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风

- 姓名:李淳风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岐州雍(今陕西凤翔)人
- 出生日期:公元602
- 逝世日期:670年
- 民族族群:
李淳风(公元602—670年)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精通天文、历算、阴阳、道家之说,是《推背图》的作者之一。岐州雍(今陕西凤翔)人。其父李播,隋时官居高唐尉,后弃官为道士,号黄冠子。淳风幼时通群书,尤善天文、历算、阴阳之学。唐太宗贞观初,授将仕郎,直太史局。贞观七年(633),创造出浑天黄道仪。用铜制成,全仪有内、中、外三层,下据准基,状如十字,末树鳌足以张四表。外层固定不动,名叫六合仪,包括有天经双规、浑纬规、金常规(即地平、子午、赤道三环),相结合于四极之内,备二十八宿、十干、十二辰,经纬三百六十五度。中层称三辰仪,可以转动,园经八尺,包括有璿玑规、黄道规、月游规(即黄道、赤道、白道三环),天宿矩度,七曜运行,皆在其中。内层名叫四游仪,夹有窥管可旋转之赤经环。又为论证前代浑天仪之得失,著《法象志》七卷。太宗称赞他创制的浑天黄道仪,加授承务郎。贞观十五年(641),转太史丞,撰写《晋书》及《隋书》中之《天文》、《律历》、《五行》诸志。高宗显庆元年(656),因修史有功,封昌乐县男。国子监与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校注《五曹》、《孙子》等10部算经,对教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龙朔二年(662),改授秘阁郎中,又在刘焯《皇极历》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制出《麟德历》,重新采用定朔,改进了计算方法,避免连续数月出现大小月,并废除了古历中章部纪元法。他还撰有《典章文物志》、《乙巳占》、《秘阁录》、《齐民要术》等十余部著作。咸亨初年(670)卒,官终太史令,终年69岁。
〔正 史〕
李淳风,岐州雍人①也。其先自太原徙焉。父播,隋高唐尉②,以秩③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文学,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文集十卷,并行于代。淳风幼俊爽,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贞观初,以驳傅仁均历议,多所折衷④,授将仕郎⑤,直太史局⑥。寻又上言曰:“今灵台候仪,是魏代遗范⑦,观其制度,疏漏实多。臣按《虞书》⑧称,舜在璇玑玉衡⑨,以齐七政⑩。则是古以浑天仪考七曜之盈缩也。(11)《周官》(12)大司徒职,以土圭(13)正日景,以定地中(14)。此亦据浑天仪日行黄道之明证也。暨天周末,此器乃亡。汉孝武(15)时,洛下闳复造浑天仪,事多疏阙。故贾逵、张衡各有营铸,陆绩、王蕃递加修补,或缀附经星(16),机应漏水(17);或孤张规郭(18),不依日行(19)。推验七曜,并循赤道。今验冬至极南,复至极北,而赤道当定于中,全无南北之异,以测七曜,岂得其真?黄道浑仪之阙,至今千余载矣。”
太宗异其说,因令造之,至贞观七年造成。其制以铜为之,表里三重,下据准基,状如十字,(20)末树鳌足,以张四表(21)焉。第一仪名曰六合仪(22),有天经双规(23)、浑纬规(24)、金常规(25),相结于四极之内,备二十八宿、十干、十二辰,经纬三百六十五度。第二名三辰仪(26),圆径八尺,有璇玑规、黄道规、月游规,天宿矩度,七曜所行,并备于此,转于六合之内。第三名四游仪(27),玄枢为轴,以连结玉衡游筒(28)而贯约规矩(29);又玄枢北树北辰(30),南距地轴,傍转于内(31);又玉衡在玄枢之间而南北游,仰以观天之辰宿,下以识器之晷度。时称其妙。又论前代浑仪得失之差,著书七卷,名为《法象志》以奏之。太宗称善,置其仪于凝晖阁,加授承务郎(32)。十五年,除太常博士(33)。寻转太史丞(34),预撰《晋书》及《五代史》,其《天文》、《律历》、《五行志》皆淳风所作也。又预撰《文思博要》。二十二年,迁太史令。
初,太宗之世有《秘记》(35)云:“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尝密召淳风以访其事,淳风曰:“臣据象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官内。从今不逾三十年,当有天下,诛杀唐氏子孙殆尽。”帝曰:“疑似者尽杀之,如何?”淳风曰:“天之所命,必无禳(36)避之理。王者不死,多恐枉及无辜。且据上象,今已成,复在宫内,已是陛下眷属。更三十年,又当衰老,老则仁慈,虽受终易姓,其于陛下子孙,或不甚损。今若杀之,即当复生,少壮严毒,杀之立仇。若如此,即杀戮陛下子孙,必无遗类。”太宗善其言而止。
淳风每占候(37)吉凶,合若符契,当时术者疑其别有役使,不因学习所致,然竟不能测也。显庆元年,复以修国史功封昌乐县男(38)。先是,太史监侯(39)王思辩表称《五曹》、《孙子》十部算经(40)理多踳驳。淳风复与国子监(41)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受诏注《五曹》、《孙子》十部算经。书成,高宗令国学行用。龙朔(42)二年,改授秘阁郎中(43)。时《戊寅历法》渐差,淳风又增损刘焯《皇极历》,改撰《麟德历》奏之,术者称其精密。咸亨(44)初,官名复旧,还为太史令。年六十九卒。所撰《典章文物志》、《乙巳占》、《秘阁录》,并演《齐民要术》等凡十余部,多传于代。
《旧唐书·李淳风传》卷七九
[注 释]
①岐州雍人:今陕西凤翔人。一说他是蜀简州平泉(今四川简阳)人。②高唐尉:高唐:县名,北魏置,即今山东高唐县。尉:县尉,古官名。秦朝始置此官,掌管一县的军事。③秩:原指官吏的俸禄,引申为职位或品级。④折衷:古意“取正”。⑤将仕郎:无实职的文官名。隋置,唐沿用。⑥直太史局:在太史局工作。太史局,相当于现在的天文台。唐高宗时有一段时期改称秘阁局或司天台。⑦“今灵台”句:灵台:古代观象台称“灵台”。候仪:观象台上作天文观测用的仪器。这里是指北魏明元帝时制造的铁制浑仪。遗范:遗留下来的式样。⑧《虞书》:古代典籍《尚书》的组成部分,包括《尧典》、《舜典》、《皋陶谟》等。⑨舜在璇玑玉衡:语出《尚书·舜典》。璇(xuan),即“璇”。一般认为,璇机玉衡是一种简单的天文仪器。⑩七政:有不同说法:(1)北斗七星;(2)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3)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一般认为,应指日、月、五星。(11)七曜之盈缩也:七曜:日、月、五星。盈缩:日月五星在天球上的视运动有时快有时慢。实际运动比平均运动快的叫做“盈”,慢的叫做“缩”。此处泛指五星运动。(12)《周官》:即《周礼》。(13)圭:亦称“土圭”,原是测影和量地用的玉尺,后演变成按南北方向平放的长尺,可量度表影长,一般为石制。表,原是直立在平地上的标竿,可用作测量或投射日影,后演变成圭表上直立于圭端的石柱或铜柱。在古代,利用圭表测量日影长度的变化,来确定方向、回归年的日数、节气、时刻等。(14)地中:古代一些天文学家所认为的大地中心部分。在该地,夏至正午时八尺之表的日影有一定的长度。很长一段时间把地中确定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15)孝武:指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16)缀附经星:在浑象(天球仪)上增附表示恒星的构件,借以演示星空的运动情况。经星,相对位置固定不动的星体,即恒星。(17)机应漏水:我国古代的计时器,叫做漏壶。张衡等制造的仪器,用机械构件把浑象和漏壶连在一起,由漏壶的滴水作动力来推动浑象,因此说“机应漏水”。(18)孤张规郭:装置浑仪上测算用的圆环。(19)不依日行:不是按照太阳运动轨道(即黄道)运行。(20)下据准基,状如十字:这架仪器有个十字形底 座。底座上有十字沟,可注水,用以校正底座的水平位置。(21)以张四表:在东、南、西、北四个端点,把整个仪器支撑起来。(22)六合仪:浑天黄道仪最外面的一组圆环总称六合仪。其中包括子午双环、赤道环、地平环。各环上相应刻有28宿、10干、12辰、365度等标记、方位和度数。这组圆环是固定不动的。3个圆环连结在一起,再由4个柱子支撑起来,构成整个仪器的骨架。六合,指上下和四方。(23)天经双规:即子午双环。这是平行且大小相等的两个圆环,双环正中的一个想象的圆,便是浑仪上的子午圈。子午双环在相当于天球南北极的地方连结在一起。两个连接处都各有一个圆孔。这两个圆孔中心的连线就是天球的极轴。(24)浑纬规:即地平环。表示地平圈。通过观测者垂直于天顶与天底连线的平面,叫做“地平”。这个平面与天球相交所成的大圆,叫做地平圈。(25)金常规:即赤道环。规,此处均指仪器上的铜或铁制圆环。(26)三辰仪:浑天黄道仪的中间一组圆环,总称三辰仪。直径八尺,包括黄道环、赤道环和白道环。(27)四游仪:浑天黄道仪最里面的一组圆环及其相连部件,总称四游仪。(28)玉衡游筒:亦简称“玉衡”。能转动的窥管,用以对准天体进行观测。(29)贯约规矩:意指玉衡在玄枢之间要安装得合乎标准,不可偏斜。(30)玄枢北树北辰:玄枢朝北指向北天极。北辰,北天极。(31)傍转于内:指可按东西方向旋转。(32)承务郎:隋尚书省有二十四司承务郎,相当于秘书之类的职务。唐复置承务郎,但为无实职的文散官。(33)太常博士:官名。魏文帝初置。礼官,辅助政府主要官员主持重大典礼、祭祀活动。(34)太史丞:官名。在太史局中地位次于太史令,主管某一方面的工作。大致相当于现在天文台的副台长。(35)《秘记》:预言之类的书籍。(36)禳(nang):祭祷消灾。(37)占候:根据天象作出预言。(38)男:古爵位名,沿用至清代。古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39)太史监侯:太史局内的官职名。(40)十部算经:指十部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包括《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候阳算经》、《张邱健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经》。(41)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算学博士:唐代国子监内设算学馆,置博士、助教等,指导学生学习数学。(42)龙朔:唐高宗李治年号(公元661—663年)。(43)秘阁郎中:唐高宗时,太史局曾改称秘阁局,太史令改称秘阁郎中。(44)咸亨:唐高宗李治年号。
猜你喜欢的书
青山集
三十卷。《续集》七卷。宋郭祥正(约1078前后在世》撰。郭祥正,字功父,自号醉吟先生,太平州当涂 (今安徽当涂县)人。生卒年不详。熙宁中举进士,知武冈县佥书、保信军节度判官。官至汀州通判,摄守漳州,后弃官隐居于青山。祥正少有诗名,其诗好用仙佛语,但才气纵横,吐言天拔。梅尧臣见其诗曾叹曰:“天才如此,真太白后身也!”陆游亦称“祥正少时诗句俊逸,前辈或许为李白后身”,足见其诗文风格极似李白。其“大手曾将元鼎调,龙沉鹤去事寥寥”、“平昔偏蒙爱小诗,如今吟就谁复知”(《奠王荆公坟》)等句,可见一斑。祥正著有《青山集》,晁公武《读书志》和陈振孙《书录解题》均有记载,而《续集》七卷则均无记载,不知何人编次,但其诗风格确出祥正,非后人依托。《青山集》三十卷,《续集》七卷有《四库全书》本,另有《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和《密韵楼景宋本七种》。
昌吉县乡土志
佚名修纂。清末推行新政,设立编书局,饬令各地采辑乡土志以充小学教材,遂修是志。内容简略,仅2000余字。列10目,叙该县历史、民族、地理、物产等。记事至光绪末年。1986年日本辑入《新疆省乡土志三十种》刊行。
袖中锦
一卷。宋太平老人撰。《四库全书·杂家类存目》谓,“旧本题宋太平老人撰,不着名氏。其书杂钞说部之文,漫无条理,命名亦不雅驯。盖书贾所依托。曹溶不考,误收入《学海类编》。”全面否定此书。今检其书,共记天下第一、三出、岭南节、峡州三子、京妇美陋、二妙、四禁、知酒法、老人十拗、带子之人、少见三儿、四事不可久恃、古所不及、盗有三畏、唐畿尉六道、四妖、仕宦三还、四忌、鸡有五德、易为美、仕宦五瘴、五绝、三贱、三荐等二十四事。天下第一条谓:“监书、内酒、端砚、洛阳花、建州茶、蜀锦、定磁、浙漆、吴纸、晋铜、西马、东绢、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兴化军子鱼、福州荔眼、温州褂,临江黄雀、江阴县河豚、金山咸豉、简寂观苦笋、东华门把鲊、京兵、福建出秀才、大江以南士大夫、江西湖外长老、京师妇人,皆为天下第一,他处虽效之,终不及。”不见他书记载,是重要经济文化资料。其他有关民俗记载,亦可广见闻,并非一无可取。今传本主要有《格致丛书》、《学海类编》、《丛书集成初编》、《居家必备》等丛书本。
对床夜语
南宋范晞文撰。5卷。有《历代诗话续编》本。此书全为论诗之诗,不甚述考证笺释及琐闻杂说,结体省净。它对唐诗研究的最大贡献是在诗歌艺术方面。著者每取古人诗句相类之处,比较论评。比较的作品或出于同一作家,或同为某一时代诗人之诗,或分别为不同时代诗人之诗。比较的对象从字法、句法、篇法及其它修辞方式到构思、措意、造境、风格,不一而足。这是全书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约成书于南宋理宗景定(1260-1264)初。书前有冯去非撰写的序文。本书不主记事、考据,几乎均为论诗之语。作者论诗宗旨略同于严羽。首先,他标榜盛唐,推崇杜甫,并由盛唐上溯到《诗经》、《楚辞》、汉、魏、两晋,而鄙薄晚唐,对当时流行的宗法晚唐的“四灵体”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其次,他强调诗歌要“运思写心”,“情融神会”,认为“文章之高下,随其所悟之深浅”.
唐诗百话
施蛰存著,上海古籍出版社87年版。本书的特色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一百篇“诗话”,既有对具体诗人的研究,如《唐女诗人》,又有对一个时期诗歌发展的鸟瞰,如每一个时期的介绍之后均有一篇“余话”,即《初唐诗余话》、《盛唐诗余话》、《中唐诗余话》和《晚唐诗余话》。而最大量的是对唐代诗人作品的介绍,其中即有单篇诗作的分析,如《王绩:野望》、《杨炯:从军行》,又有对同一诗人几首诗的比较研究,如《王维:五言律诗三首》、《岑参:七言歌行二首》,还有对不同诗人相同题材的诗作的比较分析,如《边塞绝句四首》就比较分析了王翰《凉州词》、王之涣《凉州词》、王昌龄《出塞》和岑参《逢入京使》;《五七言绝句四首》比较分析了骆宾王《在军登城楼》、宋之问《渡汉江》、杜审言《渡湘江》、沈佺期《邙山》。另外,有些篇章还就某些诗人的某一类诗作了研究,如《曹唐:游仙诗》;有些篇章还总论了某一诗人的作品,如《郑鹧鸪诗》、《王梵志诗》。最后还有几篇总览性质的文章,如《六言诗》、《联句诗》、《唐人诗论鸟瞰》、《唐诗绝句杂说》、《历代唐诗选本叙录》。总之,这部著作材料丰富,作者时有新鲜的观点,对学习唐诗和研究唐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分别论
亦称《毗婆崩伽论》。南传佛教论典。为南传上座部根本七论之一。全论分十八品:第一品蕴分别;第二品处分别;第三品界分别;第四品圣谛分别;第五品根分别;第六品缘分别;第七品念处分别;第八品正勤分别;第九品神足分别;第十品觉支分别;第十一品道分别;第十二品禅分别;第十三品无量分别;第十四品学处分别;第十五品无碍分别;第十六品智分别;第十七品小事分别;第十八品法心分别。因以上座部特有的诸法分别解脱之方法来解说有关佛教教义,故名。其在组织上,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科为目。学者认为,前十五品说经义的分别,即对经的文句引用解剖,代表了阿毗达磨的最初形式;后三品说论义的分别和问难。论分别阐述了佛家名相的要素、规定等等,为阿毗达磨盛时的代表作;第三问答分析了名相要素的构成和范围,是诸门分别的尝试,为经分别和论分别的组合使用,真正代表了分别论者的方法论和主张。故此论反映了从经分别到论分别再到真正分别论说的逻辑发展脉络。从论中问难的情况看,此论大概出于佛灭后二百五十年期间,是第三次结集的产物,似是分别说部阐述本宗之主张而整理结集出来的。因此此论在南传佛教论书中尤为重要,仅次于《法集论》,被列为第二位。南传佛教学者觉音曾对本论作过注释,名曰《迷惑冰消》。后来佛授(A.R.Buddhadatta)又将其整理,1923年由巴利圣典会出版。北传汉译佛典《舍利弗阿毗昙》中的前二十三品与此论内容多有相同之处,经日本学者木村泰贤研究,按北传记载,与犊子部的关系较大。但有部的《法蕴足论》最类似于本论。此书已经整理出版,日译本收于《南传大藏经》卷四六、四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