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五术

  • 葬经翼

    葬经翼

    《作者:缪希雍缪希雍,明代著名风水师,中医家,所著的《葬经翼》对我国风水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明代形法派的代表作,该书收录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堪舆部》中,是我国是大风水名著之一。其中翼,有翅膀之意,同时又有辅佐、帮助的意思,即帮助学习理解《葬经》。《葬经》又名《葬书》,作者为东晋郭璞,风水一词,即出自本书。该书不仅论述了风水及其重要性,还介绍了相地的具体方法,为我国风水文化之宗。而缪希雍撰写的《葬经翼》将郭璞的《葬经》作为蓝本。将医学中的望、闻、问、切医学诊断流程四步骤收纳和移植到传统风水理论中,进一步地提升和完善了

  • 八宅明镜

    八宅明镜

    《作者:杨筠松《八宅明镜》作者是唐代杨筠松,撰者是清代箬冠道人。该书是一部专论阳宅的堪舆名著。“八宅派”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朝,在阳宅堪舆中独占鳌头,被尊为风水堪舆的正宗。中国古代有众多的风水流派,八宅派之所以能够独领风骚,主要因为它能化繁为简,提出的观点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并且能够以点带面,深入到风水理论之中,还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八宅明镜》就是八宅派的代表作品。这本书根据人的年命,强调家宅的门、灶和吉凶方位,从浅入深,初学风水的人不但容易理解、明白,还能够融会贯通,很快就能学会相度阳宅的基本方法。当然,作为一本风水著

  • 阳宅十书

    阳宅十书

    《作者:王君荣《阳宅十书》是明代万历年间由王君荣编著而成。该书是明代一部专论住宅堪舆的典范之作,精选了当时最盛行的堪舆学术著述,将其汇总而成。该书内容丰富,搜罗广泛,针对性强,以条目形式逐项介绍阐述。既有阳宅理论,如福元法、大游年法、东西宅四宅法,以及卦例、星命等的具体介绍,又涉及到阳宅营建元素的方方面面,可谓驳杂而全面。与其它阳宅理论及应用的著述比较,该书突出的优点是以图示形,重点介绍了宅内形和宅外形的各种吉凶情况,可谓一目了然,也将阳宅风水原理应用作了一种普及。

  • 黄帝阴符经注

    黄帝阴符经注

    《作者:侯善渊一卷。金侯善渊(生卒年不详)撰。侯善渊,金道士,号太玄子,修道于姑射山(今山西临汾西),精通道书。撰有《上清太玄集》、《上清太玄九阳图》、《上清太玄鉴诫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注》、《黄帝阴符经注》等。南宋学者注《阴符经》,常按道、法、术之义分上、中、下三篇。侯氏 《黄帝阴符经注》则将三篇合而为一,取经文四百余字本注之,末尾一百多字无注。侯氏主张内著阴灵之性,外契纯一之真;以至真,上通三要之正;以其正,下伏九窍之邪,而达性合纯一之道。注文着重阐述抱一养神,内修至真,使心性与天道纯阳之理

  • 黄帝阴符经注解(任照一注)

    黄帝阴符经注解(任照一注)

    《作者:佚名黄帝阴符经注解,题「绥德军道民任照一注」。《通志•艺文略》已着录是书一卷,当出于北宋。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前有作者小序,谓「黄帝阴符书三百余言,直指人心,使谛观天道与人道有阴符契机之理」。又总叙经文要旨云:「阴者暗也,符者合也。……黄帝修《阴符经》,以明天道与人道有暗合大理之妙,故谓之阴符焉」。其说本于李筌所传骊山老母玄义。注文着重发挥天道与人心契合之理,兼涉内丹养生之说。

  • 黄帝阴符经注解(邹䜣注)

    黄帝阴符经注解(邹䜣注)

    《作者:佚名黄帝阴符经注解,题「崆峒道士邹䜣注」。邹䜣即南宋理学家朱熹化名。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又《四库全书》收入此书一卷,标名《阴符经考异》。是书经文取四百余字本,分上中下三篇而不题章名。注文着重以理学心性理气之说释经,并多处附加按语,考订校对各家经文异同。其断定「人以愚虞圣」以下一百十四字为经文,可备一说。书中又有黄瑞节附录,颇引朱子及须溪刘氏(刘辰翁)之说释经。据《四库提要》引《吉安府志》,黄瑞节乃元代人,而是书问世已至元末。

  • 黄帝阴符经疏

    黄帝阴符经疏

    《作者:李筌黄帝阴符经疏,原题「少室山李筌疏」。三卷,收人《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据考此书并非唐人李筌之作,而系宋人取李筌《阴符经序》与袁淑真《阴符经疏》(亦名《阴符经集解》)拼合而成。

  • 黄帝阴符经心法

    黄帝阴符经心法

    《作者:佚名金末胥元一注。三卷。经文采用四百一十四字本, 分三章。卷上发明天理章, 卷中开示养生章,卷下胜欲复命章。主旨在明天理,绝私欲,外则人事和悦,内则心神安静,乃养生入道之门。胥注以儒家理学之旨解《阴符》,承朱子《阴符经考异》而加以发挥。收入《道藏》第57册。

  • 雪心赋

    雪心赋

    《作者:卜应天《雪心赋》系唐朝卜应天所著,是风水形势法、峦头法的经典著作。卜应天,字则巍,号昆仑子,又称卜都监。卜应天世居赣州,荐太史不就而入道门,为黄冠师。因自许心地雪亮,透彻地理,因而将其著作取名《雪心赋》。《宁都直隶州志》载:“仆都监,逸其名。善青乌术,官司天监都监。黄巢之乱,仆与杨筠松避地县西怀德乡,遂以其术,传中坝廖三传,三传传其子瑀,瑀传其婿谢世南,世南传其子锡。

  • 黄箓九阳梵炁灯仪

    黄箓九阳梵炁灯仪

    《作者:佚名《黄箓九阳梵炁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宋元时。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用于超度亡灵。行道者设斋燃灯,供奉太乙救苦天尊、九天生神上帝、九阳梵气天君、九州神君、九幽地狱冥官等神灵。依次向九方礼拜赞颂,念诵《九天生神宝章》,祈求九阳梵气普照九幽地狱,使亡魂拔度升天,并祈愿自身得道升仙,免堕地狱。

  • 黄箓九巵灯仪

    黄箓九巵灯仪

    《作者:佚名黄箓九巵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宋元时。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本篇为道教灯仪之一,用于消灾度亡。行道者按九宫八卦方位,依次向九方燃点九巵神灯,供奉三清道主、四帝天真、十方救苦天尊、九州神君、九幽地狱冥官等神灵。礼拜赞颂,所求九阳梵气上照诸天福堂,中照九州境域,下照九垒地狱。阳光所到,妖恶潜消,凶灾殄灭,破除地狱苦刑,罪魂解脱,存亡获福。

  • 黄箓破狱灯仪

    黄箓破狱灯仪

    《作者:佚名黄箓破狱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元代或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本篇为道教灯仪之一,用于超度亡灵。行道者依科建黄箓斋,燃九幽神灯。供奉朝礼九位天尊,祈求天尊发大慈悲,以无上道力解救九幽地狱亡魂。九位天尊即:玉宝皇上尊、好生度命尊、玄真万福尊、太灵虚皇尊、太妙至极尊、无量太华尊、玄上玉晨尊、度仙上圣尊、上下方救苦尊。

  • 黄帝阴符经解义

    黄帝阴符经解义

    《作者:佚名黄帝阴符经解义,原题「开州助教萧真宰解义」。《通志•艺文略》着录《阴符经》三卷,萧真宰注,当出于北宋。《正统道藏》收入洞真部玉诀类,合为一卷。经文取三百字本,分作三章。注文本于老庄之说,间引五经诸子,盖为儒者之作。

  • 黄帝阴符经集解

    黄帝阴符经集解

    《作者:佚名一名《阴符经十家集解》。道教书。原题有赤松子、张良、葛玄、许逊、钟离权、吕岩、施肩吾、崔明公、刘玄英、曹道冲十人注,故名。然赤松子、张良、葛玄、许逊、钟、吕等显系依托。采用三百字经文本,分为三章。每章一卷,凡三卷,《道藏》本作一卷。其注主于内丹, 言性命兼修之旨, 乃南宋时全真道士所为。收入《道藏》第55册。

  • 黄帝阴符经集注

    黄帝阴符经集注

    《作者:佚名黄帝阴符经集注,原题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诸葛亮、张良、李筌等七家注。约成书于唐代。唐张果《阴符经注》已引伊尹、太公、诸葛亮、李筌诸家之说。《新唐书•艺文志》着录是书一卷,题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淳风、李筌、李洽、李鉴、李悦、杨晟等十一家注。宋代公私书目着录是书,或作十一家,或改作六家或七家。今《正统道藏》本当源于宋本,收入洞真部玉诀类。是书经文据四百余字本,不分篇章,注文略采诸家之说以释经义。其中采李筌之注最多,亦较为可信,其余各家之注不过寥寥数语,间亦有不标名之注。案伊尹、太公等人皆为古之富于

  • 黄帝阴符经解

    黄帝阴符经解

    《作者:蹇昌辰黄帝阴符经解,原题「同知建隆观事赐紫道士保甯大师蹇昌辰解」。据刘师培《读道藏记》考证,昌辰乃北宋末成都人。《通志•艺文略》着录是书一卷,今本收人《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首有作者自序及《阴符经事蹟》一篇。内称昔西王母遣玄女授黄帝《阴符经》三百余言,黄帝又敷演一百余字以系之。故是书取经文四百余字本,分作四章。各章先有总叙章旨文字一段,然后分句注释。注文大旨本于老氏虚静自然,清心寡欲之说,饰以道士养生之言,或引证《易传》以论天道人事契合之机。

  • 东厨司命灯仪

    东厨司命灯仪

    《作者:佚名东厨司命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元代或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用于燃灯供奉东厨司命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及灶君夫人等灶神。内称灶君为一家之主,在天为七元之使者,上承帝命,下察人伦,言功录过,赏善罚恶。世人若触犯灶君,或有罪过,当设醮燃灯,供奉灶君,礼赞启告,祈求赦罪降福。

  • 高上玉皇满愿宝忏

    高上玉皇满愿宝忏

    《作者:佚名高上玉皇满愿宝忏,撰人不详。内提及元代加封文昌帝君、纯阳帝君(吕洞宾)尊号,应出于元末明初。原书十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全书分忏仪、赞叹、皈依、除罪、断障、消灾、集福、成真、结意、满愿十节。各节内容体例大致相似,皆首述建斋设醮。供奉玉皇上帝等天尊神灵,然后礼拜颂扬玉皇,表达志心归命,祈求除罪消灾之愿,恳请玉皇垂悯,消灾赐福。本书内容与《玉皇宥罪锡福宝忏》近似。

  • 北斗本命延寿灯仪

    北斗本命延寿灯仪

    《作者:佚名北斗本命延寿灯仪,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元代或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行道者燃灯供奉本命星君,礼赞启告,以求消灾除罪,保命延寿。本命星君共五位,即长生保命天尊、大慈延寿天尊、消灾捍厄天尊、福生无量天尊。

  • 北斗七元星灯仪

    北斗七元星灯仪

    《作者:佚名北斗七元星灯仪,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元代或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行道者燃灯供奉北斗七元祈求消罪延年。北斗七元即:枢官大圣贪狼阳星真皇君、璇宫大圣巨门阴精真皇君、玑宫大圣禄存真人真皇君、权宫大圣文曲玄冥真皇君、衡阳宫大圣廉真丹元真皇君、开阳宫大圣武曲北极真皇君、瑶光宫大圣破军天关真皇君。

  • 离明瑞象灯仪

    离明瑞象灯仪

    《作者:佚名离明瑞象灯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元或明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此篇为道教灯仪之一,用于供奉离明宫司火之神。谓信徒若能燃灯供奉,礼赞启告,念诵咒语灯偈,可免于火灾。书中所列火神有:南丹纪寿天尊、南方火德星君、赤皇上真道君、执法延寿真君、火祖燧人帝君、祝融辅炎真官等六位。

  • 地府十王拔度仪

    地府十王拔度仪

    《作者:佚名地府十王拔度仪,撰人不详。约出于宋元时。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威仪类。本篇所载为超度亡灵仪法。行道者首先焚香供养大罗天三清三宝天尊,其次焚香供养地府十王,赞颂启告,祈求众神垂降大慈悲力,救度亡灵。所谓地府十王即十位地府真君,世人称之为:泰广大王、初江大王、宋帝大王、仵官大王、阎罗大王、变成大王、泰山大王、平等大王、都市大王、转轮大王。

  • 黄帝阴符经集解

    黄帝阴符经集解

    《作者:袁淑真三卷。宋袁淑真撰。原书题“朝散郎行潭州长沙县主簿袁淑真解”。《黄帝阴符经集解》,简称《阴符经集解》,又称《阴符经疏》。唐代有两种《阴符经》注本为历代承传。即唐李筌三百字本和张果四百余字本。袁淑真取李筌三百字本,分为三章,其体例有注有疏。注文着重阐述“机”字,认为圣人须体察天道运行、阴阳变化之机,使自己行为与之符合,就会有利于治国安民之法,固躬养生之术。引文多用太公等家言与骊山老母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术之说。卷末“自然之道静”以后有经文五十八字,与他本不同,而这五十八字也未加疏释。后世史书对《阴符经集

  • 元始上真众仙记

    元始上真众仙记

    《作者:葛洪略称《上真众仙记》、《元始上真记》、《众真记》。又名《枕中书》,《枕中记》。旧题葛洪撰。刘师培《读道藏记》未加否定。书一卷,书中所述的主要内容是诸神仙结精化生、官号及治所等。对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元玉女、太元圣母、扶桑大帝、西王母、广成丈人、鬼谷先生、王子乔、三茅君等都有所记述。可作研究道教神仙的参考资料。此书对后世道教颇具影响,清代学者对其则不以为然。《四库提要》除考证此书非葛洪所作之外,并斥其“书中说多谬悠”、“诞妄尤甚”。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对此书进行了认真的考证,并提出更加充分的证据说明此

  • 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

    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

    《作者:佚名《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字看,盖系隋唐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本书取《度人经》中大梵隐语、灵书中篇、三十二天内音及道君后序等篇章词语,采集众家之说疏解其义。如注「隐语」一词云:「隐语者,大梵之音,与地上不同;『隐语之中有四:一者隐名,二者隐讳,三者隐事,四者隐义也」。此种文体类似南北朝隋唐道士所撰《灵宝经义疏》、《玄门大义》、《道教义枢》等书。

猜你喜欢的书

两分铜币

两分铜币

收录一九二三年四月发表处女作至一九二五年七月之间所发表的本格或准本格推理短篇和极短篇共计十六篇。包括处女作《两分铜币》、《一张收据》、《致命的错误》、《二废人》、《双生儿》、《红色房间》、《日记本》、《算盘传情的故事》、《盗难》、《白日梦》、《戒指》、《梦游者之死》、《百面演员》、《一人两角》、《疑惑》以及出道之前的习作《火绳枪》。同时收录傅博先生撰写的导读和解题,日本评论大师权田万治先生撰写的评论

沉思

沉思

《沉思》(Betrachtung)是卡夫卡首部问世的作品集,1912年由德国莱比锡的恩斯特·罗沃特出版社(Ernst Rowohlt Verlag)出版,收录了作家早期创作的十八篇作品。《柏林日报》评论《沉思》时说:“卡夫卡所说的,仿佛是那些无人疼爱、安静无声的人在悄声低语。”这18篇作品不拘一格,长短不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年的卡夫卡已在写作上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可以感受到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异常细腻的内心世界。

古今源流至论

古今源流至论

前集十卷,后集十卷,续集十卷,别集十卷。前、后、续集为宋林駧 (生卒年不详) 撰。林駧字德颂,宁德 (今属福建省)人。别集宋黄履翁 (生卒年不详)撰。黄履翁字吉父,生平籍贯均不详,可能也是闽人。从宋神宗开始改诗赋取士为以策论取士。考生须博通古今,深晓典制。但是又苦于篇帙浩瀚,很难一下子掌握。因此,一些人就将其编辑成书,以备科举之用。当时麻沙书坊,刊书最多。此书虽专为科举而编,但对宋代的朝章国典,分门别类,序述详明。而且又有些其他书籍所没有记载的内容。可以为一些考证者参考利用。有张目元延祐丁巳刊本、振绮堂有元刊本、《四库全书》本。

茶谱

茶谱

明代茶书,钱椿年撰。《茶谱》,又名《制茶新谱》。椿年字宾桂,江苏常熟人。时人称其为友兰翁,或即其号。嘉靖年间尝修《钱氏族谱》。明代赵之履跋《茶谱续编》云:“友兰钱翁,好古博雅,性嗜茶。年逾大耋,犹精茶事,家居若藏若煎,咸悟三味,列以品类,汇次成《谱》,属伯子奚川先生梓之。”可知此书由其侄子刊行。又,明代顾元庆《茶谱序》称:“余性嗜茗,弱冠时识吴心远于阳羡,识过养拙于琴川,二公极好茗事者也。授余收焙烹点法,颇为简易……顷见友兰翁所集《茶谱》,其法与二公颇合,但收采古今简什太繁,甚失谱意……”末署:“嘉靖二十年吴郡顾元庆序。”可证钱氏《茶谱》成书于嘉靖二十年(1541)以前,书后又附录〔明〕赵之履辑《茶谱续编》一卷,内容为王友石(字孟端)竹炉并分封六事及昭代名公诸作。《茶谱》,仅见钱谦益《绛云楼书目》著录,题为兰友翁《茶谱》,编入《古今文艺丛书》(1912年编刊),改题为八十翁友兰钱椿年集《制茶新谱》,仍包括《续编》。此书也被日本青木正儿收入《中华茶书》,题为《制茶新谱》,当据《古今文艺丛书》收入;福田宗位又译成日文,编入《中国の茶书》(即青木《中华茶书》日译本)。全书分茶略、茶品、艺茶、采茶、藏茶、炙茶、制茶诸法、煎茶四要、点茶三要、茶效等目。大致杂采陆羽《茶经》、毛文锡《茶谱》、蔡襄《茶录》等书内容分别归入各目。唯炙茶、制茶诸法(橙茶、莲花茶、茉莉花茶)、煎茶四要中之洗茶、点茶三要中之择果,为根据明代烹饮茶法总结的新内容。

纂异记

纂异记

传奇小说集,唐李玫撰。“玫”,一作“攻”,一作“政”,大中(847—859)时人,其他不详。本书所记也都是神仙鬼怪之事。但是它不限于记载现成的奇事异闻,有的还是有意的创作。象《嵩岳嫁女》一篇,写了神仙大办婚礼的场面。作者将不同时代的仙人凑合在一起,让他们写唐代的七言律诗,显然是作者编制出来的故事。原书一卷,已佚,《太平广记》存有佚文。《说郛》中的《纂异记》题宋李玫撰,记宋人故事,显系伪托。

教苑清规

教苑清规

凡二卷。元代自庆编于至正七年(1347)。又称增修教苑清规。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册。本书系天竺大圆觉教寺之云外法师自庆,将天台教苑清规(编者不详,仅知其属天竺山白云堂)再增补修订。内容分为十门,即祝赞门、祈禳门、报本门、住持门、两序门、摄众门、安居门、诫劝门、真归门、法器门等,各门之下复详述细节。本书为研究宋、元时代天台宗组织、制度等之重要资料。此外,教苑清规另有二书,一为宋代智圆(976~1022)所作,凡二卷。另一为日僧无著道忠(1653~1744)所作,凡二卷。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