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

廖平
  • 姓名:廖平
  • 别名:字季平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四川井研人
  • 出生日期:1852
  • 逝世日期:1932年
  • 民族族群:

廖平(1852—1932年),字季平,1852年3月29日(清咸丰二年二月初九)生。四川井研人。家贫,其父曾为人牧牛、佣力,后稍自给,在盐井湾设一磨坊,廖平始能读书,勤于学。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张之洞放四川学政,次年院试,张对廖平很是赏识,拔为第一,补为县学生。1876年(清光绪二年),调尊经书院肄业。不久,王闿运到四川,主讲尊经书院,授《春秋公羊学》,谈今文经说,廖平受其影响,称“高第弟子”,与绵竹杨锐、汉川张祥龄齐名。1879年乡试,廖平考中第二十四名举人。1889年成进士,以知县用。廖平考虑亲老,不愿到远处做官,请求改就教职,选授龙安府学教授。历署射洪训导、绥定府学教授、尊经书院襄校及嘉定九峰书院、资州艺风书院,安岳凤山书院山长等职。


廖平早年研求宋学,后来逐渐专门分析经学中的今文与古文。他的学说以善变称,大体说来,从1883年到1902年的二十年间,学凡四变。第一变讲“今古”。初持古文为周公所创、今文为孔子所创之说,认为今文学崇奉的《王制》和古文学尊崇的《周礼》可“同治中国”,分别周公和孔子的异同。这时虽平分今古,但已说“《左传》出于今学方盛之时,故虽有简编,无人诵习,仅存秘府而已。至于哀、平之间,今学已盛而将微,古学方兴而未艾,刘子骏(歆)目见此编,遂据以为今学之故,倡言求立。至于东汉,遂古盛而今微,此风气盛衰迭变之所由也”[1]。已对古文经学的创始人刘歆表示不满,代表作是《今古学考》。


第二变讲“尊今抑古”。1884年,廖平以为今文是孔子的真学,古文是刘歆的伪品。自称:“当时分教尊经,与同学二三百人朝夕研究,析群言而定一尊,于是考究古文学渊源,则皆出许、郑以后之伪撰,所有古文家师说,则全出刘歆以后据《周礼》、《左氏》之推衍。又考西汉以前言经学者皆主孔子,并无周公。六艺皆为新经,并非旧史。于是以尊今者作为《知圣篇》,辟古者作为《辟刘篇》。”[2]代表作是《知圣篇》和《辟刘篇》。这一时期,他尊奉孔子之“圣”,攻击刘歆之“篡”,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所本。


第三变讲“小大”。1898年说什么《周礼》是皇帝书,与《王制》大小不同,“一内一外,两得其所”。代表作是《地球新义》、《王制集说》和《皇帝疆域图》。


第四变讲“天人”。1902年,廖平以《尚书》为“人学”,而《诗》、《易》则“遨游六合以外”,是《天学》。他把过去写的《诗》、《易》旧稿加以改正,专门讲天人之说的演进。代表作是《孔经哲学发微》。


戊戌政变后,因康有为援引今文经说,推演变法维新,受到廖平启发,于是廖平被劾为“离经叛道”、“逞臆说经”,被革职。1909年,四川提学使赵启霖又以廖平讲左丘明实无其事,《春秋》三传都出于子夏,说是“穿凿附会”,命四川各学堂不得再延廖平讲学。1911年,辛亥革命起。次年,刘师培任四川国学馆长,聘廖讲经学。1913年廖出席全国读音统一会,为四川代表,1914年,任四川国学学校(后改为公立四川国学专门学校)校长,后兼成都高等师范、华西大学教授,至1922年辞退。


民国以后,廖平的学说又有改变,先把“小大”融合在“天人”之内,讲“人学、天学”(第五变,1918年),以六经皆孔子所作,各有领域,《礼》、《春秋》、《尚书》三经为“人学”,以《周礼》、《王制》为之传;《易》、《诗》、《乐》三经为“天学”,以《灵素》、《山海经》、《庄子》、《列子》、《楚辞》为之传,“各有皇帝、五伯四等”。后来又想再变一下,但越变越离奇,终于没有变出来。


1932年6月5日,廖平由四川嘉定返里,途中病逝。廖平著书甚多,除经学著作外,兼及医术、堪舆,撰有《四益馆经学丛书》,后又增益为《六译馆丛书》。

猜你喜欢的书

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

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

《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Voyages et aventures du capitaine Hatteras)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全书共2部59章。一艘名叫“前进号”的船在英国的一个港口,以高价召集了一批单身且身体强壮的船员,到北极这片当时还算未知世界的地区探险。开始航行时,大家斗志昂扬,但没过多久就不耐烦了。几个水手把狗船长淹死,但是狗并没死。哈特拉斯船长就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他一直隐藏在船上,并化作一个叫加里的水手。他叫出了狗的名字——达克。这时,他们继续前行,到了补给站所在的岛屿,看到那里的东西已被糟蹋得所剩无几了,船上的煤也越来越少。冬天就快来临了,人们开始反抗哈特拉斯船长的指挥,但是他越来越严厉,水手们也无能为力了。后来,前进号撞上了浮冰,船搁了浅,煤烧完了,不得以用酒精代替。但是水手们患坏血病的越来越多,船上的医生在读极地游记时知道了附近有煤矿,于是与船长去寻找。途中辛普森冻死了,在埋他尸体的时候救下了这艘船的一位美国船长。一连串的打击使他们放弃寻找,回去时,发现“前进号”被反叛者毁了……

留青日札摘抄

留青日札摘抄

明代笔记。39卷。田艺蘅撰。田艺蘅字子艺,钱塘(浙江杭州)人。是田汝成之子。该笔记今存有万历年间刻本。前有万历元年(1573)刘绍恤序、蒋灼序。该书中不少记述,有助于了解嘉靖、隆庆以后社会风气的变化,如卷3记述吴地男娼风气之盛,卷27记述僧尼杂处、道俗混淆,以及假扮师姑奸骗妇女等。从这部笔记也能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如卷1记述隆庆二年(1568)讹传朝廷选绣女,以至许多人家“女子七八岁以上,二十岁以下,无不婚嫁,不及择配,东送西迎,街市接踵,势如抄夺”,卷4记述查抄刘瑾、钱宁、江彬、严嵩等人家产,备列细目,数量惊人。这些皆是研究明代社会生活的旁证资料。至于他关于“文有似拙而实妙者,《史记》也;诗有似拙而实妙者,乐府也”的议论,关于“近时俗学皆尚三苏文字”,以至一士子假造苏子言论,考官也不知晓的记述,对研究明代诗文也有助益。该书卷7为《玉笑零音》,曾以单本行世。卷中皆是采取一些新奇故事,纬以俪语,读来颇有文学情趣。另外,卷21关于祝英台的记述,早于他书,可供民间文学研究者考稽。总之,本书内容较为广泛。该书曾收入《纪录汇编》,题作《留青日札摘抄》,仅选录4卷。

大戴礼记

大戴礼记

经书,亦称《大戴礼》或《大戴记》。传西汉戴德编,85篇。今存39篇,订为13卷。德字延君,梁(郡治今河南商丘)人,后仓弟子,西汉今文礼“大戴学”的创始者。书本为秦汉以前儒家治《礼》所辑解释和补充经文的有关资料,初无定本,系在长期传习中逐渐定型,而附会为“大戴”之作。所收皆产生于公元之前,不少属于战国作品。 为研究上古社会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夏小正》为中国最古月令之作。孔子三朝记八篇和曾 子十篇之于儒学,《五帝德》、《帝系》之于古世系,《诸侯迁庙》、《诸侯衅庙》、《投壶》、《公冠》之于古礼,均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北周卢辩注为通行之注。版本以明袁耿翻韩本为佳,《四部丛刊》即影此本。日本有正德六年京师万屋喜兵卫本。注本以清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可读。孙诒让《大戴礼记校补》、汪照《大戴礼记补注》等亦可参考。日人铃木隆一编有《大戴礼索引》。

一切如来说佛顶轮王一百八名赞

一切如来说佛顶轮王一百八名赞

一切如来说佛顶轮王一百八名赞,一卷,宋 施护译。淳化二年(九九一)出〔祥〕。

无量寿经会译

无量寿经会译

一卷,清魏源会译,按係魏氏合刻淨土四经,前各有序并总序。无量寿经会各译为一本,观经及弥陀经亦有著语,周诒朴序,杨文会重刻序。此本略去观经、弥陀经、普贤行愿品正文,故标无量寿经会译。

十门辩惑论

十门辩惑论

凡三卷。唐朝复礼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系对太子文学权无二之释典稽疑十条一一辩释之作。十门即:通力上感门、应形俯化门、净秽土别门、迷悟见殊门、显实得记门、反经赞道门、观业救舍门、随教抑扬门、化佛隐显门、圣王兴替门。权无二见此论,百年之疑一朝顿尽。注释书有龙空之纂述四卷、义镜之备检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