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
-
女诫
《作者:班昭》中国东汉时关于妇女家庭伦理著作。作者班昭,一名姬,字惠班,号大家,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其著作还有赋、文等16篇,并将其兄班固未竟的《天文志》、《表》等续完。本书共7篇,中心思想是宣扬男尊女卑的家庭伦理观。第1篇论述妇女应遵守的3条基本规范。一是柔弱卑下,谦恭让人,有委屈忍着。二是学习劳苦,作事谨慎。这主要是晚睡早起,将家务做得端端正正。三是侍奉夫主,供奉祖先。第2篇论述夫妻之间的伦理规范,认为天地间阳尊阴卑,夫妇间夫尊妇卑。男子的职责是学习礼节与齐家治国之道;女子则学纺织、作饭,以侍奉丈夫。第3篇继续论述男尊女卑的伦理观,认为男子应该刚强,就象狼一样;女子应该柔弱,就象老鼠一样。敬顺是妇人的大节,要度量宽大,不能和丈夫争辩,否则就会放肆、忿怒、欺辱夫主。第4篇论述妇人的4种品行,一是妇德,即清闲贞静,礼节整齐,行事有廉耻、动静有常法。二是妇言,即不要花言巧语,话要拣着说,不说不好的话。三是妇容,即常洗衣服、身体,一切要洁净。四是妇功,即专心纺织续麻,做的酒饭要整齐。第5篇论述夫有再娶主义、妇无再嫁之礼的伦理观。第6、7篇论述妇女如何处理和舅、姑以及小叔、小姑的关系,即委曲顺从,不要争分曲直、是非。本书对妇女提出的某些道德要求是合理可取的,但把这种要求单向地强加于妇女身上,迎合了男尊女卑、夫权统治的封建伦理观。
-
天禄阁外史
《作者:黄宪》《天禄阁外史》包括《宾韩》、《宾鲁》、《宾齐》、《宾魏》、《宾秦》、《宾晋》、《宾蜀》、必宾楚》八卷,共104篇。旧本题汉黄宪撰。前有晋谢安,唐田宏、陆贽题词。每篇又有宋韩洎赞,而冠以王鏊之序。词旨凡鄙,显出一手。朱国桢《涌幢小品》载徐应雷《黄叔度二诬辨》曰:黄叔度言论风旨,无所传闻。入明嘉靖之季,昆山王舜华名逢年,有高才奇癖,著《天禄阁外史》,讬於叔度以自鸣。舜华为吾友孟肃诸大父行,余犹及见其人,知其著《外史》甚确。自初出有纂入东汉文者,时舜华尚在。而天下谓《外史》出秘阁,实黄徵君著,则後世曷从核真赝乎?又李诩《戒菴漫笔》曰:《天禄阁外史》乃近年昆山王逢年所诡讬者。迩有馀姚人御史某(案:即刻《两京遗编》之胡维新,)沾沾以文学自喜,杂此文於左、国、司马诸篇中刊行,颁於苏常四郡学官,令诸生诵习之,殆亦一奇事也。据其所记,则此书出王逢年,明人巳早言之。考张孔教《雲谷卧馀》,所言亦合。而流传之本仍题黄宪,殆不可解。王铖《读书蕞残》曰:其宾秦文中有《党锢》一篇,考《後汉书》本传,陈蕃为三公,临朝叹曰,叔度若在,吾不敢先佩印绶。是党祸未起,宪巳谢世矣。又宾晋文有《董卓篇》,益不相见,辨其伪迹甚明。惟谓传自谢安,或者即其门下士及子弟所为,则仍为伪序所欺,失考甚矣。
-
独断
《作者:蔡邕》东汉蔡邕撰。2卷。今天的通行本不分卷。《四库全书》把此书归入子部杂家类。记汉代制度礼文车服及诸帝世次,兼及前代礼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十八说,此书是“考证家之渊薮”。书中颇多涉及文体的解说。今摘录如下:“(汉天子)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策书,策者,简也。《礼》曰:‘不满百文,不书于策’。”“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诏三公,赦令赎令之属也。”“诏书者,诏诰也,有三品,其文曰告某官,官如故事,是为诏书。”“戒书,戒敕剌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敕文曰有诏敕某官,是为戒敕也。”凡群臣上书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 四曰驳议。章者需头,称稽首上书,谢恩陈事诣阙通者也。奏者亦需头,其京师官但言稽首,下言稽首以闻。……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左方下附曰某官某臣甲上文。……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戆议异。其非驳议,不言议异。其合于上意者,文报曰某官某甲议可。”这里所说,虽指汉制,其实亦是以后各朝遵循的某些文体的写作格式。
-
九章算术
《作者:佚名》我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它是在总结先秦、秦汉时期数学成就,几经增补而成的,作者不详。现传本大约成书 于公元一世纪。全书共收集了246个问题,连同问题的解法,分为9章。第一章《分田》,讲述分数四则运算法和平面形求面积法;第二章《粟米》,是关于粮食交易的计算方法;第三章《衰分》,讲分配比例的算法;第四章《少广》,主要是开平方和开立方法;第五章《商功》,主要是立体形求体积法;第六章《均输》,讲解管理粮食运输均匀负担的计算法;第七章《盈不足》,主要包括盈亏类问题解法;第八章《方程》,包括一次方程组解法和正负术;第九章《勾股》,包括勾股定理的应用和简单的测量问题的解法。《九章算术》最重要的成就在代数方面。它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数四则运算和比例算法。书中记载了开平方和开立方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数值解法,还记载了联立一次方程解法,这要比欧洲同类算法早1500多年。书中所载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是世界数学史上最早的记载。欧洲直 到16世纪才有正负数的概念。 书中有一道不定方程题,这比西方对不定方程的最早研究还要早3个世纪。《九章算术》自唐朝开始,就成为历代数学教科书。 朝鲜、日本也曾用它为教本。它作为一部世界科学名著,已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
-
氾胜之书
《作者:氾胜之》西汉农学家氾胜之所著,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后半期,《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均有提及。全书18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农学专著。唐人贾公彦认为:“汉时农书有数家,氾胜为上”。该书在宋元时期失传,今仅有辑自《太平御览》、《齐民要术》等书的片断,约有3700多字。该书总结了西汉后期我国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的农作技术。书中包括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有不少宝贵经验,并且大都符合科学原理。现存文字的内容涉及早禾、晚禾、麦、稻、稗、黍、大豆、小豆、麻、瓠、桑等农作物,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农作物栽培技术、区种法、整地技术、选种和留种技术、施肥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等项目。其中最突出的是区种法和溲种法,还有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都表现出了高度的技术水平。另外象穗选法、稻田中控制水流以调节水温的方法、桑苗截干法等,也很突出地标志着西汉关中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
申鉴
《作者:荀悦》东汉末荀悦著。共5卷:政体、时事、俗嫌、杂言上、下。通行版本有《汉魏丛书》、《四部丛刊》。清卢文绍作《申鉴校正》。主张儒术治国,强调“重民”,“人主承天命以养民者也,民存则社稷存,民亡则社稷亡。故重民者,所以重社稷而承天命也”(《杂言上》)。主张“德刑并用”(《时事》),“教初必简,刑始必略,事渐也。教化之隆,莫不兴行,然后责备;刑法之定,莫不避罪,然后求密。未可以备,谓之虚教;未可以密,谓之峻刑。虚教伤化,峻刑害民”(同上)。强调“以道德治民者”(《政体》)是渡水之舟,“乘舟者逸而安”(同上)。认为统治者应以身作则,“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善禁之至於不禁……若乃肆情于身而绳欲於众,行诈於官而矜实於民,求己之所有余,夺下之所不足,舍己之所易,责人之所难,怨之本也”(《政体》)。认为“生之谓性也,形神是也。”“凡言神者,莫近于气,有气斯有形,有神斯有好恶喜怒之情矣”(《杂言下》)。认为“孟子称‘性善’,荀卿称‘性恶’,公孙子曰‘性无善恶’,掦雄曰‘人之性善恶浑’”都不合理,肯定刘向“性情相应,性不独善,情不独恶”之说。强调性与情是相统一的,“好恶者,性之取舍也,实见于外,故谓之情尔,必本乎性矣”(同上),“凡情、意、心、志者,皆性动之别名也”(同上)。反对“性善情恶”等割裂性情的错误说法。
-
释名
《作者:刘熙》中国训诂书。著者刘熙,字成国,东汉北海(郡治在今山东潍坊西南)人。体例仿《尔雅》,而用音训,以音同音近的字来释义,推究事物命名由来。本书清代有毕沅《释名疏证》,王先谦《释名疏证补》等。全书8卷、27篇,如卷1: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卷2:释州国、释形体。卷3: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等。本书所释名物典礼计1502,可见当时名物典礼之大概。顾千里《顾名略例》分析其条例有10,不外本字、易字二例,如“冬曰上天,其气上腾与地绝也。”以上释上,此本字之例。如“天,显也,在上高显也。”以显释天,此易字之例也。近人杨树达《释名新略例》分析其体例为同音、双声、叠韵3例;又细分为“以本字为训,以同音字为训,以同音符字为训”等9例。如以同音字为训:“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释天)以双声字为训:“公,广也。可广施也。”(释言语)以叠韵字为训:礼,体也。得其事体也。”(释典艺)本书研究方法为声训释义,主要方式计有:用方言转变来解释,如:《释水》“兖州人谓泽之掌”之类。用音义递诂方法,如:《释典艺》“雅,义也;义,正也”之类。用同义譬况方式,如:《释状帐》“幄,屋也。形如屋也”之类。等等。声训古已有之,如“政者,正也”。本书继承发展,探求义类和声符关系,为汉代语言研究别开一番天地,对后世“以声求义”有启发作用。但失之过宽,任意作解,则不科学。
-
金匮玉函经
《作者:张仲景》《伤寒论》别本。北宋治平二年(1065)林亿等校完《伤寒论》后的第二年,又校讫《金匮玉函经》,林亿在其序中说:“《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钱超尘氏考证,此书并非王叔和所集,而是由南朝秘管仲景医方之医师所集;其时代上限,不早于《大智度论》译讫之年(东晋义熙二年,公元406),下限不晚于隋文帝即位之年(开皇元年,公元581)。孙思邈撰《千金翼方》所披阅之本,主要是《金匮玉函经》,此书虽不见于隋唐公秘目录,但它作为手抄之本在唐代流传;治平三年校讫之后,由于方证分开不便临证检用,因而自南宋初流传日稀。本书对研究《伤寒论》具有重要意义。如《伤寒论》方后注常有“本云”两字,颇不可通;而《金匮玉函经》均作“本方”,正可解此疑团,其“云”字乃“方”字之讹。《金匮玉函经》八卷,在《伤寒论》校勘、训诂、版本流传、方证对比研究等方面,较之《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和《注解伤寒论》,更为直接与重要。本书全共8卷,29篇,共载方115首。本书现有清·陈士杰1716年刻本,1955~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陈士杰本等版本。
-
古本康平伤寒论
《作者:张仲景》东汉·张机原著,日本大塚敬节校注。据云此书原为唐卷子本之旧,约在大宝以前抑或天平以后东传日本,叶橘泉谓“殆系叔和撰次之真本”。叶氏以及陆渊雷、大塚敬节等人竟谓此本有不少地方胜于宋本《伤寒论》。陆渊雷还说,“伤寒论传世诸本,以予所见所闻,当以康平本为最善尔。”据叶橘泉序,康平本中间有嵌注,有旁书,又有缺字以□示之。又“太阳病”之为“大阳病”、“四逆汤”之为“回逆汤”,“真武汤”之为“玄武汤”等,均可为自来注家怀疑莫决之答案。又仲景自序前后文气之不同,注家颇有疑非一人之手笔者,但不能决其疑,读是本,始知自序原文至“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为止,“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云云,为叔和之附注。大塚敬节说,本书犹有晋代之遗型。不过范行准对本书是否为古本旧貌提出了五点置疑:①《伤寒论》注解始于金人成聊摄,北宋以前未闻《伤寒论》有旁注者,而此书之成在日康平三年,适当中国北宋嘉祐五年(1060),其中有注与旁注,实属可疑。②历代目录书皆云《伤寒论》若干卷,而此书独不分卷帙。③日本诸目录书未载此书。④日本医家中西惟忠曾对《伤寒论》一书析出孰为原文,孰为后人窜改以及注文,但未闻其据康平本者,此书或属好事者据中西惟忠之说托为康平本。此本没有多少胜于赵本之处,与《千金》、《外台》等书的《伤寒论》部分更不相侔,这说明此本可能是从宋本出而非唐以前原文。除此之外,范氏仍然肯定其书有实用价值,如《伤寒论》中吾人有所疑之处,此本大多析出为注文,为旁注,怡然顺理,涣然冰释,等。本书现有1947年上海千顷堂书局铅印本、1947年苏州友助医学社铅印本。
-
易飞候
《作者:京房》一卷。汉京房(前77-前37)撰,清王谟辑。京房,西汉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字君明,本姓李,官至魏郡太守,系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律学家。受《易》于梁人焦延寿,焦氏自称曾从孟喜问《易》,京氏自认为焦氏之易学即孟氏易学。京氏把《周易》看成是占算吉凶的典籍,创造了许多占算的体例,以讲占候之术闻名。有八宫卦说、纳田说、五行说、卦气说等。京房以《易》授东海段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等,他们都成了博士,由是《易》有京氏之学。据《汉志》、《叙录》、《隋志》、《唐志》、《宋志》等书,京氏《易》著颇丰,有《孟氏京房》、《灾异孟氏京房》等,现存《京氏易传》三卷、《易传积算法杂占条例》一卷。余皆亡佚。王漠,江西金溪人,乾隆进士,选建昌府教授,辑汉魏群儒著述已佚者为《汉魏遗书抄》,凡五百余种,《易飞候》即其一。除王氏辑本外,尚有《说郛》本、《青照堂丛书》本,以王本最详,《说郛》本最略。
-
九家易解
《作者:荀爽》《释文序录》载《荀爽九家集注》十卷。云:“不知何人所集,称荀爽者以为主故也。其序有荀爽、京房、马融、郑玄、宋衷、虞翻、陆绩、姚信、翟子玄。子玄不详何人,为《易》义,注文内有张氏朱氏并不详何人。”《隋志》 载《周易荀爽九家注》十卷。《旧唐志》 载《周易》十卷,《荀氏九家集解》。《新唐志》载《周易荀氏九家集解》十卷。皆云十卷,与《释文》所言同,惟皆不载作者姓名。以陆氏德明《释文序录》考,知陆氏亲见《荀爽九家集注》之书及其序,陆氏既明言不知何人所集,则作者姓名不可考矣。惟据《释文》、《隋志》及新旧《唐志》著录易书之次序,知作者为东晋时人当无疑。至于所以命名为《荀爽九家集注》者,则以其书集荀爽、京房、马融、郑玄、宋衷、處翻、陆绩、姚信、翟子玄等九家之易注,而以荀爽为主故也。 其书尽佚于宋。惟吾人犹可于《集解》、《释文》、《汉上易传》、《古易音训》、《周易玩辞》诸书中得其遗说,故清儒王谟、孙堂等犹能据此诸书辑其佚。 今人可见《九家易》之书则有王谟辑《九家易解》一卷。 (《汉魏遗抄》本)孙堂《九家周易集注》一卷。(《汉魏二十一家易注》本)黄奭辑《九家易集注》一卷。(《汉学堂经解》本、《黄氏遗书考》本)此为今日可考而见之《周易荀爽九家集注》辑本也。
-
伤寒论语译
《作者:刘渡舟》《伤寒论》系汉张仲景所著,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经典著作,为历代学习研究中医学的必读之书。但该书年代久远,文字古朴,医理深奥,阅读困难,特编本书,名曰《伤寒论语译》。《伤寒论语译》以刘渡舟主编的穴伤寒论校注锣为底本进行语译而成。全书共十卷。卷第一为辨脉法、平脉法;卷第二为伤寒例、辨痉湿喝脉证、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卷第三至卷第六分述六经病脉证并治;卷第七至卷第十分述辨霍乱、阴阳易及汗吐下诸可诸不可脉证并治。每卷各专论均有『提要』,介绍全篇内容大略。每条原文中生僻古奥字词或中医名词术语,均有角码,于『注』中对字形音义做了解释。『语译』以直译诠释为主,间或参以意译全书译文深入浅出,晓畅通达,既反映了仲景原意,又便于读者读记习研。
-
金匮要略译注
《作者:张仲景》东汉张仲景撰著,晋代王叔和编辑整理的中医内科杂病专著。又名《金匮玉函要略方》、《金匮要略方论》。为《伤寒杂病论》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全书共25篇,以论述内科杂病为主,是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杂病的专著,也是奠定我国临床医学基础的重要古 典医籍之一。书中论述疾病60余种,列药方262则(包括后人整理编校时所增补的附方在内),这些方剂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密、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书中主要以脏腑经络辨证论述内科杂病,兼及妇科、外科诸症,分类简明,辨证切要,强调预防疾病传变和早期治疗,即“上工治未病”。在病因方面,最早提出了三因致病学说,并且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列于发病的首位因素,对以后中医病因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治法上,除内服方药外,还记述了多种外治法,如温熨、坐药、烙法、洗浴法、药摩、鼻内用药、吹耳、灌耳、浸足等。书中还记载了若干急救卒死的治法,特别是对自缢,书中生动地记述了如何用人工呼吸配合药疗、食疗、按摩、吹耳外治等综合治疗措施进行抢救,操作规程十分科学,也是医学上的首创。
-
道德指归论
《作者:严遵》六卷。汉严遵撰。严遵 (原名庄遵),字君平,蜀人,成帝时,常卜筮于成都市,为人言说吉凶利害,日得百钱够自养,便闭门读《老子》。西汉扬雄,少年时曾从严遵学。严遵一生不愿做官,隐居著述十余万言,传说他卒年九十余岁。撰有《道德指归论》十四卷,今所传已不全。《道德指归论》,原称《老子指归》,又称《道德真经指归》。汉人研究 《老子》的史料多已亡佚,严遵 《道德指归论》也已难见原貌。严遵把《老子》分为七十二章,上经四十章,下经三十二章加以论述。其要旨以自然无为为宗,认为道德而生神明、太和,进而化生天地万物。主张修身之法与道德仁义相统一,强调为国养物生民之策,实为经世治国、君人南面之术。后世学者对此书极为推重,《隋书·经籍志》、《经典释文·序录》、新旧《唐志》皆有载录。唐代冯廓注《老子指归》十三卷。到宋代,冯廓注本与谷神子注《老子指归》十三卷并存,宋晁公武作《郡斋读书志》,认为二者为一书、谷神子即冯廓化名,而以一书予以著录。明清研究 《老子指归》者,有胡震亨、毛晋、张海鹏等一脉相承。胡震亨辑刻 《秘册汇函》时,其书仅存《指归·德经》部分七至十二卷,胡氏改易卷目次序题为一至六卷,又删去经文及《指归》中谷神子注,并将卷末谷神子注文改题为谷神子序而列为卷首,改书名为 《道德指归论》,收入其所辑 《汇函》,致使 《老子指归》一书面目全非。胡氏 《秘册汇函》毁于火,毛晋得其残版,合家藏旧籍,辑成《津逮秘书》,收录《道德指归论》,清张海鹏依毛氏将此书收入 《学津讨原》。《四库全书》据胡氏 《汇函》本收录,并在 《提要》中称其为 “赝托”,未免有失公正,实亦胡氏之过。现存另有明《道藏》本,标名《道德真经指归》十三卷,题严遵撰,谷神子注。缺一至六卷,存七至十三卷。其书经文、注文、《指归》并存,或可见严遵书原貌。
猜你喜欢的书
广博物志
类书,博物学文献。五十卷。明董斯张撰。董斯张(生卒年不 详),字避周。乌程人。素称博洽,善诗词, 著有《静味斋词》,又有《吴兴艺文志》等 书。此书续用张华“博物”之名,而在体例 上大加变化,内容广为扩张,故曰“广”。 全书分大目二十二,子目一百二十七,皆 摘录古书旧文,类编而成。所引古籍,上 起“三坟”(代表三皇五帝时代之著作,现 存本实为后人伪撰),下至隋代,内容则天文地理、山川河流、鸟兽虫鱼、居处服饰、 器用杂物,以至文学艺术、音乐歌舞、社会 人事,包罗无遗,其中不少为记述事物源 流、描述事物性状、形制、名称、生产等等 的资料,较之《博物志》、《续博物志》范围 广范,内容丰富,对研究古代科技史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但此书也存在贪多务得 的毛病,体例也不纯一,甚至大量摘引佛 道典籍中的鬼神故事,于“博物”尤少关 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它“大伤枝蔓”。《四库全书》收录此书,是目前常见的 一个版本。
(嘉靖)安溪县志
福建地方志。明汪瑀修,林有年纂。八卷。汪瑀,直隶歙县(今属安徽)人。监生,官安溪知县。有年字塞谷,福建莆田人。曾官贵州提刑按察司副使、监察御史。安溪县建南唐保大十三年。县志始修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重修于嘉靖八年。是志以旧志为底本,询于故老,并续嘉靖以后事,书成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约八万二千字。分地舆、规制、官制、学校、选举、人物、文章、杂志八类。为该县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比较全面记载了该县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情况。其地舆较为详赡,含建置、星野、山川、形胜、疆域、屯堡、隘堑、乡里、风俗、气候、土田、屯田、户口、土产等十目, 载山、 岭、峰、岩百余;溪、湾、潭、滩三十余。坑冶有龙崇银场,清洋铁矿山铁场等。户口自唐开元后有记载,但甚为疏略,至明颇详。尤以土产较为详备, 分谷、货品、蔬、果、药、木、竹、花、草、毛、羽、鳞、甲等十四类,二百六十余种。有明嘉靖三十一年刻本,1963年《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学古编
印学论著。元吾丘衍著,成书于大德庚子(1300)年。全二卷。上卷为 《三十五举》, 为本书之主体,甚多创获,故后人多直呼此书为 《三十五举》。其中第一举至第十六举详论书体正体及篆写摹刻之法,第十七举论隶书,第十八举至第三十五举论印章文字的篆写。下卷为 《合用文籍品目》,一小篆品,二钟鼎品,三古文品, 四碑刻品,五附器用品,六辨谬品,七隶书品,八字源辨,凡四十六条。其后附录 “洗印法”、“印油法”、“取字法”共三条。后人对此书评价甚高,历来被誉为最早印学经典著作。如元代危素云: “吾丘君隐于武林(今杭州)阛阓间,高洁自持,尤攻篆籀,此编之书,可一洗来者俗恶之习”。夏溥称此书出, “遂变宋末钟鼎图书之谬”,又谓: “寸印古篆,实自先生倡之,直第一手。赵吴兴(孟頫) 又晚效先生法耳”。明清篆刻家多仿效其体例而一再续作,如托名何震的 《续学古编》、清代桂馥有 《续三十五举》、姚晏有 《再续三十五举》、黄子高有 《续三十五举》 等。又清人姚觐元有《三十五举校勘记》。此编曾辑入 《四库全书·子部》、《说郛》、《学津讨源》、《篆学琐著》、《美术丛书》、《历代印学论文选》。附录数则,有考为后人所续者,认为较少价值。
阳宅秘论
谓论阳宅龙脉、造作宜忌等事
风俗通义校注
王利器撰。中华书局1981年初版。以《四部丛刊》影印元代大德本应劭《风俗通义》为底本,校以宋丁黼刊本等二十余种版本。是正清人辑而非佚者、割裂未当者,并依宋人苏颂《校风俗通义题序》中所言篇目,略为类聚。采用互见、互证之法,取应氏《汉官仪》印证书中说时王典制者,又从其《汉书集解》中采录可与本书相发明者,为证切要。正文十卷后,列有“佚文”、“附录”。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
一卷,秦罗什译。佛在只陀林中,淫女弃一小儿于路边,众皆往观,佛诣其所作种种问答,次使现通,诸天蒙光皆来集,因名不思议光。佛为波斯匿王说其往因,并授记。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宋朝著名的抗金将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之一。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人,出身于佃农。父亲岳和,以务农为业,家境贫苦。岳飞生于北宋末年,幼时曾遇一次大水灾,母亲姚氏抱着他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