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悦

荀悦
  • 姓名:荀悦
  • 别名:字仲豫
  • 性别:
  • 朝代:东汉末
  • 出生地: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 出生日期:148
  • 逝世日期:209年
  • 民族族群:

荀悦(148-209年)字仲豫,东汉末年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十三世孙,其祖父荀淑,叔父荀爽并知名当时。荀悦自幼丧父,年十二岁,能说《春秋》。家贫无书,但所见书籍,一览即能诵记。性格沉静,仪表不凡,尤好著述。灵帝时宦官专权,政治黑暗,荀悦遂隐居乡间,时人莫之识。初辟镇东将军曹操府,升任黄门侍郎,与荀彧、孔融俱侍进宫中。累升任秘书监、侍中。曾向献帝提出“屏四患”(伪、私、放、奢)和“崇五政”(兴农桑、审好恶、宣文教、立武备、明赏罚)的为政之方。建安十四年(209年)逝世,年六十二。


荀悦乃当时著名哲学家,在天人关系上,持自然意义上的“天人感应”说。认为“人承天地,故动静顺焉。顺其阴阳,顺其日辰,顺其度数。内有顺实,外有顺文。文实顺理也。休征之符,自然之应也。”(《申鉴·俗嫌》)在人性问题上,持“性三品”说,认为“生之谓性也,形神是也,”“凡言神者,莫近于气,有气斯有形,有神斯有好恶喜怒之情矣。”(《杂言下》)不赞成先秦以来的“性善”、“性恶”、“性善恶混”、“情恶性善”各种说法,认为性有恶有善,有“三品焉,上下不移,其中则人事存焉尔”(《政体》)。三品再各分为三,共有九品,其中“从教者半,畏刑者四分之三,其不移者大数九分之一也”,故“性虽善,待教而成性虽恶,待法而消”(同上)。在政治上主张“法”与“教”并举,“凡政之大经,法教而矣。教者,阳之化也法者,阴之符也。”认为“民不畏死,不可惧以罪民不乐生,不可劝以善。”法、教须“先丰民财以定其志”,使能“养生”。在知行问题上,认为“夫心与言,言与事参相应也”(同上)。主张“有事考功”,“有言考用”。“动则考行”,“精则考守”(《时事》)。著有《申鉴》五篇,又曾仿《左传》体裁,以编年体改写《汉书》,撰成《汉纪》三十篇。

荀悦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幽谷百合

幽谷百合

《幽谷百合》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36年。该小说讲述青年贵族费利克斯追求莫尔索伯爵夫人。伯爵夫人的丈夫暴戾,家庭生活缺少乐趣。他的介入,掀起她感情上的波澜。她忍受着内心的痛苦,对丈夫保持忠贞。费利克斯后去巴黎,经不起贵妇迪特利小姐的诱惑,坠入情网。伯爵夫人得悉,悲痛欲绝,把死当做是天主的恩赐。弥留之际,费利克斯赶到,她在临终时给他的信中吐露了隐衷。《幽谷百合》是巴尔扎克作品中与众不同的一部,它较少涉及社会中各种现实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而将爱情作为浓墨重彩描写和歌颂的对象,作家在作品中铺陈、渲染、精描细绘,把一个爱情故事写得悱恻缠绵。

科学与玄学

科学与玄学

《科学与玄学》是由罗家伦所著,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一场以张君劢、梁启超为代表的玄学派和以丁文江、胡适、吴稚晖为代表的科学派之间的科玄论战。该书以此为背景,著者的意思,以为不问中国有那次论战与否,以下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玄学?科学和玄学的关系怎样?是有志治一种科学,或有志治一点哲学的人,不能不知道的。所以独立的想综合西洋思想界研究的所得,经过自己一番的反省,用剥蕉抽茧式的讨论法,去说明科学与玄学本身的性质,其所研究的问题,所用的方法,所具的特长,所受的限制等方面想使大家把最近代科学与玄学的地位和关系认个清楚。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仍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乡塾正误

乡塾正误

清代李江撰,传统蒙学书籍

歙州砚谱

歙州砚谱

一卷。宋唐积撰。书为记述歙州砚台种类、制作的专书。全书分采发、石坑、攻取、品目、修斫、名状、石病、道路、匠手、攻器十部分。所记开凿制造之法十分详尽,以端样最为珍贵。《书录解题》称该书为《歙砚图谱》,米芾称为《歙州砚图》,该书原来有图有谱,而今传世本有谱无图,这是因为左圭刊入《百川学海》时,认为绘图繁费,删而不载,现已无从考补。现存《百川学海》本、明华氏刊本、《说郛》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美术丛书》本。

仪礼

仪礼

简称《礼》、《士礼》或《礼经》。文集。十七篇,一说周公作,一说孔子删定。近人根据书中丧葬制度参照考古资料,认为成书当在战国时期。此书为西周,春秋时代部分礼制汇编,主要记载古代贵族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等具体仪节,不讲仪礼的作用及意义。汉置五经博士,礼学只有《仪礼》。东汉郑玄分别给《仪礼》、《周礼》、《礼记》作注,始有“三礼”之名。《仪礼》亦有今古文之分。西汉高堂生所传者为今文,鲁恭王坏孔子壁得亡《仪礼》五十六篇,其字皆篆书,谓之古文。其中十七篇与今文经相同,今存十七篇以外之三十九篇,称《逸礼》,古文经未立于学官,唐以后亡佚。今文《仪礼》十七篇,汉代传有三种本子,一曰戴德本(大戴本)、一曰戴圣本(小戴本)、一曰刘向别录本(即郑玄注·贾公彦疏所据本)。三本篇目次第各不相同,《十三经注疏》选郑注贾疏《仪礼义疏》本,故独得广泛流传。南宋魏了翁节录《仪礼》郑注贾疏精华著为《仪礼要义》、清人张惠言《三礼图》、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胡培翚《仪礼正义》等可为参考。一九五九年,在甘肃武威发现《礼》汉简多篇,亦可供校订今本《仪礼》参考。

西藏传本摄大乘论

西藏传本摄大乘论

《摄大乘论》。古印度无著著。汉文有三个译本:南朝陈真谛译《摄大乘论》三卷,北魏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二卷,唐玄奘译《摄大乘论本》三卷,其中真谛和玄奘的译本影响较大。该书是对古印度《大乘阿毗达磨经》(未传入中国)的“摄大乘品”的解释论述,对比小乘,阐述大乘教义, 着重宣传*瑜伽行派的观点。此本为今人吕澂根据西藏传本重译。