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
养生类要
《作者:吴正伦》明代吴正伦辑,吴敖校正。初刊于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书分前、后二集。前集以养生预防为主,包括逍遥子导引诀、孙真人卫生歌、陶真人卫生歌、邹朴庵玉轴六字气诀、阴阳烹炼秋石服饵决法四则、三丰张真人进红铅方五则、制玄明粉方二则、养生叙略二则,解饮食诸毒并补益等方四十七则。后集以养生保健方药为主,包括春、夏、秋、冬四时诸症宜忌并合用方药一百七十九则,济阴类方药二十九则,慈幼类方药三十则,养老类方药十六则,均可有选择地应用。惟其中秋石、红铅系童便及室女月经制剂,辑者袭用传说,认为“红铅真阳”,“秋石真阴”,“以阴阳真一之气滋补元气”,“元气凝,寿命延长立可必矣”,其说尚待研究。今存明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年) 吴氏木石山房家刻重刊本。
-
素问经注节解
《作者:姚止庵》医经类著作。清姚止庵撰。九卷。止庵字绍虞,会稽 (浙江绍兴) 人。初业儒,涉猎医学。因感《内经》之学“其旨奥,其事博,其文错杂而难稽”。遂寝馈于《内经》 中十有四年,参断诸篇斟酌损益。撰成此书与《灵枢经注节解》 等。因书中贯穿“损有余,补不足,以归乎中正之节”宗旨,故名。成书于康熙十六年(1677)。分内、外篇。内篇三卷,首论阴阳,再论治法,载文四十八篇。外篇六卷,论针灸,运气等,载文三十一篇。书中注释,以王冰注为主,兼采杨上善《太素》、林亿等《新校正》、马元台 《注证发微》、张景岳《类经》等各注释之长,并抒发己见。对经文“斟酌而损益之”,并将经文中 “赘词”、“重出”者,进行删削;“脱误”、“舛讹”者,进行“补葺”和“订正”;对“句语之颠倒,段落之参错”者,进行更易。书中多有发前人所未发,补前人所未逮之论注。为研究《内经》很有价值的文献。有一九六三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望诊遵经
《作者:汪宏》诊法著作。清汪宏撰。二卷。宏字广庵,新安人。汪氏在医疗实践中体会到“非诊无以知其病,非诊无以知其治”,故以《内经》、《难经》之旨为宗,兼采张仲景、杨士瀛、李梴等诸家有关论述,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于光绪元年(1875)撰成此书。约七万五千字。上卷为诊法常以平旦、明堂周身部位、五色主病提纲等三十九论,阐述望诊的要领、原则、方法以及人体生理气色表象与病理状态关系。下卷为目分脏腑部位、眼目形容提纲、望舌诊法等六十二论,系统论述望眼、口、唇、齿、鼻、耳、眉、须、发、腹、背、手、足以及汗、血、痰、便等望诊,对诊断的意义。文字简练,纲目分明,是一部较为实用的临床参考书,为重要的望诊专著。有光绪元年(1875)求志堂刻本,一九五九年科技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
苏沈良方
《作者:佚名》《苏沈良方》系医方书。15卷。本书是南宋时人(约12世纪初)将沈括的《良方》(又名《得效方》、《沈氏良方》、《沈存中良方》)10卷,与苏轼的《苏学士方》(又名《医药杂说》,卷数不详)二书合编而成。但15卷本(见《通志》)早佚,南宋时又有10卷本(见《书录解题》)传世,内容以收罗各种医疗验方为主,间杂以医话、随笔等资料。其中卷1有脉说、苍耳说、记菊等38论,及唐·崔知悌的《灸二十二种骨蒸法》佚文;卷2论风病,治风气四神丹等18则方论;卷3论圣散子方等16则方论;卷4为服茯苓说等25则方论;卷5为与翟东玉求地黄等18则方论;卷6为问养生等20则方论;卷7为治眼齿等10则方论;卷8为治水气肿法等19则方论;卷9为治疮疡久不合等34则方论;卷10为治妇人产乳百疾泽兰散等29则方论,并附引多种笔记小说家言,其中不少方论均经原作者耳闻目睹后所辑,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本书现存最早的刊本为明·嘉靖刊本,此后又有18世纪程永培校刊的《六醴斋医书》(丛书)本,题名:《苏沈内翰良方》及1782年的《四库全书》辑本(共8卷)等。近人胡道静曾将该书中的苏、沈两家所记内容区别开来。
-
松崖医径
《作者:程玠》二卷。明程玠(生卒年不详)撰。程玠,字文玉,号松崖,歙县(今属安徽省)人。成化甲辰(1484)进士,通九流医卜之学,著述较多,除此书外,另有《八门遁甲》、《眼科秘方》、《医论集粹》等书。此书卷上首先论述伤寒诸证,认为杂病治法均应以此为准绳。然后以脏腑分六经,论二十四脉。每经列图,并据脉象浮、中、沉分三种证候,浮脉又分迟、数、平,以定虚实寒热。以图为纲,以方为目,每证之下,必列方药,首列引经之剂,次为虚实寒热之药,共一百六十五方。卷下按杂病分四十四门,每门先有总论,次列方药,简便有效,变通实用。此书虽无高论新说,但平实无偏,为入门参考,颇可借鉴。有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初刊本,天启间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
世医得效方
《作者: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系综合性医书。19卷,另附1卷。元·危亦林撰。刊于1337年。本书是按元代医学分十三科的顺序编著而成的。危氏世代医家,在临床各科方面都积有丰富的经验,并藏有大量经验效方,复经过十年的辛勤努力,终于完成这部综合性医学著作,故名 《世医得效方》。卷1~10为大方脉杂病科;卷11~13为小方脉科;卷14~15为产科兼妇人杂病科;卷17为口齿兼咽喉科;卷18~19为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后附孙思邈《养生方》节文。全书共有子目280条之多,不仅分类较详,而且选方实用。卷18的正骨部分是继唐代《理伤续断秘方》之后较系统且有影响者,如首次把追加使用曼陀罗的全身麻醉法用于骨科临床,并根据患者之年龄、体质及有无出血等具体情况掌握麻药用量,符合现代医学全身麻醉法的给药原则; 对各个部位的关节脱位及骨折的整复手法记载较详,本书所载的以“悬吊法”治疗压缩性脊柱骨折,是伤科史上的最早尝试。总之,全书编次条理清晰、科目齐全,内容丰富、所选诸方有较好的实用价值。今流传者有元代至元年间官刊本,明·正德年间重刊本及《四库全书》本等,解放后有精装排印本发行。
-
寿亲养老新书
《作者:陈直》四卷。宋陈直撰,元邹铉 (生卒年不详)续编。邹铉,号冰壑,又号敬直,元大德中泰宁 (今属福建)人,出身世宦之家,颇谙养生之道,年七旬身犹健朗。邹铉很推重陈直所撰《养老奉亲书》,但又觉得该书不够完备,于是便在该书一卷基础上,又续撰三卷,合为一编,是为《寿亲养老新书》。此书卷一即《养老奉亲书》内容,卷二至卷四为邹铉所续。卷二首先论述事亲之道,列举历代名贤尊老事亲故事及善言嘉行,并载养生得道传闻轶事等七十二事。卷三论述老年怡情悦性及膳食调理之法等。卷四载修身养性,药食调治,腧穴按摩等老年保健内容,并述及老年常见病医方三十余首,适应老幼妇孺的食治方九十余首。此书内容丰富,征引方药奇秘简便而且适用,对于后世老年养生及食疗保健的研究发展具有借鉴意义。载入大量祝寿诗词等,使此书失之繁冗。有元至正二年(1342)刊本(藏于南京图书馆),清道光二十八年 (1848)瓶花书屋刊本,1985年广东高教出版社点校注释铅印本,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
-
寿世保元
《作者:龚廷贤》综合性医书。10卷。明·龚廷贤撰。约成书于十七世纪初期。龚氏在编撰《寿世保元》之前,曾有他所著述的《万病回春》刊行于世。随着他学术经验的积累和增长,总感到过去的著述“意有未尽”(见《郑堂读书记》),遂编写了此书,书中重点论述各科临床治疗经验。卷1介绍有关诊断、治疗的基础理论;卷2~6以内科杂病为主,论述中风、伤寒、四时感冒、瘟疫、痰饮、咳嗽、诸气、五疸、发热、眩晕、头痛等多种病证,兼述面、耳、鼻、口舌、牙齿、眼目等病证;卷7为妇人科,首列总论,次述经带、妊娠、产育、产后诸病;卷8为小儿科,介绍惊、疳、热症、脾胃、伤食、吐泻等病证;卷9为外科,包括痈、疔、疥、癣、瘰疬、下疳、打伤、汤火等病证;卷10为医学杂论,介绍单品杂治、杂方、中毒、邪祟、救荒、辟谷、灸法等内容。龚氏论述各病证比较强调辨证论治,颇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书中搜集了较多的治疗方药和治法,包括古今用方、单方、急救、外治、灸疗等,并附医案。全书内容比较丰富,方论契合,选方精审,切于实用,流传较广。自刊行后,刊本有数十种之多,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
寿世传真
《作者:徐文弼》清代徐文弼撰,八卷。书成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首有香山老人王世芳(时年一百一十二岁)序,谓“此编于颐性全真之道,却病延年之方,莫不撷其菁华,导以窾要,明白简易,本末俱该”。前为《总述》,征引历代贤哲之语概论养生;后为八卷,卷一载分行外功法诀与合行外功诀,专叙外功;卷二载内功图诀;卷三论精气神之护养;卷四论十要、十忌、十八伤;卷五分叙四时调理;卷六饮食调理,按谷、兽、禽、水族、菜、瓜、果、杂食分叙日用食物,共二百一十五种,每种简述药性、功用及宜忌;卷七论预防疾病,简述五脏功用;卷八论药物护持,载长春至宝丹等方药,简述药物组成、主治及制法。全书文图并茂,简明易懂,甚切实用。有《洗心辑要·寿世传真》合刻本、中医古籍出版社 《珍本医籍丛刊》 本。
-
四诊抉微
《作者:林之翰》诊法著作。清林之翰撰。八卷。之翰字宪百,别号慎庵、苕东逸老,乌程 (今浙江湖州) 人。壮而习医,精求医说十载,撰有《痰证论》、《临证元机》等。是书以《内经》 色脉并重为依据,抉取历代有关四诊名著的精微而编纂,成书于雍正元年(1723)。作者强调望诊的重要性,故推之为首,包括面部气色、五官口齿、爪甲、舌、虚里、体表诸部的望诊,对五色主病及五脏绝证论述颇详。对妇人、小儿之望诊尤为重视,如强调望小儿指纹、虎口纹、面色等。闻诊以听取患者的声音气息为主,察其寒热、虚实、内外诸症,以及痛症、坏证、诸风、神志等,以辨其元气之盛衰及疼痛之所在。问诊以阐析张介宾十问为主,并问及人品起居、嗜欲苦乐,使知受病之本源。切诊首述辨脉总论,后仿《濒湖脉学》体例,详述二十九种脉的形状、脉象、鉴别、主病等。后有运气要略并五运六气图示若干。书中博采诸家之说,并结合诊断介绍治法,内容较完备。末附《管窥附余》一卷,进一步阐述脉学,介绍原脉体用,重点分析浮,沉、迟、数等脉之常变。为中医诊法著作中较详明实用者,后世流传颇广。有雍正元年刻本,雍正四年玉映堂刻本,《中国医学大成》 本,一九五七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玉映堂刊本铅印本。
-
养老奉亲书
《作者:陈直》亦名 《奉亲养老书》、《寿亲养老书》、《养老全书》。北宋·陈直撰,一卷。成书不晚于1085年。书分上、下两籍。上籍载录十六种老年常见病的饮食疗法,方药虽采自《太平圣惠方》、《食医心镜》等书,但颇多心得与发明;下籍论述老年的形证脉候、性气嗜好、宴处起居、忌戒保护、四时摄养之法与用药诸方,多发前人所未发。全书理法一线贯穿,方药大体完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宋元养生家如周守忠 《养生类纂》、张果 《医说》、邱处机《摄生消息论》等,皆争相引用,奉为圭臬;元代泰宁总管邹铉的高祖、叔祖、二母夫人均用此书之法备极荣养,“皆年过九十”,邹铉本人依之调理,亦寿逾七旬。邹铉不仅对陈直尊崇备至,自号“敬直老人”,而且于公元1307年将本书加以整理,续增三卷,更名为《寿亲养老新书》。明·高濂《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所载方药,亦大抵本于此书。传本有明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年)虎林氏文会堂本、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年)胡文焕《格致丛书》本、《格致丛书选钞三种》本、经锄堂抄本、民国·唐成之家藏抄本等。陈直,宋神宗 元丰 (1078~1085年) 时人,曾为承奉郎、泰州兴化(今属江苏) 县令。
-
时方妙用
《作者:陈修园》《时方妙用》系医方书。4卷。清·陈修园撰于嘉庆8年(1803年)(嘉庆8年)。此书在《时方歌括》108首方剂基础上,详论病原。陈氏认为“时方固不逮于经方,而以古法行之,即与经方相表里亦在乎用方之妙也”,故名书为《时方妙用》。卷1首论望、闻、问、切,作为辨证识病、选方用药的基础。此后各类共列38种常见病症,末附“妇人科”、“伤寒科”证治。各症先论症,次议治法及选方,能由博返约,提纲挈领,常阐述自己的独到经验。如他辨泄泻时说:“难经有五泄之分……其实不必泥也;总以虚实久暂为辨”,简要实用。陈氏平生素不喜用寒凉药,但在“疡症”中,仍首列能培养生气的寒凉方,他不为世俗所拘,常能针砭时弊,慷慨激烈。此书叙理简明,选方论治切合实用,故为后世习医常用入门书。该书今存有十余种清刻本,近现代也有多次翻印。
-
市隐庐医学杂著
《作者:王德森》医论。清王德森撰。一卷。德森另有《保赤要言》已著录。积多年行医经验心得,于咸丰三年(1853)撰成是书。载苦口婆心语、论湿温症因用药之误、麻症喉痛误以喉症治之必死说、急慢惊风辨、产前以攻病为安胎说、阴证忌用寒凉说、血症不尽属火论、喉证亦有阴寒论、暑病有宜用参论等,凡十四篇。论述了临床辨证施治诸问题。多从病证误治辨别分析,反对不究病因证候,概以平稳方药论治。如反对时医治湿温必用豆豉,多以温热相助; 主张芳香、苦寒、淡渗,不可滋阴; 其论治疹,反对温散,主张以清火透斑化疹论治。辨论清晰,文笔流畅,所论颇多见地。有咸丰三年自刊本,一九一八年绍兴医学报社刊本,《中国医学大成》 本。
-
石山医案
《作者:汪机》医案。明汪机 (1463—1539)撰。三卷,附录一卷。机另有《运气易览》已著录。此书乃汪氏弟子陈桷于正德十四年(1519) 编辑而成。上卷论述营卫气血、内科杂病医案,中卷为外、妇、儿病案,下卷为答银宋公书。汪氏持论多宗丹溪。认为丹溪的 “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说明“日明于月”的自然现象,结合到人体则为“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在临床上,强调辨证论治。“遇有病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不拘泥于成方,善用参芪益气补血,治疗多种疾病,疗效颇著。纠正宋金以来 《局方》 用药偏于温燥,刘河间用药偏于寒凉之弊。汪氏重视四诊合参,尤长于脉诊与望诊,故案中多记述患者形体、色泽,或以形治,或从脉症入手,施治灵活,对临床有一定参考意义。附录载汪氏门人陈钥论参芪用法二则和李汛所撰汪机小传一篇。有《四库全书》本,上海食竹山房石印《汪氏医学丛书》本。
-
石室秘录
《作者:陈士铎》综合类著作。清陈士铎撰。六卷。士铎有《辨证录》已著录。假托岐伯口授,张机、华佗等发明,雷公增补。卷首有三序,亦题岐伯、张仲景及吕道人撰,殊为诡诞。实为傅山遗著,经士铎补充整理而成。初刊于康熙二十六年 (1687)。卷一至卷五,不分病证、脉象,统述正医、反医、内治、外治、急治、缓治、正治、反治等百二十八法,各附列方剂。所论不同凡响,见解独特,尤多新意。如言治则,除内治外治、劳治逸治外,又有因人而治的男女治法、老少治法、产前产后治法、贫富治法。因时而治的春夏秋冬治法,因地而治的东南西北治法,因病而治的寒治、热治、正治、反治法等。论述方剂亦精,如分析补中益气汤“妙在用柴胡、升麻二味”,“去参、芪则柴、麻无力”,颇合临床实际。余如论精神疗法,析乌梅止虫痛和饥时服去虫药之理等,皆有参考价值。卷五后半部论及阴阳五行、经络气血、脏腑、诊断及儿科论治等,简捷明了。卷六为伤寒、杂病类证治。并载若干验方。提出治痿症不独取阳明,更重补肾等观点,颇有发明。内容较繁,间有重复。夹有鬼神、报应等不经之语,应去粗取精。有康熙二十六年(1687)本澄堂刊本,康熙二十八年(1689)明德堂刊本,雍正八年(1730)广陵萱永堂镌本,一九五五年锦章书局石印本等数十种刊本。
猜你喜欢的书
神秘岛
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凡尔纳的以格兰特船长及其儿女为主线的著名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因隐居荒岛上的神秘人物——尼摩船长而得名。作者幻想在太平洋的这个小岛上建立理想社会,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强暴,人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过着幸福的劳动生活。这个地方被命名为“林肯岛”。一日,有4个美国男人和一个小孩,乘汽球飞来“岛国”。他们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参加者,是北方人,为南方所俘虏。他们和“鹦鹉螺号”的老船长尼摩,在远离人烟的“理想之岛”上度过了四个劳动紧张而收获甚丰的年头。后来他们登上格兰特船长的儿子罗伯特驾驶的“邓肯号”,离开“林肯岛”,返回美国。这些“岛民”在有才华的工程师和发明家史密斯的领导下,开始一种欣欣向荣的“农业群体”生活。
紫微斗数全书
四卷,托名宋初陈抟(希夷先生)著。中国古代命理术数。它以紫微星系为核心,构建起一套独特而精密的命理学体系。 书中详细阐述了紫微斗数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通过对人出生时的星曜组合、宫位分布等进行分析,从而推断一个人的命运轨迹,涵盖事业、财运、感情、健康等诸多方面。其星曜系统丰富繁杂,不同星曜各具特性,相互交织产生千变万化的解读。每个宫位也有特定象征意义,彼此关联形成命运图谱。 这部书不仅为研究古代命理学提供了详实资料,展现了古人对命运探索的智慧结晶,而且在民间长期流传,对传统社会的文化、心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命理爱好者将其奉为圭臬,不断钻研其中奥秘。它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内涵,虽带有一定神秘色彩,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深入探究,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与对生命的认知。第四卷《古今富贵贫贱夭寿命图》PDF文件可以阅读
考证病源
医案,明刘全德著,《考证病源》重点对七十四种病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阐述,是一本较好的中医病因病机学专书。此外对药物的主治功效、药物引经、切脉主病、临床用药、方剂等方面也予以阐述,可谓是一本较全面的中医入门书。本书特点:歌赋形式,易读易记;病因分析,综汇诸家;考证病源,一统法方。
蔡文姬
五幕历史剧。郭沫若著。1958年发表。剧作取材于三国时期“文姬归汉”的故事,塑造了爱国女诗人蔡文姬和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曹操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形象。蔡文姬为东汉名儒蔡邕之女,中原战乱中得南匈奴左贤王搭救,后与之结为夫妇,生下一男一女。曹操平定中原后,派使者董祀、周近前往南匈奴迎文姬归汉,让她继承父业,续修《汉书》。蔡文姬内心经历了爱国思想与骨肉情感之间矛盾冲突的激烈斗争,在董祀的鼓励开导下只身归汉。日后,曹操听信周近谗言,令董祀自裁,蔡文姬仗义执言,帮助曹操纠正了过失。经过长期的努力,她终于完成宏业,并在曹操的关怀下获得了家庭的幸福。作者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激情,细腻地刻画出蔡文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赞颂蔡文姬“以国事为重”, “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高尚品质;同时,以侧面渲染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展示曹操的远见卓识和坦荡胸襟,热情歌颂了曹操的“文治武功”及其民族政策的胜利。剧作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并以凄婉动人的“胡笳十八拍”贯串始终,多有深沉蕴藉的抒情场面,浪漫主义气息浓郁。
玉坡奏议
五卷。明张原撰。张原,字士元,三原(治今陕西省三原县龙桥镇)人。正德进士,授吏科给事中,因上疏论事被谪为贵州新添驿丞。嘉靖元年(1522)召复故官。他对当时的权贵大臣直言不讳,言人所不言,这些奏疏皆收于本集。有《四库全书》本。
佛顶尊胜陀罗尼别法
密教经典。题“龟兹国僧若那奉诏译”。一卷。见于《圆仁录》,作“龟兹国僧着那译”。《宗睿录》另题《佛顶尊胜陀罗尼并别行法》。此经先说尊胜坛法,后说尊胜陀罗尼三十八法。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