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

  • 小儿病源方论

    小儿病源方论

    《作者:陈文中儿科著作。宋陈文中撰。四卷。文中字文秀,宿州符离 (今安徽宿县) 人。另撰有《陈氏小儿痘疹方》 已著录。本书刊于宋宝祐二年 (1254)。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以辨证为纲,分析小儿病源,说明症状,提出治则与方药。卷一为养子真诀及小儿变蒸,论述小儿护理。卷二论述三关指纹及面部形色变化。附有面部望诊图。卷三至卷四,论述小儿惊风及痘疹证治,并附方药。全书内容简要,有论有方,切于临床实际。特别是以小儿食指桡掌侧皮下静脉形色变化和从面部呈现出的青、赤、黄、白、黑五色察病判断预后的诊断方法,丰富了中医儿科诊断学内容。有一九三五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宋钞本(《宛委别藏》 第十一种),一九五八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赵秀夫《陈氏小儿病源方论的我见》( 《中华医史杂志》 1955.1),可供参考。

  • 癍论萃英

    癍论萃英

    《作者:王好古儿科著作。元王好古撰。一卷。好古有 《阴证略例》 已著录。本书为小儿斑疹之专著,撰于太宗九年 (1237)。分为疮疹标本、洁古老人斑论、海藏老人斑论、未显斑证所用药、已显斑证所用之药、疮疹轻重候六部分。对斑疹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均有详细论述。作者认为斑疹发病之因,可能是胎儿在母腹时,食秽成毒或胞中受寒,或胞内空虚所致,今天分析,似有欠妥之处。在治疗上提出“外者外治,内者内治,中外皆和,其斑自出”的原则及“斑疹首尾不可下” 的治法。所立升麻葛根汤、四圣散、化毒汤、犀角地黄汤等三十余首疗治斑疹之方,有临床实用价值。有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 步月楼刊《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单行本,光绪三十三年 (1907) 京师医局重印江阴朱氏校刊本。

  • 幼科医验

    幼科医验

    《作者:秦昌遇《幼科医验》一名《幼科医案》,分上、下卷,约成书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本书由秦昌遇其孙秦沆(字载明)汇辑,上卷列初生杂证、胎病及幼儿急慢惊、疳积、吐泻、外感等14篇;下卷列咳嗽、天哮、肺气痰喘、痰证、痫证、眩晕、积聚等21篇。本书内容丰富,同一证下分因论治,条分缕析,用药审慎,理法完备,自成特色。<br/><br />

  • 痘治理辨

    痘治理辨

    《作者:汪机痘疹专著。明汪机(石山)辑。刊于嘉靖十年(1531年)。此书系辑录钱乙、陈文中、魏直等医家有关痘疹论述,参以己见编成。于痘疹学术理论尤推崇魏氏。全书包括痘辨、痘图、痘方3部分。阐述痘疹病因、预防与饮食起居宜忌、痘疹与伤寒异同、痘症轻重顺逆、不治之证等。并论述痘疮初出、出迟、不出、痘出未透、痘出太盛、陷伏倒靥、痘疮变黑证治及诸兼变证治,并述及治痘药味品性制法;书中绘有痘疹各阶段形态图16幅,选录方剂150余首。论治用温里法,或用攻里法,皆随证变通,不拘旧说。现存《汪石山医书八种》本。

  • 痘疹生民切要

    痘疹生民切要

    《作者:喻昌中医,儿科,清代喻昌撰,成书于清康熙三年(1664)。卷上列痘疹预防调理,治法二十八条,辨汗下两说,春冬寒盛、夏秋热盛用药准绳等;卷下列辨气血两虚,火攻法,以及小儿麻疹等证治。

  • 片玉痘疹

    片玉痘疹

    《作者:万全又名 《万氏秘传片玉痘疹》。儿科著作。明万全撰。十三卷。全有 《育婴秘诀》 已著录。是书乃万氏总结家传及个人治疗痘疹经验,辑成,约刊于明嘉靖二十八年 (1549)。卷一痘疹碎金赋,卷二痘疹始终歌方,卷三痘疹始终验方,卷四痘疹始终歌方,卷五痘疹总论方略,卷六至卷十二分别为发热、见形、起发、成实、收厌、落痂、余毒等症治。卷十三痘疹骨髓赋、痳疹西江月,末附症治方略。每证先有歌括概言其要,中有简要说明,末附治疗方药。内容丰富,辨证较详,多有祖传痘疹经验及有效方药,颇为实用。有清康熙二年 (1663) 刻本,五十一年 (1712) 视履斋刻本,雍正二年 (1724) 胡略刻本(书口作敷文堂)。

  • 痘疹精详

    痘疹精详

    《作者:周冠儿科著作。清周冠撰。十卷。冠字甄陶,来水(今安徽来安)人,清代医家。周氏认为《痘疹心法》和《种痘新论》二书系发挥《活幼心法》而成。或失之详,或失之精,均有未尽之处,遂取二书合参,并博采诸书,参以己见而撰是书。后,其胞弟冕南加以补辑,而刊刻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卷一,总目;卷二,初热证治; 卷三,见点症治; 卷四,起胀症治; 卷五,灌浆症治;卷六,结痂症治;卷七,痘后症治;卷八,妇女症治;卷九,麻前症治;卷十,麻后症治。书中多以歌诀,概括其证治大法,附注以疏明其意,颇便初学。有乾隆五十九年刊本,嘉庆十年(1805)让三堂新刊本等。

  • 痘科辑要

    痘科辑要

    《作者:文起痘疹专著。6卷。清文起(梦弼)辑于嘉庆六年 (1801年)。此书汲取《痘疹定论》、《活幼心书》、《种痘新书》之精华,并博采诸家之长以汇辑成书。首论痘源、气血、虚实寒热、避气禁忌、种痘等内容,强调痘以血气为主,不可妄用解毒之药。次列述初热、见点、起胀、灌浆、结痂、痘后余毒等不同时期之痘疹,每一时期又详列顺、逆、险证治,并介绍痘疮各种兼变杂症及治疗,异痘证治与水痘、赤痘之鉴别。后选收痘科诸方230余首。并有续集补充前所不足。末卷为 《麻科辑要》,专论麻疹证治。现存道光间 (1821~1850年) 刻本。其中道光九年 (1829年)刻本,附刻庄在田著《痘科遂生篇》与《治慢惊风心得神方》。

  • 疹科类编

    疹科类编

    《作者:武之望麻疹专著。又名 《疹科枢要》。明武之望(叔卿)撰。刊于万历四十五年 (1617年)。此书以 《保赤全书》为蓝本,参考诸家有关方论,结合作者个人经验编纂而成。全书分医论、治方两大部分。医论系该书之正文,分为总论、发热、见形、出疹,并分述麻疹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原则。附录之治方,共收载方剂148首。此书详于疹科辨证及兼症证治,选方较为精审。全书论述简要,内容丰富。现存清康熙五十年 (1716年)刻本等数种刊本。

  • 中国儿科医鉴

    中国儿科医鉴

    《作者:大塚敬节儿科著作。日本大塚敬节撰。刊于1926年。共列麻疹、猩红热、百日咳、流行性耳下腺炎、小儿赤痢(附疫痢)、佝偻病、夜惊症(附夜啼症)、脑膜炎、夜尿症、腺病(附肺门淋巴腺结核)等12种病证,内容侧重于介绍病因、症候和疗法。此书收入《皇汉医学丛书》。现有《皇汉医学丛书》本。

  • 痘疹济世真诠

    痘疹济世真诠

    《作者:佚名清代陈宏晓撰,儿科。初集列调治论、虚实寒热辨论、痘出五脏形证歌、面部吉凶论、辨痘之伏陷等论述痘疹诊治;二集列脉要及治痘医案十六例等;三集为麻科,载脏腑论、形色论、麻疹正治论及医案二十例等。末附痘科方六十一首,酒芪内托散等麻科方二十五首。

  • 麻疹专论

    麻疹专论

    《作者:李聪甫麻疹专著。全书4章。李聪甫著。此书以中医理论为主,兼采西医论说,将麻疹分为前驱、发疹、落屑3期叙述。全书分病源、症状、诊断、护理、预防及类症等15节,列举48首方剂,选录病案8例。1940年由唤民书局出版,1957年湖南人民出版社予以再版。

  • 幼幼集

    幼幼集

    《作者:孟继孔儿科著作。4卷。明孟继孔(春沂)撰。刊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卷1“治痘详说”,作者参阅痘疹文献结合个人治痘心得,论述痘疹发病缘由、出痘部位形态兼症、吉凶顺逆判断,痘疹不同阶段的治法和方药。强调治痘必当辨明表里虚实、气血寒温和毒势的深浅。卷2、卷4,以集录孟氏治幼科杂证之经验方为主,首论幼科基本理论,次论常见病证,每一病证先概述其要,再选录治方。收方计170余首。卷3系收载孟氏所校《钱氏经验良方》。作者强调须掌握小儿异于成人之体质特点,审因论治,对虚实之辨颇为重视,于惊论、伤风论、诸热论、疳论数篇,阐述尤详。现存初刻本及其他明刻本。

  • 幼科证治大全

    幼科证治大全

    《作者:佚名儿科著作。7册。日本下津寿泉撰。刊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此书收录胎寒、胎热、不乳、撮口、胎黄、口噤、脐风、夜啼、中恶、急慢惊风、疳证、水痘、麻疹等106种儿科病证及其证治。附800余方,引用古医籍书74种。本书因系日人所撰,学术观点与我国同时期的儿科医著或有所不同;但在治疗选方方面,主要承袭我国康熙以前的儿科名著。现存《皇汉医学丛书》本,建国后有排印本。<br/><br />

  • 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

    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

    《作者:佚名清末医家马氏所撰,作者名字、生平不详。全书概述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阐明小儿诊病的要领,详论小儿常见病证辨证用药的常法,由此可见小儿珍科脉症的全貌。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内容较详,阐述小儿初生寿夭、初生调摄、惊风痰食、五脏主病之总论,以概述小儿生理、病理的特点;绘编小儿望色、察脉、观指纹之图、歌,以提示小儿诊法的要领;略述小儿初生调理、回气、刺泡、通便诸治法,以显示小儿熏洗涂抹外治诸法的特效;分述小儿胎寒胎热、脐风撮口等病症之论治,以阐明小儿辨证择药的法则。下卷续述小儿诸热、诸汗、伤寒、疟疾等病症之论治。该书系他人手抄之作,不免有遗漏笔误之处,如目录与正文标题有多处不相对应。为此,笔者根据医理文意,前后参照,按“论”、“法”、“症”、“诸症论治”分门别类,对目录标题加以修改,以使前后表述一致,便于后人阅读。

  • 幼科汇诀直解

    幼科汇诀直解

    《作者:魏鉴中医,儿科,清代魏鉴撰。九卷,约成书于清雍正四年(1726)。卷首为婴儿落地不声、噤风撮口脐风、初生儿护养及推拿良法等;卷一至卷五列小儿急惊、慢惊、痫症、哮吼、鹤膝风、语迟、痢疾、物入眼中、黄豆入耳、诸骨鲠、误吞铜铅金银等六十余种;卷六至卷九列痘症麻症汇诀直解。

  • 金匮启钥·幼科

    金匮启钥·幼科

    《作者:黄朝坊儿科学著作。4卷。清黄朝坊编撰。是书卷一为总论、赋禀等35篇; 卷二为脐风证论、用火口诀等17篇; 卷三为天钩、腹痛等18篇; 卷四为伤寒、伤风等6篇。全编师宗清代著名儿科医家陈复正《幼幼集成》,旁参诸家,折中去取,增删而成。

  • 幼科折衷

    幼科折衷

    《作者:秦昌遇儿科著作。2卷。明秦昌遇(景明)编集。刊年不详。作者认为幼科诸书之治法非偏寒偏热之误,便有喜补、喜泻之殊,遂力求折衷,并以为书。卷首述小儿食物宜忌、初生护养、入门审候歌、三关脉纹主病歌;次论急慢惊风、疳积等常见病证治40余种,并载医学杂论数篇,叙述小儿初生诸疾、脉法、五脏相胜之邪、五脏虚实所主、五脏补泻、运气等内容。书中所论病证,每篇均分总括、脉法、方药、论述等内容,总括录前人四句歌诀概述本病,脉法以王叔和《脉经》之说为主,方药多取自古代名医名著,论述又以《内经》要旨为提纲,摘引历代名医学说,间附己意予以阐论。眉目清晰,述理简明。现存清抄本及其复印本。

  • 保婴金镜录

    保婴金镜录

    《作者:佚名儿科著作。一卷。佚名撰,薛己注。已有《内科摘要》已著录,本书约刊于十六世纪中期。首载儿科面部色诊诊法,并治验三十余则,次述小儿指纹诊法并治验十余则,末附儿科常用方剂六十余首。收入《薛氏医案二十四种》中。有明万历间刻本,清嘉庆十四年(1809)书北堂刻本,及民国间上海大成书局石印薛氏医案单行本。<br/><br />

  • 原幼心法

    原幼心法

    《作者:彭用光《原幼心法》共3卷。上卷主要论述孕产及小儿养护所应注意的问题,中卷及下卷以证为纲,将小儿病自幼及长分成27门,每一门又分别论述病因病机、四诊用药、治则治法,并据证定方。书中还采用诗歌、赋形式,并附有图谱,使全文形象易懂,便于记诵。全书方论证治完备,广征博引,间述新见,于治则治法论述颇多。该书具有下述特色:推原本始,重视胎教;以证类方,论述颇多;治法多样,重视外治;广征博引,图文并茂。

猜你喜欢的书

精神分析新论

精神分析新论

收录四部分内容。1.《精神分析新论》完成于1933年,虽然是弗洛伊德在他1932年所做的演讲基础上成书的,但却是他在《精神分析导论》发表后经过15年研究实践和反思的成果。2.《精神分析五讲》于1910年首次刊出,是由弗洛伊德1909年应邀为美国克拉克大学20周年校庆所做的五次演讲稿汇集而成,它从叙述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作研究癔症开始,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观察事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精神分析关于宣泄法、压抑、梦、失误、性欲和移情等重要思想与概念的形成及发展过程。3.《精神分析运动史》发表于1914年,该文是对精神分析产生、发展和分裂过程的历史总结。4.《精神分析纲要》发表于1940年,它既是向读者介绍精神分析基本原理的指南,又是弗洛伊德对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精神分析理论全面而精辟的总结。

北方档案

北方档案

《北方档案——世界迷宫II》是法国著名作家、法兰西学院首位女性“不朽者”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世界迷宫》的第二部,是主要以父系家族史为脉络的回忆,讲述自己的祖父、父亲以及同父异母的兄弟的生活。《北方档案》与《虔诚的回忆》《何谓永恒》共同组成《世界迷宫》三部曲,尤瑟纳尔将母亲家族与父系家族尽可能上溯到最久远的年代,细数两大家族走向没落的过程,两大家族最后只剩下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没有子嗣,还改变了姓氏,选择了与家族决裂的道路。家族的命运象征着人类的命运,历史纵然拥有作为佐证和借鉴的力量,但人类总是重复错误,悲剧性似乎不可阻止。

怀疑与学问

怀疑与学问

本书是著名学者、史学家顾颉刚的散杂文作品集,其中既有教导青少年立志、读书、为学等做人做事的散杂文,又收录其研究民俗文化、神话传说、历史事迹等方面的随笔。其中,《怀疑与学问》入选教育部新编初中语文教材。它集思想性、学术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是一本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具有一定学术色彩的普适性读物。

咀华集

咀华集

评论集。刘西渭著。1936年12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30年代撰写的独具风格的、影响比较大的文学评论集。收文16篇,评论了10位作家的作品。小说方面有巴金的《爱情三部曲》、《神·鬼·人》,沈从文的《边城》,萧乾的《篱下集》,骞先艾的《城下集》,罗皑岚的《苦果》,林薇因的《九十九度中》;戏剧方面有曹禺的《雷雨》;散文方面有何其芳的《画梦录》,李广田的《画廊集》;诗歌方面有卞之琳的《鱼目集》。李健吾厌憎当时“不中肯然而充满学究气息的评论或者攻讦”,认为文学批评“也正是一种艺术”。他说:“批评的成就是自我的发见和价值的决定。发见自我就得周密,决定价值就得综合。一个批评家是学者和艺术家的化合,有颗创造的心灵运用死的知识。他的野心在扩大他的人格,增深他的认识,提高他的鉴赏,完成他的理论。”(《咀华集·跋》)他的文学批评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鉴赏,属于美学的批评,而不同于当时盛行的历史批评方法。例如他在评论茅盾、巴金的行文风格时说:“读茅盾先生的文章,我们像上山,沿路有的是瑰丽的奇景,然而脚底下也有的是绊脚的石子;读巴金先生的文章,我们像泛舟,顺流而下,有时连你收帆停驶的工夫也不给。”作者学识渊博,阅历丰富,他评论某一作家的作品,不仅能联系到社会人生,而且能联系到中国的、外国的许多作家和同一作家的另外的作品。他在评论沈从文时写道:“乔治桑是一个热情人,然而博爱为怀,不唯抒情,而且说教。沈从文先生是热情的,然而他不说教;是抒情的,然而更是诗的。”这里不仅有对沈从文小说的美学品味,而且有对沈从文与外国作家乔治桑的比较。李健吾在批评上对作家采取朋友似的对话态度,彼此之间有不同意见就进行磋商。《咀华集》中作为附录收入的5篇文章,就是评论《爱情三部曲》、《鱼目集》时与巴金、卞之琳所进行的讨论。

黄庭内景玉经注

黄庭内景玉经注

梁丘子(唐玄宗时人白履忠)注。《黄庭内景经》盖魏晋人所撰,主述存思法,梁丘子分三十六章注解之。

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

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

明·岳甫嘉撰,张淞生点校,中医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出版,32开,99页。一般种子多从女性研究。本书则从男女双方论治,分男科女科各一卷。其男科首列先天灵气、交合至理、养精有道、服药节宣、服药要领等论。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