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

- 姓名:廖平
- 别名:字季平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四川井研人
- 出生日期:1852
- 逝世日期:1932年
- 民族族群:
廖平(1852—1932年),字季平,1852年3月29日(清咸丰二年二月初九)生。四川井研人。家贫,其父曾为人牧牛、佣力,后稍自给,在盐井湾设一磨坊,廖平始能读书,勤于学。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张之洞放四川学政,次年院试,张对廖平很是赏识,拔为第一,补为县学生。1876年(清光绪二年),调尊经书院肄业。不久,王闿运到四川,主讲尊经书院,授《春秋公羊学》,谈今文经说,廖平受其影响,称“高第弟子”,与绵竹杨锐、汉川张祥龄齐名。1879年乡试,廖平考中第二十四名举人。1889年成进士,以知县用。廖平考虑亲老,不愿到远处做官,请求改就教职,选授龙安府学教授。历署射洪训导、绥定府学教授、尊经书院襄校及嘉定九峰书院、资州艺风书院,安岳凤山书院山长等职。
廖平早年研求宋学,后来逐渐专门分析经学中的今文与古文。他的学说以善变称,大体说来,从1883年到1902年的二十年间,学凡四变。第一变讲“今古”。初持古文为周公所创、今文为孔子所创之说,认为今文学崇奉的《王制》和古文学尊崇的《周礼》可“同治中国”,分别周公和孔子的异同。这时虽平分今古,但已说“《左传》出于今学方盛之时,故虽有简编,无人诵习,仅存秘府而已。至于哀、平之间,今学已盛而将微,古学方兴而未艾,刘子骏(歆)目见此编,遂据以为今学之故,倡言求立。至于东汉,遂古盛而今微,此风气盛衰迭变之所由也”[1]。已对古文经学的创始人刘歆表示不满,代表作是《今古学考》。
第二变讲“尊今抑古”。1884年,廖平以为今文是孔子的真学,古文是刘歆的伪品。自称:“当时分教尊经,与同学二三百人朝夕研究,析群言而定一尊,于是考究古文学渊源,则皆出许、郑以后之伪撰,所有古文家师说,则全出刘歆以后据《周礼》、《左氏》之推衍。又考西汉以前言经学者皆主孔子,并无周公。六艺皆为新经,并非旧史。于是以尊今者作为《知圣篇》,辟古者作为《辟刘篇》。”[2]代表作是《知圣篇》和《辟刘篇》。这一时期,他尊奉孔子之“圣”,攻击刘歆之“篡”,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所本。
第三变讲“小大”。1898年说什么《周礼》是皇帝书,与《王制》大小不同,“一内一外,两得其所”。代表作是《地球新义》、《王制集说》和《皇帝疆域图》。
第四变讲“天人”。1902年,廖平以《尚书》为“人学”,而《诗》、《易》则“遨游六合以外”,是《天学》。他把过去写的《诗》、《易》旧稿加以改正,专门讲天人之说的演进。代表作是《孔经哲学发微》。
戊戌政变后,因康有为援引今文经说,推演变法维新,受到廖平启发,于是廖平被劾为“离经叛道”、“逞臆说经”,被革职。1909年,四川提学使赵启霖又以廖平讲左丘明实无其事,《春秋》三传都出于子夏,说是“穿凿附会”,命四川各学堂不得再延廖平讲学。1911年,辛亥革命起。次年,刘师培任四川国学馆长,聘廖讲经学。1913年廖出席全国读音统一会,为四川代表,1914年,任四川国学学校(后改为公立四川国学专门学校)校长,后兼成都高等师范、华西大学教授,至1922年辞退。
民国以后,廖平的学说又有改变,先把“小大”融合在“天人”之内,讲“人学、天学”(第五变,1918年),以六经皆孔子所作,各有领域,《礼》、《春秋》、《尚书》三经为“人学”,以《周礼》、《王制》为之传;《易》、《诗》、《乐》三经为“天学”,以《灵素》、《山海经》、《庄子》、《列子》、《楚辞》为之传,“各有皇帝、五伯四等”。后来又想再变一下,但越变越离奇,终于没有变出来。
1932年6月5日,廖平由四川嘉定返里,途中病逝。廖平著书甚多,除经学著作外,兼及医术、堪舆,撰有《四益馆经学丛书》,后又增益为《六译馆丛书》。
猜你喜欢的书
群书类编故事
《群书类编故事》是专辑诸书中故事的类书。元末明初人王䓨撰。 书成于元末。主要版本有明莫云卿家藏元刻本;宛委别藏影印元刻本,题“四明王䓨编辑”;1935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宛委别藏本。 此书《明史·艺文志》及藏书家皆未著录。 该书24卷,约17万字,共分18类。卷1:天文类;卷2:时令类;卷3:地理类;卷4:人物类;卷5:仕进类;卷6-卷9:人伦类;卷10-卷12:仙佛类;卷13:民业类;卷14:技艺类;卷15:文学类;卷16:性行类;卷17-卷18:人事类;卷19:宫室类;卷20:器用类;卷21:冠服类;卷22:饮食类;卷23:花木类;卷24:鸟兽类。每类下又细分若干子目,共计832目。作者从前人诸书中搜辑故事,重加标题,以类相聚。标题多为4字,后所采的故事,有的是直录原文,有的是对原文的节录,有的是作者自己改写而成。短者仅数十字,长者则二三百字。许多故事标明所引书名。 作者所采诸书极为丰富,既有《史记》、《左传》这样的正史著作,如“河伯娶妇”采自《史记》;也有采自野史遗闻的,如“宁死亦妒”一条采自《朝野佥载》;更多的是采自魏晋以来说部如《淮南子》、《搜神记》、《世说新语》、《酉阳杂俎》、《容斋随笔》、《梦溪笔谈》等书。另外,其故事标题为作者归纳,多为4字,简明扼要。 收辑故事的类书以前也有,但多是综合性类书的一部分,而专以全书收辑各类故事,是本书的首创,这在类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天涯红泪记
社会小说,二章,未完。苏曼殊著。载1914年5月《民国杂志》第一卷第一期。小说写清朝末年“天下大乱”,燕影生辞去高等学校之职,“仓皇归省”。在舟中见一卜者,四目相接,“似欲有言而弗言”。归家后一日,燕影生外出游山,不觉至一僻壤之处,水光山色,疑为仙境。“隐约中,见高柳之下,有老人踞石行渔,神采英毅”。老者邀燕影生同归居处,且曰,此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往来唯农夫田老。老者家中,悬剑一柄,与燕影生交谈,“均剑术家言”。 日暮, 老者女儿以小舟送生归家,两人不觉互生爱慕之意。明日,燕影生复访老者。老者又向其“言剑法”,燕影生跪求受业。从此,就在老者处习练剑术。一日,老人之弟来,原是先前舟中所遇“卜者”。“卜者”出示燕影生小照一张,言此为早年一女郎所贻,女郎且曾言“此妾生生世世感戴弗忘之人”。“卜者”又言,今此女郎情愫已达君前,故小照可归还本人了。燕影生叹道,此女郎流离失所,今既无恙,我也就放心了。继而谈到历史上惩治无道,重建治平之世的人物和“为人排难解纷”的“任侠之流”……全文虽然只是小说的开端,但仍可看出作者对“乱兵攒刀蹀躞”的动乱世道的强烈不满和忧虑,对未受战乱骚扰的和平之乡充满憧憬,对于持剑行侠,匡救生民的豪迈举动深表钦慕。同时,小说也与作者其他几篇小说相似,有一条爱情的线索。
朝鲜王朝实录[孝宗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孝宗实录]。李淏(1619年—1659年),即朝鲜孝宗(조선 효종),字静渊,号竹梧,朝鲜王朝第17任君主(1649年—1659年在位)。李淏是朝鲜仁祖李倧次子,母为仁烈王后韩氏。早年受封凤林大君,丙子胡乱期间在江华岛被清军俘虏,后与其兄昭显世子等被押赴清朝为质。顺治二年(1645年)回国,适逢昭显世子病故,仁祖遂立李淏为王世子。顺治六年(1649年)继位,任内酝酿“北伐论”,大规模扩充财政与军备。同时应清朝要求,两次出兵黑龙江,配合清军击退俄国侵略者,史称“罗禅征伐”。顺治十六年(1659年)去世,享年四十一岁,庙号孝宗,谥号宣文章武神圣显仁明义正德大王(清朝赐谥“忠宣”),葬于宁陵。
明武宗实录
一百九十七卷。记武宗在位期间史事,起自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终于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正德十六年六月始修,先以杨廷和、蒋冕等为总裁官,复以费宏、石瑶等为总裁,嘉靖四年(1525)六月书成。述事极详,亦多有曲笔,如王守仁平宸濠事。
众经目录
五卷。唐代静泰撰。又称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静泰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乃增补隋代彦琮等所撰之众经目录而成。本书虽大部分同于彦琮录,然阙本中新访得二十部,二十一卷,并增加玄奘前后新翻之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合计二二一九部,六九九四卷,实为二四四四部,六五八○卷。计数之异同,恐为误写,或与他录错简所致。又本书唯高丽藏中存之,宋元明三本则缺之。缩刷大藏经中,将本录与彦琮录合糅之。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分作八品。即《大宝积经》第十九郁伽长者会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