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风

- 姓名:李淳风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岐州雍(今陕西凤翔)人
- 出生日期:公元602
- 逝世日期:670年
- 民族族群:
李淳风(公元602—670年)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精通天文、历算、阴阳、道家之说,是《推背图》的作者之一。岐州雍(今陕西凤翔)人。其父李播,隋时官居高唐尉,后弃官为道士,号黄冠子。淳风幼时通群书,尤善天文、历算、阴阳之学。唐太宗贞观初,授将仕郎,直太史局。贞观七年(633),创造出浑天黄道仪。用铜制成,全仪有内、中、外三层,下据准基,状如十字,末树鳌足以张四表。外层固定不动,名叫六合仪,包括有天经双规、浑纬规、金常规(即地平、子午、赤道三环),相结合于四极之内,备二十八宿、十干、十二辰,经纬三百六十五度。中层称三辰仪,可以转动,园经八尺,包括有璿玑规、黄道规、月游规(即黄道、赤道、白道三环),天宿矩度,七曜运行,皆在其中。内层名叫四游仪,夹有窥管可旋转之赤经环。又为论证前代浑天仪之得失,著《法象志》七卷。太宗称赞他创制的浑天黄道仪,加授承务郎。贞观十五年(641),转太史丞,撰写《晋书》及《隋书》中之《天文》、《律历》、《五行》诸志。高宗显庆元年(656),因修史有功,封昌乐县男。国子监与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校注《五曹》、《孙子》等10部算经,对教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龙朔二年(662),改授秘阁郎中,又在刘焯《皇极历》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制出《麟德历》,重新采用定朔,改进了计算方法,避免连续数月出现大小月,并废除了古历中章部纪元法。他还撰有《典章文物志》、《乙巳占》、《秘阁录》、《齐民要术》等十余部著作。咸亨初年(670)卒,官终太史令,终年69岁。
〔正 史〕
李淳风,岐州雍人①也。其先自太原徙焉。父播,隋高唐尉②,以秩③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文学,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文集十卷,并行于代。淳风幼俊爽,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贞观初,以驳傅仁均历议,多所折衷④,授将仕郎⑤,直太史局⑥。寻又上言曰:“今灵台候仪,是魏代遗范⑦,观其制度,疏漏实多。臣按《虞书》⑧称,舜在璇玑玉衡⑨,以齐七政⑩。则是古以浑天仪考七曜之盈缩也。(11)《周官》(12)大司徒职,以土圭(13)正日景,以定地中(14)。此亦据浑天仪日行黄道之明证也。暨天周末,此器乃亡。汉孝武(15)时,洛下闳复造浑天仪,事多疏阙。故贾逵、张衡各有营铸,陆绩、王蕃递加修补,或缀附经星(16),机应漏水(17);或孤张规郭(18),不依日行(19)。推验七曜,并循赤道。今验冬至极南,复至极北,而赤道当定于中,全无南北之异,以测七曜,岂得其真?黄道浑仪之阙,至今千余载矣。”
太宗异其说,因令造之,至贞观七年造成。其制以铜为之,表里三重,下据准基,状如十字,(20)末树鳌足,以张四表(21)焉。第一仪名曰六合仪(22),有天经双规(23)、浑纬规(24)、金常规(25),相结于四极之内,备二十八宿、十干、十二辰,经纬三百六十五度。第二名三辰仪(26),圆径八尺,有璇玑规、黄道规、月游规,天宿矩度,七曜所行,并备于此,转于六合之内。第三名四游仪(27),玄枢为轴,以连结玉衡游筒(28)而贯约规矩(29);又玄枢北树北辰(30),南距地轴,傍转于内(31);又玉衡在玄枢之间而南北游,仰以观天之辰宿,下以识器之晷度。时称其妙。又论前代浑仪得失之差,著书七卷,名为《法象志》以奏之。太宗称善,置其仪于凝晖阁,加授承务郎(32)。十五年,除太常博士(33)。寻转太史丞(34),预撰《晋书》及《五代史》,其《天文》、《律历》、《五行志》皆淳风所作也。又预撰《文思博要》。二十二年,迁太史令。
初,太宗之世有《秘记》(35)云:“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尝密召淳风以访其事,淳风曰:“臣据象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官内。从今不逾三十年,当有天下,诛杀唐氏子孙殆尽。”帝曰:“疑似者尽杀之,如何?”淳风曰:“天之所命,必无禳(36)避之理。王者不死,多恐枉及无辜。且据上象,今已成,复在宫内,已是陛下眷属。更三十年,又当衰老,老则仁慈,虽受终易姓,其于陛下子孙,或不甚损。今若杀之,即当复生,少壮严毒,杀之立仇。若如此,即杀戮陛下子孙,必无遗类。”太宗善其言而止。
淳风每占候(37)吉凶,合若符契,当时术者疑其别有役使,不因学习所致,然竟不能测也。显庆元年,复以修国史功封昌乐县男(38)。先是,太史监侯(39)王思辩表称《五曹》、《孙子》十部算经(40)理多踳驳。淳风复与国子监(41)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受诏注《五曹》、《孙子》十部算经。书成,高宗令国学行用。龙朔(42)二年,改授秘阁郎中(43)。时《戊寅历法》渐差,淳风又增损刘焯《皇极历》,改撰《麟德历》奏之,术者称其精密。咸亨(44)初,官名复旧,还为太史令。年六十九卒。所撰《典章文物志》、《乙巳占》、《秘阁录》,并演《齐民要术》等凡十余部,多传于代。
《旧唐书·李淳风传》卷七九
[注 释]
①岐州雍人:今陕西凤翔人。一说他是蜀简州平泉(今四川简阳)人。②高唐尉:高唐:县名,北魏置,即今山东高唐县。尉:县尉,古官名。秦朝始置此官,掌管一县的军事。③秩:原指官吏的俸禄,引申为职位或品级。④折衷:古意“取正”。⑤将仕郎:无实职的文官名。隋置,唐沿用。⑥直太史局:在太史局工作。太史局,相当于现在的天文台。唐高宗时有一段时期改称秘阁局或司天台。⑦“今灵台”句:灵台:古代观象台称“灵台”。候仪:观象台上作天文观测用的仪器。这里是指北魏明元帝时制造的铁制浑仪。遗范:遗留下来的式样。⑧《虞书》:古代典籍《尚书》的组成部分,包括《尧典》、《舜典》、《皋陶谟》等。⑨舜在璇玑玉衡:语出《尚书·舜典》。璇(xuan),即“璇”。一般认为,璇机玉衡是一种简单的天文仪器。⑩七政:有不同说法:(1)北斗七星;(2)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3)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一般认为,应指日、月、五星。(11)七曜之盈缩也:七曜:日、月、五星。盈缩:日月五星在天球上的视运动有时快有时慢。实际运动比平均运动快的叫做“盈”,慢的叫做“缩”。此处泛指五星运动。(12)《周官》:即《周礼》。(13)圭:亦称“土圭”,原是测影和量地用的玉尺,后演变成按南北方向平放的长尺,可量度表影长,一般为石制。表,原是直立在平地上的标竿,可用作测量或投射日影,后演变成圭表上直立于圭端的石柱或铜柱。在古代,利用圭表测量日影长度的变化,来确定方向、回归年的日数、节气、时刻等。(14)地中:古代一些天文学家所认为的大地中心部分。在该地,夏至正午时八尺之表的日影有一定的长度。很长一段时间把地中确定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15)孝武:指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16)缀附经星:在浑象(天球仪)上增附表示恒星的构件,借以演示星空的运动情况。经星,相对位置固定不动的星体,即恒星。(17)机应漏水:我国古代的计时器,叫做漏壶。张衡等制造的仪器,用机械构件把浑象和漏壶连在一起,由漏壶的滴水作动力来推动浑象,因此说“机应漏水”。(18)孤张规郭:装置浑仪上测算用的圆环。(19)不依日行:不是按照太阳运动轨道(即黄道)运行。(20)下据准基,状如十字:这架仪器有个十字形底 座。底座上有十字沟,可注水,用以校正底座的水平位置。(21)以张四表:在东、南、西、北四个端点,把整个仪器支撑起来。(22)六合仪:浑天黄道仪最外面的一组圆环总称六合仪。其中包括子午双环、赤道环、地平环。各环上相应刻有28宿、10干、12辰、365度等标记、方位和度数。这组圆环是固定不动的。3个圆环连结在一起,再由4个柱子支撑起来,构成整个仪器的骨架。六合,指上下和四方。(23)天经双规:即子午双环。这是平行且大小相等的两个圆环,双环正中的一个想象的圆,便是浑仪上的子午圈。子午双环在相当于天球南北极的地方连结在一起。两个连接处都各有一个圆孔。这两个圆孔中心的连线就是天球的极轴。(24)浑纬规:即地平环。表示地平圈。通过观测者垂直于天顶与天底连线的平面,叫做“地平”。这个平面与天球相交所成的大圆,叫做地平圈。(25)金常规:即赤道环。规,此处均指仪器上的铜或铁制圆环。(26)三辰仪:浑天黄道仪的中间一组圆环,总称三辰仪。直径八尺,包括黄道环、赤道环和白道环。(27)四游仪:浑天黄道仪最里面的一组圆环及其相连部件,总称四游仪。(28)玉衡游筒:亦简称“玉衡”。能转动的窥管,用以对准天体进行观测。(29)贯约规矩:意指玉衡在玄枢之间要安装得合乎标准,不可偏斜。(30)玄枢北树北辰:玄枢朝北指向北天极。北辰,北天极。(31)傍转于内:指可按东西方向旋转。(32)承务郎:隋尚书省有二十四司承务郎,相当于秘书之类的职务。唐复置承务郎,但为无实职的文散官。(33)太常博士:官名。魏文帝初置。礼官,辅助政府主要官员主持重大典礼、祭祀活动。(34)太史丞:官名。在太史局中地位次于太史令,主管某一方面的工作。大致相当于现在天文台的副台长。(35)《秘记》:预言之类的书籍。(36)禳(nang):祭祷消灾。(37)占候:根据天象作出预言。(38)男:古爵位名,沿用至清代。古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39)太史监侯:太史局内的官职名。(40)十部算经:指十部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包括《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候阳算经》、《张邱健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41)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算学博士:唐代国子监内设算学馆,置博士、助教等,指导学生学习数学。(42)龙朔:唐高宗李治年号(公元661—663年)。(43)秘阁郎中:唐高宗时,太史局曾改称秘阁局,太史令改称秘阁郎中。(44)咸亨:唐高宗李治年号。
猜你喜欢的书
我们
《我们》是俄国作家尤金·扎米亚京创作的长篇小说,完成于1921年,但当时前苏联当局认为该作不宜发表。1988年《我们》才在前苏联公开发表。这是一部反乌托邦作品,《我们》针对的是极权主义的种种弊端。全书采用笔记形式,假借生活在未来世界中的一个模范公民之口,戏拟了一个高度数字化、采用集中统一管理的“联众国”中各色人等的生活和心态。《我们》的写作风格直接影响了后来的《1984》、《美丽新世界》,更是开创了反乌托邦这一文学作品类型。
西陂类稿
诗文别集。 清宋荦撰。三十九卷。荦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商丘(今属河南)人。康熙间以任子入宫,累擢江西、江苏巡抚,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少师,为官清节。精鉴藏善书,淹通典籍,熟悉掌故。著有《筠廊偶笔》、《绵阳山人集》、《沧浪小志》等。此集于康熙五十年(1711)自定手编,约三百万字,冠有陈廷敬序。含诗二十二卷,词一卷,杂文八卷,奏疏六卷。收诗、词凡一千二百余首,文二百八十一篇。其诗文皆源于苏轼、王士祯,推崇宋诗,诗风纵横奔放,清刚俊健,刻意生新,几与王士祯齐名。其序、记、奏议皆疏畅条达。为时人所推崇。有康熙五十年(1711)家刻五十卷本,乾隆中刻本,光绪四年(1878)铅印本。
非古复古与科学精神
梁宗岱作,选自:《北碚文史资料》第4辑第424页。本文最先发表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学术季刊》一九四二年一卷一期(创刊号),经作者改动后,同年八月由广西华胥社出版。现据单行本校正及重排。本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试去认识我们民族性一个基本弱点。其中所论列,没有一点不是一个稍微关心我国学术界和浅尝科学理论的人所能见到的,作者不过想加以比较系统和透彻的分析,使自己得到一个清楚的概念而已。
论逻辑经验主义
《论逻辑经验主义》收录了洪谦1934年在维也纳大学写的博士论文,以及1949年以来在国内外发表的大部分有关逻辑经验主义的论文和讲稿。内容包括《现代物理学中的因果性问题》、《莫里兹石里克与现代经验论》、《逻辑经验主义概述》、《克拉夫特哲学简述》等。全面体现了作者对于逻辑经验主义的研究成果和贡献。逻辑经验论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有很强的互补性。该书的出版对于研究当代中国哲学史或是促进中国当今的哲学研究都很有意义。
赵瓯北墓志铭
皇清诰授中宪大夫、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贵州贵西兵备道、庚午科重赴鹿鸣筵宴、晋加三品顶戴赵瓯北府君墓志铭
二南密旨
五代时期诗论著作。1卷。旧题唐贾岛撰。此书《崇文总目》文史类、《新唐书·艺文志》四及《通志·艺文略》八录为贾岛《诗格》一卷,《宋史·艺文志》八作贾岛《诗格密旨》,《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作《二南密旨》,当为同书异名。陈振孙谓此书“恐亦依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斥之为“伪本之重儓”。 全书共分十五门,“论六义”、“论风之所以”、“论风骚之所由”、“论二雅大小正旨”、“论变大小雅”等五门均传统诗学之通说,以下十门则其新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以南北宗论古今诗,所谓“南宗一句含理,北宗二句显意”。以南北宗论文,首见于王昌龄《诗格》,实以南北地域比论南北二宗。本书则以见意先后而比顿、渐,并以此判教。释虚中《流类手鉴》颇受其影响。其二,论诗题与内容的关系。原文有四十七则,今存二十九则。如称:“梦游仙,刺君臣道阻也。”“白头吟,忠臣遭佞,中路离散也。”诸如此类,颇为牵强。其三,论总例物象,即揭示一定的物象有何特定的象征意义。如谓:“幽石、好石,比喻君子之志也。”“白云、孤云、孤烟,比喻贤人也。”这些,对虚中均有直接影响,《流类手鉴》亦专列“物象流类”节。虚中的时代稍后于贾岛,而其书已多受《二南密旨》的影响,其“举诗类例”节又多引贾岛诗,由此看来,亦不得轻易断言《二南密旨》为伪作。有《吟窗杂录》、《诗法统宗》、《诗学指南》本。今人整理者有《全唐五代诗格校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