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五术

  • 针学通论

    针学通论

    《作者:佚名针法专著。又名 《针灸通论》。总分十九章。日本佐藤利信撰于1925年左右。此书乃为盲人学针而著。首论古今针之种类,金、银针之性质; 次述针之洗洁、贮藏法、制针法; 又次介绍针刺方法及针刺补泻,滞针、折针之处理,禁针之症和禁针之部位等。现有《皇汉医学丛书》本及单行本。

  • 经穴纂要

    经穴纂要

    《作者:小坂元佑针灸经穴专著。5卷。日本小坂元祐 (营升) 汇辑。卷1~3,述十二经、奇经八脉循行及腧穴;卷4述内景、七冲门;卷5述周身部位、骨骼之名称、位置,一穴数名者、同名穴、阿是穴、人身之四关、四海、反关脉、神门脉等。书中发挥十二经及365穴之条理,悉本《灵枢》、《素问》、《针灸甲乙经》诸书,附图多帧,引用书目多达90余种,其征详博。因而丹波元简序云: “世颛针灸者,能读是编而明明堂之义,莫有孔穴乖舛之弊,若针若灸,沉疴痼疾,草苏草荄之枝所不及,有奏效于猝霍之间也”。可见此书之价值。今有日本文化七年(1810年)京都青云堂刻本(即《聿修堂医学

  • 穴道秘书

    穴道秘书

    《作者:杨成博全称《杨成博先生遗留穴道秘书》,杨成博著,杨成博生平事迹不详。伤科类中医著作,成书年代未详。论述点穴手法,被点穴后受伤症状的吉凶鉴别,以及医治的方药。方药按十二时辰、二十四节气分类,不同时辰、不同节气受伤,则用药不同。书末附有三条不论时辰、时节的跌打方。方药多用酒煎。

  • 选针三要集

    选针三要集

    《作者:杉山和一针灸学著作。2卷。日本杉山和一撰于1887年左右。上卷论补泻迎随、井荥俞经合、虚实及腹部经穴、九针、十五络脉; 下卷述十四经穴并分寸、临床常见病之取穴等,书上并有辰井文隆眉批。现有1937年东方针灸书局铅印本、《皇汉医学丛书》本。建国后有重印本。

  • 古本康平伤寒论

    古本康平伤寒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张机原著,日本大塚敬节校注。据云此书原为唐卷子本之旧,约在大宝以前抑或天平以后东传日本,叶橘泉谓“殆系叔和撰次之真本”。叶氏以及陆渊雷、大塚敬节等人竟谓此本有不少地方胜于宋本《伤寒论》。陆渊雷还说,“伤寒论传世诸本,以予所见所闻,当以康平本为最善尔。”据叶橘泉序,康平本中间有嵌注,有旁书,又有缺字以□示之。又“太阳病”之为“大阳病”、“四逆汤”之为“回逆汤”,“真武汤”之为“玄武汤”等,均可为自来注家怀疑莫决之答案。又仲景自序前后文气之不同,注家颇有疑非一人之手笔者,但不能决其疑,读是本,始知自序原文至“若能寻余所集,思

  • 脉度运行考

    脉度运行考

    《作者:李盛卿经脉著作。清李盛卿(彰五) 等考定,彭静山校注。此书由李氏及其夫人据 《内经》 经脉理论,对十二经气血流注重予考定,提出每一经的长短和在某时某刻某分与某经相交接的问题,并补充任督脉之气血流注。考证精微细致,不同于前人经脉循行十二经气血流注即子午流注纳子法之传统学说,为研究子午流注提供了新参考。原著刊于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1989年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彭氏校注本。

  • 针灸学纲要

    针灸学纲要

    《作者:佚名针灸学著作。日本管周桂撰于1766年。此书首述作者临床常用70穴,次述临床各科证候之针灸法或出血法取穴,认为针刺之深浅宜从其病;施灸之壮数随病情之轻重及医者之经验而定,至于用针以铁制毫针为常,不须禁忌人神、血忌之类,以救急难之疾。现有 《皇汉医学丛书》本及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前版重印本。

  • 针方六集

    针方六集

    《作者:吴昆针灸丛书。6卷。明·吴昆撰。刊于1618年。卷1《神照集》,论经脉流注经穴及奇穴;卷2《开蒙集》,载《窦太师标幽赋》(吴注)、八法针方(八穴)、五门针方(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及十二经补母泻子法;卷3《尊经集》,集录《内经》中有关针灸的内容共148节;卷4《旁通集》,为作者阐发针灸学的一些言论45节,修金针赋24条,对于八法的理论尤多独特的见解;卷5《纷署集》,分述身体各部位的腧穴(与卷一内容或有重复);卷六《兼罗集》,载玉龙歌等歌赋注释以及灸法等。

  • 经脉图考

    经脉图考

    《作者:陈惠畴经络学著作。4卷。清陈惠畴编撰。初刻于光绪四年 (1878)。卷一列内景赋、三百六十五骨节名数、十二经营行次序逆顺歌等39篇; 卷二、卷三列十二经脉等84篇; 卷四列奇经八脉等48篇。全书首列内景赋而殿以经脉图,考定差讹,合其经旨,俾学者熟读其赋,继玩其图,然后深求《灵》、《素》之藏象阴阳,彰明较著,毫发无遗。又考正营行次序、穴属尺雨起止,分别经、筋、骨度、皮部、左右上下阴阳所在,而病之终始可得。对李时珍所言带脉、阴跻、阳维三脉之差失,结合《内经》及诸名家之说,予以厘正讹错,分图立说。又于诸经分析部位,核其各经之循于头者,会通

  • 证治针经

    证治针经

    《作者:郭诚勋综合类著作。清郭诚勳编。四卷。诚勳字云台,海昌 (今浙江海宁县南) 人。成书于道光三年(1823)。约四万余言。首载伤寒心法,伤寒摘要,内伤摘要,杂证要旨赋等,辑录前人有关著述,加以注释,阐述医经中关于伤寒及内伤杂病要旨。次论内、外、妇、儿各科证治,并女科要旨、幼科要略总赋等。举凡七十五种证治。每证详述证、因、辨治、方药,后附辑录前人著述中有关论述或医案,亦掺有个人医案。末附集中备检方诀,分伤寒、杂证、中风、虚劳等三十四门,每门载方若干首。所辑以歌赋为多,注释简略,所选多属常见证治,简捷实用。实为医学门径书。有清刻本,藏

  • 虺后方

    虺后方

    《作者:喻政方书。明喻政撰。一卷。政字正之,南昌 (今属江西)人。儒而兼医,自称遇异人传授而整理成书,全书约三万三千字。初刊于崇祯七年(1634)。首为四季正脉及收药、制药、煎药、服药等方面内容。次为治疗伤寒、霍乱、血风疮、梅核气、崩漏、小儿疳症等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共载方约三百首。选方简炼,药物易得,有一定参考价值。有 《三三医书》 本。

  • 考正周身穴法歌

    考正周身穴法歌

    《作者:廖润鸿针灸著作。清廖润鸿撰。一卷。润鸿字逵宾,绿江(今湖南沣陵)人。幼习儒学,喜天文、算术、地理、星卜诸学,兼通医术,尤长于针灸。编有《勉学堂针灸集成》等书。年逾四十时得杨继洲《针灸大成》,专心研读有所得,悟及习针灸首要熟穴法,遂参照《医宗金鉴》,考正穴法,正其讹舛,韵以五言,于同治十三年(1874)撰成此书。载有十四经脉、七经八脉、经外奇穴、腧穴分布、取穴方法、针灸禁忌等内容,并将针灸铜人图缩绘成小幅,附于卷末。以歌括形式总结经络、穴法等针灸学的基本问题,间有注释。内容浅显,概括性强,为针灸学入门书。有同治十三年(1874)都门

  • 资生集

    资生集

    《作者:董熿方书。清董熿 (成章) 辑。辑年不详。此书据黄成章《寿身切术》增补而成。分为产、幼、头、耳、鼻、口内、腹内、肠内、浑身、急怪、疮毒、外伤、无形症等13门,收秘验方172首。现存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 张万选重刻本。

  •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作者:刘钟衡针灸著作。清刘钟衡撰。不分卷。钟衡字时育,湘乡 (今属湖南) 人。见《内经》及历代流传的铜人图所绘人体脏腑,与实际检验多有不合,后受王清任 《医林改错》 启发。于光绪二十年(1894)至上海,购买大量西医书,遵循《医林改错》,参照西法,图绘脏腑,注其节略,并图绘十二经络部位,缀以歌诀而成此书。于光绪二十五年 (1899) 刊行。首载脏腑合图,如心肺合图、脾胃合图、肝与脾、肾与膀胱合图等,取其部位连属,不拘表里,依据西医,证诸中医。关于气化功用,则合参中外医说,间引 《内经》,以衡是非; 次为脉论,绘有全身脉管图; 再次叙十二经穴法分寸备考

  • 针灸问答

    针灸问答

    《作者:谭志光针灸学著作。2卷。谭志光编撰。成书于1923年。全书凡78章,系采集历代针灸著作、新译诸书、先人遗稿及与时贤讨论者,参以作者30余年临床经验编撰而成。凡人身十二经穴、十五络穴、奇经八脉、经外奇穴均予载录,用针施灸逐穴讲明,并以问答形式以便学者理解记忆。其问某经之穴,必载该经之图,使图说相辅,临症认穴庶无偏差。它如针刺之深浅、补泻之异同、各家之成见、医案效验,无不缕析详明,俾于实用。现存原稿本,藏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

  • 菉竹堂集验方

    菉竹堂集验方

    《作者:姚思仁方书。明姚思仁撰。六卷。思仁字善长,又名罗浮山人,嘉兴 (今属浙江) 人。万历进士,官至工部尚书。著有 《律例解》、《救荒全书》 等。历官四十余年,利用公余之暇,抄录方书,搜集散失于民间之秘方,参以己见,分别门类,编撰成书于万历四十七年 (1619)。卷一,分固精、种子、妇人诸门; 卷二,分小儿、诸风、痰火、须发诸门; 卷三,分眼目、咽喉、牙齿、咳嗽、心气、脾胃、安神、蛊胀诸门; 卷四,分疟疾、痢疾、下部、扑跌、火疮、瘰疬、杨梅疮诸门; 卷五,分乳痈、肿毒、臁疮、痔漏诸门; 卷六,分腋气、杂科、伤寒、黄疸诸门。共分三十门。载方约六百

  • 星命溯源 [标点本]

    星命溯源 [标点本]

    《作者:佚名古代星命术书。不著撰者姓名。五卷。未着编者姓名。是书第一卷为《通玄遗书》。书云:“先生姓张名果,生尧之丙丁至唐犹存。玄宗召试其术,神之,因赐号通玄先生”。本卷即收张果之说;五星论、四时论、玉衡经。第二卷为《果憕问答》,称明李憕遇张果所口授。有:通玄先生评人生禀赋分金论、至宝论、五星先天口诀、后天口诀四篇。第三卷为《通玄玄妙经解》,称张果撰,元郑希诚注。第四卷为《观星要诀》。第五卷为《类次郑氏诸家观星心传口诀补遗》,有:论五星相生、论五星守命、论五命等。该书是托名于所谓仙人张果,以五星宫度等推卜人生吉凶祸祸之占卜书,称张果

  • 文子缵义[标点本]

    文子缵义[标点本]

    《作者:杜道坚此为四库《文子缵义》的标点本,和道藏的《通玄真经缵义》不完全一样,读者可以对比阅读。南宋杜道坚撰。《文子》一书,旧注大半缺失。杜道坚居浙江武康计筹山升元观,其地有文子故迹,故注此书。采用前人旧注,不标姓名出处,自己所注,冠以“缵义”二字,以示区别。全书以道家清静无为、任其自然的思想为主,宣扬“全性保真,不亏其身,精通于天”、“返造化,含至和,未尝死生”的神仙信仰。

  • 䱐溪秘传简验方

    䱐溪秘传简验方

    《作者:陆锦燧近代医家陆锦燧编著的一部中医方剂学著作,该书汇集了陆锦燧的用药方法和临床经验。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09/01出版,以1918年之《䱐溪单方选》、《䱐溪外治方选》石印本为底本合订,并据《䱐溪陆氏医述》本参校。

  • 灵验良方汇编

    灵验良方汇编

    《作者:田间来清·田间来是庵辑,王国柱、傅昕校点,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32开,178页。 本书共分4卷。卷一为内科,收头痛、咳嗽、泄泻、尿血等病症37种,并随症附有218首方剂。卷二为外科,收痈疽、痔疮等病症28种,144首方剂。卷三为女科和儿科,共收方剂89首。卷四为救急门,讨述了暴死、中寒、中毒等35种急症的抢救与治疗方法。且附90首方剂。续编收别人惠示的治疗“老年痰火,肠风下血、暑天沙”等病症的方剂5首。书后附张旸谷的《胎产要诀》一卷,共收妇产科病症45种,方剂115首。

  • 傅青主验方秘方

    傅青主验方秘方

    《作者:傅山方书。《傅山医学研究丛书》之一。山西省晋祠文物保管所、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编。据傅山墨迹及民间流传,搜集傅山所制内、妇、外科验方、秘方19首,每方前加按语说明来源,后加注解阐释方义。有1964年内部排印本。

  • 经验选秘

    经验选秘

    《作者:胡增彬 医方著作。6卷。清胡增彬(谦伯)辑。刊于同治十年(1871年)。此书汇辑各科验方,分头风、头面发肿猪头风、诸般头痛、头眩晕倒等570余证,每证一方或数方。书中并有部分食戒、食忌及符咒内容。现存初刻本。

  • 卜法详考 [标点本]

    卜法详考 [标点本]

    《作者:胡煦四卷。清胡煦撰。用龟占卜是一种古老的占卜之法,汉代以前极盛行。历代有关占卜的著作也极丰,褚少孙补《史记·龟策列传》,存其占法大略。《汉书·艺文志》著录龟卜之书六种一百八十馀卷,而后世俱亡;宋元之时间有数种流传,或者辗转依托,或者芜杂枝蔓。此《卜法详考》是近古所见的一部占卜的重要著作。书中首列《尚书》《周礼》中有关占卜的内容,是本于经训。胡煦作注解,多有独到之见。次列《史记》中的《龟策列传》,以存上古占卜之法。此书旨在考论龟卜。龟卜之法起源甚古,汉以前极为盛行,褚少孙补《史记·龟策列传》,存其占法大略。《汉书

  • 御定星历考原[标点本]

    御定星历考原[标点本]

    《作者:李光地六卷。清李光地等奉敕撰。康熙二十二年(1683)曾命廷臣会议修辑《选择通书》,与《万年历》一起颁行,但二书未能划一,其中尚沿旧说。康熙五十二年(1713),命大学士李光地等对曹振圭《历事明原》重为考定,而成本书。本书六卷分六部分:象数考原,年神方位,月事吉神,月事凶神,日时总类,用事恒忌。古来有所谓神煞之说,汉代已经盛行,吉神当值之时办事顺遂,煞神当道则百事不顺,凡出门、动土、买卖、婚媾等等,都有固定的适宜或不宜的日子。本书之主要内容,即定出阴、阳、宜、忌的日时,以为人们参考利用。历代方技家所传不一,辗转附益,越讲越繁,本书删汰诸家鄙陋繁琐之说,以阴

  • 良朋汇集经验神方

    良朋汇集经验神方

    《作者:孙伟 又名《良朋汇集》、《汇集经验良方》。方书。清孙伟撰。五卷。伟字望林,幼因家贫,留心方术,行医五十年,将所积方集成二卷,曰《经验藏书》。后又得奇方若干,多有效验,乃辑成此书。全书约十四万字。因书中载方,皆为同友经验手藏,经汇集而成,故名。以金、木、水、火、土分为五集。卷一金集,分中风、伤寒、中寒等二十一门; 卷二木集,分痞满、蛊胀、积聚等二十七门; 卷三水集,分养生、头痛、眼目等四十五门; 卷四火集,为妇人科,分妊娠、难产、白带等二十八门; 卷五土集,包括外科、急救、伤科、虫兽伤等病症,分三十二门。凡百三十二门,载方约一

猜你喜欢的书

百夷传

百夷传

1卷。钱古训(号坚斋,浙江余姚人)、李思聪(湖广桂阳人)撰。成书于明洪武年间。二人均为洪武时进士,同官行人司行人。洪武二十九年(1396)奉使缅甸及百夷(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调解云南少数民族与缅甸纠纷,后调停麓川思任法政权内部矛盾,归后著此报告朝廷。传世有两种本子,一为钱著,内容比较丰富;一为李著。二者章节结构完全一致,主要内容亦大体相同,只字句稍有差异,详略各有不同。详记明代麓川百夷地区傣族的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生活习俗、风情物产、宗教信仰。旁及蒲人、阿昌、哈剌、缥人、缅人、哈杜、怒人、古剌、结些等族。是明初记述西南少数民族史价值很高的历史文献。因作者亲历其境,是实地见闻之记录,所以历来为编修地方史志、私人著述广泛引用。有多种抄本传世,有1939年江苏图书馆影印本。198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江应梁《白夷传校注》。

采芹录

采芹录

四卷。明徐三重撰。此书共四卷,第一卷论养民、教民,第二卷、第三卷多论学校贡举、政事利弊,第四卷多论明代人物臧否,大致皆考稽典故,究悉物情,持论较为平实,无激烈偏驳之见,也无恩怨毁誉之私,胜过明人所作的说部文献,也胜过徐三重所作的其它语录。徐三重在此书中力主均田、限田之议,且反覆引据,持之颇坚,他说:“限田一事,均产平役,节富右贫,最为治安善政。昔人每苦救荒之策无奇,窃谓荒策亦孰奇于此。……大抵天生斯人食以此土,以一方之土养一方之人,是土与人常相均者也。”并引汉董仲舒、北魏李安世、唐陆贽、牛僧孺、宋刘正、谢方叔、元陈天麟等力主均田、限田之事例加以论证,表现出对土地兼并、贫富不均等社会现实的不满。其它如论漕粟,则驳丘浚海运之非;论养兵则驳徐阶塞外不可屯田之谬,皆有卓然高明之论。其他之论,也多笃实近理,切于实情,实可谓留心经世之学者。有旧写本及《四库全书》本,《中国丛书综录·子部·杂学类》有著录。

甘水仙源录

甘水仙源录

元李道谦编。道教全真道经书。十卷。一名《甘泉仙源录》,简称《仙源录》。据篇首自序称:王重阳于金正隆四年(1159)夏,遇真仙于终南山甘河镇,饮以神水,付以真诀,从此尽断尘缘,弃家修道。本书因此得名。书中录有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颁给全真道五祖七真的诏书,收集了全真道祖师及弟子与再传弟子六十余人的碑记,存录全真道的宫观碑铭等,系关于全真道的诏书、碑志汇集。是研究全真道派史的重要文献,为研究道教史者所重视。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

庐山集

庐山集

宋诗别集。5卷。董嗣杲著。本集收入的,是诗人在九江任职时所写的诗。原本久佚,今传本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所辑出。与《庐山集》同时辑成,并附于一册的,还有董嗣杲另一诗集《英溪集》,1卷,收入的是诗人在武康任职时所写的诗。这两部诗集中所收录的诗歌以寄情山水为主。宋代亡国前夕,社会残破、民生凋敝的景象,在诗中时时可见,如《谢村》:“暮役朝行此可停,临平山色入船青。烟窑惨淡多逃户,泥井虚园有废亭。”《西风》写道:“大江西风三日起,激起怒涛三万里。客子口噤悄无语,纵有高楼危莫倚。”诗中流露出的凄惋悲凉之情,正是时代风貌的反映。从《寄庐山道士》一诗中,又可见作者已经预感到国家将亡,从而表现出消沉的心理:“才怀故里余清梦,方说庐山得好诗。何日与师传菊酒,剧谈浩劫未分时。”《四库全书总目》说:董嗣杲的诗“吐属新颖,无鄙俚琐碎之态,固非江湖游士所及”。

儿童中国史

儿童中国史

作者张荫麟。张荫麟20世纪30年代仿狄更斯《儿童英国史》为国小撰写《儿童中国史》,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其所处的时代及时代之先后,以人物的活动贯穿起时代的大事件和变化。张荫麟从禹一直写到杜甫,十三位历史人物的历史足迹,写出从夏到唐的历史。

正仇满论

正仇满论

章太炎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刊于《国民报》第四期。为批驳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而作。抨击保皇派拥立光绪,实行君宪谬论;论证革命并非“仇满”,梁氏反对革命,只是“忠爱”于光绪一人而已。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