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自昌

- 姓名:许自昌
- 别名:字玄佑,号霖寰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人
- 出生日期:1578
- 逝世日期:1623
- 民族族群:
许自昌(1578—1623)明文学家、刻书家、藏书家。字玄佑,号霖寰,又号去缘,别署梅花主人,别业名梅花墅,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人。其屡困场屋,谒选授文华殿中书。悒悒不自得,请假归里。他一生以著述及刻书为事。与董其昌、王稚登、祁承㸁、曹学佺、臧懋循、陈继儒、钟惺诸人交往,建别墅名“梅花墅”,为起居、读书之所。喜聚书,贮书连屋。藏书楼为“霏玉轩”。陈继儒赠诗有“青山解绶修僮约,红袖焚香捧道书”之句。又好刻书,刻有唐代陆龟蒙、李白、杜甫、皮日休等人的文集,《唐诗十二家》、李昉《太平广记》500卷等。 万历二十一年(1593)刊行《分类补注李太白诗》25卷、《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20卷、文集2卷。万历三十一年刻印自编《十二家唐诗》24卷、重新校刊庚陆龟蒙《甫里集》20卷。万历三十六年刻皮日休《文薮》10卷。万历四十五年,校刊《唐皮陆从事唱和集》10卷。万历四十七年刻自编《捧腹编》10卷。他花费多年心血校刻的《太平广记》500卷,尤著称于世。
他创作或改编的传奇9种,今存5种。他创作的《水浒记》32出,叙述宋江事,基本情节出自《水浒传》,其中张三郎、阎婆惜的一些情节,属他的虚拟。这些虚构的情节富有戏剧性,迄今仍上演不衰。如《借茶》、《刘唐》、《前诱》、《后诱》、《杀惜》、《放江》、《活捉》等。他创作的《桔浦记》共32出,写柳毅传书故事,本出自唐人传奇。剧本增入虞世南女一线,而将龙女为妾,反映了封建文人思想的庸俗处。他的剧本缺乏严谨的构思,关目冗漫。《种玉记》是改编汪廷讷和王元功同名作品而成。吕天成《曲品》认为许自昌本胜其他两种。他在汪廷讷《种玉记》条下云:“经梅花墅改订者,更胜于原本。”在王元功《种玉记》条下云:“此梅花主人改订者,简练过原本,一洗脂粉之病。”《节侠记》是改编许三阶同名作品而成。《灵犀佩》,王异也有同样剧作,现难考订原本作者是谁。他还有诗文集《樗斋漫稿》12卷、《樗斋诗稿》4卷。词曲散见在各种选本中,存留不多。
许自昌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愿学集
诗文集。明邹元标(1551—1624)撰。八卷。元标字尔瞻,别号南皋,吉水(今属江西)人。万历进士。初出为官,因得罪张居正,谪戍都匀卫六年。后任谏官,以敢言著称。母死后.家居讲学近三十年,为东林党首领之一。天启元年(1621)还朝,任吏部左侍郎、左都御史。为魏忠贤所忌,被迫辞官。卒谥忠介。此本其乡人龙遇奇刊行,为万历四十七年(1619)刊本。 近二十万字。元标弱冠即从胡直游,其学亦王阳明支派。此集刻于其还朝之前,所收多讲学之语。有《四库全书》本。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研究司马迁及其巨著《史记》的专著。李长之(1910~1978)著,1948开明书店出版,1984年三联书店再版。本书以优美而富于情意的笔调,从分析司马迁所处的伟大时代入手,追溯了他的家学渊源,讨论了他和孔子在精神和性格上的契合共鸣及距离,详尽地分析了司马迁的经历和这些经历对他的作品的影响。作者认为,司马迁虽然在本质上是浪漫的,但他那种彻头彻尾的反功利精神,反现实精神,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态度,都有深深的孔子的影子。司马迁的渊博学识、丰富经历是他创作《史记》的重要条件,而他那种情感浓烈的性格、好奇与爱才,在汉武帝那个严刑峻法的时代,又导致了必然的悲剧,最终因李陵案而遭受腐刑,这一奇耻大辱又使他对社会的黑暗、人世的艰辛有了更深的理解。本书尤其侧重于对《史记》艺术成就的分析,作者早年受德国古典美学的影响较深,从美学的角度对《史记》的风格、结构、语言、韵律都作了详尽的分析,比较强调司马迁的浪漫的自然主义。在全面分析《史记》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作者得出结论,《史记》是中国的史诗,对后世的文学发生过巨大的影响。此外,本书对司马迁的生平、《史记》各篇著作的先后,散佚和补缺,都有不少考证和推断,提出许多发人深思的见解,是一部研究司马迁和《史记》的重要参考书。
苏子瞻风雪贬黄州
元杂剧剧本。 一作《苏东坡贬黄州》。简名《贬黄州》。费唐臣撰。末本。描写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故事,对封建官场的黑暗和世态炎凉,都有所揭露。如写御史李定用断章取义、曲解原作的手法,弹劾苏轼"托吟咏而谤讪朝廷"。又如写苏轼谪居黄州时,杨太守对他冷酷无情。当他奉诏回朝时,杨又赶来巴结。作者通过苏轼的遭遇,鞭挞了"清浊不分,仁义不存"、"仗富欺贫,倚势欺人"的黑暗社会现象。
佛顶尊胜陀罗尼别法
密教经典。题“龟兹国僧若那奉诏译”。一卷。见于《圆仁录》,作“龟兹国僧着那译”。《宗睿录》另题《佛顶尊胜陀罗尼并别行法》。此经先说尊胜坛法,后说尊胜陀罗尼三十八法。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摩诃僧祇律
梵名Maha^san%=ghavinaya 。凡四十卷。东晋佛陀跋陀罗与法显共译。略称僧祇律。意译大众律。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二册。为部派佛教大众部所传之律藏。全书分为比丘戒法(初三十五卷)及比丘尼戒法(后五卷),前者详列二百一十八戒,并举杂诵跋渠法、威仪法,且详述各戒制戒因缘、戒条释文及其适用情形。其中,杂诵跋渠及威仪二法相当于四分律等之犍度品,即有关僧中所行仪式行事、羯磨,及日常衣食住等规律制条之随类解说。比丘尼戒法则列举二百七十七戒及杂跋渠法。本书乃大众部所传之广律,与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共称古来四广律。与其他三律比较之,则其特色甚多,包括:(一)四波罗夷制定之年份,被推定为自佛成道后第五年冬分第五半月至第六年冬分第四半月期间。(二)于所记七百结集律藏中,不举十事非法,却提及制限净等之五净法,且跋耆子等否认之主张亦未提及。(三)内中并载有四十余种本生谭,援引二十余种之本生经。据本书卷三十二‘五百比丘集法藏’条载,本书系优波离受摩诃迦叶之命所诵出者,其次并记有陀娑婆罗、树提陀娑、耆哆等二十七人之相承,是乃本律传承之记录。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全一卷。译于南朝梁代(502~557)。译者不详。又称现在贤劫千佛名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与庄严劫千佛名经、星宿劫千佛名经合称三劫三千佛名经。列出拘那提佛至楼至佛等千佛之名,并说明忏悔灭罪与称佛名号之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