋,社会不过是一座古老的监狱,“一个封建社会搁浅在资本主义的历史里”(《五月》),或者同情民众的苦难,赞扬生命的充实。《园》、《童年》、《玫瑰之歌》、《在旷野上》、《夜晚的告别》等写灵与肉的冲突。诗人惋惜“青草样的忧郁,红花样的青春”(《园》),憧憬于色彩缤纷样的希望;对诱惑的追捕使他感到疲倦,渴求灵魂的平静。他的诗忠于现实,但又不是平淡的反映,有着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是一种情绪的表现。

净修捷要

净修捷要

净修捷要(一名五念简课), 夏莲居居士撰。净宗一法,易行难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虽华严以十愿为归,天亲以五念为门,而末法浅学,未易遽入也。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李达

李达

李达(1890年10月2日-1966年8月24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年东渡日本学习科学和实业。十月革命后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8年5月参加组织中华留日学生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