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季衡

- 姓名:贺季衡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丹阳
- 出生日期:1866
- 逝世日期:1934
- 民族族群:
贺季衡(1866~1934),原名贺钧,字季衡、寄痕,晚号指禅老人,清同治五年(1866)生于丹阳城内南桥河沿贺家弄。
贺钧天资聪颖,六岁读私塾,所授之书,过目不忘,深受其父宠爱。七岁时,他不幸患上肠伤寒,卧床近一年,痊愈后,右足还落下微屈。父母见他行走不便,心疼难忍,便请孟河派名中医马培之诊疗,不久,他的右足奇迹般恢复了正常。马培之妙手回春的医术,令少年贺钧肃然起敬,在他心目中,马培之成了拯救人间苦难的活神仙。因此,长大也要学医的志向和信念,在他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
贺钧排行老三,其兄铁余、霞衫早年皆受业于马培之,学成后在丹阳城内行医,颇具名气,后相继早夭。十岁时,贺钧寄宿霞衫诊所,“遂取仲兄书尽读之”,开始接触起《内经》、《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
光绪五年(1879),年仅十四岁的贺钧,只身来到与丹阳东乡交界的武进孟河镇,正式拜于恩人马培之门下。贺钧学医专心致志,勤奋不懈,且悟性极高,从而博得恩师赏识。马培之常以珍方秘笈授之,悉心为他开小灶,还不时感慨道:“今得贺钧,吾道于丹阳又得一传人矣。”贺钧得之真传,显然受益匪浅,学业大有长进。
光绪十一年(1885),受业六年的贺钧将学成而归。辞别恩师时,马培之深情地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吾门衣钵在子矣。”可见他对爱徒寄托着莫大的期望。贺钧回到丹阳,他继承兄业,在南桥河沿邱家祠堂内原霞衫诊所为民治疾,后移至贺家弄扩建后的住宅。他初入医道又因年少,且处方又与众不同,一时并不为他人所识。然而,数年之间,贺钧不负恩师教诲,连连医好许多疑难杂症。于是,声名乍起,一时间就诊者络绎不绝。
从此,南桥河沿一改往昔的冷清,求诊者蜂拥而至,城河里不时停满来自省内外待诊者的船只,南桥河沿各家旅店为之爆满,街坊商家纷纷增设旅店及饭馆、杂货铺等,以满足应诊者与日俱增的需求。南桥河沿成了清末民初丹阳城内又一繁华的闹区。
他医术精湛,治学严谨。每每诊治患者,必先详询病情,细微末节,不厌其烦;切脉之后,则静心思考,才从容开方,并审视三番,再授方抓药。如此这般,每天日诊量多达百余号,且经他医治者,无不奏效。
贺钧医德高尚,视病人如亲人,遇贫苦者来求诊,常免收诊费并以药施之。除日诊外,贺钧每天晚上都要出诊。他心系患者,急病人之所急,随叫随到,从不怠慢。无论是盛暑寒冬,还是疾风暴雨,概不间断;每晚求诊者往往踵趾相接,甚至一夜出诊十多次,因而时常天明才归。贺钧以医济世的坚定信念,救治苦难的良苦用心,令人倍加赞赏。他所题的“季衡”字,其喻意亦足以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季衡也成了他后来的大名被叫响。
随着贺季衡医术及其声望的提高,慕名前来拜师者亦接踵而至,其门生先后达三十六人,包括其子卓人、胞侄展如、堂侄了公。这盛况竟与当年马培之不相上下。其再传弟子张继泽(张泽生之子)曾撰文称:“贺季衡大师为孟河医派之中流砥柱。”昔日马培之衣钵相传的期盼终于如愿以偿。
民国元年(1912),正当贺季衡医道如日中天之时,其子卓人却不幸患咯血而卒。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贺季衡处于无比悲痛之中,他万念俱灰,竟将“逐日笔录”及“诊余墨市”毁以一炬,闭门谢诊。在万般痛楚中煎熬的贺季衡,苦苦冥思,又为自己题了“寄痕”二字。顿失良医之苦的丹阳父老乡亲和社会各界名流,联名央求他恢复诊业,并代为排定诊号,每天限诊数人,间隔几日一休。贺季衡盛情难却,遂勉为应诊。
后来,江苏都督程雪楼抱病来丹求诊,经贺季衡医治而愈后,程雪楼力劝他以救治苦难为重。于是,贺季衡重归于“白天门诊、晚上出诊”的繁忙之中。他又率领得意门生张泽生、颜亦鲁等,在双井巷闹市创设“仁寿堂”中药店,聘请著名中药师周秉钧任经理。药店自制丸散膏丹,著名中成药有贺氏中风牛黄丸、喉症秘药、玉枢丹、辟瘟丹、行军散、姜桂丸、牛黄七宝丸等。这些中成药均由贺季衡亲自开方配制,也是他常用之药,疗效极其显著。
仁寿堂不图名利,选药精良,货真价实,生意兴隆,致使外地购药者亦纷至沓来。由此也招来一些药店老板的嫉妒,民国十年(1921),有一家姓薛的药店老板处心积虑地想搞垮仁寿堂。他利用一知半解的药物知识,怂恿曾经贺季衡医治的病人家属闹事,并出面煽动说:“身为名医还不知‘丁香与郁金配’用药忌讳,这可是用错了药,要死人的呀!”贺季衡镇定自若,不与其争执,只是和他约定时日在贤桥脚下的一家茶馆尝药论理,且许诺由嫡孙贺桐孙到场尝药。消息传出,一时轰动了丹阳城。
第二天下午两点,茶馆里坐满了闻讯而来的市民,时年十一岁的贺桐孙在师叔们的带领下,也准时来到茶馆。“丁香与郁金配”由薛老板当场煎好,贺桐孙一口气将一碗“丁香郁金汤”喝完。数小时过后,其孙面不改变,毫无异常迹象。其真相不言自明,茶馆里顿时一片哗然,人们纷纷指责薛老板无端玷污名医。在众目睽睽下自取其辱的薛老板,无地自容,便悄悄地溜走了。隔日,病人家属特地到贺家弄向贺季衡道歉。这时,贺季衡袒露道:“薛老板只知‘十九畏’中的‘丁香莫与郁金配’的旧说,而不知丁香配郁金有舒肝理气之效果。”
在贺季衡的行医生涯中,还有许多令人叹服的花絮,如丹阳民间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真假药方治危症”,“一句话平息一场官司”等。当时,就曾流传这样的说法:“出嫁女儿生病,若不经贺季衡诊治而死,娘家人不依”;“不经贺季衡医治,死了都冤枉。”由此可见,人们对一代名医的信赖程度有多高。
贺季衡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异域志
中外交通著作。元周致中著。二卷。致中,河南江陵(今属湖北)人。官知院。曾奉使外国六次,熟悉域外风俗人情,故撰此书。约万余字。共记扶桑、长生、朝鲜、日本、僰人、缅人、木兰皮、鞑靼、黑契丹、土麻、波利、七番、婆罗、乌衣、回鹘、东印度、爪哇、占城、勿斯里、三佛齐等二百一十个国家与地区,共一百五十七条。主记各国(或地区)方位、风俗、物产和人文掌故。除某些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外,所记范围东起日本、朝鲜,西抵西亚、非洲,南至东南亚、南亚诸国。地域之广在明代以前域外地理书中是少见的。 内容多采诸史、 《山海经》、《酉阳杂俎》、 《岭外代答》和《事林广记》等。如黑契丹、土麻、灭吉里等均未见前人记述,或为作者亲见耳闻,或采摭已失传之书。叙述虽简略,但所及范围甚广,所记各国各族甚多,与其他舆地之书互为考核、印证,仍有重要史料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目著录为一卷。《千顷堂书目》,倪、卢文弨《补辽金元艺文志》和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均著录为三卷。今传本为明万历二十五年荆山书林刊行《夷门广牍》二卷本。 收入《说库》和《丛书集成初编》。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陆峻岭校点本。
中国八大诗人
胡怀琛著,主要介绍了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王士祯这八位中国古代诗人的诗歌创作艺术。胡怀琛先生对八位诗人的诗歌特点及其发生与源流进行了精到的论述,使读者在很短时间内得以了解中国古代杰出诗人与优秀诗歌的成就,可称是一部简明的中国古代诗史。本书通过对中国古代八位伟大诗人的介绍,梳理出了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艺术走向,可称是一部简明的中国古代诗史。胡怀琛先生从个人的赏鉴喜好出发,对八位诗人的诗歌特点及其宗源进行了精到的论述,使读者在很短时间内得以了解中国古代诗人与诗歌的成就。
八诀
又名《八法》。一篇。书论。唐代欧阳询撰。是篇主要讲写字之法。“八诀”即是八种谐书点画方法的口诀,其诀为:“‘丶’如高峰之坠石;‘㇂’似长空之初月;一若千里之阵云; ‘丨’如万岁之枯藤; ‘㇂’劲松倒折,落挂石崖;‘乛’如万钧之弩法;‘丿’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丶’一波常三过笔。”此为楷碑基本笔画的总结。基本沿袭《笔阵图》,新意不多。但突出了书法的“中和”之美,所谓“分间布白,勿令偏侧”,“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四面停匀,八边俱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同时也强调了书法追求生命力的表现: “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体现出唐人尚法的特色。有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标点本。
筠谷诗集
诗别集。明李辕(号筠谷)著。一卷。存诗仅二十余首,多为应酬之作。本集一般附载于其父李晔的《草阁诗集》之后,主要版本有《四库全书》本、《湖墅丛书》本、《武林往哲遗著》本。
竹坡词
三卷。宋周紫芝(1082—1155)撰。周紫芝字少隐,自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属安徽)人。绍兴中登第,历官枢密院编修、右司员外郎、知兴国军。《书录解题》载《竹坡词》一卷,此本作三卷。考卷首高邮孙竞序称,离为三卷,则通考一卷为三卷之误。孙竞序称共词一百四十八阕,此本乃一百五十阕。据其子乾道九年(1173)重刊跋,则《忆王孙》为绝笔,初刻止于此篇;其〔减字木兰花〕、〔采桑子〕二篇,乃续得佚稿,即附于卷末,故与原本数相异。集中 〔鹧鸪天〕计十三阕,后三阕自注说,予少时酷喜小晏词,故其所作时有似其体制者。由此观之,周紫芝填词本学晏几道,晚年乃刊除秾丽,自为一格。孙竞序称其少师张耒,稍长师李之仪,是其诗文之渊源,并非词之渊源。刊跋称是集先刻于浔阳,讹舛甚多,乃亲自校雠。但集中〔潇湘夜雨〕一调,实与 〔满庭芳〕两调相似而实不同;其 〔潇湘夜雨〕 本调有赵彦端一词可证,自是集误以〔满庭芳〕当之,词汇遂混为一调。至吴绮《选声集》列〔潇湘夜雨〕调,反不收赵词而只收周词,是愈转愈讹,其失实由于此。卷三〔定风波〕实为 〔琴调相思引〕,亦有赵彦端词可证;其 〔定风波〕另有正体,与此不同,皆为疏舛,大抵后人又有所窜改。本书有 《四库全书》本。
莲华面经
凡二卷。隋代那连提耶舍(490~589)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叙述佛陀预言于其入灭后,佛教僧徒将堕落,佛法转移入罽宾国,并于该国兴盛;后破佛王出现,毁破佛钵等种种佛教兴衰之情形。经名‘莲华面’,系取自破佛王之前生名为莲华面(富兰那教徒)。又我国末法思想系形成于南北朝至隋代之间,而本经译于隋代开皇四年(585),与那连提耶舍之另一译经‘大集月藏经’,对于当时人心皆有莫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