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

  • 水浒记

    水浒记

    《作者:许自昌明代传奇剧本。许自昌撰。《远山堂曲品》著录。取材于小说《水浒传》第10至22回,及第39至44回的有关故事。写郓城县押司宋江,为人侠义好施,同晁盖友善。晁盖劫取生辰纲后,因白胜被捕,将其供出。官府行文郓城县逮晁,宋江知之,急忙报信,让晁逃往梁山。晁为报答救难之恩,致书宋江,并赠以黄金。不料书信落入宋江之妾阎婆惜手,而阎与张文远私通,即以此要挟,逼宋写休书。宋江怒杀阎婆惜,欲投奔梁山。途经浔阳,遇友人戴宗,两人登楼对饮。宋江醉后,题反诗于壁上,被蔡九知府捉住,问成死罪。晁盖率梁山弟兄,前往劫法场,救宋江上梁山聚义。剧中张文远借茶、阎婆惜活捉等情节,不见于小说,系作者新添出。此剧旨在写宋、阎的故事,然敷演晁盖等人事过多,未免喧宾夺主。曲辞宾白喜用骈俪词句,与梁山好汉身分亦不相称。《借茶》、《刘唐》、《拾巾》、《前诱》、《后诱》、《杀惜》、《活捉》诸出,一直盛行于昆曲舞台上。其他戏曲剧种亦多有改编演出。今存明刊本及清抄本,《古本戏曲从刊初集》据明末汲古阁原刻初印本影印。明王异有改订本《水浒记》,今佚。

  • 明珠记

    明珠记

    《作者:陆采一名《王仙客无双传奇》。戏曲。明陆采(1497—1537)撰。采字子元,号天池,别署清痴叟,江苏吴县人。性豪爽,好游历,不修举业,日夜与所善剧饮歌呼,年四十而卒,著有传奇多种。此剧取材唐薛调传奇小说《刘无双传》,写刘无双同王仙客相恋,赠与明珠为信物。后无双被征入宫,王仙客得古押衙之助,救出无双,二人终于结为夫妻。清戏剧家李渔曾改编此剧第二十五出《煎茶》,收入《闲情偶记》。有明万历间陈眉公评本,明末吴兴闵氏校刻朱墨套印本,毛氏汲古阁原刻本等。《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汲古阁本影印。

  • 雷峰塔

    雷峰塔

    《作者:方成培传奇剧本。清方成培著。作者《自序》说:此剧为“更定”他作而成,“遣词命意,颇极经营,务使有裨世道,以归于雅正。”近人吴梅《霜厓曲跋》说:“观其《自序》,煞费苦心。然剧中篇幅过狭,套数失次,亦非尽美之作。”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今《水斗》、《断桥》二出,最流行歌场中,艳丽之中,鬼气逼人,别具一种风格,亦杰构之一也。”此剧是一部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著名悲剧。作品成功地描写了白娘子为了争取自由爱情而进行的反抗斗争,客观地反映了以法海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对异端思想的仇视和镇压,具有反封建的重大主题。剧本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悲壮的悲剧美感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宿命论观点和妥协思想。

  • 玉簪记

    玉簪记

    《作者:高濂传奇剧本。三十三出。明高濂撰。明万历年间初刻。该剧写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法清规的约束而相恋结合的故事。金兀术南侵,少女陈娇莲在逃难中与母失散,入金陵女贞观为道士,法名妙常。府尹张于湖赴任经过,曾向妙常挑逗,但为所拒。女贞观主潘法成之侄潘必正会试落第,亦来女贞观。陈、潘二人经过茶叙、琴挑、偷诗一番曲折后,终于私自结合。事为观主觉察,乃逼必正赴试。登程之日,妙常追至江边,雇船赶上,哭诉别情。后潘生登第得官,路出金陵,迎娶妙常归家团聚。

  • 香囊记

    香囊记

    《作者:邵灿传奇。明邵灿撰。《南词叙录》、《曲品》均著录。此剧演南宋张九成考中状元,因策论违忤丞相,被遣派岳飞幕下监军。不久又遭谗言,受命出使契丹,羁留漠北。其妻邵贞娘思夫心切,忽有败兵持九成所佩之紫香囊,前来易食,并谎称九成已战死。其弟欲明真相,远赴朔方探信。值契丹南下,兵破汴京,贞娘与婆母逃难,中途遇贼惊散,寄居周姥姥家。紫香囊复为赵军使之子所得,遣媒欲强娶贞娘。时九成经历十二载,始自契丹逃归,以功授观察使,遇贞娘前来告状,夫妻相会。后合家团圆,一门旌表。作者自称撰写此剧是紧步丘浚《五伦全备记》的后尘,说忠教孝,宣扬封建纲常。剧本结构松散,情节多蹈袭《琵琶记》和《拜月亭记》。又以《诗经》、杜甫诗句匀入曲中,宾白亦多文语。此种自诩才情、卖弄学问、追求典雅工丽习气,开明代戏曲史上骈俪派之先河。《香囊记》出现后即为一些封建文人称赞,誉为像《大雅》那样能“厚风俗,正人心”(见明陶奭龄《喃喃录》卷上),效尤者亦纷沓而至。徐渭《南词叙录》曾对此类“以时文为南曲”之作予以严厉抨击。今存明刊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继志斋刻本影印。

  • 南西厢记

    南西厢记

    《作者:崔时佩明代传奇。崔时佩、李景云作。有《六十种曲》本。系根据王实甫《西厢记》改编而成。因王《西厢》乃北曲,不适于笙笛,遂改作南曲。原本已佚。今存明代李日华《南西厢记》,即根据崔本增补而成。叙张生和崔莺莺事。《金瓶梅词话》第七十四回,描写西门庆迎接宋御史、安郎中到厅上叙礼。饮酒间“安郎,中唤戏子:‘你每唱个《宜春令》奉酒’”,于是,贴、旦唱了《宜春令》等几支曲子。它们均引录自本剧的第十七出《东阁近宾》中红娘所唱的曲子。小说在引用时,作了不少字句上的改动。

  • 冯京三元记

    冯京三元记

    《作者:沈龄宋元南戏剧本。作者不详。明有改编本,沈寿卿(或作沈受先)著。剧叙良贾冯商40岁无子,妻劝纳妾。既成,却于合卺夜闻其苦情、不染其身立即遣归,原聘分毫不取。王以德受其恩,无以为报,旅舍中令妻侍枕席,冯商秉笔坐以达旦,决不乱人之妻。他拾重金而不昧,人夺其骑亦不争,赈贫拯难,广施仁义。玉帝闻其行,赐产贵子。子名冯京,年少连中三元,封及父母,并娶丞相之女为妻,一家富贵荣耀。此剧提倡多行仁义,但宣扬阴德。冯京连中三元事见《宋史》,为史实。冯商事见罗大经《鹤林玉露》,然朱孟震《浣水续谈》据《方舆胜览》谓为马涓父事,“误以为冯也。”吕天成《曲品》于《三元》条云:“冯商还妾一事,尽有致。近插入三事,改为《四德》,失其故矣。”则古本《三元记》仅还妾一事,今存汲古阁本已增入他事,为明人改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汲古阁本影印。

  • 八义记

    八义记

    《作者:徐元传奇剧本。四十一出。明徐元著。明吕天成《曲品》说:“近有徐叔回倾所改《八义》,与传稍合,然未佳。”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以此剧入“能品”,说:“记中以程婴为赵朔友,以嗾犬在宣孟侍宴之际,以韩厥生武而不死于武,以成灵寿之功,皆本于史传,与时本稍异。运局构思,有激烈闳畅之致,尚少清超一境耳。”清焦循《花部农谭》说:“《八义》之程婴、本诸太史公之《晋世家》,婴乃赵氏家臣,以己子易赵子,见其忠于所事。……彼《八义记》者,直抄袭太史公,不且板拙无聊乎?”此剧写程婴、公孙杵臼保孤救孤的故事,和元人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南戏《赵氏孤儿》一脉相承,表现了为正义事业前赴后继、对邪恶势力决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其中也夹杂了一些封建性的糟粕。

  • 千金记

    千金记

    《作者:沈采传奇剧本。明沈采著。明吕天成《曲品》以此剧入“能品”,说:“韩信事,佳。写得豪畅。内插用北剧。但事业有余,闺阃处大寥落,且旦是增出。只入虞姬、漂母,亦何不可?”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以此剧入“雅品”,说:“纪楚、汉事甚豪畅,但所演皆英雄本色,闺阁处便觉寂寥。”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千金记》以韩信事迹为主,合入项羽事,而以汉高祖成大业事为背景,大略根据史实,稍为润色,关目错杂之极。……此记虽以韩信为主,然描写项羽处极有力,因之其结构分为两头对立,缺少李笠翁所谓‘一篇之主脑’,此其最短处也。”此剧是一部以写韩信有关故事为主的历史剧,但对项羽性格的塑造却比较成功。其中《追信》、《别姬》等出,历来传唱不衰。但作品关目芜杂,结构松懈,语言则朴实生动。

  • 寻亲记

    寻亲记

    《作者:王錂明代传奇剧本。又名《教子记》。《远山堂曲品》著录。宋元南戏有《周羽教子寻亲记》,据张大复(彝宣)《寒山堂曲谱》卷首《谱选古今传奇散曲集总目》所载,明代梁辰鱼、范受益、王錂、吴中情奴、沈予一等均有改编本。现存本为王錂改编。写宋代富豪张敏,见秀才周羽妻郭氏美貌,欲占为己有,设计陷害,使周羽蒙冤,流落鄂州20余年。周去后,郭氏生子周瑞隆,含辛茹苦,教子成人。瑞隆中进士,授官荣归,得其父在鄂的消息,即弃官寻父。至鄂,知父遇大赦,已启程归乡。父友李员外恐瑞隆不识其父,以周羽诗集赠之,作为寻父的凭证。后因周羽父子同住一旅店,瑞隆思父不能成眠,乃出诗集低诵,父子终于喜得相逢,回家与郭氏团圆。此剧写出真情苦境,曾轰动一时。《借债》、《前索》、《遗青》、《杀德》、《出罪》、《府场》、《前金山》、《送学》、《跌包》、《复学》、《荣归》、《拜别》、《刺血》、《茶访》等出,一直流传在昆曲舞台上,今地方戏中也有据此改编的剧目。今存明刻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明万历间富春堂刊本影印。

  • 琴心记

    琴心记

    《作者:孙柚孙柚作。全名《司马相如琴心记》。今存明末汲古阁刊本,收入《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本事见《汉书》、《西京杂记》。共四十四出。剧中前部情节,如文君新寡、琴挑春心、夜亡成都、家徒四壁诸出,同于一般相如、文君故事。后部情节则多所增饰,如相如为唐蒙所谗,下狱;文君守节,出家为尼;临邛县令王吉升任廷尉,为相如雪冤;相如出狱,与文君团聚。《三家村老委谈》:“《琴心记》,亦俊逸可喜。”又云:“极有佳句,第头脑太乱,脚色太多,大伤体裁,不便于登场,曲亦时有未叶,以故反不若《浣纱》之传,然较之宣城(梅鼎祚)之嵌宝拣金,临川(汤显祖)之字觋句鬼,则大有径庭矣。”《茂陵弦》评语:“尝读《琴心记》,恨其曲词白口不与题称,而又抹却谏猎一节,添出唐蒙设陷、文君信诳、相如受绁诸事,可谓痴人说梦,了无理绪。”《坚瓠四集》记有辛未观女优演《琴心》事。

  • 春芜记

    春芜记

    《作者:王錂传奇剧本。明王錂作。二卷二十九出。叙战国时楚人宋玉,沉抑未显。一日,与东邻相国之女季清吴相遇,一见钟情。经清吴侍女秋英牵线,二人相会,清吴赠春芜罗帕为证。宋玉西邻住着大夫登徒履,垂涎清吴美色,遭到拒绝,便怀恨在心,阻挠宋玉与清吴相会。宋玉友荆生仗义打伤登徒子。时楚襄王游云梦台、望高唐观,欲寻高才作赋以纪盛况。宋玉作《高唐》、《神女》,得授上大夫职。登徒子诋毁宋玉好色,襄王查明实情后,革去登徒子官职,并亲为宋玉和清吴主婚。据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杜撰。有明末汲古阁原刻初印本、《六十种曲》本,《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据前者影印。

  • 南柯记

    南柯记

    《作者:汤显祖明代传奇名,汤显祖作。剧本取材于唐代李公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成语“南柯一梦”,即指此事。剧情略谓:因小故被主帅免职家居的裨将淳于棼,一日醉卧于榻上,梦中见槐安国使者来迎,被招为驸马,出任南柯郡太守20年,颇多善政。后檀萝国入侵,公主受惊而亡,他回朝后拜为左丞相,权门贵戚,争相趋奉,他自己亦以权倾一时,日趋堕落,淫乱无度。右丞相乘机进谗,诬他弄权结党,终被国王遣归乡里。醒来才知是一梦,并发现槐安国即庭中大槐树洞里的蚁群。经契玄禅师点化,发愿灭情,乃大悟成佛。这是一个借梦境以批判社会、批判人生的政治剧。淳于棼从一个抱负不凡,但却不拘小节的落魄之士,终于时来运转,成了一个政治上有所作为的贤吏,而最后堕落为荒淫势利的权臣。淳于棼的道路体现了善情受到污染而蜕化成为恶情,这正如作者在《题词》中所说的“一往之情,则为所摄”。淳于棼的失败、堕落,表达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对理想政治、理想道德的幻灭之情。作者还借助契玄禅师手中慧剑来斩断淳于棼的痴迷,从而得出“人间君臣眷属,蝼蚁何殊;一切苦乐兴衰,南柯无二”这样一个看破红尘,“一切皆空”的结论。反映了汤显祖对现实社会悲观和绝望的心情。

  • 邯郸记

    邯郸记

    《作者:汤显祖传奇名。明汤显祖撰。《曲品》著录。据唐沈既济小说《枕中记》改编。写山东卢生痴念功名,在邯郸赵州桥饭店遇见仙人吕洞宾。卢生借得吕洞宾磁枕,白日入梦。梦中与清河崔氏之女结婚,用金钱买通权贵,因而得中状元。奉命至陕州开河,挂帅征西,建功封侯,但因得罪权臣宇文融和偷写封诰等事而被劾问斩。遇赦后充军鬼门关,历尽折磨,又被召回朝,当二十年宰相,进封赵国公。儿孙辈也一并得官。皇帝赐女乐二十四名,八十岁的卢生淫乐无度,一病不起,临死时还惦念身后加官赠谥和幼子的荫封。结果梦醒觉悟,看破人情世故和人我是非,随八仙修道。此剧生动地描绘了封建大官僚从发迹到死亡的历史,揭露了科场的黑暗,官吏的贪婪,皇帝的腐败荒淫,道学的虚伪,尤其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殊死争斗,从多方面批判了明代的社会现实。剧本首尾都描写神仙故事,反映了作者的宗教意识。剧情简练,曲词明白晓畅,渐入本色一路。今存明本多种,《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天启元年(1621)朱墨本影印。

  • 紫钗记

    紫钗记

    《作者:汤显祖传奇剧本。明汤显祖作。二卷五十三出。此剧是在《紫箫记》的基础上重新创作而成。叙唐陇西人李益流寓长安,以功名未遂、佳偶未聘为憾。元宵佳节,霍小玉与母观灯,遗失紫玉钗,恰被李益拾到,并以此求婚于霍家,两人成婚。不久,益应试,中状元,却因得罪当朝卢太尉,被遣边关任职,益与玉灞桥相别。卢太尉强招李益为婿。玉为寻益,欲将紫钗出售,闻卢府小姐招婿求玉钗,售之卢府。卢用计骗益,言玉已嫁他人。玉知益已赘于卢府,身染沉疴。李益诸友同情小玉,设计请李益共赏牡丹,将其带入小玉宅中。两人相见,互诉衷肠,知皆中卢太尉毒计。益将紫钗还给小玉,两人和好如初。吕天成《曲品》论此剧“描写闺妇怨夫之情,备极娇苦,直堪下泪,真绝技也。”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认为“词藻精警,远在《香囊》、《玉玦》之上。‘四梦’中以此为最艳矣。”京剧《霍小玉》、川剧《玉燕钗》、闽剧《紫玉钗》,均受此剧的影响。有明万历间玉茗堂刊本、继志斋刊本、明末汲古阁原刊本、《六十种曲》本、清初竹林堂《玉茗堂四种》本、暖红室刻本等,《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明末柳浪馆刊本影印,亦收入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汤显祖集》中。

  • 四喜记

    四喜记

    《作者:谢谠明代传奇剧本。谢谠作。《曲品》著录。写北宋宋郊、宋祁兄弟的故事。久旱逢雨,宋郊到碧玉台散步,见数十万蚂蚁飘于水上,便将枯竹剖开,造桥渡蚁,因此,后来应试连中三元。本事见祝穆《事文类聚》。宋祁与兄同榜登第,游览禁苑,宫女郑琼英见宋祁叫了他一声小宋,宋祁遂作〔鹧鸪天〕词遣怀。此词传达禁中,仁宗皇帝不仅不怪罪,反将郑赐予宋祁为夫人。事出《花庵绝妙词选》注。剧中还穿插宋祁与妓女董青霞的相爱,以及宋氏兄弟在他乡遇文彦博和慧云和尚等情节。俗传《四喜诗》云:“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全剧皆演此诗意,故名。今存明末汲古阁原刊初印本,《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据以影印。

  • 金莲记

    金莲记

    《作者:陈汝元明代传奇剧本。陈汝元撰。《曲品》著录。全剧36出。全剧36出。写苏轼与王安石、章惇政见不合,被外调杭州为刺史。轼流连山水,纳朝云为妾。御史舒亶,趋炎附势,受章惇指使,劾奏轼以诗怨谤朝延,下狱勘问。弟苏辙叩阙陈情,救兄出狱,改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朝云表姐琴操,出家为尼,云游至京师妙觉寺,恰逢章惇来庙进香,便有意嘲弄。章极为恼怒,再贬斥苏轼到荒远偏僻的儋州,并假刻朝报,传言已死。后秦观上书鸣冤,苏轼赦归,合家团聚。剧中还插入苏轼、朝云系五戒禅师和红莲转世,佛印、琴操度脱2人皈依佛门。因苏轼中状元,宋帝撤御前金莲烛,送其归院,故名。全剧关目冗繁,曲白骈俪,纯系案头之作。今存明万历间陈氏函三馆原刊本、明末汲古阁原刻初印本,《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据后者影印。

  • 玉合记

    玉合记

    《作者:梅鼎祚明代传奇剧本。梅鼎祚撰。《曲品》著录。取材于唐许尧佐《柳氏传》(见《太平广记》卷485)。写唐代诗人韩翃,流寓长安,见李王孙歌妓柳氏,惊其艳丽,赠以玉合。柳氏亦属意于韩。经李王孙撮合,两人结为夫妇。平卢节度使侯希逸,闻韩才名,招至幕下为书记。韩辞别柳氏,独赴山东,尝寄《章台柳》诗给柳氏,柳则答以《杨柳枝》诗。安史之乱起,柳氏避乱法灵寺,削发为尼。乱平后,韩翃归来,柳氏已为蕃将沙吒利所强劫。有侠士许俊,深为不平,命韩作书,趁沙吒利出外射猎,驰马至沙宅,将柳氏夺回,2人乃得偕老。此剧刚出,为时所尚,士林争购,但不久即弃之,因为关目冗杂散漫,“宾白尽用骈语,鋀饤太繁,其曲半使故事及成语,正如设色骷髅,粉捏化生,欲博人宠爱难矣”(沈德符《顾曲杂言》)。戏曲的骈俪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故只能供案头阅读,绝少有演出。今存本较多,《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明虎林容与堂刊本影印。

  • 运甓记

    运甓记

    《作者:邱瑞吾传奇剧本。明邱瑞吾作。《传奇汇考标目》增订本著录。二卷四十出。叙晋朝陶侃故事。谓侃初授武冈县令,时有陈敏、杜弢等先后作乱,陶侃一一平定,官封东乡郡侯。因受钱凤、王敦谗谮,迁为广州刺史。在州无事,侃朝运百甓于中庭,暮则运入内室,借以劳形。不久,王敦叛乱,陶侃起兵勤王,平定叛乱。继而苏峻又起逆兵,陶侃率兵前往,射杀苏峻。朝廷授侃官太尉,封长沙郡王。侃与妻子团圆,喜庆结局。有明末汲古阁原刻本、《六十种曲》本。

  • 怀香记

    怀香记

    《作者:陆采明代传奇剧本。陆采撰。《古人传奇总目》著录。本事见《世说新语·惑溺》。全剧40出。写晋朝司空贾充,征辟文士韩寿为掾史。韩寿才华出众,姿容亦美丽,为充女贾午窥见,顿生爱慕之情。于是托婢女春英传情,韩寿恨无由相见。适逢贾充受诏安边,出镇关中,令韩寿移居府内,代管家事。这才在春英帮助下,逾越垣墙,与午幽会。午以帝赐异香相赠,作为定情表记。贾充班师回朝后,发现韩寿所佩戴异香,怀疑与女私通,便拷问春英。老夫人怕家丑外扬,劝充将午嫁于韩寿。因贾家不招白衣之婿,贾充趁征吴用人的机会,推荐韩寿为平东经略使,参谋军事。征吴获胜,韩寿功成名就,由皇帝主婚,与贾午结为夫妻。今存明末汲古阁原刻初印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以影印。

猜你喜欢的书

外科心法要诀

外科心法要诀

外科著作。清吴谦等撰。十六卷。谦有 《医宗金鉴》 已著录。是书以祁坤 《外科大成》 为基础,加以整理补充编成。刊于乾隆七年(1742)。是书即《医宗金鉴》之卷六十一至七十六。其卷六十一论述十二经脉及外科痈疽证治总论; 卷六十二列各类外科常用方剂; 卷六十三至七十一分述头、面、项、背及全身各部外科病证; 卷七十二至七十四为发无定处的外科、皮肤科病证; 卷七十五杂证部,为跌仆、金疮及竹、木、虫兽所伤诸病;卷七十六婴儿部,为小儿外科病证。内容较为丰富,对中医外科疾病分类颇为详细,治法切于实用。书中将各病证候、方剂编成七言歌诀,便于记诵,并附有二百六十余幅外科病形图。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为后世外科医家视为较完整的专著和门径之作,至今仍有一定影响。有光绪九年(1883) 扫叶山房刻本,光绪三十二年有益斋石印本,一九五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孔子与中国

孔子与中国

陈独秀撰。是陈自“八一三”事变后从南京监狱获释后,在武汉所写文章之一。1937年10月1日发表于《东方杂志》第34卷第18、19号。肯定孔子的伦理、政治学说在他的时代是有价值的,并指出其“第一价值是非宗教迷信的态度: 自上古以至东周,先民宗教神话之传说,见之战国诸子及纬书者,多至不可殚述,孔子一概摒弃之,其设教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孔子的第二价值是建立君、父、夫三权一体的礼教。这一价值,在两千年后的今天固然一文不值”,然在当时“也有相当的价值”。又说:“我向来反对拿两千年前孔子的礼教,来支配现代人的思想行为,却从来不曾认为孔子的伦理政治学说在他的时代也没有价值”。强调孔子学说不适合于现代社会,不能把孔子“尊为万世师表”,孔子的礼教、“三纲”是“反民主的”,是“阻塞人权民主运动,助长官僚气焰的”,必须坚决废弃。指出历代封建帝王和尊孔派之所以“祀孔典礼”,“中心问题”是企图“仰仗孔子的威灵”,来压服一切“犯上作乱”。因而强调不废除孔子的礼教,则只能产生出“忠于君”、“忠于外国统监”的奴才、汉奸,不可能产生“马拉、但顿、罗伯士比尔”式的人物。后收入《后期的陈独秀及其文章选编》。

仪礼白话文

仪礼白话文

亦称《礼》或《士礼》,作为儒家经典,也称为 《礼经》,成书约在春秋战国时代,也有人主张为孔子所撰。全书17篇,现今通行本、即郑玄所注本的篇次是: 《士冠礼》第一,叙贵族子弟在20岁所举行的加冠典礼; 《士昏礼》第二,叙贵族结婚的礼仪; 《士相见礼》第三,叙贵族之间相见、送礼或回拜的礼节;《乡饮酒礼》第四,叙乡里定期举行的以敬老为中心的酒会仪式;《乡射礼》第五,叙乡里定期举行的射箭比赛的仪节; 《燕礼》第六,叙诸侯与大臣们举行酒会的礼节; 《大射礼》第七,叙国君主持射箭比赛的具体仪节; 《聘礼》第八,叙大臣出国的礼节; 《觐礼》第十,叙诸侯朝见天子的礼节; 《丧服》第十一,叙人们对死去的亲友,根据亲疏远近而在丧服和服期上有种种差别的制度;《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这两篇叙贵族从死到葬的仪节;《士虞礼》第十四,叙贵族埋葬父母后,回家所举行的安魂礼;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叙贵族定期有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节;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这两篇叙述大夫一级的贵族在家庙中祭祀祖祢的礼节。此为仪礼白话文。

十三经义疑

十三经义疑

清吴浩考证《十三经》疑义的著作。十二卷。是书取诸经笺注,标其疑义,详加考证。考证周之军制与春秋列国军制多有变异,认爲周之军制一军爲一万人,而不是 《周礼》所记一军爲 一万两千五百人;其解《诗》所言“公车千乘”、“公徒三万”(《鲁颂·閟宫》),不主郑玄之笺举成数之解,而引《周礼·夏官司马》法以一乘总三十人,定千乘爲三万人,反对贾公彦之疏附会此法爲畿内之制。又引用南朝梁崔灵恩之説,考证《仪礼·聘礼》,认爲诸侯三卿,司徒兼冢宰,司马兼宗伯,司空兼司寇;诸侯虽正卿,皆不得称大,而《史记》所记鲁以孔子爲大司寇实谬。指出,《周礼·春官宗伯》中宗人虽亦掌礼之官,但位卑权轻,不能擅爲逆祀,而郑注以夏父弗忌爲宗人实是错谬。书中文字训诂,亦有新阐,如其解 《尔雅》 “夏曰复胙”,认爲复胙是复前日之礼。是书注疏之解虽未融会贯通,然能引据考证,不爲空谈,爲研究《十三经》 的参考资料。有清乾隆三十年(1765) 《四库全书》 本,1934—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景印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普明香严禅师语录

普明香严禅师语录

《普明香严禅师语录》是清代普明香严禅师言论集,含开示、问答、法语等内容,不仅有对禅宗经典的精解、心性剖析等佛法义理阐释,还有对弟子修行的指导及生活中禅意开示,继承临济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传统,语言简洁生动,以活泼机锋、巧妙公案启发悟性,将修行与生活相融,是研究清初临济宗发展、禅师思想及当时禅宗历史演变的重要资料,丰富了禅宗文化宝库。

楞严咒句偈

楞严咒句偈

宣公上人以偈颂方式讲解〈楞严咒〉,前后约八年,共计 502个偈颂。部分重复之咒文,上人并未再另作偈颂;今为方便读者阅读,遂以相同的偈颂补上,在此特别说明。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