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

解缙
  • 姓名:解缙
  • 别名:字大绅,号春雨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西吉水州
  • 出生日期:1369年
  • 逝世日期:1415年3月4日
  • 民族族群:

解缙(1369年-1415年3月4日),字大绅,号春雨,谥文毅,江西吉水州(今江西吉安吉水县)人,解纶之弟。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


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授庶吉士,尝草书万言指斥时政,明太祖称其才,改御史。后以帝命回里。太祖死后,解缙奔丧至京,有人劾缙违诏旨,谪河州卫(今属甘肃)吏。明成祖即位,擢侍读,命与黄淮、杨士奇、杨荣等入值文渊阁,预机务。主持修纂《永乐大典》,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及《列女传》。永乐二年(1404),进解缙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供职翰林,深为皇帝信任。一次中秋节时,成祖与群臣宴乐,月被云遮,不得赏月,帝心不怿,解缙即帝口占《风落梅》一阕。词云:“姮娥面,今夜圆,下云帘不看群臣见,拼今宵倚阑不去眠,看谁过广寒宫殿。”皇帝听后非常高兴,停杯以待。至午夜,云散月出,帝笑曰:解学士士真才子夺天乎也。命群臣满酌,尽欢而罢。仁宗未立为太子时,长期在南京监国,其弟朱高煦在京乘机对他肆意中伤,成祖毫无顾念之心。一日宫中出《虎顾诸彪图》,命解缙题诗,解缙题道:“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皇帝观诗后,恻然动念,即日命大臣夏原吉迎长子高炽于南京,父子欢洽。《明史·解缙传》称:解缙少年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引拔士类,有美称之不容口,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当议立太子时,大臣淇国公丘福力主立成祖次子汉王高煦,而解缙以高煦性情凶诈,力主立成祖长子朱高炽。因此,朱高煦深恶解缙,屡进谗言,解缙被贬官广西布政司参议。永乐八年(1410),解缙入京奏事,值成祖北征,谒太子而返。朱高煦以此构罪解缙“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明史·解缙传》)。成祖怒,“逮缙下诏狱,拷掠备至”(同上)。永乐十三年(1415)被杀,并籍其家,妻子宗族徙辽东。英宗正统元年(1436)诏还所籍家产。宪宗成化元年(1465)复缙官,赠朝议大夫。解缙工诗善书法,天资聪敏。《四库总目提要》称:“缙才气放逸,下笔不能自休,当时有才子之目。”生前著述甚多,但多散佚。康熙间,解缙之十世孙解悦,搜求校订加以整理,成《文毅集》十六卷。

猜你喜欢的书

陈记室集

陈记室集

别集。东汉陈琳作。记室集最早编刊者不详,《隋书·经籍志》载有《后汉丞相军谋掾陈琳集》三卷,早佚。此集为明人张溥所辑,存《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全书1卷,著录诗文辞赋凡26篇。其中赋13篇,较完整者有《武军赋》、《神武赋》、《止欲赋》、《神女赋》、《大暑赋》、《迷迭赋》、《玛瑙勒赋》、《柳赋》及《鹦鹉赋》等,文10篇,诗3首。卷前有辑集者“题辞”,述陈琳生平大要,及其诗文辞赋优劣。其云:“孔璋(陈琳字)赋诗,非时所推,《武军》之赋,久乃见许于葛稚川,今亦不全,他赋绝无空群之目。诗则《饮马》、《游览》诸篇,稍见寄托,然在建安诸子中篇最寥寂……彼所出尘,惟章表书记。”孔璋赋,以《止欲赋》、《武军赋》两篇成就较为突出。前者于思求“逸女”中深寄兴托,明其志趣;后者极力颂扬主上的武功伟业,文辞优美,一气呵成,笔力遒劲,代表了陈赋的总体风格。前人多不推重其赋,于今观之,似失之偏颇。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本《陈记室集》。

岭海舆图

岭海舆图

区域地图。明姚虞撰。一卷。虞字泽山,福建莆田人。嘉靖进士,曾官知府。是书为其官监察御史,巡按广东所作。以图为纲,附序、纪。首岭海舆地全图(即省图),次南雄、惠州、潮州、肇庆、高州、廉州、雷州、琼州等十府图,经以南夷,共十二图。每图皆有序与纪。记述全省与八州政区建置沿革,山川要隘险塞,及所领州、县户口、田粮课税,官兵马匹等额数。 南夷图,共标三十一国和地区。序纪通贡者在前,有安南、占城、满刺加、三佛齐、浡泥、锡兰、苏门答腊等十国,并详载其通贡时间和贡物种类。后附通市者大坭、急兰丹二国,来中国贸易时间及交易物品。极重海防,凡隘塞关津,必详标于图,不能尽载者,则详于序。内容略古详今,略山川详扼塞,略职官,详兵马钱粮,略文事而重武备。于志乘中,别为体例。叙事简赅,条理分明,为明代广东所遗重要地理图书。对研究该地历史、经济、军事海防及与南洋各国交往均有重要意义。有《四库全书》本, 《守山阁丛书》本。

大易通解

大易通解

清魏荔彤撰。十五卷,《附录》一卷。《四库全书》本。此书阐解《易》义,颇有所见;卷后《附录》为《读启蒙杂说》、《太极说》、《书范论》。《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编乃其罢官后所作。其论画卦,谓与河图、洛书只可谓其理相通,不必穿凿附会;又以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非生卦之次序。其论爻,则兼变爻言之,谓占法二爻变者以上爻为主;五爻变者占不变爻;四爻变者占二不变爻,仍以下爻为主;余占本爻与象辞。此书系罢官后作,略谓先天图非生卦之次序,论爻则兼言变爻, 又谓泰、否、损、益四卦为上、下经之枢纽。收入《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易变体义

易变体义

十二卷,宋都絜著。都絜父亲都郁曾为惠州教官,平生留心《易》学,此书为都絜闻其父说所著。《宋史·艺文志》作十六卷;《玉海》引《续书目》:“自乾之姤至未济之解,以意演之,爻为一篇,凡三百八十四篇。”冯椅《易学附录》:“都氏易,先以理而次以象义,每卦终又有统论。”《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此书系都氏承其父之学而为之,大旨谓卦爻辞义,前代《易》家论之已详,故专明卦变之体。《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考《左传》载《周易》诸占”,多为“未尝卜筮而咸称变体,知古来《周易》原有此一义矣。但古书散佚,其说不传。而絜以义理揣摩,求其崖略。其中巧相符合者”,“皆不事傅会而自然贯通,立义亦皆正大。亦有涉于牵强者”,“则务为穿凿以求合乎卦变之说,而义亦不醇。

韵史

韵史

《韵史》是明末清初许遯翁创作的蒙学课本。(二卷),朱玉岑补(一卷)。许编自上古起,止于宋。爱国精神、民族气节跃然纸上。因犯清朝忌讳,终未出版。但有手抄本流传。后朱氏补作元、明两代,始于咸丰年间付印,但流传不广。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

十二卷。唐代释道宣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作于武德九年(626),贞观四年(630)重修。古本作三卷,共三十篇。卷首有自序及十门括例,初卷有十二篇,中卷有四篇,下卷有十四篇。所述内容以方轨行事为核心。四分以明戒义,遵成实论而论戒体,依大乘教而立终极。于诸部律外,广引大小乘经论,判示违戒处理之轻重。所谓删繁,是指一事之下,诸师说法不一,纷纭复呈,则一律删略,只存文证。所谓补阙,是指旧说旧义不合时宜,纠偏补缺。如行事钞中收入的梁武帝出要津仪,灵谷寺诰,均为佚典,由此收载才得以保存下来。对愚师妄引伪经,行事违反律文,则给予明辩严斥。中卷释戒相篇中,盗戒的解释最为详细。此行事钞是南山派律宗最重要的典籍之一,故有人赞扬它是“肥终南扬律藏,删繁补阙异群宗”(《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直到现在仍为《四分律》宗人所宗奉。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后人为本书作注释的极多。见于《行事钞诸家记标目》的有六十二家,现存的有以下几种:一,《四分律钞批》十四卷,唐大觉撰。二,《四分律行事钞搜玄录》二十卷,唐志鸿撰。三,《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二十卷,后唐景霄撰。四,《四分律行事钞科》三卷,宋元照撰。五,《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十二卷,宋元照撰。六,《四分律行事钞评集记》十四卷,澄渊撰。以上所注,以元照《资持记》最为精到,受到学界公认。1686年日本僧人慈光、瑞芳二人将《资持记》编于《行事钞》文下,将元照《科》文系于其上,题名《三籍合观》。分为四十二卷。现有天津刻经处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