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蕤

- 姓名:赵蕤
- 别名:字太宾
- 性别:男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梓州盐亭(今四川盐亭)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赵蕤 (ruí)字太宾,梓州盐亭(今四川盐亭)人。唐代经学家。其生活年代在唐玄宗前后。博学多才,长于经学。淡泊名利,开元中,召之不应。一生隐居于梓州长平山,不意仕进。长于经世,夫妇俱有隐操,淡于仕进。开元中玄宗下诏召见,坚辞不应。于开元四年著成《长短经》。作者自序称凡六十三篇,合为十卷,而今本却有六十四篇,仅九卷,与自序不合,有人疑为作者笔误或传写之误。第一卷《文上》八篇;第二卷《文下》四篇;第三卷四篇,无总名;第四卷《霸纪上》一篇;第五卷《霸纪中》一篇;第六卷一篇,无总名,当作《霸纪下》;第七卷《权议》二篇;第八卷《杂记》十九篇;第九卷《兵权》二十四篇;第十卷《阴谋》,已佚。该书有正文,有注解。注文颇详,引用大量古书。注首或标以“议曰”,或不标,体例不一。其辨析事势,源于纵横家,故以“长短”为名。全书资料丰富,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引用的许多古书或已失传,或已讹夺,可借该书辑佚或校勘。
关于赵蕤的生平事迹的史料甚少,兹排比于下:
《长短经·序》自称:“梓州妻阝县长平山安昌岩草莽臣。”
《新唐书·艺文志》:“赵蕤,长短要术十卷。字太宾,梓州人。开元中,召之不赴。”
《北梦琐言》(五代,北宋初孙光宪撰):“赵蕤者,梓州盐亭人也。博学钤韬,长于经世,夫妇俱有节操,不应交辟,撰《长短经》十卷,王霸之道,见行于世。”
《唐诗纪事》引北宋杨天惠《彰明逸事》:“太白,隐居戴天大匡山。往来旁郡,依潼江赵征君蕤。蕤亦节士,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著书号《长短经》。太白从学岁余,去游成都。”
《蜀中广记》(明代曹学亻全撰):“赵蕤盐亭人,好学不仕,著书属文,隐于梓州长平山。”
《三台县志》(清乾隆时修纂)除引用《北梦琐言》关于赵蕤的记载外,还对赵蕤隐居处作了记载:“长平山在州北,岗垅延袤而平广,因名”,“安昌岩在北坝千佛洞之左,为赵蕤隐居之所”。录有陈谦访赵蕤故址诗:“奇士栖幽处,青山空复青,高宗来吊望,遗址并飘零,王霸天人学,纵横长短经,呼之当欲出,慨想此精灵。”“濯笔溪在县西,即今九曲河是也,相传为唐赵征君习书处。”民国初曾在安昌岩建过赵征君祠,立过碑,今已毁。赵蕤隐居处“赵岩洞”三字今尚存。《盐亭县志》(清乾隆时修纂):“赵蕤字太宾,又字云卿,号东岩子,汉儒赵宾之后。”
《四川总志》:“蕤,盐亭人,隐于妻阝县长平山安昌岩,博考六经诸家异同,著《长短经》,又注《关朗易传》。明皇屡征不起。李白尝造庐以请。”清同治年间盐亭县令郭尔建撰:《东关书院记》云:“金鸡场诸君子……合资修建书院,其址即唐贤赵蕤别业也。”在盐亭金鸡场嫘祖山嫘祖宫有赵蕤撰写的《嫘祖圣地碑》,其中说:“学优则仕,于我如浮云,高卧长平,抚琴弄鹤,漱石枕流,乐在其中矣!”碑文后有“赵蕤谨题,大唐开元二◆◆年二月。”(原碑已毁,碑文引自《嫘祖研究》)
赵蕤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地理五诀
《地理五诀》,是清代乾隆年间赵九峰所著。全书共分八卷,将唐宋以来历代的风水名著进行了整理摘录,并进行理论发展与补充,堪称风水界的最简洁的集成书与工具书。该书的特点在于归纳的系统性,龙、穴、砂、水分别归类分析,并以理法中的向论为索引,统筹各章内容并部分附图说明,增强其实用性。全书虽然主讲阴宅风水,但对于阳宅的选址同样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其中体现的环境观值得具体研究与解读。本文通过对《地理五诀》一书的全面梳理与分析,系统归纳了《地理五诀》的理论体系、框架内容,扩展了该书编纂背后的风水发展过程,解构了该书所介绍的风水理论内容,并以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进行环境观解读。
电网外
叶紫著。原题《王伯伯》。发表于1933年《文学新地》1卷2号。王伯伯是个安份守己的农民,当反动派军队为了对付周围红军的阻击而在他家乡架设起电网时,他留恋家土,不肯随儿子到红军那里去。结果被敌人抓去,在三天里经过无数次的盘问和拷打,终因“并非乱党”,被赶出“行辕”。回到家时,房子被反动派烧掉,儿媳被敌人杀害。在绝望中他企图自杀,但想到在红军的孩子和一群向往着“穷人打天下”的弟兄,终于离开茅棚,勇敢地走向那有太阳的地方去。作品通过王伯伯的遭遇,愤怒抨击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革命“围剿”中的血腥统治,表现了老一代农民的觉醒。描写王伯伯由对敌人抱幻想到开始觉醒的思想转变过程,真实动人。小说曾被鲁迅称为带有世界性的战斗的作品。
中山诗话
又名《刘贡父诗话》。北宋人刘攽(1022—1088)撰。一卷,攽有《彭城集》已著录。此编约成于熙宁至元祐(1068—1086)间,原书卷数,称说不一,作一卷、二卷、三卷者均有之。只是文字详略有所差异,基本内容无别。今常见本均作一卷,约六十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宋人所引多称《刘贡父诗话》。”“名曰‘中山’,疑本无标目,后人用其郡望追题, 以别于他家诗话也。”本书是宋代众多“诗话”中年代较早的一部,以记叙旧闻轶事为主,偶涉考证,间或言及神异,诙谐,内容芜杂,有些甚至与诗歌创作全无关系。而作者记事、议论又时有舛误不当之处,常遭后人非议。书中为后人研究北宋诗坛状况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
通鉴胡注表微
陈垣撰。起初发表于 《辅仁学志》,科学出版社1958年发行,中华书局1962年重印。是书精选《通鉴胡注》七百余条,引书二百五十余种,阐发胡三省之生平、抱负及学术成就。全书二十篇。前十篇以本朝、书法、校勘、解释、避讳、考证、辨误、评论、劝戒等内容阐发史学方法;后十篇以治术、臣节、伦纪、出处、边事、夷夏、民心、释老、生死、货利等方面讲述史事。《通鉴胡注表微》是一部将史料考据、史论和中国传统史学微言大义之精神结合得非常出色的一部史学著述,被誉为陈垣所有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陈垣将该书称做其学识的记里碑。宋元之际,当时的著名史学家胡三省曾对《资治通鉴》作过一系列校勘考证,在其中融进了自己因国破民衰而产生的诸多悲情。而日本侵华时期身处沦陷区的陈垣对此感同身受,于是撰写了《通鉴胡注表微》一书,通过对胡三省的通鉴注疏进行辩误和考证,来辨识胡三省当年的观点和思想境界,并借此发微,阐述陈垣先生自己对史学研究的独特认识和见解。
金刚经采微科
金刚经采微科,一卷,宋昙应排。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羯耻那衣事
一卷,唐义净译。明功德衣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