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五术
-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敦煌本]
《作者:佚名》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简称《度人本行经》。道教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东晋、南朝。原经一卷。P.3022背。首部完整,有标题,尾部残缺,约存七十行,仅为全经之开端。大意言太上道君为十方大圣至真尊神讲道,述说灵宝经法随劫出世度人之缘起经过。《正统道藏》未收。
-
老子变化经[敦煌本]
《作者:佚名》道教经典。S.2295。一卷。约成书于东汉末。首残尾全。抄于隋大业八年(612)。存九十五行。经文言老子在历代名称法相之变化,宣扬老子神异变化之说,类似东汉边韶《老子铭》。《正统道藏》未收。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作者:佚名》 元·不著撰人,郝近大点校,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32开,123页。《增广和剂局方图经本草药性总论》原附刻于某些版本《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后,有的称为《增广和剂局方用药总论》。收载中药450余种。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10部,每部又多分上、中、下三品。内容主要介绍了每味药物的性味、君、臣、佐、使、功效主治、七情、宜忌、用法等药物理论与实践经验。本点校本是以元刻高氏日新堂刻本作为校勘底本。原书中绘有药物图谱400余幅,点校本未收录。
-
太玄真一本际经[敦煌本]
《作者:佚名》道教经典。唐释玄嶷《甄正论》称:“《本际》五卷乃是隋道士刘进喜造,道士李仲卿续成十卷。”《正统道藏》所收残本二种,仅存其卷二《咐嘱品》及卷九《开演秘藏经》。敦煌写本多达一百零三件:卷一《护国品》存S.6027等十二件;卷二《咐嘱品》存P.2393等十九件;卷三《圣行品》存P.2795等十四件;卷四《道性品》存P.2463等十五件;卷五《证实品》存P.2366等九件;卷六(品名不详)存P.3310等六件;卷七《譬喻品》存S.6145等八件;卷八《最胜品》存P.3674等四件;卷九《开演秘密之藏》存P.3280等七件;卷十《道本通微妙经》存S.2999等九件。各写本除去重
-
太上元阳经[敦煌本]
《作者:佚名》亦称《太上灵宝元阳妙经》。道教经典。成书于南北朝。原书至少应有十八品,《正统道藏》所收仅七品,分十卷。(1)P.2450。首尾均残,存 一百二十行,见于《道藏》本卷四。(2)S.3016。首部残,尾题“太上元阳经卷第十”,存一百三十余行,不见于《道藏》本卷十。(3)P.2366、台北中央图书馆4717。二件内容相同,前者保存较完好,存二百二十二行,首行题“太上元阳经观山品第十六”,七十五行题“太上元阳经净土品第十七”,一百六十四行题“太上元阳经庄严品第十八”,三品均不见于《道藏》本。此经分品叙说道教义理,内容及行文皆袭取佛教《妙法莲华经》、
-
太上济众经[敦煌本]
《作者:佚名》道教经典。原经至少应有二十四卷。《正统道藏》所收《太上洞玄济众经》,仅残存一卷。(1)P.2449。首部残缺,尾题“太上济众经卷第八”,存三十行。(2)P.2792。首部残缺,尾题“太上济众经卷第廿四”,存六十四行。二件均不见于《道藏》。内容大致为劝君臣应教民行善修德,以求“太平之福”,亦有求致神仙长生之道。与《太平经》的思想内容有相同之处。
-
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灵枢经
《作者:任应秋》《任应秋讲〈黄帝内经〉》主要根据1978 年任应秋在中医首届研究生班上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包括25 篇《素问》文献的全文讲解、《灵枢》大部分文献的提要讲解和提问答疑。对没有讲课录音的部分,依据任应秋主编的《黄帝内经章句索引》进行整理。本书将《黄帝内经》的段落结构及其段意完整地展现给读者,比较系统地反映出任应秋治《内经》的主要方法、成果和学术观点。本书以《内经》系统的文献结构为线索进行整理,有较强的可读性;同时把篇解、全文讲解、分段提要、提问答疑等内容结合起来编排,又使此书具有拓展思维的功能;在书后还收录了任应秋对学习
-
元皇大道真君救劫宝经
《作者:佚名》又名《文帝救劫宝经》或《救劫宝章》,汇辑了文昌“救劫”或“挽劫”的经文。该经同样收入了《道藏辑要》,这一经本的源头尚不明确,但康熙时期的文献,已经提到此经,因此可以大致断定是17世纪中期的文书。该经有些内容,直接引自另一种重要的文昌经卷《文昌帝君阴骘文》,因而其成书时间,可能就在《文昌帝君阴骘文》刊行后不久。
猜你喜欢的书
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
《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收录黑塞共11则中短篇作品:《小孩的心思》《克莱因与瓦格纳》《内与外》《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南方的一座外国城市》《郊狼》《纪念品》《拜访诗人》《乔迁时的遐想》《我的传略》和《中断的课时》。 《克林格梭尔的最后夏天》是黑塞创作于1919年的中篇小说。彼时一战刚刚结束,世界尚未从混乱中恢复,千万士兵、战俘和民众,从多年僵化统一的顺服中,回归既向往又恐惧的自由。有些年轻人在童年时被战争拖走,现在“回归”了,却必须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现实世界。而对于黑塞这样的“老人”,那些曾被高度认同的世界观已成了可笑荒唐的明日黄花。一切都变得可疑,令人不安惶恐。在这样一个夏天,一个告别的夏天,充满力量与光芒、诱惑与魅力,弥漫南方阳光与葡萄酒香气的日子,画家克林索尔化身李太白,与他的好友杜甫、路易、亚美尼亚占星师,一同漫游,饮酒,辩论。最终在夏末,用尽生命所有的燃料,完成了最终的画作。
会稽记
地理杂志。东晋贺循撰。一卷。循字彦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为阳羡武康令,召拜太常,行太子太傅,卒赠司空。原本久佚,今存千余字为鲁迅等人于《太平御览》、《舆地纪胜》诸书中辑出。凡四条,载少康封子号“越”、会稽山禹穴、石篑及始宁置县时间,间附逸闻掌故。今有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本及鲁迅《会稽郡故书杂集》本。
佛学研究十八篇
梁启超著。中华书局1936年初版,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影印再版。概括起来有5方面的内容。1.佛教史的整理,有《印度佛教概论》、《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等文。对印度佛教的产生,及输入中国后发生的变化做了全面的综述。指出印度佛教受古希腊的影响而建立,传入中国开始是作为一种方术宗教由海路经南方传进,后来逐渐发展成带有学术性的宗教。并且由于中国南、北环境的差异,使中国佛教形成了“南方尚理解,北方重信仰”的两种风格;2.佛教经典的疏理,有《说四阿含》、《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等文。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经典作了考证、校勘及分类,指出其在中国流布的变迁,强调研究经典的正确研究方法和必要性。还对历史上一直有争议的经典提出了自己看法,认为《四十二章经》、《理惑论》、《大乘起信论》等都是后出的伪经或伪书;3.佛经翻译史的考察,有《翻译文学与佛典》、《佛典之翻译》等文。整理了历代译经目录,提供了译经史脉络,概括出译梵为汉的特点,即因为南、北地理的差异,形成译文意译、直译的不同风格,译出时间越晚的经典、则越不容易读懂;4.中印佛教交流的回顾,有《佛教与西域》、《千五百年之中国留学生》等文。把印度、西域来华的僧人,中国去西方求法的佛教徒一一作了归纳,根据他们的情况,划分为西域期、罽宾期、天竺期3阶段,旨在阐明古代中国并不是一个闭关自守、不假外求的国家;5.佛教义理发凡,有《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佛教心理学浅测》等文。
云南机务抄黄
《云南机务抄黄》一书是张紞任职云南地方官期间所编成的,抄自朱元璋专门针对云南方面的行政制度、军事行动、管理措施及羁縻策略、土司任命等所发出的诏诰、敕令、制谕原件,凡三十七篇,始于洪武十五年(1382)二月,止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七月。
大藏一览
凡十卷,别有目录一卷。明代陈实撰。集录大藏经及其论释等之要义及重要文句而成。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法宝总目录第三册)。全书计有一一八一则,分八门六十品,每一门之首,皆以二文句标示要旨。就其形式、内容而言,实为当代之佛教概论。八门六十品如下:第一门,标题为‘首标大觉先容,俯为众生作则’,有八品十三则。第二门,标题为‘辨教门究竟,庶使学者知归’,有六品二十则。第三门,标题为‘果于此道可入,岂离自己本来’,有三品六十三则。第四门,标题为‘良由善恶二途,故使升沈六道’,有十六品四一九则。第五门,标题为‘天堂延以少欢,地狱待其剧苦’,有八品九十七则。第六门,标题为‘欲超三界轮回,是假三乘修证’,有六品一五三则。第七门,标题为‘功成果登正觉,相好妙用神通’,有四品四十八则。第八门,标题为‘四十九年苦口,末后一切收功’,有九品三五九则。又于各品之中,复分若干节,各节之初,均以七言二句之偈示其梗概,并列记经中重要文句,其终则注明所录经论之出处,如大藏经卷次、函次。撰者所用之大藏经为北宋东禅等觉院板大藏经。
释摩诃衍论
凡十卷。印度龙树菩萨造,姚秦筏提摩多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为大乘起信论之注释书,一般略称释论。文前先说造论之旨趣,次举论之差别,将一代诸论总分为十类,大乘起信论摄属于摄义论。次明藏之差别,以起信论通摄于诸藏,别则摄于阿毗达磨藏。次说经之差别,谓诸经凡一百亿部,起信论为诸经之所依。次述造起信论者,谓马鸣论其本为大光明佛,论其因则为第八地菩萨。次入文广释,就起信论之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劝修利益分等五分解释其意。于立义分开立三十三种法门,大别为修行种因海与性德圆满海,以对辨其深浅。第十卷性德圆满海之思想与密教极为一致,日本弘法大师即依此论发挥真言教义。本书相传为龙树所作,然其真伪论说不一。或谓本书乃日僧圆仁根据新罗僧珍聪口传而成立者;或谓原撰者为新罗国大空山沙门月忠;或谓本论诸咒各种奇特之异字中,有类于武则天之文字者,故推论本书成立于武周时代。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敦煌本]](/d/file/books/5531a29bd74364f65af2ff613ed9d0e6.jpg)
![老子变化经[敦煌本]](/d/file/books/9523e85fbf679e5f996534bb2956f0e1.jpg)



![太玄真一本际经[敦煌本]](/d/file/books/6e28ccea3a0b60fa70bd878e7d77586a.jpg)

![太上元阳经[敦煌本]](/d/file/books/7c4e4d787be51a723d1a319417fef024.jpg)
![太上济众经[敦煌本]](/d/file/books/a3cac5f4e1b31cad36d9f35a28dd6d89.jpg)










![周易稗疏[标点本]](/d/file/books/b8890a18bdb35853b9f57154ad4ad5f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