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档案

  • 牧令须知

    牧令须知

    《作者:刚毅清刚毅著,葛士达辑。二册,六卷。本书汇录衙门公牍程式。内有居官蒞位、吏房文移稿件式、户房文移稿件式、礼房文移稿件式、兵房文移稿件式、刑房文移稿件式等卷。

  • 牧令要诀

    牧令要诀

    《作者:壁昌清壁昌撰。

  • 名公书判清明集

    名公书判清明集

    《作者:佚名简称《清明集》。宋代诉讼判决书和官府公文分类汇编。十四卷。编印者没有署姓名,只题了“幔亭曾孙”的别号。这个别号的意思是“武夷乡人”。可以确定《清明集》的编印者是福建崇安人。本书约成于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或稍后。判词作者共四十九人,其中事迹可考者只有十九人。他们分别是:胡颖、蔡杭、翁甫、吴势卿、刘克庄、范应铃、吴革、方岳、宋慈、真德秀、马光祖、王遂、姚珤、李昴英、叶武子、赵汝腾、王伯大、史弥坚、方大琮。共分官吏、赋役、文事、户婚、人伦、人品、惩恶七门。门下分类,每类则收判语若干条(篇),共四百七十三篇。卷一至二,为官吏门,分十五类:申儆、申牒、奖拂、儆饬、禁戢、澄汰、周给、顶冒、鬻爵、借补、权摄、受赃、对移、昭雪、举留生祠立碑。卷三分赋役门与文事门。赋役门下分财赋、税赋、催科、受纳、纲运、差役、限田七类;文事门下分学校、书院、祠堂、科举四类。卷四、卷五均为户婚门之争业类。卷六为户婚门之赎屋、抵当、争田业、争屋业、凭屋、争山、争界至七类。卷七为户婚门之立继、归宗、检校、孤幼、孤寡、女受分、遗腹、义子等八类。卷八也属户婚门,共十类:立继、户绝、归宗、分析、检校、孤幼、女承分、遗嘱、别宅子、义子。卷九亦为户婚门,共十一类:违法交易、取赎、坟墓、墓木、凭屋、库本钱、争财、婚嫁、离婚、接脚夫、雇凭。卷十为人伦门,下分父子、母子、兄弟、夫妇、孝、不孝、乱伦、叔侄、宗族、乡里十类。第十一卷为人品门,共有宗室、士人、僧道、牙侩、公吏、军兵、厢巡七类。卷十二至十四均为惩恶门,其中卷十二包括奸秽、诱略、豪横、把持四类,卷十三为哗徒、告讦、妄诉、拒追、诬赖五类,卷十四为奸恶、假伪、斗殴、赌博、宰牛、妖教、淫祠、淫祀、诳惑、巫觋、贩生口、慝名书、竞渡十四类。全书共分一百零三类,减去户婚门中七、八两卷名称重复的六类,实有九十七类。

  • 牧令书

    牧令书

    《作者:徐栋行政管理著述。有关地方官员的治政要点及法律规范的汇编。牧令,即与民众有直接关系的官员。首出于清代道光年间。辑者徐楝,道光二十一年(1841),由工部主事调任陕西兴安知府、西安知府。他在其任上,为总结地方官的治政经验,特编辑了《牧令书》。成书于道光十八年(1838),共23卷。所辑内容取法于《切问斋文钞》与贺氏的《皇朝经世文编》,专收清初至道光二百年间汪琬等人的有关地方官之章疏、文檄、条规、刑名等著述,分门别类。分18门:治原、政略、持家、用人、事上、接下、取善、屏思、农桑、赋役、筹荒、保息、教化、刑名、戢暴、备武、事汇、宪纲。其中刑名、戢暴、宪纲、保甲篇中,收录有王士俊之律令、刘衡的理讼十条,王植的听断、李渔的论监狱、田文镜的戢盗要法、则分定例等论述,多为法律制度内容。之后又有《牧令书辑要》、《牧令书节要》、《牧令书钞》、《牧令要诀》等节摘本多种,皆为研究地方行政体制与行政法的专著。

  • 法军侵台档案补编

    法军侵台档案补编

    《作者:佚名本书(一册一二六面七五、六○○字)分五部分,据故宫博物院先后就清代军机处档案所辑各种史料有关中法战争关涉台湾文件彙选而成,用补前编「法军侵台档」(见第一九二种篇)之不足,因称为「补编」。第一部分,选自「清光绪中法交涉史料」一书。所选补者除少数奏摺外,大部分均为电寄、电报等件。第二部分,选自「光绪十年中法交涉电报档」(原载「文献丛编」后编第五辑)。原有电文三十九件,今选补二十九件。第三部分,选自「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一书。中法战争期间,日本有接济法国情事及朝鲜发生「甲申之乱」,选补其与法军侵台有关电报五件。第四部分,则为「醇亲王奕譞致军机处尺牍」(原载「文献丛编」前编第七辑)。原共一百零七件,今录其十之八九。第五部分,则为「军机处杂档中之尺牍」(原载「文献丛编」前编第十八辑)。原共五件,内第一至第四通亦为醇亲王奕譞致军机处尺牍;除第五通係他事不录,馀全行采入。   

  • 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

    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

    《作者:佚名1卷,编者佚名。进士题名录是科举时代十分盛行的一种书籍,它的出现早在北宋,但留存于世的宋代进士题名录,仅有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的王佐榜和理宗宝祐四年(1256)的文天祥榜两种。宋代进士考试3年一取,放榜唱名后,先谒拜先圣先师,然后赴闻喜宴,列叙名人名氏、乡贯等,汇刻成书,谓之“同年小录”。绍兴十八年状元为王佐,共取进士330人,此书具列名氏,又有特奏名进士457人,此书只存1人,其他都已阙佚。这部同年录首载高宗御笔手诏,然后载廷试策问题目,又列出考官等名氏官职,最后才是进士题名,进士分为5甲,各甲依名次排列,每人名下列出姓名、字号、年龄、生日、籍贯、家庭情况及祖先3代名氏等等,记载极为详尽,例如第3甲第37名尤袤名下记:“字延之,小名盘郎,小字季良,年二十二,二月十四日生。外氏耿。永感下。第百九。兄弟四人。二举。娶唐氏。曾祖大成,故,不仕;祖申,故,不仕;父时亨,故,不仕,本贯常州无锡县开化乡白石里。父为户。”此书提供了绍兴十八年全部进士的详细而可靠的个人情况,而这些人后来又有许多都成为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所以此书对于研究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宋代的进士题名录大都亡佚不传,此书之有幸留存至今,是因为朱熹也在这一榜中,列在第5甲第90名,因此后来学者们就竞相传抄,明弘治年间会稽王鉴之重刻此书,甚至将书名改为《朱子同年录》,清修《四库全书》时才恢复原名。

  • 宝祐四年登科录

    宝祐四年登科录

    《作者:佚名四卷。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榜进士题名录。首载御试策题及详定、编排等官姓名;次载进士榜名,共计601人。略载其本贯、曾祖、祖父、父姓名、所治业、兄弟、婚姻、年龄、外氏、字号等事项。其中一甲第一名为文天祥,二甲第一名谢枋得,陆秀夫为二甲第二十七名。 五甲第一百八十九名朱㫼以下脱去24人姓名。末卷载文天祥廷对策、理宗赐进士诗、文天祥恭谢诗、门谢表等。宋代登科录多不传,此录因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三人而为世所重,遂得以流传后世,为研究宋代科举制度较重要资料。有《四库全书》本、《宋元科举三录》本、《丛书集成初编》 (史地类) 本等。

  •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

    《作者:佚名这是迄今为止有关清修《四库全书》资料最完备、最详尽的原始资料汇编。主要内容包括:(一)乾隆帝为纂修《四库全书》及禁毁书籍所颁发的谕旨,以及嘉庆帝为办理空函书籍所颁发的谕旨;(二)军机大臣及四库全书馆总裁、总纂等官员关于内府藏书的拣选,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书,编纂、审阅、覆校《全书》情况及对各级纂校人员进行考核、议叙奖赏、记过罚傣和缮写并误情形的奏折、奏片、信函、清单:(三)各地总督巡抚及学政、盐政等有关征集、采购、私人进献图书、查禁书籍等情形的奏折、奏片、咨呈、书目清单;(四)办理《四库全书》空函书籍的奏折等。此外,还附录了同治、光绪年间有关抖晒、清查文津阁全书的奏折和书目清单,以及办理《四库全书》在事诸臣名单等。共收录的档案史料二千多件,几乎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全部资料。这些档案多系首次披露,从各个侧面如实地反映了《四库全书》的纂修历史,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 清代文字狱档

    清代文字狱档

    《作者:佚名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于1931年至1934年分九辑陆续出版。该书用纪事本末体分类编纂,共收录清代前期雍正、乾隆两朝65起文字狱的原始档案材料。其中有: 谢济世著书案、王肇基献诗案、丁文彬逆词案、刘震宇治平新策案、胡中藻坚磨生诗钞案、屈大均诗文及雨花台衣冠塚案、尹嘉铨为父请谥折并祀文庙案、沈德潜选辑国朝诗别裁集案、戴如煌秋鹤近草案等等。这些案件,曾在清代的宫廷内外、朝野上下,甚至全国范围内掀起轩然大波,是书将每起案件中,承办官员所上的奏折、案犯的口供、雍正和乾隆的谕旨等文件汇辑在一起,不但可使我们清楚了解这些案件的来龙去脉,而且还能从中看到雍正、乾隆二帝在处理这些文字狱案件中的思想意图和阴谋权术,认清统治者为巩固政权而不择手段,肆意罗织罪名、诬陷滥杀无辜的历史事实。是书所据材料为军机处档案、宫中所存缴回的经皇帝朱批的奏折和记录皇帝起居言行的实录等,因此对研究清代前期的政治司法情况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又取材审慎,体例谨严,所引材料均在标题之下一一注明出处,使对是书的征引和参用更觉可靠、方便。是书原由本世纪30年代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辑出版,1986年,上海书店据此版重印,分上、下册再版。

  •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选辑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选辑

    《作者:佚名本书(三册四四○面二六四、○○○字)不分卷,依照原书按年辑录。故宫博物院前于民国二十一年就所藏清代军机处档案辑印「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八十八卷,本书即据以集成一种光绪初年以讫甲午之战与台湾有关之中日关系史料。内有两特点:第一,由于台湾与琉球邻近,在对日关系上往往有所牵连;凡与球戴有关文件,均予选入。第二,甲午之战国内反对和议条款之文件约占全书三分之一(凡有论及台湾者,概行采入):此等大多属于「留中不报」之陈奏,多为他书所未见。本书与前编第一九八种「清季外交史料选辑」比较;显见前编一书原辑者对于军机处存档已有所取舍或尚有未及获悉;即加上述国内反对和议条款之件,前编原书则十不及一。

  • 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

    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

    《作者:佚名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1975年中华书局出版。共收录清康熙十六年(1677)十月至雍正十三年(1735)十二月清代内阁、宫中及内务府的题本、奏折和进贡单等档案200件,其中汉文档案139件,汉译满文档案61件。本书分正文与附录,正文187件,主要是曹玺、曹寅、曹颙和曹頫祖孙三代在江宁织造任内的奏折和奏疏、有关官员的奏折和题本及皇帝谕旨;附录十三件,是有关曹寅妻兄苏州织造李煦被抄家审处及曹寅之婿平郡王纳尔苏的档案史料。本汇编内的档案史料反映了曹氏家族深受康熙皇帝宠信,受命监视江南官场、密报民情、笼络士绅、充当康熙帝在江南耳目及奢华生活的详情,对于研究清初江南政治、经济、文化及《红楼梦》的创作背景、曹雪芹家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淡新档案选录行政编初集

    淡新档案选录行政编初集

    《作者:佚名淡新档案为台湾清朝淡水厅、新竹县与台北府城三行政单位的行政与司法档案。所涵盖的时间起自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事实上,1776年-1875年间,淡水厅统辖苗栗以北的北台湾,1875年之后,清朝废淡水厅后,再由新竹县与台北府统辖北台湾。而淡新档案则是这期间的清朝县级行政纪录文献。汇整后,淡新档案涵盖了该时段台湾大甲溪以北的地方政府行政及司法档案。

  • 道光年间各省民数谷数清册

    道光年间各省民数谷数清册

    《作者:佚名道光十五年 ( 1835年 ) 及道光二十八年户部汇造的各省民数、 谷数清册刊布 , 研究清代中晚期社会史参考。

  • 后金檄明万历皇帝文

    后金檄明万历皇帝文

    《作者: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述。载《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原件为大字印本,藏北京图书馆。全文约4000余字,虽有残缺,但大体意思明确。这份当年后金的宣传材料本无作者姓名及撰写时间,但从其内容及语气看,当为努尔哈赤口述,臣工执笔修润之文,写于天命四年即万历四十七年(1619)八月,后金灭叶赫之后。努尔哈赤作为曾受明赐封的都督佥事、龙虎将军的职官,30年来谨遵臣节,表现得十分恭顺,“看边效力,忠顺有年”,恪遵朝旨,做不侵不叛之臣,并多次受到明朝赏赐,本人也多次进京朝贡。尽管他东征西讨,兼并诸部,但却一直是明顺暗违,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极力避开明朝的注意力。直到尾大不掉,足以同明朝抗衡之时,他才露出本来面目,公开打出叛明的旗号。

  • 信及录

    信及录

    《作者:林则徐清林则徐撰。1929年侯官林氏排印本,又《中国内乱外患历史丛书》本,1946年上海神州国光社排印。书中所收录的尽系林氏在广东办理禁烟的文稿,与行商外人的函札,共一百二十七件。原稿藏于家,向无刊本。1929年为纪念虎门销烟九十周年时,林则徐曾孙林翔将原稿铅印流传于世。林则徐在广州办理禁烟的经过,虽已略见于林氏之奏章,及当时人的记载,但是他和英方往复交涉的详情及其态度的坚定,处事的缜密,只有从中才可详见。此书实为关于鸦片战争一部极重要的资料集。所收材料起自道光十八年(1838)十一月,止于道光二十年三月。可作为《林文忠公政书》的补充。

  •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

    《作者:马建忠《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五篇,系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时,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的对话实录,双方互有问答,每句必录,读之如临其境,有很强的写实性。此五篇谈话录,为当时在场书记官所记,李鸿章“全集中一字不载”,由此可知谈话录的重要价值。

  • 法军侵台档案

    法军侵台档案

    《作者:佚名收录了大量的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

  • 让县自明本志令

    让县自明本志令

    《作者:曹操曹操著。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收于《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汉献帝建安元年(196)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建安十三年任丞相,遂总揽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因而招致朝野谤议,说他将篡汉自立。为此,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0)颁发了这篇文告。题目系后人所加。说明其志向是随时势地位变化的。最初不过想作个好郡守;任典军校尉后也只想封侯作征西将军;镇压黄巾起义、平袁术、袁绍、刘表后,位极人臣,才以平天下为己任,并无不逊之心。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说:“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又说,曹操的“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刘盼遂、郭豫衡主编《中国历代散文选》说:“本文是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下,表明自己没有废汉自立之心的一篇文告。文章严峻而包含着浓厚的感情,与一般文告不同。”此篇是曹操后期散文的代表作。

  • 天潢玉牒

    天潢玉牒

    《作者:解缙此书载明太祖历代世系,及其自微时以至即位后事。略以编年为次。凡皇后、太子、诸王谥号封爵,皆详列之。书中称成祖为今上,则永乐时所编。天潢:皇族,宗室。玉牒:帝王族谱。此书以编年体叙明初帝王世系,故名之日《天潢玉牒》。有《金声玉振集》本、《纪录汇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 开封府状

    开封府状

    《作者:佚名靖康后宋金间公文档案集。一卷。最初编者不详,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确庵把此书收编入《同愤录》下帙。此书内容包括开封府《白札事目》、金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和三月十四日《大金副元帅府下开封府书》二文,以及《别幅契勘庶人手允事目》。在开封府向金国呈进的《白札事目》中,开列的皇子及近支亲郡王、帝姬、皇孙、皇孙女、道宗妃嫔、少帝妃嫔、皇子妃、亲王妃、王女、驸马等十一类人的详细名单,是全书的主要内容。

猜你喜欢的书

物理学的进化

物理学的进化

《物理学的进化》是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与波兰物理学家英费尔德合著的科普读物,首次出版于1938年。本书分为力学观的兴起;力学观的衰落;场、相对论;量子四章,从伽利略、牛顿时代的经典理论开始,逐步介绍到相对论、量子论和场论等现代物理学理论,以巧妙的叙述方式展现了物理学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并引导读者思考这一历程背后的哲学思想与观念变化。全书没有使用一个数学公式,通过大量简单通俗的例子和浅显易懂的插图来阐述证明那些改变世界的物理规律,编写体裁别开生面,是一本生动有趣的科普书籍。本书一经出版后,便获得了人们的欢迎,《时代》杂志还特别为本书刊载一篇头条报道;此后数十年间,本书一版再版,并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传遍全世界。

最后一站:奥斯维辛

最后一站:奥斯维辛

在本书中,作者埃迪·德文德以第三人称“汉斯”的角度讲述了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骇人听闻的亲身经历。在那漫长的16个月,他们每天都面临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微薄的食物、少之又少的休息时间,死亡随时都有可能降临。然而即便在这形同地狱的残酷环境中,依然闪耀着动人的人性光辉:囚犯之间的相互扶持、夫妻之间永恒的爱恋、在重压之下为捍卫自由而做出的努力,以及向世人揭露纳粹罪恶的决心…… 这是唯一一部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创作完成的作品,正是这种“在风暴中心写作”的即时性,使这个故事显得与众不同。它没有经过任何润饰,也没有受到任何政治干预,以其公正、客观的纪录,为后世学者研究集中营大屠杀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匹克威克外传

匹克威克外传

英国作家狄更斯于1836—1837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家以幽默风趣的笔法,嘲笑了英国政治制度中所谓“自由”、“民主”的虚伪性,揭露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空虚与堕落的生活,反映了一些下层人民的苦难处境。作品写的是商人匹克威克先生和他的三个朋友坐了四轮大马车从伦敦匹克威克俱乐部出发到莫国各地旅行,向俱乐部其他成员报导旅途见闻。在作者的笔下,匹克威克先生是一个天真善良的资产者形象,他和他的朋友被描写成乐善好施的富人。他们对社会罪恶幼稚无知,在旅途中闹出种种笑话,他们受到骗子金格尔的欺骗,又劝服了金格尔改邪归正,匹克威克本人还受到女房东的诬告,恶讼师的敲诈以至被关进负债人的监狱。这部小说借助主人公的游历,展开的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英国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幅长卷,重大的社会问题伴随着情节的发展而逐步被引进作品中来,负债者监狱里惨不忍睹的情景,尔虞我诈的法庭画面,以及伊登斯威尔的选举丑剧——资产阶级两党制的缩影,都如实地被描写着。这部作品发表后,狄更斯便由一个不知名的二十五岁的青年,一跃而为英国出名的作家了。

归田稿

归田稿

八卷。明谢迁 (1449—1531)撰。谢迁字于乔,号木斋,浙江余姚人。成化十一年 (1475)进士第一,授修撰,官至户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谢迁在内阁之中与刘健同心辅政,秉节直谅,见事明敏,世人称之为贤相,谥文正。著有《归田稿》八卷。谢迁的诗文全稿毁于嘉靖年间的倭乱之中,此集是他致仕以后及再召时所作,自题为 《归田稿》。因授其子侄而得以保存。此集为康熙二十三年 (1684),由谢迁七世孙谢钟和又复加厘辑,刊刻行世;共八卷。但收录不全,如奏疏,集中所收集的多为晚年陈谢之作,而在朝时嘉谟谠论,均已无存,就连史书中所提到的 《请罢选妃嫔》、《禁约内宫》等奏疏亦不在集中,可见所遗漏之处颇为不少。另外,《明史·艺文志》中载 《归田稿》为十卷,不知据何本著录,今已无存,已无从考稽。其诗文不太出色,大抵词旨和平,惟惓倦寄江湖、魏阙之思,表达了一个老臣退而不忘其君的忧国忧民之心。他的《早过山庄避暑次陶公韵》则述说了自己归隐生活的情趣。有人评论说:“木斋归田后,专事吟咏,有冲淡闲雅之趣。《山庄》一首,真得陶家情景。”其诗文台阁之气甚重。有 《四库全书》本。

台湾游记

台湾游记

本书(一册九六面五七、六○○字)为一集刊,共收游记与日记各两种,合题曰「台湾游记」。一为池志徵撰「全台游记」,係录自「惜砚楼丛刊」。作者浙江人,清光绪十七年冬来台游幕,迄二十年中日之役起,始仓皇内渡。三载之间,足迹几历全台;遂就其当时之日记删削而成「全台游记」一卷。二为吴德功撰「观光日记」,係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之抄本。作者里居、略历,见第四五种「实施两案纪略」篇。日据台湾初期,日人思以懹柔之法笼络知识分子,于清光绪二十六年(日明治三十三年)春举行「扬文会」,而作者即为应召参加斯会之一员。乃于是年三月八日自其家乡彰化起程赴会,至三十一日返还。所记即在此二十四日中之开会、与宴、参观、游览等活动。三为施景琛撰「鲲瀛日记」,係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之铅印本。作者福建长乐人,民国元年二月奉檄渡渡台调查实业。在台十八日,连同往返将及一月;所记即此一月间之行程与考察之所得。后附诗二十九首,多为与人交往酬酢之作。四为张遵旭撰「台湾游记」,係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所藏之油印本。作者直隶南皮人,民国五年四月以福建省长所派代表名义参观「台湾劝业会」并作游览。所记则为「劝业会」之内容及访台十八日间之经过。

陈第年谱

陈第年谱

金云铭撰,用编年体裁记载陈第生平事迹。陈第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明游击将军,著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先生少禀异质,博极群书,倜傥自负,喜谈兵。嘉靖壬午戚继光征倭至连,即与定平倭策。应俞大猷聘以边事上书,大司马谭纶奇而荐之。起家京营,守古北口。历游击将军,屡立战功。以忤巡抚拂衣归,时年五十。绝意仕进,六经皆有撰述。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彭子益

彭子益

彭子益(1871年-1949年),名承祖,字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是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的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后结交当地名士,博学多闻,尤其喜爱医术。他不拜师,选择直接钻研中医经典著作,师从古圣先贤。凭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